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吏政九守令下(2)

請禁苛派鋪戶狀

周亮工

夫以官價買民物。致有賠累。民已不堪矣。從未有公然出之鋪戶。不給以毫釐之價者。亦未有不給毫釐之價。而尚責其物之精麤美惡。令之求死不得者。亦未有本非鋪戶。而必令其子若孫承當不替者。有之自上杭之供應巡漳道始。自借供應巡漳道名色。以恣其餘之無窮取索始。巡道之執事旗幟桌幃座褥。上下鋪陳。既出之鋪戶矣。二十年之前猶給以半價。十年之前尚有三分之一。邇來但有供應。並無價值矣。所謂鋪戶者。先年其祖若父。或經營於吳浙。或張肆于本鄉。或歇宿商賈。覓有蠅頭。或充當行戶。分其牙用。雖多賠累諸端。尚有分毫利息。勉力支持。已覺難勝。今兩廣路阻。商賈難通。且向之所謂鋪戶者。半登鬼籙。半徙他鄉矣。士之子尚不恒為士。農之子亦不恒為農。而上杭之鋪戶。則如充問祖軍。其祖若父雖死。其子若孫雖改而之他業。而鋪戶之名。終不可得而去也。幸而本戶死絕矣。又必累及其親枝。倖而逃之他邑矣。又必連及其姻戚。間有賢有司至。為自了之計者。則曰我但不取爾等一物耳。勢必不能通之上及之下。為調停之術者。則曰我多報告數。使之眾擎易舉耳。實則不能去其籍絕其根。間有求情脫免。受賄更易者。亦必有一名頂替。而後有一名開除。其頂替之人。即出之開除者之口。所報者非衙門中所共垂涎之人。即彼平素所最恨之人也。一名既入簿中。千年不能更易。今日取紬。明日取氈羢。非嫌其色不鮮明。則怒其物之粗惡。道路既阻。又往往取邑中所絕無者以難之。求之鄉紳而不得。謀之他邑而不能。差役之權。從此尊矣。非曰代爾回官受責。必曰諒情代稟收用。取一物即有一番之刁難。交一物即有一番之使費。富者求貧。貧者求死。其來非一日矣。況鋪戶之名既當。無論其家之貧富。而富有之名已四溢矣。貪吏垂涎。奸胥側目。旁枝錯出。意外誅求。皆此鋪戶二字累之。此其苦又不止於應當官物而已也。幸近日文武官僚。加意撫字。民少有起色。然相沿已久。若不申請禁革。為累終自無窮。合無請乞憲臺嚴批勒碑。永遠禁革。其答應巡道鋪陳等項。當使簡省。據所開帳目。應用二百餘金。除上杭縣動綱銀備辦外。其餘不足者。令七邑量行協濟。官自差役赴省置買。不許分毫取之鋪戶。其歷來相傳鋪戶姓名冊籍。但有存者。俱令該縣焚燬。其所屬各邑大小官員。并道標中軍千把之類。日用蔬菜鹽米魚肉等樣。俱發紋銀平買。如官價擅取一物者。即容本道按法解院究治。如此則民命少甦。逃亡復集矣。本司見各鋪戶眾聲動地。不覺激切言之。伏乞鑒察施行。地方幸甚。民生幸甚。

敬陳風化之要疏乾隆二年

內閣學士淩如煥

伏讀本年七月  上諭。朕覽法司本章。各省命案。大率毆居多。甚至挾持兇器。互相殺傷者。小民愚昧無知。不忍一朝之忿。遂致罹於重辟。後雖追悔。亦已無及。深可憫惻。夫貪生惡死。人之常情。即下愚編氓。亦斷無不愛惜身命之理。總因平日不知法律。而地方有司。又且不能時時化導。動其從善去惡之天良。申以觸法觝令之憲典。無怪乎編氓之日蹈法網。而不能止也。嗣後直省督撫。督率有司。必多方宣諭。實力勸勉。務使閭閻咸知法紀。顧惜身家。以遠於罪戾。則教化行而刑罰可省矣。欽此。仰見我  皇上欽恤生民。精思馭吏。務省刑而行敷教。誠正本清源之盛治也。臣數年以來。於民情吏治。稍有見聞。竊以為今風俗猶未能正。教化猶未洽者。其弊有三。在民者一。在官者二。敬臚列為  皇上陳上。

