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女孩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2)
- 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 廖瑶瑶 李猛
- 3773字
- 2016-02-29 15:48:57
在萌萌的心中,爸爸就是一个提着公文包忙进忙出的人。她希望周末能够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或者是植物园,但是爸爸周五晚上接到一个电话,表情严肃地交谈了几句之后,开始犹豫要不要陪她了。
在爸爸犹豫的时候,萌萌感到担忧:
“他不能马上答应我,一定是再犹豫,这一次还是不行么?”
当听到爸爸说“这一次爸爸有工作要做,……下一次……”的时候,萌萌心中既失望又委屈。
“在爸爸眼中,永远都是工作最重要”
“他之前也说过‘下一次’的,根本就不算数”
“我再也不会相信他的话了”
“讨厌爸爸”……
这些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情感饥饿”的孩子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
其实,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就拿萌萌来说,如果她需要的仅仅是去了解植物动物的机会,那谁来带她去都可以,甚至找一个生物学家最合适。但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萌萌,她内心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爱的感觉——和爸爸在一起,相互交流,在亲密地接触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种被爱的感觉,是萌萌日后乐观、自信、积极的动力,也是加强一个孩子安全感和归宿感的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赞助商”,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父母角色缺失的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孩子对父母情感需求是有一个规律的,从寸步不离到不胜其烦,有自己的变化。一旦父母错过这个规律,希望将来弥补,就没有现在这样感觉自然、效果明显。反倒是给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可以慢慢地积累,不像孩子的成长那样无法挽回。
“职场父母一定要多挤点时间陪陪女孩。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记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这是一位职场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发出的感慨。
在这方面,马克思做得很好。
在马克思的家庭里,父母和女儿的关系真挚融洽,充满了人生的乐趣。在孩子们还很小时,马克思常利用工作的闲暇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游戏。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把椅子摆成“马车”,然后把父亲“套”在车前,孩子们挥舞着“鞭子”,“车”上“车”下一片欢腾。
“爸爸是一匹好马”,这是女儿们对父亲的评价。
在马克思家里,星期日是属于女儿们的。
每逢星期天,即使再忙,马克思也总是放下紧张繁忙的工作,听孩子们“指挥”。他带着孩子们出去尽兴而愉快地游玩,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长他们的见识,又锻炼他们的意志和体魄。
一次,恩格斯来到马克思的家里,见他正在聚精会神伏案工作,便赶忙提醒他说:“喂,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马克思一听,愣了一下,拍了拍脑门,微笑着说:“啊,对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应该属于孩子!”
于是,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领着孩子出去郊游了。
马克思的女儿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和父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愉快的星期日,这些美好的星期日,成为她们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
作为父母,我们能从马克思对待孩子的做法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自己平时工作多忙,每周或者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这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在意并且关注他。
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好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
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尽管他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女儿爱琳娜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他是儿女们最理想的朋友和最可爱的、最愉快的同伴。”
所以,女孩的父母为了表示对女孩的关心,可以利用每天午饭时间问女儿的情况,向女儿讲述有关自己的事情。或者睡前去女儿房间与她交谈一段时间。在平时的时候和女儿分享自己童年的生活,轻松幽默中讲述自己在她所处的年龄段记忆深刻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感受,赢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与女孩一起分享每一种或大或小的悲喜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当自己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时,总想和人一起分享。我们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女孩也需要人与她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父母要注意倾听女孩的喜怒哀乐。
倾听并分享女孩的喜怒哀乐,有利于协调父母与女孩之间的关系,让女孩感到父母在关心、爱护她,从而取得女孩的信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心、信任可使女孩感到她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和亲近,并乐于向父母倾吐心声。
这不仅增进了父母对女孩的了解,而且能使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更能有的放矢
根据性别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首先要认真观察她们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女孩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女孩希望父母倾听她们的告白。
女孩在找父母聊天时,和男孩希望得到建议和帮助不同,她更希望父母能专注与感兴趣地倾听,分享她沮丧的感觉或宣泄她遇到的问题或者她的开心喜悦。
总之,沟通对她们来说很重要,她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在女孩的思维里,发泄完了,问题就解决了,情绪也就随之好起来了。
如果女孩在和你讨论问题的时候你不能了解她的感受,反而自以为是地提供一连串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敷衍应付,女孩会变得不愿意继续交谈。
迪迪放学回到家后,她迫不及待地和妈妈分享这天的感受。
迪迪:当班长太累了,又要自己学习,还要维持纪律。
妈妈:既然不喜欢,就和老师说说不做了。
迪迪:可是我也很喜欢做班长,它让我觉得很光荣。
妈妈:既然你喜欢,那就不要再嚷嚷着说累了。
迪迪沮丧:可是喜欢不代表不累啊!
