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吏政一吏论上(1)

驭吏策

周振业

守令者。生民之所寄。国家之血脉也。部司者。政令之所承。朝廷之耳目也。夫人之一身。必使血脉贯通而耳目清明焉。斯可以康强而无患矣。然血行乎肌理。而所以管摄之者。则存乎脏腑。耳目各有官。而所以主宰之者。则存乎志气。夫督抚者。守令之脏腑也。卿尹者。部司之志气也。而总以效命乎天君。则一以贯之者也。故天君泰然则由脏腑以达于血。由志气以率乎耳目。未有不从令者。然而亦间有不从者。血脉散布之处。不能无燥湿之感焉。耳目运动之余。不能无声色之引焉。此气质之偏。虽天君亦不能禁之。而要所以调其和而反其正者。仍必有道焉。不可以不讲也。今守令部司之选。既不能不循资而进。按格而升。则贤不肖之杂焉者。此未易遽清其源者矣。然守令之贤不肖。既一委之督抚之举劾。则亦不患其杂者。一守令之贤者举。而守令之贤者知劝。则贤者益贤。一守令不肖者劾。而守令之不肖者知惧。则不肖者。亦化而贤。斯亦由脏腑以调血之道也。若夫部司之循资而迁补者。卿尹之举劾。与督抚同。其或由于最荐。或由于保举。亦一人贤而举者若与有荣。一人不肖而若与有辱。则知劝知惧。莫不皆然。此亦由志气以率耳目之道也。故为人君者。不患守令部司之不贤。而在难于督抚卿尹之皆正。今有人焉。脏腑受病而不知。志气昏惰而不检。由是血脉日益乖。耳目日益纵。而饮之药者。顾乃舍其本而治其标。惟血脉之是导。谪其过者。亦且指其外而遗其内。惟耳目之是求。抑亦谬且惑矣。由此言之。知人者。尤御吏之大原。握知人之哲。以慎择督抚卿尹其人而任之。是则养身者息志宁神以安百体之道也欤。

大法小廉论

赵吉士

夫立乎朝廷之上。为天子立纲纪。董百官。均四海。外则为牧伯屏翰以倡其下者。为大臣。其下庶司百执事。以逮郡县之吏。趋走而承事者。为小臣。无大臣。则事权无所归。无小臣。则无以承流而逮下。是故大小相维。内外相辅。以佐天子。以养万民。诚并重也。窃尝论之。古之时为大臣难。为小臣易。洎乎后世则为大臣易。而为小臣难。何以明其然也。古之时。天地初建。人物未宁。大利大害之事。与时而创见。而又有弼教明刑变礼易乐之政随其后。故其时为大臣者。非有神圣之材。如禹皋伊旦。则无以胜其任而底其功。而至于府史胥徒乡遂吏之属。不过奉行成事而已。故其时大臣难而小臣易。后世固无事矣。坐论者主于承奉诏旨。而六官之长。又皆有成法可遵。不劳施为。坐以无事。其在外之大吏。又皆听于六官。非六官之所欲行。则终不能以有所主。故体即崇贵。亦皆以从容坐镇为优。其无可如何者。特吏耳。簿书之赜。期会之繁。考成文纲之密。既已纷扰弗堪。而事之难为者。其长必下于所司。所司以行于外大吏。外大吏又层累而下之。以至于郡县。至郡县而更无可下矣。而又有诛求之不测。毁誉之无凭。瞻顾旁皇。救过不暇。其波及斯民者。吏之余也。一不当而身与名即败。故曰后世之大臣易而小臣难。然则将以吏事责三公乎。将使庶司皆出入讽议。郡县尽假便宜乎。是又不然。天下既平之日。不患不能变法。而患乎更法而滋弊。不患乎奉法之无才。而患乎有才而不廉。昔曹参守法。民有画一清静之歌。其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赃吏俱不得推择。汉治之隆。由兹而始。诚使为大臣者不以虚文矫饰为能。加以澹泊无欲。正[己](已)率属。苞苴必绝。举错必公。则守一法即杜一弊。而庶司百执事以逮郡县之吏。贪者知警。而廉者亦不必有善事上官之虑。神明自暇。手足自宽。皆将毕智竭力以尽其职而报 国家矣。又安见大臣之必难而小臣之不易易哉。记曰。大臣法而小臣廉。国之肥也。斯言其至矣夫。