一各州縣游惰之民。猶散處鄉城。宜亟為整理也。凡民之生。士農工商。各執一業。然後知愛其身家。而教化易入。所最難布置者。游惰之民耳。幼不習詩書。長不勤手足。不習詩書則不明理法。不勤手足則不免饑寒。當其游惰之時。尚未至有殺人為盜之事。而賭博出其中。酗酒出其中。頑童娼妓出其中。命盜之基。實由於此。近奉  諭旨令州縣官於公事之暇。各巡歷鄉村。詢民疾苦。宣布教化。此親民之隆規。良吏之法守也。臣查直隸各省。現在舉行保甲。每十戶聯為一甲。將某里某甲某人姓名生業。悉記冊籍。懸掛門牌。為州縣者。按甲稽察。即可知一邑之中。讀書者若干人。力田者若干人。為工商者若干人。其不列四民之內而習游惰若干人。初無難查核也。請嗣後州縣官巡歷鄉村時。每至村鎮會集之所。即令保甲傳齊附近游惰之民。面加訓誡。諭以圖謀生計。愛惜身家。其間有本無恒產。流為游惰者。如係老幼廢疾。應照例給發孤貧口糧。安於養濟院內。至若強壯之民。雖無田疇。當勸諭為佃戶。雖無店業。當勸諭為傭工。使之馴其性情。勤其肢體。則族黨鄉鄰。亦斷無始終棄置。不相容留之人也。其有游惰之民。處於城郭者。與州縣衙署附近。猶易隨時覺察。一體撫循。向來雖隳頑。實因目不睹官長之面。耳不聞官長之言。習於放廢。改過無由。一旦民之父母。代謀其生計。代恤其身家。未有不翻然悔憬然覺者。儻或下愚不移。則董戒以威之。鞭撻以辱之。亦不待其有殺人犯盜之罪。然後委之為無可如何也。如此則各州縣游惰之民。可漸次消除而教化流行矣。

一有司奉行教民。宜務其實。不當飭其文也。  朝廷敷布政教。全賴州縣奉行。今之州縣。問其錢糧無不知之。以徵比錢糧有火耗之利益耳。問其刑名。間亦知之。以  欽部案件有遲誤之處分耳。至其視教化之通塞。既無利於身家。復無礙于功名。則漠然無復留意者。十居八九矣。臣常見通行部文。不過照抄原稿出示一道。粘貼街衢衙門。即以塞奉行之責。而鄉城百姓尚未能周知也。即如宣講  上諭一事。督撫荐舉屬吏。率皆首列此案。究竟天下州縣。皆不過於朔望近地。齊集紳衿約保。及隨從衙役人等。遵照原文。口誦數件。事畢而散。其荷鋤負耒之夫。闤闠貿易之子。並未有一人舍其本。業前來聽講者。其聽又於  聖言之精義。未能入耳會心。即此一事虛文。可知凡事之失實。  世宗憲皇帝念州縣官簿書紛煩。不能專力教化。令添設約正值月等。擇生員使充其任。量給廩餼。甚盛典也。其時言利之臣。乃謂約正值月。情願贊教。不需廩餼。而約正值月之良規。又不廢而自廢矣。臣請嗣後仍復舊制。頒以廩餼。飽其身家。然後責以司教。飭令隨地隨時。宣揚  上諭。並令繹出鄉語。剖晰詳明。使人易曉。再如命盜擬辟之條。尤宜諄諄講解。警惕愚頑。州縣即于巡歷時。察民俗之澆。驗該生之勤惰。毋使奉行不力。虛糜錢糧。則一鄉一邑之中。司教多人。皆可為有司之助。而小民不啻家諭而戶曉矣。

