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吏政三銓選(6)

甄捐納以恤人材疏康熙十八年

蔣伊

臣聞三代之制。以德詔爵。以功詔祿。誠以人材不可不愛養。而名器不可不慎重也。  皇上三載一舉賓興之典。士之得列名天府者。正不知歷幾許寒窗辛苦矣。乃銓途壅滯。勢同積薪。查康熙九年起至十八年。應選者不下二千人。每遇銓除。捐納者居十之六。應選者居十之四。按其資次而用之。非二三十年不可。縱使青年釋褐。必至白首彈冠。夫人臣進身之始。膂力方剛。莫不卓然思所表見。及至髮白齒落之時。始得循資躡級。其不為子孫計者幾何哉。閒居之日長。而蒞官之日短。臣恐其身家之念重。而民社之念輕矣。此臣不得不為人材惜也。從來親民之官。莫切於縣令。縣令賢則一邑被其澤。推而言之。天下之民困矣。捐納知縣。原出於一時權宜之策。乃有先用。又有即用。更有小京職之一途。以為終南捷徑。揆其欲速之心。莫非取償之計。此輩欲望其毋侵漁百姓。豈可得乎。古稱郎官上應列宿。而使僕吏廝養。暮給使令。旦擁圭符。此臣不得不為名器惜也。夫捐納之中未必無賢能。而不可不選擇。臣請將捐納未選者。在內責成吏部。行揀選之法。身言書判。實加考驗。取其文理才榦。堪為民牧者。照次除授。如文義荒謬。出身下賤者。給以知縣職銜。俾為佐貳以自效。其捐納已選者。在外責成督撫。行保舉之法。一年之中。試之政事以觀其能。稽之操守以定其品。如果才長守慎。許該督撫保奏。不拘資格。一體升轉。其貪殘闒茸者。亟請罷斥。如是則銓法澄而吏治端矣。臣更有請者。現在捐納事例。止有廣西一省。而近因規避邊缺。納者寥寥。伏乞  皇上立沛綸音。將知縣一項。亟行停止。其餘事例。不妨暫開。以濟軍需。是所罷者止一時之小利。而所持者在一代之大體。垂諸史策。布諸四方。其關繫非淺鮮也。

酌議捐納官員疏

徐元文

臣竊見  皇上鼓舞吏治。加意澄清。特以軍餉浩繁。民力彫敝。姑準諸臣之議。酌開事例。權宜濟用。然名器既濫。吏道實傷。今幸 聖化宏敷。蕩平立奏。誠董正百官。與民休息之日。臣伏察康熙十八年定例。凡捐納授官。及捐納復職州縣。到任三年後。稱職者具題陞轉。不稱職者題參。照例議處。其官箴有玷者不時題參。是凡捐納之人。無論稱職不稱職。皆當以三年為限。分別具題也。乃今各督撫具題。稱職者尚不乏人。而以不稱職題參。概未之見。至有受任四五年。而不糾不舉。莫能辨其賢不肖者。謂非督撫之容徇不可也。臣以為督撫於三年之內。察各官治行。知之當已久熟。宜立一定限。報滿之日。便須分別去留。應降應革。即行聞奏。不得遷延月日。姑留不論不議之人。以誤民生而滋姦弊。至于佐貳教職等官。止須咨部彙題。所亟宜酌議者也。又如戶部條例。道府以下捐銀者。三年後免其具題。照常陞轉。夫 國家大體所關。惟賢不肖之辨而已。今吏途甚雜。所以令三年具題。欲使賢者勸而不肖者懼。若聽許捐銀。是金多者可與稱職者同科矣。臣以為稱職非可捐納而得。且此曹以現任之官。營輸入之計。勢必剝民脂而長貪冒。所亟宜停止者也。歲貢一項。所謂正途。自捐納事例漸推漸廣。而生員俊秀。並得輸納。嗣又開捐納生員之例。雖復目未識丁。而今日納生員。他日即納歲貢。名則清流。實多銅臭。公然冒濫。自詡正途。臣以為正途非可捐納而得。其由捐納歲貢得官者。仍須保舉。方與正途一體陞轉。所當亟宜更正者也。至于諸凡捐納事例。總屬一時暫行。  皇上釐官方至意。固久欲停罷。臣願于滇南收復之日。即  賜旨輟不行。不拘前者十二月停止之成命。則  聖政一新。人心莫不大快矣。