吏议

卢锡晋

民者君之所以立国也。孟子曰。得乎邱民为天子。书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凡君所以宵衣旰食。不自暇逸者。皆为此邦本也。是故圣王重民。然民之散处于天下者。一人不能独理也。则为之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内而宰相部寺台垣百司。外而督抚藩臬监司太守。而后及于州县之有司。夫官至有司亦卑矣。然位尊者与民不亲。其朝夕抚摩吾民如家人父子。近处于一室者。反不若州县吏。是故圣王重吏。吏得其职。则民安。不得其职。则民不安。自督抚而下。丝联绳贯。递相觉察。遇吏有贪酷不法者。既已特疏参处。而又以八法惩戒于大计之年。宜皆奉职惟谨。乃其惠爱之及于下者何少也。此无他。责之太烦。役之太贱。处之太褒。澄之太清。凡吏职之所欲尽而不得者。皆坐此四者之故。古者任人择其能。量其才。而后使之。善理刑者不闻其兼明农。善礼乐者不闻其兼治兵。盖皋益夔稷。皆大圣人也。犹且终身一官而不迁。况如今日之士者哉。且士治一经。则乡考者录之以举于礼部。而试于 大廷。夫岂不欲六经之兼通。以为人各有能不能。不可强责焉。及至出宰一邑。则百务萃之。彼诚竭力于钱谷刑名教养抚字。亦可谓能矣。若夫盗贼截。或来自数百里之外。而适发于其地。吏不能必其无也。不幸而一有之。虽其治至于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亦无救于参罚降革矣。无乃取之者恕。而用之者刻邪。愚谓宜专其事于防汛之武弁。则彼不得有所推诿。而于游巡以虚糜县官之金钱。其有警而有司不通报上官者罪之。如此则吏不敢迁就隐匿以顾情面。而防守者不得不尽力擒获以求无过。彼盗贼闻之亦将不犯其所难。今以此分其罪于吏。而防守者反得以有名无实之兵。为影射之弊。博弈饮酒。以坐待文吏之捕缉。为吏者方役役于风影之不可知。尚何暇于民之疾苦。即云盘根错节。以别利器。然人之才力。岂能尽如虞诩。故曰责之太烦以分其心者此也。曩时邮驿之政尝以驿丞领之。彼单司一事则力专而勤。又出身于三考。凡刍牧之事。往来接送之劳攘。固非其所难也。今惟大镇荒堡。仅存其官。其余皆归并于州县。僻邑犹可支持。若一当冲繁孔道。则皇华往返。日无宁晷。而索诈怒詈。使人忿恨于心而无可奈何。虽功令有直申兵部之例。然谁敢冒险以获罪于钦差之贵臣。与亲临之上官哉。士惟有气节。而后可用。而赏之而知所劝。罚之而知所惩者。气为之也。以驿务程其优劣。既已困顿而揉靡之。而又贻以赔累应付之苦。欲其不扣刻刍牧而横敛于民。以救其急。其势固有所不能也。故曰役之太贱以沮其气者此也。 国家欲程士以清谨之节。必先养其羞恶之良。士方为诸生时。上所以养之甚有礼也。择其学行兼优者。廪而饩焉。间有不肖。则使学官教之。教而不从。然后夏楚随之。为有司者不得擅行其笞辱。有大官行县。则拱立路侧。一揖而退。其培植廉耻。如此之厚。夫是以士之贤者。莫不高自期许。不屑为一切卑污之行。及至出身作吏。则人莫不戒曰。官不同于士也。士如处女。官如新妇然。愚以为新妇之敬其舅姑。是理所当然也。彼舅姑岂欲以不堪者丧其耻哉。夫设大官以辖其属。不过欲察贤否。公荐劾。使不敢肆然于民上而已。亦岂尝令彼奴视之。道路邮亭。众目观望之地。直听其朝服膝行。踞不为让。甚至大官之仆隶。亦厉声斥骂之。呜呼。亦亵甚矣。为吏者始犹怒于心。久则相与安之。又久则相与赂之。夫如是而向之耻心既已丧失无余。于是并其所不屑为者。或不幸而为之。尚欲求其廉。不可得也。且奴颜婢膝之人。何以居民上哉。此所谓处之太褒以变其守者也。