一督撫之舉劾吏。考課宜在平時。而報最宜求實也。 國家簡任大吏。寄以封疆。凡有舉劾。例即准行。所以重其責也。乃或由一時之喜怒。或憑一日之見聞。當其被劾時。証羅列。穢跡難堪。及致承審之後。一無實據。則改輕完結者有之。竟請開復者間亦有之。至于舉荐之員。亦有甫經嘉獎。旋被參劾者。非於新任內改變操守。即于舊任內劣跡敗露。種種流弊。難以枚舉。求其一舉一劾。實足為闔屬之勸懲者。未易多得也。臣愚以為下屬官吏。縱有貪酷虐民。不可一日姑容者。亦將訪聞劣跡。先發布按二司。從公審實。然後詳覆具題。惟案証皆已僉同。而本員倚恃職銜。不吐實供者。准其題請革職。若該兩司審無實據。即當外結銷案。其有虛有實者。亦止將審實之事。備載入  告。審虛之事。悉予刪除。以省犯證延累之苦。至於大計考績。黜陟幽明。既待三年之久。然後舉行。即于三年之中。訪察宜實也。臣查州縣官辦理刑名錢糧之事。凡屬咨題完結者。皆經上司核准核駁。其辦理妥協者。有嘉獎之批。辦理錯謬者。有申飭之批。惟教民化俗之事。本無限期。止憑州縣奉行。不必具本申覆者。督率之不力。所由起也。臣請自  皇上御極以來。所有頒發  諭旨。凡有關於化民成俗者。該督撫應逐案逐件。開單飭發府道。令其將所屬州縣。某案某條。作何奉行之處。一一查明。每月之終。將某州縣辦理某事妥協者。行文記功。使之奮進。錯謬者行文記過。使之愧改。其府道之開列。有實與不實。併可知其督率之力與不力。又於每歲之終。將屬員內功過事由。造冊咨明部科存案。迨至大計屆期。彙在三年之內功過。大小多寡。為舉劾之實符。功過足以相抵者。照常留任。以觀後效外。至於有功無過者舉之。有過無功者劾之。不徒憑一時之喜怒。不止一日之見聞。雖仇為上司。亦難于有功者加之參劾。雖親戚為上司。亦難于有過者謬列舉薦。如此則考課精而舉劾宜。舉劾宜而勸懲立。督撫提鎮三年軍政之事。應否推廣一例舉行。統候部議。以上三條。事有殊科。理惟一貫。督撫之董率有方。則州縣之舉行必力。州縣之奉行有法。則小民之游惰潛消。教化翔洽。刑獄減省。庶幾  皇上仁育義正之盛心。或可以仰副萬一耳。

