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头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其为肿者。腹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耳前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上下廉以去之。控其所过。经以调之。

手太阳之经。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一丈。凡三十八穴。

少泽二穴。前谷二穴。后溪二穴。腕骨二穴。阳谷二穴。养老二穴。支正二穴。小海二穴。

肩贞二穴。 二穴。天宗二穴。秉风二穴。曲垣二穴。肩外 二穴。肩中 二穴。天窗二穴。天容二穴。颧 二穴。听宫二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内 谓目之大角也)。上额交巅上(巅顶也。顶中央有旋毛可容豆乃三阳五会也)。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顶为中顶前曰囟顶。后曰脑顶。左右曰角)。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肾为膀胱之维。故膀胱脉络于肾)。属膀胱(足太阳为膀胱之经。故其脉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贯臀。入中( 谓膝后曲脚之中委中穴也)。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胛中。两髀骨下。肾竖起肉也)。挟脊内。过髀枢(环跳穴有此髀枢中。素问曰。髀枢中络正者正谓此也)。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外踝之后。昆仑所居焉)。循京骨(京骨。

穴名也。太阳之原。在外侧大骨下)。至小指外侧(小指外则至阴穴分也。素问云。太阳之根。起于至阴。足太阳自此交入足少阴也)。是动则病(足太阳。常多血少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谓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太阳血多气少。

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有毫毛。血少气多则恶血多气。少则肿少理。血少气多。则血多肉血。气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以上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只目美眉者太阳多血由此足太阳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痔疟狂巅疾(素问云所谓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头囟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阳行身之阳。故头脑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也)。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则结于踵。上循跟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于 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 。其病。小指及跟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趾爪甲(至阴穴也)。与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刺右。右刺左。如食顷。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别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挟脊疾取。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 立已。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二穴。攒竹二穴。曲差二穴。五处二穴。承光二穴。通天二穴。络却二穴。玉枕二穴。

天柱二穴。大柱二穴。风门二穴。肺 二穴。厥阴 二穴。心俞二穴。膈 二穴。肝俞二穴胆俞二穴。脾 二穴。胃俞二穴。三焦俞二穴。肾俞二穴。大肠俞二穴。小肠俞二穴。膀胱俞二穴。中膂俞二穴。白环俞二穴。上 二穴。次 二穴。中 二穴。下 二穴。会阳二穴。附分二穴。魄户二穴。膏肓二穴。神堂二穴。 二穴。鬲关二穴。魂门二穴。阳纲二穴。意舍二穴。胃仓二穴。肓门二穴。志室二穴。胞肓二穴。秩边二穴。承扶二穴。殷门二穴。浮 二穴。委阳二穴。委中二穴。合阳二穴。承筋二穴。承山二穴。仆参二穴。附阳二穴。昆仑二穴。飞杨二穴。申脉二穴。通谷二穴。京骨二穴。束骨二穴。金门二穴。至阴二穴。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涌泉穴分也。素问曰。少阴之根。起于涌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问云。刺足下包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循内踝之后(太溪穴分也)。别入根中(大钟在此跟中。足少阴之络。别入太阳之络)。以上 内(复溜在内踝上。

同身中之二寸 分中)。出 内廉(阴谷居此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少阴肾之经故其脉属于肾)。络膀胱(膀胱为肾之维。故脉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脉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少阴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动则病(足少阴常少血多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问曰。所谓面黑如地者。和气内夺。故变于色也)。咳唾则有血(素问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脉入肺中。循喉咙故尔)。坐而欲起。目 无所见(素问所谓不能久立久坐。则目 无所见者。阴阳不定。未有主也。

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 无所见也)。心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素问。所谓善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方盛。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是谓骨厥。是主肾(肾主骨。骨厥则肾气逆也)。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人冒暑热之毒。舍于肾。肾乃小藏也。小不胜大。则骨与髓虚。故足不载身。而痿厥生焉。痿则无力。故嗜卧也)。足心常热而痛。

渐至足下重。如不能举。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阳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刺。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少阳血者。

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消消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肾热病者。颐先赤。故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中。长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五十四穴。

涌泉二穴。然谷二穴。太溪二穴。大钟二穴。照海二穴。水泉二穴。复溜二穴。交信二穴。

筑宾二穴。阴谷二穴。横骨二穴。大赫二穴。气穴二穴。四满二穴。中注二穴。肓 二穴。

商曲二穴。石关二穴。阴都二穴。通谷二穴。幽门二穴。步廊二穴。神封二穴。灵墟二穴。

神藏二穴。 中二穴。 府二穴。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为心包之维。故心包脉历络三焦之经也)。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太阴行之前。少阴行 之后。而心主行其中也)。入肘中(曲泽穴分也)。下臂行两筋之间(两筋之间。间使所居)。入掌中(劳宫所在也)。循中指出其端(中冲在此中指之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心主。自此交入手少阳)。是动则病(手厥阴常多血少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手心中热。肘臂挛急(肘臂变急。盖谓屈而不伸也)。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席延经云。澹澹水摇也)。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烦心。心痛。掌中热。若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

则心痛。虚则为烦。取之两筋间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闭。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厥阴心包脉。从腹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天池二穴。天泉二穴。曲泽二穴。 门二穴。间使二穴。中冲二穴。内关二穴。劳宫二穴。太陵二穴。

手少阳三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