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治體五治法上(2)

三代因革論一

惲敬

三代以上。十而稅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獵。用之兵戎。車馬牛楨幹芻糧器甲。皆民供之。而民何其充然樂也。三代以下。三十而稅一。力役則發帑。田獵兵戎則召募。車馬牛楨幹芻糧器甲。皆上給之。而民愀然拂然。若不終日者然。何也。韓子曰。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雖然未既也。一人為貴。而數十人衣食之。是七民也。一家為富。而數十人衣食之。是八民也。操兵者一縣數百人。是九民也。踐役者一縣復數百人。是十民也。其數百人之子弟姻婭。人數十人。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是十一民也。牙者互之。儈者會之。是十二民也。僕非僕。臺非臺。是十三民也。婦人揄長袂。躡利屣。男子傅粉白。習歌舞。是十四民也。農工商三民為之。十四民享之。是以天不能養。地不能長。百物不能產。至於不可以為生。雖有上聖。其若之何。古者上有田而民耕之。後世富民有田。募貧民為傭。一傭可耕十畝而贏。畝入十取四。不足以給傭。饑歲則畝無入。而傭之給如故。其賃田而耕者。率畝入三。取一歸田主。以其二自食。常不足。田主得其一。又分其半以供稅。且困于雜徭。亦不足。此農病也。古者工皆有法度程限。官督之。後世一切自為。拙者不足以給身家。巧者為淫巧。有數年而成一器者。亦不足以給身家。此工病也。古者商賈不得乘車馬。衣錦綺。人恥逐末。為之者少。故利豐。後世一切儕之士人。人不恥逐末。為之者眾。故利減。其富者窮極侈靡。與封君大僚爭勝。勝亦貧。不勝亦貧。此商病也。夫以十四民之眾。資農工商三民以生。而幾幾乎不得生。而三民又病若此。雖有上聖。其若之何。惲子居曰。三代之時。十四民者皆有之。非起於後世也。聖人為天下四民日增其數。十民日減其數。故農工商三民之力。能給十一民而天下治。後世四民之數日減。十民之數日增。故農工商三民之力。不能給十一民而天下敝矣。聖人之道奈何。曰不病四民而已。不病四民之道奈何。曰不病農工商而重督士而已。夫不病農工商則農工商有餘。重督士則士不濫。士且不能濫。彼十民者安得而濫之。不能濫故常處不足。十民不足而農工商有餘。爭歸于農工商矣。是故十民不日減不能。夫堯舜之時。曰汝后稷播時百穀。曰疇若予工。曰懋遷有無化居。所諄諄者三民之生而已。殷之盤庚周之九誥皆然。此聖人減十民之法也。曰三代之時。二氏蓋未行也。十民之說。可得聞乎。曰太公之華士。孔子之少正卯。孟子之許行。皆二氏也。有遣戍則已養兵有庶人在官則已顧役有門子餘子則已有富貴之游閒者矣。其餘皆所謂閒民惰民是也。然則有天下之責者。其亦于三民之病。慎策之哉。

