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说
余懋
放生。浮屠法也。其说较博施济众为尤难。儒者所弗道。或曰。天生万物以资人用。放而不杀。非生物意。或曰。放生者少。杀生者多。一人生之。而百人杀之。放何益乎。或曰。放生不如戒杀。家居奉亲祭祀宾客皆不免于杀。焉知所放之物。不再登于庖。故放不如戒。嗟乎。执是数说。而放生之念始永息矣。近世所用浮屠法。十室而九。士大夫未尝讳言。独至放生而斥之。且所难乎博施济众者。力不及耳。非义不可也。施济即不能博众。宁不愈于一无所施。一无所济者乎。天生之物。诚以资用。然不闻夫天道好生与人情未必事事皆出天意。独杀生必欲奉天。与放少而杀多。非放生者之咎也。若相效而起。焉知不化放多而杀少。与万不获已而出于杀。自祭祀宾客奉亲数者之外。皆可以放生。皆可以不杀生。人人皆可不杀生而放生。则是戒者止免一己之杀。而放者且免他人之杀。所得孰多与。吾谓人人有放生之心。有放生之力。而拘泥于前数说。则放生之心变而为杀生之心。放生之力变而为杀生之力。所争毫厘。而相去已千里。夫物之贪生而畏死。犹夫人也。刀砧在前。汤镬在后。呼号乞命而莫之顾。血肉痛楚而莫之怜。设有人焉恻然心动。从而放之。何异囹圄之中。忽闻大赦。垂死之症。忽遇良医。其踊跃狂喜。不啻超凡而入圣。即朋友眷属。亦无不为之额手称快。相贺更生也。夫大罪而奉赦。死疾而复起。非能保其永不死也。特以万无生理之时。而忽然可以免死。其得生之乐。自有异乎寻常者。人能常体此意以放生。则放生之心。勃然起矣。近世言放生者。率盛称果报。觉世之意良深。而有不信果报者。予惟即以人情破其习见。动其恻隐之良心。人即不至于犯法而疾痛罕能自保也。吾爱吾生。即以爱物之生。恕也。即仁也。出而治民。为廉静慈惠之吏。退而家居。为恭俭忠厚之士。不于此乎征之哉。
文昌祠说
陆耀
文昌之祀。儒者不取。而为之说者。其别有二。一谓文昌。天神也。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一上将。二次将。三贵相。四司命。五司中。六司禄。大宗伯以囗燎祀司中司命。祭法。王为姓立七祀。诸侯五祀。其一曰司命。屈原九歌。又有少司命大司命者是也。一谓文昌。人鬼也。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王吕光。五代为蜀主孟昶。姚秦之世。又为越嶲人张恶子。立庙梓潼岭。唐明皇西狩。追封左丞。僖宗入蜀。封顺济王。宋咸平改封英显者是也。二说皆出于道士家。元世袁清容桷。始载于符台集。文昌之祠。遂天下。尊之曰帝君。甚而阑入学宫焉。士稍读书明理。皆灼然知其非礼。往往因为碑记之文。而昌言排之。至朱检讨竹垞。且为谐辞以寓讥。窃谓古之祀文昌者。司中司命。而今之号为帝君者。司禄也。世之享厚禄者。不皆善文之人。则司禄亦无事于文。才者不必禄。禄者不必其才。帝君进退之权。不已重乎。近人又因文昌之社。而有惜字之会。推其所以惜字之故。仍不出媚神以求富贵。则其所宜深惜。又有在字外者。毘陵相国刘文定公言掉弄楮墨。诈欺官师。纂辑淫词。狎侮经传。是败坏文字之大原。虽绨袭藏。其戾滋甚。故吾谓祀文昌。不若惜字纸。惜字纸。不若慎笔墨。使文昌为天神耶。大夫以下。不敢妄干。为人鬼耶。非其子孙。理不歆享。其祀之而不效也固宜。抑求名干进之徒。毋乃实有所阙。不能自慎于文字之间。而非鬼神之不灵与。余足迹所至。往往有以文昌惜字之说。属为序记者。既已谢弗应。而复着此文。以为将来塞请之地。明理君子。其必有以鉴之。
饶阳县新建文昌阁记
钱大昕
饶阳县知县王君仪廷始事之岁。即以兴育人材为务。召诸生之肄于学者。课其文蓺而礼之。或言文庙之左。故有文昌祠。曩时尝加修葺。邑中士大夫多有登科第者。顷岁祠已倾圯。科第亦不振。访之形家。佥云当建于巽隅。王君于是捐俸钱为之倡。诸绅士欣然继之。卜地立新阁。金木搏埴之工。子来趋事。月而告成。遣一介走京师。请予文纪其岁月。谨按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说者以为天之六府也。梓潼之神显于晋。盛于唐宋。道家谓上帝命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延佑初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神帝君。名其祠曰右文成化。而其时始设科目取士。士大夫因谓科目之柄。实文昌司之。而天下学校。多立文昌祠矣。夫科目之设。聚数千万人之精神。而决中否于一二人之心目。虽长于鉴别。岂能无毫发之爽。谓必有神焉以司之。似矣。虽然。韩子有言。其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士诚读孔孟之书。修程朱之行。而学韩欧之文。能自树立不因循。神未有不福之者。若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徒以揣摩剿袭为功。而侥幸以祈神之我佑。则非予之所知也。今之仕者簿书趋走。汲汲若不遑终日。至有关于文风士气者。则以为迂阔而莫为。王君独能知所本务。而邑之人士。咸能鼓舞自励。庶几知实学之宜敦。而不囿于流俗。异日英才辈出。必有如刘献之之通经。李明远父子之文学者。岂仅区区科第之荣于一时已哉。王君名凤文。山东诸城县人。乾隆己卯举人。记之者嘉定钱大昕也。
