第10章 冒险闽商:商者无域,敢为天下先(3)

  • 商圈
  • 江南
  • 4991字
  • 2016-02-29 11:03:11

在签约孔令辉的前两个月里,市场反应平淡无奇,资金却在大笔大笔的投入。这一阶段的丁志忠,可以用焦躁和不安来形容。直到第三个月,销售部反馈信息:顾客爆满。丁志忠才慢慢放心下来。他不再害怕,看央视上孔令辉为安踏做的广告时,心也不再狂跳不止。当年,安踏的销售额突破3亿。当初那些反对丁志忠的人,也都闭上了嘴巴,为他默默鼓掌。

安踏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丁志忠的成长历程。他对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问题、目标和远景都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制定的决策才准确、务实,效果奇佳。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只是在正确时间做了正确的事。”话虽短,道理却不简单,做起来就更难。

经营一个企业或一份事业,如果对它所处阶段的概况认识不清,就无法制定相应的决策,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而这种做法的后果,很可能就错失了对市场第一时间的把握,减缓企业的发展。商业利益的争夺,首先要求每个参与者对自己的事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如果路的看不清,怎么能走的更远更长久呢?

【商海大事记】

1987年,初中毕业的丁志忠只身进京淘金,推销出600双晋江产运动鞋,四年后赚取20万

1991年,回到晋江创办安踏鞋业公司,任总经理。

1999年,安踏聘请孔令辉担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赞助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三届亚运会。

2003年3月,安踏首家海外专卖店落户新加坡。

2003年4月,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丁志忠任总裁,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2007年7月10日,安踏在香港上市

【商道妙语】

1.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 我只是一个拥有不平凡梦想的平凡人。想要看得更远,就拿起望远镜;想要飞得更高,就插上翅膀。平凡的人想要成就不平凡的梦想,只能不断创新、不断追求。

3. 一个人最重要的并不是他曾做过什么,或者他即将做什么,而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有一个实实在在、可以达到的目标,并且所有行动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要做得精、做得专业,而不是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准确合理的定位以及执著的追求和行动,远比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得重要。”

许荣茂:秉持平和低调的哲学

形容一个大佬可以用很多词:大气、霸道、宠辱不惊……在这个人身上,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的低调和内敛,是要么不现身,现身必是一番大的交易。

这个人,说的总是那么少,做的总是那么神秘、摄人心魄。

他就是许荣茂,一个面容温和,传奇却早已震荡江湖数载的人。

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车水马龙的街头,一个来自福建石狮的青年有时会驻足良久。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不时擦身而过的老爷车,也会对自己的未来陷入短暂迷茫,只是这迷茫并没激起他内心多大波澜,他的表情依旧平和,看不出丁点痛苦的摸样。

当时,像他一样在香港寻觅机会的青年千千万万,但绝大多数都消失了踪影,唯有他在若干年后绝地而起。这个原本平凡的年轻人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因为平和,这大概和他自小受从医父母的影响有关。

“中医讲究平和,不会为一些小事急躁。我觉得有一些人很聪明,但暴躁起来不考虑后果,这是做事业的大忌。”

说这句话的人是许荣茂,就是许多年前站在香港街头驻足观望,却表情如初的年轻人。或许正是这种心态,让他挺过了最初的难关。即使当时满大街都是香港电影大王邵逸夫的海报,他也没有觉得落差有多大。

什么事都是一个过程,就是在那时,许荣茂渐渐培养自己的绵里藏针,不温不火的秉性。而真正让他在后来的房地产业翻云覆雨,神龙见尾不见首的,还是他敏锐的商业眼光和诡异的思维。

1989年,当几乎无人看好内地房地产业时,许荣茂却出巨资在家乡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开发,专心做房地产。对此次商业行为,他做出的解释是自己并非贪图这一行业的暴利,而是出于对事业成就感的渴望。回家乡投资房地产之前,许荣茂做的是服装生意,但他直言做服装太累:员工多,业务量大,利润微薄,更关键的是,他只能给外国厂商做代工,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成就感。但房地产不同,“我们建设一幢幢雄伟壮丽的大厦,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能给自己带来事业成功的欣慰。”