三代因革論二

惲敬

然則三代之養兵。可得聞與。曰可。周制六鄉為六軍。六遂倅之。此民兵之制也。三代皆同者也。夫民兵既同。養兵不得不同。何也。周官司右掌右之政令。凡國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屬焉。鄭氏康成曰。選右當于中夫。選右則皆兵也。曰屬焉。必非散之井牧者也。非養兵而何。虎賁氏虎士八百人。鄭氏康成曰。不言徒。曰虎士。徒之選有勇力者。夫徒皆食于官者也。非養兵而何。虎賁氏主環衛。然武王用之伐殷矣。周官八百人。而武王三千。是必有倅卒也。非養兵而何。非直此也。古者戍皆更代。更代必以期。期之內皆不耕者也。主芻茭之峙有人。主糧糗之供有人。主兵甲之用有人。主壁壘之防有人。與養兵何異乎。此兵之守者也。周公東征。至三年之久。穆王西征。至萬里之遠。皆驅之戰者也。與養兵何異乎。夫司右虎賁氏。周之官也。則夏殷不能無勇爵不能無環衛之士可知也。采薇出車杕杜。周之詩也。則夏殷不能無屯守之卒可知也。殷餘之難。荒服之勤。周之所由盛衰也。則夏殷不能無觀扈之討鬼方之伐可知也。是故民兵既同。養兵不得不同。蓋古者大國不過數百里。小國不過數十里。疆事之爭多。而越國之寇少。耕耘之氓可以戰守。是故以民兵守其常。以養兵待其變。至春秋而有踰山海之征。連諸侯之役。戰國之世。抑又甚焉。秦漢以降。萬里一家。一起事或連數十郡。一調兵或行數千里。是故以養兵持其常。以民兵輔其變。二者交用。各得其宜。不可偏廢也。且人之受于天也。古厚而今薄。教于人也。古密而今。故古者士可以為農。農可以為兵。後世驅士于農則士壞。驅農于兵則農壞。泛令之則詭入詭出于二役而無用。嚴束之則積怨畜怒于一役而不安。是亦治天下者所宜深計也。夫世之儒者。以漢之南北軍為是。而八校為非。唐之府兵為是。而騎為非。夫南北軍府兵。已非三代之制矣。何必此之為是。而彼之為非耶。況乎郡兵之法未改。則八校無害于南北軍。屯田之制能行。則騎無害于府兵。宋之保毅義勇。明之箭手礦夫。則養兵且借助于民兵矣。是在養兵者善其制耳。不然取後世之民而日以荷戈責之。幾何不速其畔也哉。

三代因革論三

惲敬

周官小司徒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貢賦之外皆役事也。起軍旅。兵役也。田。田役也。役。力役也。追胥。守望之役也。後世兵出召募而兵役廢。兵役廢而田役亦廢。守望之役亦廢。所不廢者。力役而已。至并租庸調為兩稅。而力役之征亦廢。古之役事。無有存焉。周官鄉大夫之屬。比長閭胥旅師黨正。鄉官也。遂大夫之屬。鄰長里長酇長鄙師。遂官也。漢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賜爵同于鄉遂之官。唐曰里正。曰坊正。則役之矣。宋曰衙前。督官物。曰耆長。曰壯丁。捕盜賊。曰散從。曰承符。曰弓手。任驅使。則役之而且虐用之矣。周官宰夫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七曰胥。掌官序以治序。八曰徒。掌官令以徵令。其制歷代皆行之。夫軍旅田役追胥之役。民役也。府史胥徒之役。官役也。自民役廢。而鄉遂之官。等而降之以役焉。至宋而衙前之役。如官役之府史。耆長壯丁散從承符弓手之役。如官役之胥徒。其官中之府史胥徒自若也。蓋唐自中葉以來。天下擾攘。官役不足以周乎其事。遂取之于民以助之。助之既久。則各有職司。職司既定。則各有功過。其始以民役代官役之事。而視為固然。其繼以民役供官役之令。而亦視為固然。其後以民役任官役之過。而亦視為固然。至熙寍之時。而民役不可為生矣。是故鄉遂之末流變為差役。差役之末流變為顧役。差役則民勞而財日匱。顧役則民逸而業可常。天下無無弊之制。無不擾民之事。當擇其合時勢而害輕者行之。後之儒者。以熙寍之法而妄意詆誹。非知治體者也。且以後世官役之害民。為熙寍顧役之弊。則尤不可。何也。熙寍所顧之役。民役也。後世之官役。自周之府史胥徒而已然。三代聖人。賦之以祿以安其身。寬之以時以習其事。教之以道以正其向。威之以刑以去其私。如是而用之。豈有虎冠鷹擊蠆螫域射之事哉。是故知官役之可顧而官府修。知民役之可顧而閭里寍。知官役之可減而苛擾之事除。知民役之可盡罷而海內皆樂業矣。

