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四計疏乾隆十年
御史和其衷
臣自奉命稽察盛京事務以來。已歷二年。凡地方之情形。旗民之生計。一有見聞。必廣諮博訪。悉心體察。冀效一得之愚。以仰副 聖主擇及芻蕘之至意。
一重邊疆以資防範也。伏查山海關外迤北迤東一帶。共設七邊。邊門之外。則係各蒙古部落。由七邊之東而南。直接鳳凰城。則為六邊。乃奉天甯古塔之方界。此 盛京東北二面之屏藩也。向來各邊。俱編木為柵。以限內外。柵外浚濠。以禁越度。該管各員。勤于巡防。隨時修浚。邊防寔稱嚴密。乃聞近年以來。總理大臣。漫無稽查。該管各員。遂因之怠玩。附近邊門數里。尚有濠柵。離邊門稍遠者。多成坦途。不惟大夥私參。易于透漏。亦恐違禁貨物。任意出邊。雖近經將軍加意辦理。較前已覺改觀。但積玩之後。非大為整飭。嚴立章程。誠恐將來日久。視為具文。仍復廢弛。請 交將軍達爾當阿于本年巡邊之時。親身周歷。詳為相度。木柵務令堅密。土濠務令深通。以復舊制。并將嗣後總理大臣。應作何輪流查閱。該管官員。應如何更番巡視。以及土濠木柵。應如何隨時修浚之處。詳悉定議。奏請施行。再查熊岳所屬旅順海口。設有水司營官兵。以為巡防之用。與天津水師營。聲勢遙相呼應。為奉天南面之保障。關係綦重。乃聞相沿日久。亦皆廢弛。該管各員。既不勤加操練。兵丁巡哨。不過掩飾虛文。即軍裝械。半皆朽壞。似此怠玩成風。何以固疆圉而資彈壓。亦請 交將軍達爾當阿將自今作何整理。嗣後如何稽察之處。一并詳悉籌議。奏請施行。庶邊海要區。防範既嚴。於彌盜稽匪之道。不無裨益。
一廣積貯以裕民食也。奉天土厚泉甘。深宜稼穡。收穫之多。既倍於他省。糧價之賤。亦半于內地。故每遇豐收之年。轉有熟荒之慮。且小民止顧目下。鮮知蓋藏。偶遇偏災。即束手無策。此皆當預為籌畫也。伏查乾隆八九兩年。仰賴 聖主洪庥。連獲豐收。今春雨雪調勻。民間俱已及時播種。將來接連得雨。大有可登。請 交奉天將軍府尹。將旗民各倉。現在寔存糧石。是否足用。應否買貯之處。詳審收成分數。定議具奏。若須添補。則動支備用銀兩。揀派廉幹之員。分頭買貯。以裕倉儲。仍照常平之例。每年于青黃不接之時。或借或糶。以濟民食。若倉糧足備各項之用。無須添補。則請將海口之禁。量為寬展。使內地商賈。源源流通。以免傷農之患。如此通融辦理。于內外民食均有裨益。
一興紡織以濟民用也。伏思小民生計。衣食為先。務本要圖。耕織並重。獨是奉天各處地多宜棉。而布帛之價反倍于內地。推原其故。大抵旗民種棉者雖多。而不知紡織之利。率皆售于商賈。轉販他省。既不獲種棉之用。而又歲有買布之費。此亦當亟為經理者也。臣愚見似不必繩以官法。迫以禁令。惟 交奉天將軍府尹。加意講求。寔心勸諭。多製紡織之具。頒發各屬。令有司依式成造。量給旗民之種棉者。仍雇覓善織之工數人。令其因時隨地。多方教導。即以民間紡織之多寡。為該管有司之功過。如此行之。數年之後。人獲其利。必競相趨。展轉效仿。將不煩程督而各勤其事。出產漸盛。布價自平。于旗民生計。不無裨益。