復黃菉園書

魏裔介

著書立說。只是一事。苟坐視生民之阽危而不能救。先聖之家法。絕不如是也。經世編他日刷印。另容寄上。大計舉行。足以激濁揚清。拯救一時之困。而新撫數人。驅車就道。草木亦覺為之改色矣。承教欲糾彈一二人。得其事實。生以為此不足為也。昔生在掖垣。後居憲席。從未嘗攻發人之陰私。凡所論劾。皆見於章奏。有實據者。契丈欲養大臣之局度。正不必爭一二人之得失。方今人才最為緊要。賓興選試而取之。奔走道途而棄之。夫捐納者之先用。當先用於捐納者之本行耳。奈何將歷科進士舉人。  皇上臨軒親策之人而並先之也。進士為一行。舉人為一行。例監捐納為一行。丞簿捐納為一行。教習為一行。斯可矣。天下之財。盡沒於火耗。是  皇上之天下。其財半入於有司也。禁之而不得其所以禁之之方。有司火耗。收糧書役。又有使用。雖有禁約。一張亭長之壁。即高閣戶書之室耳。宜令各巡撫定天平法馬等子之式。發與州縣。其銀錢低昂多少之數。照時價徵收。每季一報。知府職司錢穀。不時查核。呈報撫院。庶銀錢多收之弊可革也。武備者。國之大事。把總者。兵之首領。而無功卑賤之人。賄賂濫收。剝削行伍。以媚上官。水旱之後。盜賊竊發。何以控禦。宜以武舉充之。如文舉揀選之例。庶冒濫革而營陳壯練也。天下之事。可言者甚多。姑舉思之所偶及者。可分疏言之。總一疏以陳之。若其思所未及者。尚不可勝指數也。至於糾彈。則於章奏中察其破綻。臣僚中見其奸邪。方可據實奉白簡以聞。苟無其人。自可正色以待人。不必疑似冒奏。反中心懸懸數月。有誤正事也。

請分繁簡重名器疏

顧琮

皇上御宇以來。時時求賢。事事愛民。文教日宣。武備雲集。值因逆賊犯順。計部日以軍需為急。而條議者紛紛。無不僉從。納官之事例開矣。在內之官。始而不過中書閒曹。繼而上及主事員外等項矣。在外之官。始而不過有司下僚。繼而上及道府等項矣。夫援納一項。頭緒繁多。仕途混濁。難以枚舉。臣姑就知府知縣親民之官言之。如知府一官。大府管三二十州縣不等。錢糧數十萬一二百萬者。戶口數百萬者。不減一小省巡撫。其降級還職。猶可言也。而革職者朝而白身。暮以五千兩而黃堂矣。彼既費有重資。能保其不取償百姓乎。伏思   世祖章皇帝別開四十大府。以待賢能。今合無仍行長法。將錢糧多者定為大府。約以八十府為期。其餘小府以為還職降職援納者之缺。非苛刻之也。以五千兩驟復四品大夫。專司數城。未為不得也。夫若知縣。輕視之乃百里之寄耳。而不知大邑錢糧。亦有十餘萬二三十萬不等者。土地人民。生童胥吏。聽其裁成。今不問才也能也文理優通也。朝為白丁。上一千七百兩而暮則堂堂縣令矣。再上一千兩而先用矣。再上一千兩而即用矣。通計不過三千七百兩。即授一小縣。而火萬家。司其政令。光榮極矣。豈薄待之乎。查   世祖章皇帝時招民授職。所費七八千兩。甚而有萬金者。尚行考試。文理通順者為知縣。不通者改授守備。部案俱在。何不舉而行之乎。合無以應選縣缺。通盤打算。除糧重地繁之外。分糧輕地簡者十分之三以為錄用。先用即用之缺。則詮補各不相妨矣。昔仲叔于奚請繁纓。孔子惜之。謂惟名與器。不可假人。夫繁纓。微物也。聖人猶重焉。況大府大縣乎。今銀既納矣。無可挽矣。不得已分別繁簡。以存激揚之意。如果臣言可採。伏乞  敕部議覆施行。

請禁雜流委署疏

李之芳

臣閱邸報。見直撫金具題謹陳新舊交代之益等事一疏。內稱委官署印。於百姓大有不便。不如通行直省。令新舊交代。今部覆既不准行。勢必照常委署。竊念委署之害不止一端。惟雜途之鑽營委署其害最甚。向來吏部題定吏員委署。非督撫具題保舉。不得陞轉正印。久有成例。乃各省委官署印。概不論出身履歷。則有與定例大相剌謬者。如成都府照磨詹文通。署新都縣知縣。廬州府經歷楊大發。署廬江縣知縣。布政司理問張文彬。署眉州知州。按察使經歷孫良弼。署富順縣知縣。又署廣元縣知縣。以吏員委署正印者。相習為常。不可勝數。此其人各堪膺正印。該督撫豈不具題保舉。以不堪保舉正印之人。委署正印。則是不敢上聞於 朝廷。乃敢擅行於本屬。其中微員以營榦而得越俎。上官以地方而徇情面。皆不可知。雖委署之官。與實授不同。然其為正印則同。且委署之害民。大有不同於實授者。蓋委署官所署之事。原非本等職掌。所署之民。原無情分相關。不過為一時潤囊肥家之計。於地方之利害甘苦。固無與也。況乎么麼小吏。無名節之顧惜。玩法漁民。十有八九。彼自視其身固已甚輕。而欲其重 國家民社之事。豈可得哉。臣乞  敕下該部。照保舉定例。嚴行禁飭。凡正印偶缺。其吏員出身等項人員。一概不得濫委。庶幾官方一清。地方蒙福矣。抑臣更有請者。地方之有署官。實由於選補稽遲。懸缺日久之故。吏部單月急選。雙月大選。急選所餘之缺。必待次月大選。然後填補。如三月內急選。懸正印三十餘缺。五月內急選。懸正印二十餘缺。是一缺到部。無故而耽延不選者。常至兩月。不知地方已經年受署官之害矣。臣愚請除將單月之缺。照例俱儘急選外。若有餘缺。宜將下月應得大選之人。即行序補。人為應選此缺之人。缺為應選此人之缺。無所容那移攙越於其間。止期於早一日除官。地方早濟一日之事。少一日委署。百姓得安一日之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