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少阴经症(7)

候温冷服之。二味皆咸苦性寒。是以纳而不阻。至其所。则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真武治少阴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为有水气。故多或为之症。夫水气者。寒湿也。

肾主之。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蓄。为腹痛。寒湿内甚也。肢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

自下利者。湿甚而水谷不能别也。经曰。脾恶湿。甘先入脾。苓、术之甘以益脾逐水。湿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小青龙症。亦为有水气。

故多或为之症如真武也。通脉四逆。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里寒。身热恶寒而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能相通。与通脉四逆以散阴通阳。或为症。

根据法加减。以上四症。俱云下利。而兼有或为症。是以用药大同小异也。或谓白通用附子凡四症。

惟真武一症熟用。余皆生用。何也。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非干姜佐之不可。熟用则益阳除湿。惟生姜相辅为宜。干姜辛热。故佐生附。生姜辛温。少资熟附之功。佐使之妙。无出此理。然白通等汤。以下利为重。其真武症。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耳。盖风湿寒湿。大概颇同。如太阳桂枝附子汤。治寒湿相搏。附亦用熟。仍用生姜佐之。其生熟之用。轻重之分。无过此理也。

【纲】仲景曰。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目】柯琴曰。下利而热渴。下焦虚不能制水也。咳呕烦渴。肾水不升也。下利不眠。心火不降也。凡利水之剂。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主此汤。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呕而咽中痛。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鳌按。首条下利。肾元虚也。次条呕逆。肾火冲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

【目】朱肱曰。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亦有表热者。名晚发热。用麻黄、细辛辈发汗。终不成少阴症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冷。亦有内热者。故用四逆散也。汤用干姜、附子。而散则主热症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柯琴曰。此症阳回利止。是水谷已竭。无物更行。头眩而时时自冒。清阳之气已脱也。

便脓血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朱肱曰。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宜四逆汤、理中汤、白通加附子汤、四逆加薤白散。挟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液垢腻。宜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丸。三黄熟艾汤。治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

白通诸药多不得止。宜服此。除热止利。薤白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症。悉皆主之。湿毒瓦斯甚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

柯琴曰。本症与真武大同。彼以四肢沉重疼痛。为有水气。此便脓血。是为有火气矣。此方不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盖土得其养。则火退位也。水归其职。则腹痛自除。脓血自清。小便自利。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便脓血者。可刺。

【目】程郊倩曰。此言少阴传经热邪。移入下焦。近后而致便脓血。又热挟中焦。秽浊之物下行也。

方中行曰。便脓血者。当亦热入血室之病。故可刺。刺者。刺期门也。期门为厥阴穴。病在少阴而刺厥阴之穴以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

下利清谷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阴症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患尺寸脉俱沉细。

但欲寐者。少阴症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

柯琴曰。首条。寒热相半症。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二条。比首条脉症皆轻。因其下虚。故下利清谷而厥逆。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三条之脉。浮中见迟。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也。仲景凡治虚症。以里为主。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目】张兼善曰。里气其既虚矣。其何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乎。幸得表阳尚存。可以卫外。而犹不致于坏也。若又攻之。则表亦必虚。表虚则汗泄。汗出亡阳。其脏必寒而生胀满矣。可不戒哉。

【纲】仲景曰。伤寒下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

【目】徐彬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按此言医宜知缓急先后之序也。谓表里分治。常理也。乃有表而复有里。倘因误下而来。不得如余邪未清。双解表里。虽身疼痛。不可治表。谓稍缓而表邪将尽入内。故曰。急当救里。迨清便调而身仍痛。又不得以余邪而忽之。谓内既曾利。稍缓而里将复受表邪。下利不止也。故又曰。急当救表。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乃气血丧亡。故完谷不化。脉微欲绝也。

小便利

【纲】仲景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目】张从正曰。既呕而又发热。似乎小柴胡症也。却又脉弱。热又微。内无大热也。所以小便利。见厥者。表寒也。呕者。膈上有寒饮也。则诸症皆见阳消阴长之兆。何可治乎。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目】鳌按。三阴皆有小便自利症。不特少阴也。如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当发黄。

小便自利。不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厥阴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为病愈。是也。太阴厥阴。不另立款。

故附于此。此条小便利。是门户不约也。

小便不利

(附小便难)【纲】仲景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故也。

【目】柯琴曰。少阴受邪。复受火侮。枢机无主。大肠清浊不分。膀胱水道不利。故下利而小便难也。小便利者可治。此阴虚。故小便难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柯琴曰。小便不利是病根。诸症皆因此而致。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无阳。坎中火用不宣。

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三或字。是加减症。不是主症。

【纲】仲景曰。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柯琴曰。少阴病。腹痛下利。是坎中阳虚。故真武有附子。桃花用干姜。不可以小便不利。作热治。真武是引火归原法。桃花是升阳散火法。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目】朱肱曰。阴症小便不利。手足厥冷。脉微细者。不宜服利小便冷滑药。但服返阴丹。并取脐下石门穴灸之。

吴绶曰。太阴腹满自利。小便不利。无热。脉沉者。理中汤合五苓散。更加浓朴、木香。分利其小便。而大便自止。厥阴便闭。厥冷脉伏。囊缩入腹。小便不利。宜四逆汤加通草、茯苓。或灸气海石门穴。或以葱熨法治之。

鳌按。朱吴二说。一于少阴病灸石门穴。一于厥阴病灸石门穴。其皆灸石门者。所谓肝肾同一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