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治體八臣職(1)

崇讓論

韓菼

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言教之本風之自也。夫上之所倡。下之趨也。上以官為高則官重。上以讓官為高則官輕。人情莫不趨於所極重者。久之則官愈輕。人皆思所以自重。而讓道成矣。自然之勢也。嘗檢晉庾峻敦禮讓疏。及劉實崇讓論。皆推本於為國者。以倡何有之化。其言咸有補於當世。峻之言曰。聖王御世。因人之性。或出或處。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山林之士。清劭足以抑貪汙。退讓足以息鄙事。先王嘉之。臣愚以為古者大夫七十懸車。今自非元功國老。三司上才。可聽七十致仕。其父母八十。可聽終養。其有孝如王陽。臨九折而去官。潔如貢禹。冠一免而不著。及知止如王孫。知足如疏廣。莫若聽時時從志。實之言曰。人臣初除。皆通表上聞。名之謝章。唐虞之時。眾官初除。莫不皆讓也。謝章之義。蓋取於此。夫三司有缺。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公缺。三公已豫選之矣。四徵缺。擇四徵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徵缺。四徵已豫選之矣。尚書缺。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八尚書共選一尚書也。余嘗韙斯二說。夫古者七十致仕。固也。然四十方仕。計用其力三十年爾。今有二十而已通籍者矣。其亦可以六十為斷乎。致如王陽貢禹之流。於今為不世出之士。又不可以六十為限也。父母八十聽終養。吁嗟晚矣。父母不必皆八十也。其有疾病。又不論年也。今令甲不以年限誠善。竊聞諸道路。或八十猶不以終養請。此為無人道之尤者。豈止不能讓而已哉。謝章得薦賢自代。唐宋猶然。今其法已蕩然無存。即間有徒費簡紙者。不過外任之大僚。而京朝三品已上官。皆聞命而即受事。如召一吏。何以勸讓。如實言誠可勵世。雖然。蒙有懼焉。懼夫除官而許之薦官。薦者之意尚未決。而求者已盈門矣。不得則怨。是爭之府也。且使薦者而不公耶。有識者固將唾之。其公耶。必從而效之。如實言所讓最多者其必然也。而彼欲爭之者第中。以朋黨之一言即一網盡矣。故此法尚未可遽行。嗚呼。孰使夫古賢臣之嘉言讜議而有所不可行。其非人心之憂也與。

大人容物愛物論

儲大文

大人之容物愛物也。廣言之則更僕未易數。約言之則以培護人才薦延士類為容物愛物之本。不暇遠引。請引宋明以來諸宰執證之。人物莫盛於宋。宰相之賢亦莫盛於宋。然嘗謂宋有宰執三人焉。寇忠愍范文正歐陽文忠而已。忠愍澶淵之役。何承矩曹璨荊嗣馬全節之宿將而用。張齊賢雷有終之大臣有威望也而用。田敏楊延昭之奇鷙也而用。盧炎宋搏謝濤之文吏也而用。不甯唯是。楊億之文也而用。向敏中張詠之遠藩也而亦用。雖丁謂亦不以李沆故而不用之鎮撫夾河也。文正知陝西三州及參大政。孫復胡瑗石介之學行也而用。李師中滕宗諒孫沔蔡挺之恢廓縱軼也而用。种世衡狄青郭逵之將略也而用。尹洙蘇舜欽之文也而用。王益柔之文而縱軼也而用。不甯唯是。雖李覯徐復亦不以沉淪困躓而不用也。文忠知嘉祐貢舉。曾鞏蘇軾蘇轍之文也而中。張載程顥之理學也而中。而其他薦延者。雖王安石常秩亦薦。呂惠卿亦薦。雖聞邵雍之名而不薦。而不啻薦也。是故無所不容。以愛天下之才以相天子者。忠愍文正文忠是也。富韓司馬。皆號名相。而嘉祐治平極盛之世。不能不變而為熙豐。元祐不能不變而為紹聖。人才用舍。蓋猶有憾焉。彼李沆與王曾。亦宋之名宰相也。然以張齊賢之才。又同位東府。而沆卒擠之而去。以張詠之才。又承帝問。而曾不能力舉以自代。則非大臣之道也。天地生才。磅礡鬱積。遲之又久。而得一人焉。而是人之生。且為世訕笑排斥之不暇。幸而有以自振。至為天子用。而世亦不以不才而疑之。如齊賢詠者。且不免湮塞之歎。而況名位資貫。萬不及齊賢詠者哉。明季諸相。皆齪齪無遠。時引用一二親黨。卒不可以為天子之大臣。惟江陵當國。於戚繼光李成梁諸將。知之而用。用之而盡。猶有忠愍文正遺焉。而如用他事概斥之。則夫華亭新鄭以上之機鈐。互相傾奪。吳縣太倉以下之衣。密相付授。其觝排士類。而唯恐人起而軋之則一也。而江陵善馭天下之才。功固遠矣。然而誅賞混淆。蒼素易色。故予嘗謂蒲之罪。不在分宜下。非激也。夫亦歎息痛恨於世之有才而不能容者也。然則如忠愍文正文忠者。其容與愛有差乎。曰。生犢破車。必致千里。夫容之所以愛之也。而其用則為容物愛物而已矣。然則如三公者。果可為大人乎。曰。昔回鶻擊唐。占者言當見一大人。後郭子儀免胄見之。而朱子釋經。謂子儀雖未盡道。是即當時之大人也。然則如忠愍文正文忠者。夫亦有宋以來。宰執中之大人而已矣。