认准了房地产,许荣茂就坚定地改行,这一改,就是二十年。

在房地产这个井喷式行业,速度就是一切。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争先恐后的拿地,风风火火的建设施工。许荣茂则有些不同,他擅长的是悄然布局。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味。通常是,在人们普遍不看好的时候,许荣茂不知不觉间出现,一抖手,又是另所有人惊呼赞叹的大交易。

他一向深居简出,几乎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无论身在何处,头发都梳的纹丝不乱,说话慢条斯理。而知道他故事的人都明白,眼前这个地产大佬沉稳内敛的形象背后,是掩藏多年的江湖沉浮史,和无数生死搏杀后的积淀。只是,他从来不说,这就更令人感到震撼和敬畏。

1995年,北京房地产陷入低迷,一片“万马齐喑”的景象。无人敢在此时涉足房地产,有的还为无法抽身叫苦不迭。但许荣茂却出人意料的杀入北京市场,一举拿下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10万平方米地块,开发利润巨大的亚运花园。接下来是两年之后的华澳中心,此块地盘也存在极大变数和风险,京城厂商几乎无人敢去染指,许荣茂却再次出手,而良好的收益也再次让别人见识了他的能力。

虽然做了几个大动作,但北京房地产严冬还远未结束,各个投资商仍静观其变。许荣茂就又趁此次机会做了几个大项目,投资超过40亿,真正的成为一条地产大鳄。

许多人说,在房地产界,许荣茂跟潘石屹、冯仑等人不同,潘善于作秀,冯伶牙俐齿、侃侃而谈,而许的崛起,凭借更多的则是自己严谨的思维和独特的眼光,不动声色间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益。

就在众人觉得许荣茂会在北京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的转战上海滩。此前,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就像机警地猎豹一样,用自己的小眼睛寻觅着潜在的目标。

当时,A股市场传来消息,上海万象集团亏损,股票一落千丈。许荣茂一反常态的进行资本运作,购入万象26.43%的股份,在A股借壳上市。他的这一举动令很多人咋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刚刚入主万象的许荣茂竟将恒源祥等几个优势资源抽离。难道他收购万象股票的目的不在于此?

没过多久,许荣茂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答案。入主万象,实际上是看重了万象广场所在南京路的一块14万平方米地段,这是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许荣茂的手段不可谓不老谋深算。

几番动作过后,低调的福建商人已经上海地产界搅的风生水起。在他眼中,只要是他看中的,就会努力把握。“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他的作风,只是许荣茂的“行”显得过于神秘和难以揣测,这可能就是他不断成功的原因。

许荣茂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过归纳,他说:“人生就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一个机会,都想尽量去抓住它。”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不管最开始扮演穷人还是富人,生命中总有许多能改变命运的际遇,用严谨、犀利、独到的眼光去努力把握,生活和事业就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只是,无论何时,都要秉持低调的性情,如许荣茂这般:低调、内敛、沉稳,绵里藏针,才能趋利避害,早日实现自己的夙愿。

【商海大事记】

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做股票经纪人,80年代在股市挖的第一桶金。

之后将注意力转向服装业和房地产。

2000年6月至今任上海世茂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2000年10月至2004年6月任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

2004年6月至今任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

2003年10月至今任上海世茂湖滨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3年5月至今任福建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2004年7月至今任南京世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目前还担任世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世茂房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商道妙语】

1.“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比人家更投入、用心、注意细节而已。项目图纸我要一遍遍看,很多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认真去做。”

2.“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

3.个人没有压力,因为我们是一个团体,而且我们不搞政治。

4.你忘记带门卡,但不会忘记带你的手。(世茂滨江大门靠辨认住客掌纹开启)

5.等到武汉发展了,万商云集之时,我们再想拿这样好的地就没有可能了。

6.开会别人喜欢坐前面,而我老坐后面。

7.“在金融市场我比较顺利。很多人第一桶金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拼搏,我运气稍好一点。不过我对经济非常感兴趣,如今还一直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

8.“经济危机令很多小公司难以为继,对世茂而言,是做兼并的好时机”。

玻璃大王:做企业就是做人

曹德旺或许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15岁做烟丝生意的往事,这个贫苦人家出生的企业家种过木耳,打过零工,发达以后也曾挥金如土,豪奢极欲,然而现在这个“玻璃大王”更多的被人称作“中国第一慈善家”。很多人不解:他是个生意人还是个大傻冒?为什么散财越多,他的企业越成功?