书真西山文集后
张海珊
西山先生。在朱子后。于诸儒称最纯。乃其所为祈禳追荐十王普度之辞。时或杂于异端鄙俚之谈。抑又何也。自三代以来。人心不正。而后鬼神之说舛。而后释老之教兴。遂使国家之政刑。不足为劝惩。相率而听命于巫祝之途。奔走崇礼。如恐不及。朝廷复为之设官縻禄。亦若资其辅运翊教之为者。幽明莫别。民神杂糅。至于莫可究诘。呜呼。王者所以辨民惑而一民志者。其必首于此矣。尝考明史洪武三年。定诸神封爵。历代忠臣烈士。悉依初封。革去后世溢美之称。宏治初。亦曾以礼臣周洪谟言。存东岳真武城隍诸祀。余如释迦三清梓潼等。及一切人鬼之僭称诸帝诸天者。与夫灵官祖师真人之属。悉行罢去。而正一真人。封袭。迄明之世。终未曾革。今吴俗最称信巫尚鬼。士大夫家。奉斗扶乩。持经礼忏。晓夜唪诵。恬不知怪。正学之所以不明。世教之所以日趋于敝也。非此故欤。先生集中又有书慈湖行述一篇。其述慈湖语曰。希元有志于学。顾未能忘富贵利达。何也。某恍然不知所谓。曰。子尝以命讯日者。故知之。夫必去是心而后可以语道。今观所载青词。亦多为民请命之语。然若生辰建醮祈嗣诸篇。大抵可已而不已者。得非慈湖先生之所谓当去者欤。愚谓刊先生集。宜去此数卷。庶不贻后学之疑误云。
天主教
赵翼
意大理亚国。在大西洋中。万历中。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大洲五。第一曰亚细亚洲。凡百余国。而中国居其一。第二曰欧罗巴洲。凡七十余国。而意大理亚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亚洲。亦百余国。第四曰亚墨利加洲。第五曰墨瓦蜡泥洲。而域中大地尽矣。大抵欧罗巴诸国。悉奉天主教。天主耶稣。生于女德亚。即古大秦国也。其国在亚细亚洲之中。西行教于欧罗巴。其始生在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阅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万历九年。利玛窦始泛海九万里。抵广州之香山澳。其教渐行。二十九年入京师。以方物献。并贡天主及天主母图。礼部以会典不载大西洋名目驳之。帝嘉其远来。假馆授餐。公卿以下重其人。咸与交接。利玛窦安之。遂居不去。三十八年卒。其年以历官推算日食多谬。五官正周子愚言大西洋人。庞迪我熊三拔等。深明历法。其书有中国所不及者。当令采择。遂令迪我等同测。自利玛窦来后。其从来者益众。有王丰肃阳玛诸等居南京。以其教倡行。官民多从之。礼部郎中徐如珂恶之。奏请逐回。四十六年。迪我等奏。臣与利玛窦等泛海九万里。观光上国。臣等焚修行道。尊奉天主。岂有邪谋。敢堕恶业。乞赐宽假。帝亦不报。而其居中国如故。崇祯时历法益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名汤若望等。以其国新法相参较。书成。即以崇祯元年戊辰历为历元。其法视大统历为密焉。其人东来者。大都聪明特达之士。意专行教。不求禄利。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其徒又有龙华民毕方济艾如略邓玉函诸人。皆欧罗巴国之人也。统而论之。天下大教四。孔教。佛教。回回教。天主教也。皆生于亚细亚洲。而佛教最广。亚细亚洲内。如前后藏准噶尔喀尔喀蒙古等部。悉奉佛教。中国亦佛教盛行。亚细亚洲外。如西洋之古里国锡兰国榜葛刺国沼纳朴儿国。南洋之白葛达国占城国宾童龙国暹罗国真腊国。东洋之日本国琉球国。皆奉佛教。俱见明史外国传又增迦刺国马八儿国。俱有佛舍利。见元史亦黑迷失传其余海外诸番。则皆奉天主教矣。回回教。亚细亚洲内。惟乌什叶尔羌喀什噶尔和阗郭酣巴达克山控噶尔克食米尔退木尔沙等国奉之。见椿园氏异域琐谈外洋则祖法儿国阿丹国忽鲁谟斯诸国奉之。亦见明史外国传孔教。仅中国之地。南至交趾。东至球琉日本朝鲜而已。是佛教所及最广。天主教次之。孔教回回教又次之。孔子集大成。立人极。凡三纲五常之道无不该备。乃其教反不如佛教天主教所及之广。精者惟中州清淑之区始能行习。麤者则殊俗异性皆得而范围之。故教之所被尤远也。试观古帝王所制礼乐刑政。亦只就伦常大端。导之禁之。至于儒者所言。身心性命之学。原不以概责之庸众。然则天道之包举无遗。固在人人共见之麤。而不必深求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