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以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無起故。乃至如來法輪。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言音實相即法輪故。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畏。入此三昧已。於成正覺。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令一切眾生。皆悉歡喜。能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此人。則為隨順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則非隨順。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經教名義賢善首菩薩。
流通分
第一 五 敘問目
於是賢善首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大覺慈悲方便慧 巧將一法被三機 說此正宗法義畢 會中俱得入玄微 爾時賢善首菩薩 欲使流通末世時 即從座起諮陳佛 先讚如來具大悲 已悟覺心修習意 未明言教復何為 此之經教名何等 末世眾生何奉持 修習得何功德分 終久流通何所歸 有人持此經名句 使我如何衛護之 名句文三無記法(准小乘宗。名句文三是無記。無記屬有漏也) 豈於煩惱作能治 持法功能前已說 持經福分願除疑
第二 五 述能說能護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佛告善男諸佛子 此經不是小因緣 百千萬億恒沙佛 法報融通之所傳(後佛無別法。皆是過去一切佛法。故云傳也) 智身多一元相即 不可單局在一邊(有云。報身一向有為。是一邊也) 即一之多諸佛囗 即多之一釋迦宣(准佛地論。受用身亦即釋迦也) 三世如來所守護 十方菩薩所依傳 十二部經清淨目 除却華嚴難比肩 法華妙典傳菩薩 般若深經付釋天 唯有華嚴兼此教 世尊自護在心前(上四經皆本文述自) 良以推窮徹妄本 須因照了洞真源 故佛喻之為眼目 實由道理貫群證
第三 三 述經名字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佛當時。但直隨問說法。不標題目。故說法了。菩薩問之。後結集人。方於此中取此名字。於卷首題之也)。
經號大方廣圓覺 圓明覺是陀羅尼 亦是修多羅了義 決了諸經根本疑(上二名。如題中釋) 亦名祕密王三昧(此云正思。即真如三昧也。起信論云。是一切三昧本故) 隨器異聞須正思 亦是如來決定境 妄除覺顯本圓知 如來藏性成差別(文中。具述真妄義故) 智全隨順(幻滅滅故。非幻不滅等)識令違(無始幻無明。皆生於圓覺妙心。乃至五道計我。起愛造業受報等也) 我令依義安名字 汝囗即將顯義持
第四 二 明受持所至處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是經唯顯如來境(問文中。亦說無明及造業。何言唯顯佛境。下句答。照佛境方見無明本也) 故見無明似夢人 唯佛如來能盡說 三重法界洞圓真 依此修行漸進者 必歸佛地出沉淪 迷於本覺成諸幻 幻盡元來是法身
第五 三 述答奉持問
顯正唯大乘。兼小機亦益。稱此悟入為持。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虻蝱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大乘經名頓教 頓機遇此即心開 亦攝漸修諸品類 皆熏覺性遏輪迴 或即六根皆淨妙 此生功德似如來 或降貪愛專求悟 日月資熏結聖胎 譬如大海無際囗 百川流注不曾洄 修羅乃至蚊蝱等 飲者皆除渴乏灾
第六 九 讚經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從此挍量功德分 或聞或信或能宣 聞之生福(故以施寶之福校量)說之智(故。以度人之智校量) 信之福智宿因緣(故以福慧校量) 假使有人以七寶 積滿三千之大千 施佛法僧貧病苦 思量此福數無邊 不如聞此經名字 及一句義在心田 生福還將福比校 等於流類事相連 有人教化凡夫類 百恒沙數具隨眠 皆令證得阿羅漢 斯人智德實難詮 不及僧人於此教 宣揚半偈揭人天 優劣利他俱屬智 小中圓頓(此經)勝多偏(百恒沙得阿羅漢也) 若有聞名能的信 即驗己於多佛前 種諸囗慧聞斯義 凡地能超小聖賢 聞名信者聞圓覺 信我身囗覺本圓(的信如斯。無分毫疑。始名淨信。非聞經題經句。便名為信若的信身中覺圓。即必無身無我一切法。的所見一切。念念是自妄情所變。則必欲息妄求說。故知非於一佛二佛修善也) 分別惠惟及句義 所思所說悉皆然 我相本空名半偈 佛身本具足為全 若實如斯的信解 因何肯受妄情牽 即知吞食金剛者(〔第〕出華嚴經) 決定終須出蓋纏 想取此人功德分 豈將羅漢欲齊肩
第七 八 述所答護持之問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已答經名勸受持 校量功德及終歸 云何擁護持經者 此問如今欲指撝 護法因緣甚廣大 堅則長壽悉應知 外護功德齊內護 且論內護事何為 汝於末世修行者 守護無令行業虧 但得人心不被惱 豈須美食及鮮衣 惱身多是諸魔魅 須令神眾稍加威 外道惱心生異見 當令際會遇明師 若人惱亂持經者 頭破如阿梨樹枝 比丘破戒欺清眾 須白國王如法治 不治則斷如來種 國王獲罪國中衰