一廣開採以利民用也。奉天各屬。山多樹廣。材木柴薪。用之不窮。近年以來。生齒日煩。取者益眾。附近山。木植漸少。而市價因之愈昂。民間日用。頗覺艱難。查錦州以西。甯遠一帶。山多產煤。現經封禁。向來地方官員自顧考成。唯恐生事。雖屢經有人奏請開採。而終阻抑未行。伏思奉天東南之北西湖一帶。逼近盛京。因地多產煤。現已開採有年。附近旗民。寔屬利賴。亦并未聞有聚匪生事之端。今甯遠之煤。事同一體。且離奉天甚遠。較之北西湖更為不同。而乃將此天地自然之利。為因噎廢食之計。置之不問。則深為可惜。伏祈 皇上交奉天將軍府尹。確實查明。如何招商開採。作何設法稽查之處。查照北西湖之例。斟酌定議。奏明辦理。於旗民生計。亦有裨益。
全地利重根本疏順治十四年
吏科給事中王益朋
臣惟時詘舉贏。難與慮始。然事關重大。貴在開先。始之規模不立。則無以垂奕世而示來茲。臣有一得之愚。可以厚功臣收地利。明官守宣教化。重根本備海防者。敢不為皇上陳之。臣稽載籍。歷代建都不一。明洪武都金陵。永樂遷北平。以金陵為南京。雖各功臣隨還于燕。而所賜田產。皆委家人莊頭在彼耕種。收穫租糧。供送本主。原非罄國而遷。置舊都于偏廢也。我 朝定鼎燕京。則遼陽發祥之地。寔猶昔之南京也。自墨勒根王苟且補苴。而陪京規制。闕焉未舉。幸皇上親政。加意根本。懸爵招民。權宜鼓舞。究竟所招不多。生聚無幾。開墾未廣。名器徒輕。頃見遼陽知府張尚賢招徠不繼一疏。有云。去歲自春徂秋。招頭絕跡。請 部設法招徠。或此法難行。更有彼法可通等語。而部覆以為招民之例。原經會議題定。[已](己)屬破格鼓舞。無庸再議。臣愚以為與其懸爵招民。應之者少不如倣明初之制。將遼陽等處田地。酌量分給功臣之家。令其委託家人莊頭耕種收穫。供送本主。彼之地利既熟。而辦種必饒。又無煩司農之籌畫者。況八旗兵丁。加以連年水患。戶部議給澇糧。公私兩受虧耗。孰得孰失。明白易見。至於近畿之地。圈給八旗。朝廷雖有撥償。恐難盡如原數。以臣愚計。莫如即將遼陽所屬餘地。查數撥補。有力之家。不妨多給。在畿民無失業之虞。不獨無地而有地。在朝廷鮮拋荒之患。亦可因地而得民。較之近日懸爵招徠。其間容易繁難。相去逕庭矣。且旗下舊人。常言關東土地肥饒。可惜拋荒。無人耕種。由此觀之。諒亦臣民之所樂行者。此所謂厚功臣收地利之一也。其陪京舊制。在明朝南京。設有文武諸司。而科道糾參之責。部司榷關之差。咸得與焉。查洪熙宣德在儲位時。亦曾南京監國。不止勳臣留守。今遼既稱 盛京。則應察照會典。量設部院科道。滿漢官員。按時修舉諸大典禮。至于舊時衙宇。似未盡壞。加修葺。所費不多。所關寔大。又知府張尚賢全遼文運已開一疏。內云。遼陽士子。遵旨出關。妻挈子。千里播遷。情尤可憫。較之寄籍在遼之永平生員。視嚴綸為故紙。畏出關如虎穴。不啻雲泥等語。臣愚以為士為四民之首。自當遵旨奉法。爭先恐後。以風小民。何得藐視法紀。如府臣所云者。伏請皇上嚴盡令出關。各還故土。勤學力農。一勞永逸。則其親友相依。帶人口。正自不少。如有直省俊秀人等。願赴遼試者。許其全家移住。即與田產。