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吏政七守令上(1)

讀史縣令箋

張望

君子之仕。以為人也。至於輔弼佐理為宰相。為宰相必自縣令起。令者。縣之父母也。父母莫不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視其寒苦。通其飽饑。憂其疾貧。祝年樂豐。教者悅其性也。事者程其功也。勞者勤其力也。戒者防其淫也。必有癰疽而決之。必有蛇而除之。夫如是。故順不逆。順不逆。故天人交。順不逆。故服其事。服其事。故富有財。富有財。故禮無爭。禮無爭。故閭閻洽。閭閻洽。故上下和。上下和。故縣君百姓信愛。昔唐貞觀二年。詔縣令親民。不可不擇。開元初。引見京畿縣令。戒以惠愛黎元之意。四年召新除縣令試理人策。九年舉縣令。視其政善惡。為舉者賞罰。二十四年。頒令長新戒。周顯德二年。制舉令錄法。明正統元年。詔廷臣舉堪任知縣者各一人。十年命舉縣官治行卓異者。如此舉重民命矣。夫上所與共天下者民而已。書言邦本。詩歌父母。故曰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故曰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雖曰國非可以一人興也。非可以一人亡也。而其所興亡。必自於縣令。故貞觀之詔曰。縣令。親民者也。士而入官。甯可不讀書而加之意耶。故箋陳之如右。臚列其人。當有先後錯舉者。史不可詳。亦姑已焉。

吏難一

張惠言

古之吏難乎。今之吏難乎。古者民食君之食。而衣君之衣。服君之教。而事君之事。生齒以往。至於老死。皆有以給之。人民車輦。馬牛六畜。皆得以數計。故其民有貧富而無凍餒。而其為州黨之吏者。其始皆與其民輩作輩學。其德行道藝。為眾所興也。而還以長其鄉里。故眾服以聽其所治。上者五百家。降是乃百家。以下至五家而止。其人習。故不察而悉。其事簡。故不勞而詳。當其時。吏奉法守條教。而天下治。後世之吏則不然。出五百里。乃聽仕宦。南人使之治北。山人使之治澤。其土俗固非素悉也。州縣大者數百里。小者乃百里。戶口以萬計。簿書案牘出入之擾。強者弗能勝也。送迎之煩。供億之禮。舟車廚傳之費。廉者勿能節也。民富者。貧者。安居者。轉徙而流亡者。吏不肖。不知其何以然也。賢者知之矣。然而不可如何。何則。耕無以為之田。賈無以為之貲。居無以為之宅。稟而粟之則無以食之。迫而抑之則亂。故不得不聽其貧。而轉徙以至於流亡。不幸而有盜賊水旱之患。雖貰其租。寬其賦。日賑而月貸之。民之死生。固不可知也。幸而水旱不告。盜賊不發。租稅以時入。徭役以期辦。上下相慶。以為太平。而顛窮之民。父賣其子。夫鬻其妻。為臧獲奴婢以自存者。吏不得而知也。饑寒之不忍。起而為竊盜。矯虔無行。以入於刑僇。枕首死者。吏不得而知也。失業無告。槁項以死。填委於溝洫者。吏不得而知也。然則吏無虐無墨無失法。而民之死者。已不可勝數矣。嗚呼。今之吏而欲古之治。其亦難矣。夫民賴上之力。以生其生。以長其子孫。自食其力之所出。而以其餘奉上以相養。故尊其君而親其長。無事則長安。有事則可用。今也。民自以其力。養生營死。以幸脫饑寒死亡之患。而未可必得。而又損其所以自養者。以給君長。奉期約。吏有求焉。號囂而令之。帖帖若奴隸。錙銖而算之。充充若外府。然而有以窮困告者。庸吏作色。賢吏蹙齃。卒莫起而為之籌。若是。求民戴其上。不可得也。愚以為方今之患。獨患吏與民闊而不相親。民之視吏也。憚然若神鬼之不可即。吏之視民也。芸然若履崇山而視原隰之草木。無所別之。民之疾痛顛連而瀕於死者。有執途人而哀之者矣。未有號呼求拯於州縣者也。其愚者。不知州縣之職之宜生我也。其知者。知號呼之無益也。且不唯無益而已。州縣出一令。行一法。傳呼者數十人。奔走者數百人。利未見而已受其害。故賢士大夫。多以為戒。而民亦願相與休息而無為。夫立法而不便者。上不悉下也。法便而民不勸者。下不信上也。今夫良將領百萬之眾。雖下廝養。莫不知其所為。而士卒亦莫不與其將同腹心。并耳目者。非能日偵伺而人撫循也。審于其利。達于其害。法度明而誠信著也。故苟有以相親。則百萬之眾。措之若指臂。苟無以相親。則內治一妾。外馭一僕。且不足審其旦暮所事。而何以謀長乎。里有正。圖有保。是古之閭胥酇長也。宜擇士人有行者為之。誠能略仿周官管子之意。立之教法。使各掌其治。以時課而問焉。暇則與之論利害。省謠俗。閭閻幽隱之故。必可知也。令有謀焉則修之鄉。鄉以修之都。都以修之國。千里之遠。可使猶一家也。上有以知其下。故舉而不過。下有以信其上。故令而不牾。然則生民之政。舉而措之可也。