书曰。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汉宣帝曰。小吏勤事而俸薄。欲其无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上俸什五。宋内外官吏普给职田。凡此者。以为吾先使之俛仰无忧。然后责以为善而罚其不善。故人之从之也易。今 朝廷之于吏。非无俸也。其于各役。非无工银也。计一县所费。岁不下五六百两。不可谓不厚。然相传为大吏者。因其库有缺额。故累年檄令捐补。有自除授至升黜。未得蒙升斗者。 朝廷岂意其如此哉。夫吏即贤。亦岂能不谋其生。或贤者犹能不至于大贪耳。然百不得其一二也。且非但无禄而已。其陋弊相沿。至较其所治之大小。分定数目。以献于一岁之节辰者五。谓之曰规礼。大数之外。以小数与其亲幸之仆人。谓之曰门包。小数之外。又与其传禀之蠹役。谓之曰茶仪。自太守以上皆取之州县。以转相馈送。至于州县之官。复有何项可取。若是而尚能毫发不累其民。愚以为非陶朱猗顿之富。其势不能也。今吏取于民而上司虽知而不能禁者一。役取于民而吏虽知而不能禁者百。其一者条银之火耗是也。上下习闻。不以为怪。于是乎加一者为良吏。甚者明加其一。而阴索其二三不等。不然者。馈送之资。何所出也。是故阳禁而阴容之。能以所得之半赂上官。则横行而不败矣。若夫役之取于民。而以百计者。约略之词也。其实不可测算。彼其人大抵多无赖之徒。役之而不养之。则必至以法为弊薮。不养而又欲严治之。则有逃焉已耳。夫吏畏其尽逃。是以至于不能禁。然则民安得不穷。此所谓澄之太清以甚其贪者也。今夫富人之养婴儿也。既已托于乳媪。则必洁其衣。丰其食。使专志于调携保抱。又宠异之。不与仆妾等。而后可望其爱吾之所托。若命以井臼烹宰。而贱恶冻馁之。乃欲其爱婴儿。若母子之相依。此大惑也。是故天下之安危系乎民。民之休戚系乎吏。故曰亲民之官。莫如县令。知所以重之。则能尽其职。而循良之效可睹。夫如是而吏有害民者。虽诛之而无怨矣。

正体论

卢锡晋

三代以前。分天下之民于公侯伯子男。故诸侯者为天子治民者也。大夫于诸侯。士则于大夫。是以亲民者天下之重任也。故尊之。凡以见治乱之所由分。必先于民。而其体不可以不正也。及至后世。仅存五等之名。以待战功。食邑不治事。而以民之安危。责于州县之吏。是吏所任。乃古诸侯事也。为上者恐其不能治吾民也。于是立之大吏。以廉其贤不贤而纠举之。号虽大夫。其尊比于诸侯。而亲民者。位不过中士大夫之间。大吏以其分之卑也。往往倨侮于其上。暴慢恣睢。不能体 朝廷察吏安民之意。有事行县。吏朝服待境上。望尘长跪。而大吏不少假以辞色礼貌。甚至仆隶贱人。皆得肆其叱辱。以饱其欲,部民观之。皆有轻吏之心。吏即有读书怀古。求尚其志于夙昔者。挫辱既久。亦皆愧沮消磨。不足以自振。甚非所以养士气而厉廉耻也。夫迎送上官。与朝服请谒。功令所禁。亦大吏之所饬行也。吏因其折辱之既久。则有犯令尝试以为容悦者。大吏心喜其尊己。不肯明正其非。以言奉法而行乖焉。故凡体统之大坏者。皆非其定制为之。由于大吏之不能奉行焉耳。古之为士者。始见国君必答拜之。曲礼曰。君于士不答拜也。此言其朝见之常礼也。然非其臣则答拜矣。大夫于其士。虽贱必答拜矣。故又曰。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夫大夫不敢直受士拜。何也。解之者以为忧其嫌于国君也。今吏职虽卑。其实与大吏同为天子之命吏。故吏尊大吏。拱揖受约束可也。狼藉无状。听其参处可也。度 朝廷设官而令其大小相属不过如是而止。乃今处以不堪。使淟涊无耻于众目观瞻之地。使其气已委靡。而尚欲知所自重。以特立独行。而成其素志焉。亦已难矣。且独不惧其嫌于君哉。陶元亮不为五斗折腰。弃官而去彭泽。彼所谓折腰者。仅如今之长揖。未至稽首通逵。若彼其甚也。然今无挂冠之例。虽有志者。亦不过因仍苟且。以幸其无过而得迁。其不肖者。必且蒙面贸行。无所不至。然则遇尧舜之君。而天下犹有不安之民者。吏体不正故也。体亵则人之自待者轻。自轻则襟怀卑陋。卑陋则任事不勇而持守不坚。任事不勇持守不坚则民不被其泽。为大吏者诚当念其责任之重且大。而为之力正其体也。呜呼。以大将军之庭。而有不拜之汲黯。此岂独汲黯之美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