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尘

  • 论气
  • 宋应星
  • 2058字
  • 2015-12-26 15:40:44

鱼生于水,人生于尘。人俯视知为水,鱼不知也;鱼仰视知为尘,人不知也。立于百仞之上、清虚之间而观之,尘水一也。

大凡尘埃之中,皆气所冲也。人一息不食气则不生,鱼一息不食水则死。人入水,鱼抗尘,死不移时,违其所生之故也。其水族入陆、陆族入水而不死者,有龟鳖与乌鬼之类,则别具一种性也。

人当不语之时,食气从鼻入,而亦从鼻出;鱼当倦游之候,食水从腮入,而亦从腮出。及其食物也,口即为政,而鼻腮呼吸未尝间断也。鱼育于水,必借透尘中之气而后生。水一息不通尘,谓之水死,而鱼随之。试函水一匮,四隙弥之,经数刻之久,而起视其鱼,鱼死矣。人育于气,必旁通运旋之气而后不死。气一息不四通,谓之气死,而大命尽焉。试兀坐十笏阁中,周匝封糊,历三饭之久,而视其人,人死矣。是故三日绝粗粝之粮,淹然延命;十刻违正浩之养,溘尔捐躯。然则生人生长于气,犹鱼之于水也。通乎此,而子房辟谷之思,未甚怪诞矣。

水尘二

或问:水质空明,鱼龙居重渊之下,瞩见列星如数。上有尘埃,宜其障观,而不障者,何也?

曰:尘亦空明之物也。凡元气自有之尘,与吹扬灰尘之尘,本相悬异。自有之尘,把之无质,即之有象,遍满阎浮界中。第以日射明窗,而使人得一见之,此天机之所显示也。其为物也,虚空静息,凝然不动,遍体透明,映彻千里。风至扇动,或如流水之西东,播扬灰土而杂其中。始举目而不见丘山也,犹之山水静涵之候,其清可掬。洪流激湍,冲突污泥而混之,鱼虾对面亦无所见也。世人从明窗见尘,而误以为即灰土所为,日用而不知,岂惟此哉?

水尘三

黄河水浊,说者曰:其源长而流急,刷土扬泥之所为也。夫使其源长则浊,则未至朵甘思而已浊矣。使流急而浊,则蜀川三峡岂复有清水哉?此亦气之所为,而泥土因之。水生于气,气从其朔。凡华夷之水,本广而末狭者,惟黄河与滇池耳。河源初出,涌从地中,历乱七八十泓而后成巨泽,其气混洪激烈,不与他川同,至入海而此气方散。凡其所经泥沙举不得静焉。霄中有银汉,亦一条颢气所为,正与黄河上下清浊为仪匹者。银汉有去而不见之时,黄河亦有清而见底之日,其义同也。

凡水与尘,清中复有异境。杭郡龙井玉泉,与临安道上诸池,鱼在数寻之下,视其鳍鳞若鉴。大理郡赵州数区,夜月之下,可书蝇头细字,其义亦同也。水与尘,本无色,武都仇池或现紫,剑羌温泉或现碧,东洋或现黑,尘中或现岚光,或现霾青,而究竟皆归于无色,其义亦同也。曰:同一视性也,鱼见水面,而人不见水底,何也?曰:明从三光而生,而人物视性因之,彻上而不彻下,其固然也。

水风归藏

二气下聚而为水,上聚而为风。下有归水之墟,小容如觞,中容如盂,大容如瓮,浅者可以度测,深者可以意推,百仞而止。上有归风之郛,或为峭峰,或为圆盖,亦百仞而止。此明者不能察见,巧者不可度量,惟神会于形气之间而已。

水有不微波之时,风亦有不动草之候。水在下有漩穴,风在上有焚轮。人拂薰风之中,鱼游逝水之面,其乐同也。狂风发屋伐树,而人踵不坚,洪水怀山襄陵,而鱼行欲乱,其惊惧亦同也。水在百川,与海当其量平,不能久静于下。其气湿,湿上升,迎合重云浓雾,化而为水,归于其墟斯已矣。风在清虚之郛,当其藏满,不能终凝于上。其气隐,隐下降,聚会游氛微蔼,化而为风,或北或南,驱驰旋转而后仍归于其郛,归郛而风息矣。

或曰:上有风郛,保无蔽三光否?曰:二者皆空明之体也。鱼龙在重渊之下,其上盖水百仞,瞩见列星如数。凡人之仰观也。亦若是而已矣。

寒热

水火神气,均停参和,长育人物于尘埃之中。是气氤氲布濩百仞而止,其上则清虚之境矣。时令寒热,实由地气。而前此臆说,以日轮远近,为燕、越二景之分,此其知识宥于为方万里之中,而不知大漠以北仍有炎方,占城以南尚多冰室也。

或曰:寒热无与于日轮,胡为日之方中,夏则酷暑,临冬则严寒?解此,非方中与我亲而出没与人疏,故一日之中而首尾殊异耶?呜呼!日,阳精也,君德也。尘埃百仞而下,参和二气,冬至则水气居七而火居三,夏至则水气居三而火居七,二分而均平。日丽中天,则水气为妃之从夫,脱离火气,直腾而上,以相瞻望。斯时也,郁烘凡火,暂辞滋润,低压而下燃。盖大君当阳,其臣俯伏之象也。是故夏则炽肌肤,冬则温毛发。时当巳午,人身在亢阳之中;而黄昏日没,则水气霏微而下复还初配。是则寒热与日相关,不在照轮之远近已昭昭矣。

且夫盛夏日中之候,蕴隆独蒸于地面,而百仞之上,有凄清彻骨之寒,此人所不见也。六月之望,身在衡岳之巅,去日差近于梦泽,而挟纩不能御襟颤。高此逾倍,形骸有不立销者哉?松潘华夷之界,名为雪山。盛夏积雪而不消者,岂惟峨眉而已?午日有灵,何不铄之?即谓赤县之内,大势北寒而南暑,然云南、交趾何尝不南耶?四季若二分然,葛裳且无所用之。总之,地气参差,至哉坤元,不知其以然尔!

或又曰:南岳盛夏而寒,庶几渐迩清虚之义,华阴相埒也,其气候不相同,则何也?夫二气之布濩而上也,或高或圩或平衍,非若大圆之一概也。其此方高腾数十仞,则清虚让界而上,或彼方卑衍数十仞,则清虚蹈沉而下。天上有人焉,俯以察之,一如山河大地之形之不齐也。夫惟超乎形者,乃能乘虚而见气。噫,亦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