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瀛曰。伤寒筋惕身 。发汗太过所致也。古人以真武汤主之。然真武汤能止其汗。而不能定其 。 者。动也。盖汗多则伤血。血虚无以荣筋。筋愈急而四体百骸俱为之 。宜以四物去地黄加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作剂。以五灵脂为佐。入生姜、乌梅煎服。自有神效。此专主生血。生血乃以收汗也。
陶华曰。筋惕肉 者。非常常有之。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偏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跳。 然动。非温经助阳不能愈。仲景特设真武汤救之。
或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此又逆之甚矣。
柯琴曰。此条用真武汤。全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因心下悸所致。脉微弱而自汗出。是无阳也。是桂枝症。不可与大青龙。以中有麻黄、石膏也。服之则血气不周于身。必筋惕肉 。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多汗伤血。故经脉动惕。烧针伤肉。故面青肤 。此亦半夏泻心汤症也。
【纲】仲景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目】魏荔彤曰。脐左属肝。故肝虚风动为头眩。肝藏血之脏。风动扰阴。故汗出不止也。筋惕肉 者。肝主筋。血主肉。俱因气虚而振振惕 也。
陶华曰。此候最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
附录筋骨四肢辨
李杲曰。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
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胁痛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朱肱曰。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症也。大抵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渴。为表有水。小青龙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症罢。干呕而胁下痛。
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十枣非小青龙之比。须量人虚实。不可妄投。
柯琴曰。水气为患。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中走胁肋而牵痛。下走肠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剂以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楼全善曰。脉微细欲寐。少阴症也。浮细嗜卧。无少阴症。虽十日后。尚属太阳。此表解而不了了之谓。设见胸满嗜卧。亦太阳之余邪未散。兼胁痛。是太阳少阳合病矣。以少阳脉弦细也。少阳为枢。枢机不利。一阳之气不升。故胸满胁痛而嗜卧。与小柴胡和之。若脉浮而不细。是浮而有力也。无胸胁痛。则不属少阳也。但浮而不大。则不涉阳明。仍在太阳也。太阳为开。用麻黄汤以开之。然与太阳初病。用以发汗不同。当小其制而少与之也。
鳌按。此言太阳少阳脉症相关处也。胁痛。本少阳症。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鳌按。此条胁下痛。兼见经脉动惕。属于虚气也。冲咽喉眩冒。即虚烦之处。
结胸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至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目】陈士铎曰。伤寒变为结胸者。以伤寒火邪正炽。急与饮食。胃中得食。茹而不出。他脏因胃中有食。群起而争。其势猖狂。必当以变法治之。急用栝蒌一枚。槌碎。入甘草一钱。同煎服。
夫栝萎乃陷胸之胜物。平人服之。必至心如遗落。然惟食结在胸。非硝、黄、枳、朴、槟榔等可祛。必得栝蒌始能陷之。尤恐其过于下也。可加甘草留之。使不至十分推荡。此变症而用变法。真胜于用正也。
张云岐曰。不发汗而反下之。热反内陷。寒气随热而入。入于胸必结。瘀热在里故也。
【纲】仲景曰。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目】成无己曰。结胸虽为实邪。人皆知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不可下。下则死。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症悉具。而加烦躁者。尤为不治之疾。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目】赵嗣真曰。不经下后而心下满者。则有吐下之殊。如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又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
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此二条是也。或吐或攻。要在泄其邪气。若下后心下满者。又有结胸痞之别。如阳明病。虽心下硬。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
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
柯琴曰。阳指形躯。阴指胸中心下。非指阴经阴症。发阳发阴。俱指发热。结胸与痞。俱是热症。作痞不言热入。热原发于里也。误下热不散。因而痞硬。不可以发阴作无热解也。若谓非热症。
泻心汤不得用黄芩、大黄矣。
【纲】仲景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目】张兼善曰。从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正在心下。未及腹胁。按之痛。未至石硬。小结胸也。形症之分如此。盖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于心下。故其脉浮滑。水结宜下。
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栝蒌、半夏等。
【纲】仲景曰。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症具。烦躁者亦死。
【目】陈士铎曰。言不可下。见下之必死也。夫结胸而加烦躁。此胃气将绝也。胃气欲绝。即不能生津液而养心。故为死症。虽然。津液之竭。非五脏自绝。亦因结胸之故耳。是必攻其中坚。
使结胸症愈。而津液自生。死症可望更苏也。药用化结汤。