入籍應試。每五名一為互結。立法之初。暫寬冒籍之禁。大抵不在本地開科。則人情不肯爭相趨赴。于作養士子之中。寓招徠人民之計。此所謂明官守宣教化之一也。至於遼陽等處。歷代以來。皆為郡縣。明初盡改置。止于遼陽開元設安樂自在二州。我 朝初設一府兩縣。其餘各城。俱未建置。見今海賊未殲。風候莫測。有備無患。機要宜詳。臣思 祖宗陵寢所在。王氣攸鍾。寔為重地。若不預為防維。則濱海地方。一旦賊飄忽而至。其何以應之。臣愚以為自山海以東。凡大小所城池。俱當建置郡縣。設立防守。拱護聯屬。生聚教養。在此一舉。此謂重根本備海防之一也。抑臣更有請者。前代大小臣工。怙過不悛。或調南京。使之砥礪修省。果能悔過。仍復調回。今以衙罪犯。徙發遼陽。雖亦填寔 畿輔之一端。然而非法之善也。夫甯古塔尚陽堡。尚可比之前代邊遠之處。而遼陽左右。既屬 盛京。當如明之應天等處。商賈輻輳。士民樂居。佳麗富饒。斯稱天府。豈可使罪人雜處其間哉。且此輩舞文狡猾。其心必異。子孫習染。種類不端。敗壞風俗。尤其小者。釀亂思逞。勢所必然。更不可不早為區別也。
滿洲兵民生計疏順治十二年
戶部尚書陳之遴
竊惟滿洲兵民。實為 國家根本。年來窮苦日甚。關係非小。但富強霸術。利害相參。賑濟 恩施。久遠難恃。臣謹以大道永計。為 皇上陳之。
一曰修舉農功。昔周代良法。寓兵於農。 本朝計丁受田。兵馬械。皆從此出。其制實與周合。乃連年飢饉。野荒蕪。雖屬天災流行。亦由人功怠惰。應請 皇上急擇每旗才幹大臣一員。并諳練農事通曉水利官二三員。將本旗地土。逐處躬親巡閱。招集土民。講求潰川何處當修。積水何法放出。中間地防口。一一審詳。預備淫霖。兼防亢旱。算工估費。 敕下所司。速措錢糧。佃戶量助人力。及時修築。限日告成。雖所費必多。實係一勞永逸。豐年必然厚獲。凶歲亦不大荒。此乃務本之大道也。
一曰寬恤兵力。天下經制。漢兵歲費錢糧。不下一千餘萬。乃守多不固。戰多不克。一有警急。勞滿旅。遠涉或數千里。長征一二年。出兵之時。買馬置。措費甚難。凱還之日。馬倒壞。又須買補。滿兵月糧幾何。堪此重費。應請 皇上嚴飭各督撫提鎮。將所統轄將士。悉照滿洲兵法。訓練精強。如有棄城逃陣。亦照滿例行法。若失事重大。文武大吏。俱依律治罪。如此。則人知警畏。自然力戰固守。滿兵可以養威省力。力省則財足。財足則兵精。果有強寇大敵。一出立可掃除。不至久征多費矣。
一曰節省財用。大凡多費則貧。少費則富。治國治家。總是一理。滿洲兵民。素稱樸實。非有驕奢。但吉凶諸事。或循例相沿。或用情過厚。不無多費致窘。請 皇上稽古酌今。裁情就禮。將滿洲兵民諸事。制為典例。務從儉約。如吉慶宴會。幣物毋過豐華。敬禮神祇。祭享毋傾家業。送終致孝。珍貴毋多焚化。其餘可以類推。仍須深加曉諭。除其習見。月有所節。歲有所省。目前可免窘迫。積久自能豐饒。非惟足兵實理。兼亦治世遠猷也。
八旗開墾邊地疏乾隆二年
御史舒赫德