妈妈无奈:真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
谈过话后,迪迪只觉得情绪无处发泄,她不愿意继续交谈,因为她觉得无趣极了。
如果妈妈换一种谈话方式,更注意倾听,谈话的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迪迪:当班长太累了,又要自己学习,还要维持纪律。
妈妈:你今天好像很累。
迪迪:是啊,当班长让我觉得很光荣,可却也让我总觉得有压力。
妈妈:嗯,我明白你的感受,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
迪迪:我该怎么做才好呢,真头疼。
妈妈: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的,来,让妈妈抱抱你。
迪迪:谢谢你,妈妈,我觉得舒服多了。
迪迪继续这样不停地讲着,她很兴奋,喜欢和妈妈说话,因为妈妈愿意当她的听众。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女孩更需要的是倾听。
第二,大胆地帮助女孩,她会觉得更受珍视。
如果男孩不找你,你千万不要主动帮助他,因为他会受到伤害。这个警告并不适用于女孩。女孩通常认为若有人肯帮助她,那是在她的帽子上添饰羽毛,让她觉得自己可爱又受珍视。
第三,女孩喜欢被人珍视的感觉,因此,请尽量表现你对她的爱。
相比男孩喜欢被需要的感觉,女孩更希望自己被珍视。如果女孩发现自己被人珍视和喜爱,就会让她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如果女孩在爸爸妈妈那里得到更多的亲切、爱心和体贴,那么女孩会更有安全感。和家人或者朋友畅所欲言,是培养双方关系的大好机会。父母们应该给女孩更多的爱,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在不把女孩看成“弱者”的基础上。只有在父母理性的爱的呵护下,女孩才能独立,才能更快成长。如果父母对女孩的感觉表示兴趣、关心她关心的问题时,女孩就会觉得被爱。
要让女孩有这种体验,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当女儿请求你为她做些事情时,与其说“没问题”不如说“我很乐意去做”。
经常送一些小礼物给女儿,在女儿眼里,她看到的不是礼物,而是礼物装载的满满的珍爱。
第四,分享女孩的沮丧与无助。
女孩面对压力时,会愈来愈不知所措和变得情绪化。她们希望有人在这个时候了解并且帮助她。而父母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和她一起谈论问题的细节,然后分享她的沮丧、迷惑、无助的感觉,这样女孩就会不再孤单,而是感到舒服和快乐。
譬如女孩受压力时,会抱怨:
我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
为什么我长得这么普通,而我特别讨厌的那个女孩却那么漂亮。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
该死的考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女孩通过类似的话来表达她的烦恼、失望和挫折。如果倾听者关心她的挫折与失望,她会感到受支持,当然,她并不需要你的解决方案,她需要的只是发泄,如果有人听她抱怨,不用太长时间,她自己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不再觉得这些是压力。
第五,女孩更关注自己的人际关系。
相对于男孩而言,女孩更关注自己的人际关系,女孩们喜欢根据各自个性上的差异,组成一个个趣味相投的小团体,如果女孩不能被团体接受,她会觉得被孤立了,从而产生自卑、怯懦等不良情绪。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女孩结交朋友,并对其加以适当的引导。
女孩如果自己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如和好朋友吵架、父母对她提出批评等,都会直接伤害到女孩的心灵,她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父母不再爱她等心理不良情绪。
另外,与同龄女孩的交往。她们会两两组成“最好的朋友”,绝不允许第三个女孩的介入,她们会让那些试图加入者感到排斥和不愉快。就算是最好的朋友,她们也要时不时地闹闹小矛盾,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给女孩讲一些“珍惜友谊”之类的大道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女孩倾诉,然后让她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