汲黯論

黃永年

古大臣之格其君也。不於其跡之既著而圖之。蓋嘗潛消於其幾之未萌。與其幾之方動。而後人主不道之事。乃無所因而長。而又非徒恃吾一人介介然廷爭而面折之也。夫廷爭而面折。人生之所畏而不樂親。吾投之以所甚畏。彼環其側者。或阿意曲順。投之以所甚樂。則人主有不遠我而親彼者乎。則吾一人可以立逐。雖辛不嬰砧斧。冒鼎鑊。或徒之以他官。處之於局外。吾惟坐觀其成敗。而一無所與于朝廷之議。夫惟君子者。招賢而進士。使朝廷之上尊卑上下。無非吾同道之人。協心併力以輔吾所不及。夫是故不勞而功成。余觀汲黯之於武帝。其繩愆糾謬。可謂至矣。帝亦深為禮敬。漢公卿莫匹焉。然卒以數切諫不得內。而帝侈心肆欲之舉。卒莫能匡正。最後遷淮陽太守。欷歔泣下。忿御史大夫張湯專阿主意。己不得出入禁闥。拾遺補闕。嗚呼。其亦晚矣。若黯者。其可謂闇于大體者矣。方武帝即位之時。年十六耳。首舉賢良方正。極言敢諫之士。深嘉仲舒之對。既用其言。詔郡國各舉孝廉。給宿衛。其可謂英主者也。然又置為江都相。黯爾時當即以仲舒之賢。力為帝言曰。臣陛下再三策仲舒。真湯武主也。當今賢士。無出仲舒右。陛下即位之初。天殆以仲舒授陛下。陛下欲效唐虞之治。必宜亟用仲舒。舉一仲舒。而朝廷之本立矣。而又博求郡國耆碩老成。如申生轅固輩。多方勸上。從容置左右。日舉暴秦之所以亡。祖宗之所以興。使之明治亂之法戒。以潛遏其侈肆之心。且武帝生平。瀆兵革。惑神仙。興土木。幾危天下。其幾蓋無不兆於即位之數年。當此而折之固甚易耳。且日與君子正人親。彼張湯公孫宏桑弘羊之術。何自而投於其前也哉。易曰童牛之牿元吉。孟子曰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一薛居州如宋王何哉。黯不於此時。乘小人之未進。急引賢士以自植。待其既用事。乃欲以一人之力。庭詬而責之。亦見其殺身而無能為已矣。吾嘗論商太甲。漢武帝。皆敗禮敗度之王也。反其才而用之。即可以大有為。太甲有伊尹為之輔導。故早正其德。武帝則無人焉。暨其晚年。乃自追悔。下詔天下。罪[己](已)責躬。噫。黯之不能辭其責亦已明矣。雖然。黯存而帝猶獲聞戇言。有所嚴憚。黯死而狂惑愈甚。然則黯亦可謂古之拂士者也。

重刻陸忠宣公奏議序

沈近思

天地倫理之經。莫大於君父。儒者性命之學。莫先於忠孝。昔孔子作孝經而無忠經。後儒於是有補。不知忠孝原無二理。故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又曰。以孝事君則忠。四教之垂。要之以忠信。一貫之唯。守之以忠恕。六經四子。無一非忠經至理。特不以專名云爾。唐陸忠宣公奏議一書。真可謂之忠經也。孔顏曾孟而後。周程張朱以前。此千餘年間。道統幾絕。所謂名臣大儒者。勳業文章。非無爛然。類皆雜於功名之私。其粹然一出於正。而能以道事君者。為忠宣其庶幾乎。今取其書而讀之。其告君之大者。如推誠接下。聽言用人。改過罪己。散財絕賄。貯粟定稅。馭將治邊。天德王道。體備用周。見古大臣格心正君之學焉。總之義利二者辨之至明。一切雜霸曲學。不敢陳於君前。當時導利而害義者。莫甚於裴延齡。故公有奸蠹一書。直言不諱。九死不辭。其忠誠激烈。以足碎奸邪之膽。而百世之下。聞公之風者。尚可激濁揚清。嗚呼其不盛哉。恨公生不逢時。不能盡其所學。以究其用。使以堯舜之道。遇堯舜之君。責難陳善。言聽計從。恢宏至理。展布經綸。雖接踵皋夔。比肩稷契可也。近思來治潁川。建社學於北城。簿書之暇。與項子性存宋子子遜稍為校定公書。點讀付梓。以授社學諸生。自十五入大學。讀孝經小學四書本經後。及令讀公奏議。使君父忠孝大倫。早明於天性未漓之日。而正誼明道。堯舜君民之志。不誤於蒙養先入之言。則皋夔稷契本領。即成童初學而根基已定。有以跳脫乎習俗之橫流。掃除乎物欲之錮蔽。從此而擴其識。鍊其才。充其學。厚其養。出而暢發事業。其或可以備  聖世耳目股肱之一數。為當今第一流之人物乎。刻既竣。遂書此語於篇端。使有志讀公之書者。日就月將。精思力踐。飲食起居。時與公對。心神智慮。默與公通。精粹潔白之操。正大光明之業。體之則為真儒。用之則為純臣。庶乎無負讀公之書焉耳。