“曹德旺简直是个傻帽!”

“是炒作吧,哪有那样做商人的!”

“大概是为了转移资金,暗度陈仓,才那么做的吧。”

……

类似这样质疑的声音在“玻璃大王”曹德旺宣布将自己及其家族名下60%股票捐赠给基金会后就不绝于耳。很多人对此都不理解,亲人们也多有反对的声音。

“这个股票放在那个地方,我也不能卖的,我也不想卖,留在那个地方分红拿出去,也没有地方投资,那么很多人还没有房子,我拿出来做善事,积德。”

这个在商界以坦诚直率的性格而著称的企业家用简单、直接的话语回应了纷纷攘攘、似乎没有休止的吵闹。但这个回答似乎并没有消除人们的疑惑——

一个做企业的,一个曾经穷的叮当响的人,在发达了以后,理应将钱财看的很重,为什么曹德旺是个例外?一辈子求财若渴,却在63岁这年决定将千金散尽,这又是为什么?

在中国汽车玻璃制造业,“曹德旺”这三个字可以说是一种高度。这个看上去并不英俊的男子掌管着中国最大。世界第六的汽车玻璃制造企业福耀集团。据说全中国的汽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汽车用的是服药集团生产的玻璃。

曹德旺是一个说话和形式风格都十分具有“个人化”的企业家,每次跟别人谈话,曹德旺总是会说自己初中没毕业,这并不是谦虚,而是事实。因为家贫,他直到9岁才上了小学,到了初一就辍学回家了。辍学后,曹德旺在家里放了一年的牛。

多年以后,在曹德旺成为商界显贵之后,人们称其为离经叛道的狂人,其实这一叛道的行为在放牛的那一年就已经开始了。或许是福建人喜欢做生意的天性使然,15岁的曹德旺偷偷做起了烟丝生意。

对其商业人生真正起到作用的是1973年做的树苗生意,他和别人合伙,别人的钱比他多,就多出一点,他少拿一点,3年下来,竟赚了好几万元。也就是在这一年,曹德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到1976年,30岁的曹德旺已经有了5万元的身家。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当然,那个时候曹德旺一定没有想到,30年多后,自己口袋里的钱已是用亿元来计。

幼年的贫困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想到笃信佛教、心底善良的母亲时,他会哭;谈到小时候穷得没饭吃,一个满口牙掉得只剩两颗的老人给他一只红薯,想了想又掰回半个的陈年旧事,他也会哭。

有人问起曹德旺,当年赚的那几万块钱已经够他吃一辈子的了,为什么还要去做别的生意,曹德旺说得很淡然:“因为那时候我身边还有很多穷兄弟、穷朋友,我不能一个人吃饱了,就不管他们,那几万块钱,硬是让我给大家吃掉的。”

这种时时不忘他人的善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曹家四代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曹德旺也时常去寺庙进香拜佛,但是他进寺庙是出于对佛祖的敬重,而不是去乞求什么,他知道“求也白求,一切都在自己心中。烧香烧不出平常心。”

当然,这样的悟性是在曹德旺功成名就很久以后才慢慢悟出的。实际上,曹德旺也曾干过后来被自己称为“真是太土”的事情。在看到别的富豪在家乡大兴土木,建豪宅以后,这个自嘲“长得不好看的”男人花了7千万在福州盖了占地6000平米的豪宅。曹德旺亲自参与设计,各个房间布满了金色的饰品,极尽奢华,外人进去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曹德旺刚搬进去时兴奋得一个礼拜没有出门。

然而没多久,曹德旺便感到了一种异样,住在这座宫殿式的豪宅里让他很不舒服。

“不应该去证明自己,很多事情不去承认,不去证明,就显得更有智慧。”曹德旺往深里想,甚至产生了负罪感,“都是中国人,我的同胞有很多还没有饭吃,我不应该住这么好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