臣聞治天下之道。在乎由親以及疏。由近以及遠。果能使根本綿固。則枝葉自茂。臣愚以為八旗者 國家之根本也。我 皇上深見乎此。體 列祖愛養旗人之聖心。有可利濟之處。莫不畢舉。兩年於茲。裨益多矣。然以久遠計之。猶未見其可以無慮也。蓋養人之道。在乎因天地自然之利而利之。必使人自為養。斯可以無不養。如若按人按戶。給衣給食。雖一州一縣。尚不能。況八旗之眾乎。我 朝定鼎之初。八旗生計。頗稱豐厚者。人口無多。房地充足之故也。今百年以來。甚覺窮迫者。房地減於從前。人口加有什伯。兼以俗尚奢侈。不崇節儉。所由生計日消。習尚日下。而無所底止也。夫旗人之所賴以為生者。惟有房地。別無他項。若房地不充。雖百計以養之。究不過目前之計。終非久遠之謀。我 聖祖仁皇帝愛養旗人。不啻父母之於赤子。休養安全。歷數十載。可謂深矣。可謂厚矣。而近年以來。尚至如此。此豈可不亟為計慮乎。惟是京師房屋。尚可通融。而地畝則昔時所謂近京五百里者。已半屬於民人。前經臣工條奏。動帑收贖。奉 旨徐徐辦理。尚未舉行。臣愚以為即便舉行。而八旗之人口太多。亦未必盡能有濟。故臣熟思長計。勢不得不變通布置。惟使不聚於一方。庶可並得其利益。苟能收效於日後。何必畏難於目前。伏思 盛京黑龍江甯古塔三處。為我 朝興隆之地。土脈沃美。地氣肥厚。聞其閒曠處甚多。概可開墾。雖八旗滿洲不可散在他方。而於此根本之地。似不妨遷移居住。且八旗之額兵。將及十萬。復有成丁閑散數萬。老者不在內。若令分居三處。不惟京城勁旅。原無單弱之虞。而根本重地。更添強壯之卒。事屬兩便。由是合計京師及三處地畝。均勻攤給。務使家有恆產。人有恒心。然後再教以儉樸。返其初風。則根本綿固久遠可計矣。但安土重遷。乃情理之固然。而就易避難。實事勢之所有。遷之之道。必先料理于數年之前。俟三處一切之規模既定。然後於八旗之願往者。及生計極窮者。一一籌其起身安家等事。明白曉諭。厚加賞賜。俾各欣然就道。不知有遷徙之苦。方可不礙於事理。若料理稍不合宜。致有抑勒。或有遺漏。乃徒生一番擾累。轉傷旗人依戀之心。更復何益之有。是在皇上揀派忠厚明幹之大臣。於臨期悉心料理。庶可使之無弊耳。至於預籌之道。請密飭三處將軍等。令其踏勘所屬地方。其為可墾之處。應得若干地畝。可住若干兵丁。作何建造城堡房舍。有無禽魚水泉之利。逐一審度。據實具奏。俟准行之後。廣募民人。擇地開墾。其無力者。官給牛具籽種。而不遽行陞科。俟地既熟。果有收穫。即動帑建造城堡。以居民人商賈。該將軍量度情勢。如為其人可以遷往之時。即奏聞動帑。酌定移住人數。一面改造房屋。分定區宇。然後自京派往。俟到彼時。即將所墾之地。按戶攤給。或即仍令民人耕種。交租給兵。則旗人不過有一往之勞。而較之在京。已得世世之恒產矣。更祈 皇上仍照舊例。開設公庫。將各省稅務。歸併旗員。並將旗地典與民者。收贖給還本人。其現存公中收租。每年散給窮人之地。一併分償無地之家。臣請以十年為期。將前項事件。次第舉行。將見滿洲生計。日增一日。仍復其初。廉恥之風既振。強幹之氣自生。綱紀益張。根本益固。然後更為因時制宜。則久遠之謀。更在於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