大集經第二十六。佛告摩揭國王。我法中有犯罪者。或令苦作一月二月。或擯出國。治如是等諸惡比丘。令善比丘安樂持法。大王。若未來世。有我弟子。饒財多最者。有大勢力。一切大眾不能擯治者。王及婆羅門。城主村主。那守宰官。應當擯治。若不治者。則斷佛種。能滅法炬。其罪過於奪一切人眼。其國當有糓貴兵革疾病不祥之事。善神捨離。暴風橫起。多惡風雨。若諸王大臣。城主村主。郡守宰官。勤心護法。治惡比丘。則為供養三世諸佛。亦得無量諸善功德。第二十八亦云。護法功德。如人與十方眾生壽命眼目手足。又云。王言。世尊。破戒比丘。可得受信施不。佛言。破戒比丘。十方諸佛。可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持佛禁戒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我不聽毀戒之人受人信施。如亭歷子。問。比丘持戒破戒。各自云之。設有直犯麤重之戒。亦只是當寺同處人知。除正犯王法送官司。王臣推勘。無由知之。今據經文。佛令國王大臣治破戒者。國王大臣如何并得。答。若私自破戒人不知者。但招乘道。却不害傳法比丘。今說參預世事。貯畜錢物。不隨護法比丘教令。王臣治罸也。大集經次前之文。已自辨明此事也。文云。王又白佛言。世尊。言破戒者。有何等相可得知不。佛言大王。有智能知。若有不恭敬三寶知上者耆老同學。樂在居家。常修貪心。遠離法心。樂說世間無益之事。是名比初破戒相。養畜奴婢象馬牛羊驢騾豬。乃至八種不淨之物。是名具足毀禁戒也。名沙門中賊。沙門中旃陀羅也。是惡比丘。即是圊廁。如是比丘不應共住。如是比丘滅解脫燈。若有惡王。擁護如是諸惡比丘。是王便增三惡道種。前惡比丘呵罵責數。如比丘住。應先白王能持法不囗[囗*支]。王言。是中多有大眾。我當云何驅遺多人。智者聞也。不應復住。便捨去至寂靜處。
治則名為供養佛 得無量福數難思
乃至前未來世。有信說已前婆羅門。治惡比丘。為法故捨身命。寧護如此比丘一人。不護無量諸惡比丘。是巳捨身生淨佛土。常值三寶。不久成佛。大王。我不聽一人受畜八不同物。唯聽大眾得受畜用已。前有人能護治法者。當知是人。乃至十方諸佛世尊大檀越也。問復有諸經。不許國王大臣治罸制勤比丘。此意如何。此遮防無道王臣。雖信佛教。不能毀廢。而於釋子常懷輕賤。或迎比丘犯他顏色。心王瞋怒(便加損故。有此說也)。
佛說護持正法者 不修五戒及威儀(涅槃經第三云。迦葉問佛云。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佛言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處。故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不壞。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劒弓箭矛矟。守護持戒清淨比丘。次下迦葉問佛真比丘。合至空閑。何以囗遂主者行。佛答云。若有比丘。雖能讀誦持戒坐禪說。不能降伏非法惡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眾生。當知是輩懈怠懶墮。無所能為。若比丘。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妙法九部經典。為他廣說。〔屬〕益安樂諸眾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經中。制諸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淨之物應當治之。如來先於異部經中。說有比丘蓄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師子吼時。有破戒者。聞是語已。咸共瞋恚。害是法師。是說法者。設復命終。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終〕故。我聽國王羣臣宰相。說優婆塞。護說此人。若有欲護正法者。應當如是迦葉。如是破戒。不護此者。名禿居士。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覺德比丘勤護法 不令徒眾畜違非 破戒者瞋刀杖逼 國王有德助降之 覺德因成迦葉佛
國王即是釋迦牟尼。次前經不便說有一持戒比丘覺德。廣說經典。制諸比丘。不得畜非法之物。爾時多有破戒比丘。聞之皆生惡心。刀杖逼之。時有國王。名為有德。為護法故。與破戒比丘戰。國王身被刀箭。聞法歡喜。命終生阿闕佛國。為彼佛第一弟子。覺德却復命終。亦生彼國。為第二弟子。爾時王者即我身是。說法比丘迦葉佛是。護正法者。得如是無量果報。故我今日成就法身。不可破壞。
此下天龍神鬼等稟命加護。
第八 四 述金剛眾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復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灾鄣。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八萬金剛從座起 禮於佛足自申情 當來末世眾生等 有能持此大乘經 我當晨夕兼徒眾 守護猶如護眼睛 不使其心生退轉 不令灾鄣橫相縈 疫病消限不癈業 經行宴坐體輕消 修道因緣無乏少 資財衣食每豐盈 唯除假託斯經教 或求利養或求名 如此即為佛法賊 我當捨離住枯榮
第九 三 述天子眾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當令安隱心不退轉。
於是梵王帝釋等 并其護國四天王 從坐起來而白佛 若首持經在道場 我當守護令安隱 不教分外遇灾殃 或亦順違相試驗 令其志行轉堅剛 一切如來初發意 皆因帝釋道心鄣 唯除口是心非者 業報從他各自當
第十 三 述鬼眾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復有鬼王十萬眾 其中一號吉槃茶 亦白佛言我發願 若遇出家或在家 但有受持此教者 我皆守護制魔邪 晨夕衛令不退屈 神暢形安長道牙 所住一由旬境內 鬼神侵界輙[言*寅]譁 我當使彼如塵碎 遮莫薄俱及夜叉
第十一 四 述機應交感時眾受持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世尊說此經終竟 梵王帝釋及諸天 乃至龍神八部等 歡喜信受願流傳
此下通釋淨土不合有龍鬼等疑難。問。此經疏是淨土所說。如何列娑婆世界龍鬼等邪。答。准佛地論中所說。諸佛報身化身。本非二體。淨土穢土。亦無別性。但隨凡聖垢心淨心識。所見不同。淨土報身即娑婆釋迦也。釋迦牟尼說經時。地前見化身穢土。登地已上見報身淨土。所聞雖同。所見各異。傳法菩薩。隨勝者所見結集。即云淨土。隨劣者所見結集。即云穢土。佛地經。隨勝者結集。此經亦同故。初指大菩薩所見。今約地前所見。云天龍。況金剛龍天等。多是大菩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