范仲淹論

黃永年

士無英偉冠世之氣。不足特起於末流。無痌瘝天下之心。不足澤被於一世。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周子曰。志伊尹之所志。是志也。氣也。士之有振衰式靡之責者。不可一日而無者也。今夫氣蓋一鄉。則一鄉齷齪萎瑣之習。有所不能染。氣蓋一國。則一國齷齪萎靡敗之習。有所不能染。氣蓋天下。則天下齷齪萎靡頹敗之習。有所不能染。惟其自立也高。故所見也遠。及其顯也。天下亦翕然從之。是故其意念之所經營。知慮之所擘畫。皆然絕異于世俗之所為。當其未出。眾日相與接。亦末由闚之耳。嗟夫。觀于宋范文正公仲淹。士可不早自立也哉。五季以來。風衰義喪。士惟知苟榮貪位。四維既絕。人紀淪亡。宋初頹風猶是也。范質王溥無論已。寇準以命世之英。方罷中書。即求使相。已復附會天書。以圖干進。蓋風習移人。賢者不免。百有餘年于此矣。仲淹出而始勵廉隅。振名節。其取舍辭受。進退出處。斷然有所不苟。世俗所謂寵辱毀譽得失死生禍福利害。浩然一無足動其意。天下之士聞范公之行。惕然始知有恥。而爭趨于名義之重。宋之風俗為之一變。非其氣之清明剛大。烏能興之。其自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已)任。飲食寤寐惓惓皆經世澤物之心。其學自兵刑錢穀水泉農政職官邊陲險塞無所不周。一旦出而用之也。皆取諸懷而素具。始在憂中遺執政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皆不易其說。故其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言然。其行亦然。非所謂大丈夫之事與。真仁之世。賢相多矣。然功存于廟社。澤及于一時。若夫功在名教。道師百世。使天下聞風。頑廉懦立。則惟公一人而已。光岳氣偏。士風攸墮。下者懷溫飽。上者希名位。詩書用為竿牘。道義假為清談。後先相師。輪蹄一軌。古大人豪傑之志事。久絕于斯人之夢寐。宜乎齷齪萎瑣敗而俱無也。儒者之言曰。立志以帥氣。夫氣也何以必待于帥之哉。世之隱足以賊吾氣者甚眾。而人之生也。資非大賢清明之氣。受于天者無多。入世以後污濁橫流。浸漬衍溢。不能固存其清明之體。則日漸隨波逐潦。沒身而已。安望其能自樹立也。吾故因論范公之人而及此。士之有志者。可以省矣。

韓琦論

黃永年

夫所謂量者何也。斗之量足以受升。以斗受升。其跡泯然。斛之量足以受斗。以斛受斗。其跡泯然。推此而上。量愈大其所受愈無跡。天下大物也。惟其量足以相容。而後可以治。今夫天下有知。而吾欲用其明。則知者退。天下有才。而吾欲用其能。則才者退。天下有力。而吾欲用其強。則力者退。是其于事也必無措。其於功也必無成。其量不足以相受也。秦誓曰。若有一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商容觀周師之入。而知周王。曰。見善不喜。聞惡不怒。顏色相副。是以知之。吾嘗論公在朝廷。泊然不見其功。及物而不形其跡。一時之賢能掌故文學。皆囿于範圍之內。故當天下之大任。居天下之令名。受天下之大福而無隕也。公之遺事。史傳多未備。在政府嘗與范仲淹論事。有不合。仲淹至拂衣起。忿形于色。琦徐把其袂。曰。希文不容更商量耶。和氣滿容。仲淹亦釋然。歐陽修不信河圖。琦與修輔政。未嘗一言與及易。其平居寮寀造次語言之間。從容涵濡。潛移補救。有入人于不覺者。況于朝廷之上乎。或有謂琦相業無愧古人。獨文學不逮。琦曰。吾為相。歐陽永叔為學士。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琦經緯天地。用修潤色鴻業。修之文。琦之文也。斯言尤可以見其所存矣。賢者與賢者處。時多異同。其流遂至於分門異戶。紛爭而不已。而較短絜長。欲上人之心。君子不免。噫。觀于琦。人亦何所用其忿嫉。何為而不休容也哉。此相臣之則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