勸民種殖講學疏雍正十年

廣東巡撫楊永斌

臣前奏粵東礦廠。宜嚴加封禁一摺。欽奉  硃批云。粵東地方多盜。且米穀又非雲貴粵西價平省分可比。所以不得不嚴禁開採。當以此意曉諭之。假若粵東民風丕變。人人皆知力田務本。米穀充裕。價值亦如數省平減時。聽其開採。何須禁止也。欽此。臣查粵東不乏可墾之土。因民間不勤稼穡。以致米穀不能如雲貴粵西等數省之平易。臣仰體  皇上重農至意。督飭屬員。勸導粵民。務勤耕作。盡力開墾。其高亢之區。不宜禾稻者。則令樹藝豆麥。亦可以資食用。至附城陸地。及山麓偏坡。雖不能播種糧食。尚可栽植樹木。今俱閒棄。實為可惜。臣令番禺縣買桐樹試種。於土性相宜。已經成活。現在廣購桐子。令地方官倡率捐畫。勸民栽種。可以獲利。其他木植。隨地土之宜。聽民酌種。禁飭兵民踐伐。併將從前欽奉歷次勸民務本力農及栽種木植  諭旨。敬謹刊刻。分發州縣。散給里民。務令家諭戶曉。力勤耕植。以收地利。以謀衣食。不得坐待饑寒迫身。流入匪類。再查惠潮兩府。戶口較繁。民尤不務本業。從前趨利之徒。多於礦山私挖。甚至叢聚為匪。近因稽查嚴密。雖已渙散。但必俾有恒業。庶得永無滋事。茲因大官田新設縣治。委員丈荒給墾。惠潮無業之民。紛紛投至。悉令墾戶。招為佃民。又墾戶分墾之外。餘剩二十頃。率同司道公捐資本。分給前項無業之民墾種。諭令各安耕作。毋再甘蹈法網。將來似可不致竊挖滋事矣。其前項田畝。將來成熟。每歲可收官租千餘石。查省城向有粵秀書院。現為義學。教習生童。請歸租作為膏火之資。事屬兩益。至粵東士子文藝庸陋。雖前經欽奉  諭旨。著地方官訓導。又雍正六年定例。諭令有力之家。在於鄰省。延請官音讀書之師。教其子弟。轉相授受。以八年為限。如不能官話者。生童舉監。暫停送試。俟官話習會之時。再各准其應試。奉  旨依議欽遵在案。但粵人皆狃於積習。歷今四年。仍未能漸移。臣擬將粵秀書院。捐資脩葺。倣照大學士鄂爾泰前任雲貴總督時。在昆明書院教士之法。將學臣歲科兩試所取優等生員品行端方者。每學撥二三名赴書院肄業。在於鄰省延請老成篤行之士。為之教習。砥行課文。每月臣與督臣各課試一次。加以訓勉。俾知立身行[己](已)尊  君親上之義。每人月給膏火之資。於前項官租內取給。科舉之後散歸本籍。另將新學臣歲科所取者。照前撥入肄業。如此合一省之優生訓誨造就。三年之間。文行既得以交脩。官音亦易於學習。及至散歸本籍。復可轉相授受。陋劣者亦可知所勸勉矣。

議覆社倉保甲疏雍正元年

廣西總督孔毓珣

竊惟社倉一事。為濟眾備荒極善之政。臣輾轉圖維。請先行常平借貸之事。而漸通乎社倉之法。臣查粵西各州縣。俱積有常平倉穀。請於明歲為始。將此穀大縣以二千石為率。中縣以一千六百石為率。小縣以一千二百石為率。令州縣官於春耕時小民欲借者。零星借給。秋收還倉。豐年還息。歉收止還借本。荒歲則緩俟下年還本。如是三五年。必有贏餘。其贏餘之數。即分貯四鄉。建造社倉。擇里中老成信實者為社長。司穀之出入。收息免息。悉依前法。日久穀多。一方可無饑謹之患矣。臣未敢通行。先將州縣中之明白者。選擇數人行之。以期漸次通行。至於保甲一事。乃弭盜安民之良策。臣先於城鎮店肆商民聚集之處舉行查編。至於各州縣鄉村。因粵西地廣人稀。山多田少。零星散處。又有猺獞雜處之地。未能一體編立。臣因細加查訪。各屬鄉村居民。向有團練堡目頭之設。雖名色不同。而借以禦盜則一。其下又有鄉勇。村大者十餘名。村小者五六名。屬團練人等統率。近因日久廢弛。臣請隨其土俗。令府州縣官將原有團練堡目頭鄉勇人等。查有誠實強幹者留之。如不堪勝任者汰之。另為選補。以備捍衛。設盜賊竊發。若能奮勇擒獲者。報官獎賞。倘有怠惰。必加議罰。如此則賞罰既明。人自踴躍。猺獞亦易於遵守。其於弭盜安民。亦同保甲一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