三代因革論四

惲敬

由是觀之。聖人所以治天下之道。蓋可知矣。利不十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此經常之說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此便私挾妄之說也。雖然有中道焉。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此權衡於前二說。而知其重輕俯仰者也。夫莫大于封域之制。莫要于人民之業。莫急于軍國之務。而聖人一以寬大行之。況乎節目之細。尋常之用哉。夫人之養生也。日取其豐。人之趨事也。日得其巧。聖人節其過甚而已。如宮室之度。求其辨上下可也。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蔭室何必同。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禮樂可也。夏之母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短褐何必同。俎豆之華疏。不同于廟。干戈之琱塗。不同於師。車旂之完敝。不同于朝。粟帛之純量。不同于市。蓋聖人之治天下有二。倫物之紀。名實之效。等威之辨。授之以一成之式。齊之以一定之法。天子親率諸侯大夫士以放之于民者。必使如絲之在繅。陶之在甄。無毫黍之溢減。而天下之心定焉。若其質文之尚。奢約之數。或以時變。或以地更。故養生不至于拂戾。趨事不至于迂回。于是首出而天下歸之。三代聖人。蓋未之能易也。彼諸儒博士者。過于尊聖賢而于察凡庶。敢于從古昔而怯于赴時勢。篤于信專門而薄于考通方。豈足以知聖人之大哉。是故其為說也。推之一家而通。推之眾家而不必通。推之一經而通。推之眾經而不必通。且以一家一經。亦有不必通者。至不必通而附會穿鑿以求其通。則天下之亂言也矣。

封建論綠野齋文集

劉鴻翱

自秦廢封建。柳子厚以為封建非聖人意。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蘇子瞻子由並主其說。劉子曰。子厚之論封建是也。其言周秦之公私則非也。封建之廢存。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上有修德之天子。封建治。郡縣亦治。然封建必德大乃治。郡縣德稍次亦治。其理易明也。上無修德之天子。封建亂。郡縣亦亂。然郡縣必大不德乃亂。封建德稍衰即亂。其理易明也。故封建之天下。非堯舜禹湯文武之聖。不足以懷服。郡縣之天下。漢唐宋元明之英君懿辟。一人獨運於上。公卿大夫士承流於下。民未嘗不獲安。天為是雖不生堯舜禹湯文武。而天下已治矣。三代後天不能常生堯舜禹湯文武。則不能不廢封建。或曰中原之地。不郡縣不足以尊天子。邊陲之地。不封建不足以控四夷。余則曰天之廢封建。無中外異也。以天下之大。命將出師。反不如一隅之諸侯乎。是自割其土地也。是倒授兵柄於人也。是防邊外之寇。而樹邊內之敵國也。國家威德鼎盛。彼或捍禦外侮。以邀天子之寵命。一旦凌夷。即帝制自為矣。且漢唐皆威服萬里。窮髮之邦。無不梯山航海而來。邊陲不封建。未見四夷之必能陵中國也。或曰異姓可不封建。同姓無土地甲兵。欲望其扶危定傾於喪亂之日。雖少康不能中興。是又不知社稷之安危。國祚之短長。在王者之祈天永命。不在懿親之私土子民。天苟未厭漢。光武崛起田間。克復舊物。何嘗有一成一旅哉。天苟既厭其德。則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當秦滅周時。晉鄭之亡已久矣。將焉依乎。且漢有七國之變。晉有八王之亂。明有燕甯之禍。尤同姓封國之殷鑒也。說者又謂。吾所謂封建。有封建之利。無封建之害也。如唐顏師古之策。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居而治。可萬世無虞。嗟乎。太宗未行師古之策。故說者云然。太宗行師古之策而受其害。則說者不復云矣。夫國雖百里。其主得操賞罰生殺之大柄。則與天子同也。今匹夫匹婦之含冤。朝告於天子而夕罪其吏矣。如師古之策。即云不足以長亂。國小。則值王室之變。藩衛天子而不足。而主不賢。禍及民生而有餘。以一眚之故。天子遽廢其君。絕其世。非所以議功議親也。以議功議親之故。而使匹夫匹婦之冤不得伸。豈王者不使一夫失所之義乎。然則封建之不可復無大小一而已矣。吾故曰唐虞三代之封建。天也。秦之廢封建。亦天也。漢唐宋元之末。海內分裂。雄割據。皆自相攻殺。合於一而後已。天不生堯舜禹湯文武之君。不當堯舜禹湯文武之時而議封建。是欲使天下之民無孑遺也。豈天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