柯琴曰。阳明脉浮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可攻之。太阳结胸热实。脉浮大者。不可下。
盖太阳浮大。仍为表脉。恐热未实。则水未结。故不可下也。结胸是实邪。烦躁是正气虚。故亦死。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目】程郊倩曰。误下后有二症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全发阳。不全发阴。故误下之变。
亦因偏于半表者。成结胸。偏于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条本为半夏泻心汤而发。故只以痛不痛分结胸痞。不及他症。
陶华曰。结胸乃下早而成。未曾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至于胸中。未入于腑。症虽满闷。
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为半表半里之间。只消小柴胡加枳壳以治。不效。则以本方对小陷胸汤。
一服如神。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汤丸。分浅深从纵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
过下则伤元气。慎之。热实结胸。懊 烦渴心下痛。少与大陷胸汤。寒实结胸无热症。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
脏结
【纲】仲景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若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者。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病患胸中素有痞。连在脐旁。引入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目】苏颂曰。病患素有痞气。再加伤寒。与宿积相合。使真脏之气。闭塞不通。亦名脏结。
切不可下。止宜小柴胡加生姜以和表。灸关元以回阳解阴结。危哉。
黄仲理曰。脏结者。脏气闭结而不流布也。一息不运机缄穷。一毫不续穹壤判。脏其可结乎。
急刺关元灸之。
李 曰。脏结与结胸相似。皆下后邪气入里。与阳相结。结在胸者。为结胸。与阴相结。结在脏者。为脏结。惟其阴结。故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或但寒不热。其人反静。饮食如常。时时下利。舌上白苔。胁肋脐腹。引入阴经俱痛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所以难治。
喻昌曰。胸位高。脏位卑。其脉之寸浮关沉。两俱无异。乃脏结之关脉更加小细紧者。以关脉居上下二焦之界。外邪由此下结。积气由此上干。实往来之要冲。所以病在下。而脉反困于中也。
此症全以外受之邪定轻重。若舌上有白滑苔。则所感深重。其互结之势方炽。单表里。及两解表里之法。俱不可用。所以难治。然温中散邪。俾阴气渐下而内消。客邪渐上而外散。两相开解。则良工之为其所难也乎。
方中行曰。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脏结之同异。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多细小与紧。此其所以不同。盖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脏结以阴邪结于阴故也。
程郊倩曰。凡人卫气出于下焦。升阳而行其浊阴者。中焦也。宗气出于上焦。降阴而行其清阳者。中焦也。今关脉小细沉紧。则沉寒内格。有阴无阳。阳不下入。则浊阴结而不化。是为死阴。脏结所由名。舌上白苔滑者。寒水之气。
浸浸乎透入心阳矣。故为难治。温中散邪图其急。益火之原治其缓。或亦良工之所为也。其所难乎。
魏荔彤曰。方喻程三家之注甚明。无庸再赘。独是舌上白滑之苔。断非丹田有热。即方喻二注。
于此亦不敢明言有热矣。温中散邪。喻唱之而程和之。岂有热之治乎。泻心诸方。有阴在下而阳在上者。为治痞言也。人知仲师辨结胸非脏结为论。不知仲师正谓脏结与痞有相类。而与结胸实不同耳。盖结胸者。阳邪也。痞与脏结。阴邪也。痞则尚有阳浮于上。脏结则上下俱无阳独阴矣。
岂无阳哉。一线之阳。无如何也。是皆误吐下汗之流毒也。可不慎欤。
阴气内满。四逆汤症之对也。客邪反散。或仍桂枝欤。然客邪岂能自散。则亦内阳生而逐邪使散矣。
痞
【纲】仲景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目】张介宾曰。按结胸一症。观伤寒论所载。凡太阳表邪未解而误下者成结胸。少阳亦然。
太阳少阳并病者亦然。此不当下而误下之。以致脏气空虚。外邪乘虚内陷。结于胸膈之间。是皆因下而结者也。其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此不因下而邪实渐深结聚于胸者也。然则结胸一症。有因误下者。有不因下而由于本病者。近世伤寒书云。未经下者非结胸。夫岂不谬哉。又结胸症。观仲景所言。惟太阳少阳误下者有之。而阳明一经。独无言及者。
何也。盖凡病入阳明。胃腑已实。故可下之而无害也。然又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此岂非阳明在经表症。邪未入腑者。亦为不可下乎。不惟三阳为然。三阴之症。其有发热恶寒。表邪未解者。切不可下也。又心下痞。是误下后里症。内外俱病。由汗下倒施。仍当用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之法。
鳌按。心下之痞。比清谷犹轻。
【纲】仲景曰。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者。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风邪初感在表。不治。郁而为热。故传经之热为热邪。今云数下之。其日久可知。此因透表之风邪。变而为陷入之热邪。又屡为苦寒之剂所镇坠。由是病之热邪下于下焦。而药之寒邪又留于心下。热入下焦。斯为协热之利不止。寒留心下。斯为协寒之痞硬。非用理中。则协热之阳不能升。协寒之阴不能散也。
鳌按。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故魏氏有非用理中云云也。
【纲】仲景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病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龚信曰。痞气。通用桔梗枳壳汤。
陶华曰。痞者。因太阳症当服麻黄汤。而误用承气下之。而成痞满。此因虚邪留滞。若欲下之。
必待表症罢而后可。宜小柴胡加枳桔汤。
鳌按。此二条之痞。皆由心下水气泛溢。
【纲】仲景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目】成无己曰。结胸与痞。俱是热症。作痞不言热入者。热原发于里也。
柯琴曰。热入是结胸之因。痞不言热入。见痞与结胸所以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