吏難二

張惠言

夫吏誠有以信於下。而有志於生其民。則必無狃於目前旦夕之安。而務治其原本。今夫古之所謂休息無為者。不為矯絕之法。不立詭俗之制。不咈乎民心以求譽。如此而已。非謂泛泛焉任其自生自死自榮自悴於其下。而我不與知。乃曰上與民不相擾也。若夫管子之治齊。子產之治鄭。孟子之治滕。矯然一變其故。綱立紀具。月之間。犁然也。故三子之治。可謂究其本矣。非之而不懼。沮之而不撓。及其經制既定。上下晏然。子孫蒙業。數十百年而可以無壞。然則休息無為。未有大於此者也。今之賢吏。曰。寬徭役。謹賦稅。去其盜賊。而理其獄訟。則民安而治得。是則然矣。然而其所及者。樂業之民也。若其失業者。雖有寬徭恤役之令。而彼無與也。飢寒之不恤。則所謂盜賊者皆此人矣。吏見其盜賊也。而以為不足惜。嗚呼。孰知其始之本非盜賊耶。而況有不肯為盜賊而死者耶。天下之地。皆足以衣食天下之民。而利之所出不均。故得其源者生。而失其源者死。且夫一人之利。而二人資之則微。十人之利。而百人資之則匱。今民之所以求利者。一人得之。則千人趨之。然則利安得不絀。而民安得不貧。是故欲民之無飢寒。莫若均利源。欲利源之均。莫若正民業。管子曰。聖王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四民者勿使雜處。故教有恒而事有攷。古者度地居民。而頒執事。其要如此。今計一縣之中。田上下之率給幾何人。山澤所出給幾何人。四方貨賄。市井之贏息。所食者幾何人。謠俗所資。技藝工匠之巧。須幾人也。磽瘠之可化者幾何。草木水石之未取者幾何。四圻之內。都會者何所。鄉里市肆之不當其所者幾何。行資四方。而不棄其鄉里者幾何人。通游者何所利矣。總其數而乘除之。必使所業與利相當。而濟其有餘不足。其農之能盡地力者。工之能立物利者。商之能裕本計者。所在以告。吏發幣聘之。建以為師。使長其曹輩。而教其不及。稽其怠惰者不任者斥之。農聚於疆。工聚於肆。賈聚於市。田而不能播耰者。不容於疆。藝而不能飭材者。不容於肆。貿遷而不能阜通者。不容於市。其無田而無資者。使相假貸而時其出入。男年十六而不業業。女年十三而不治絲枲者。罰其父母。則民勸其業而利修。其有飢寒者或寡矣。或曰管子之法。四民各處其所。今民之雜處久矣。亦將分之乎。否乎。曰。夫分民者。非奪其居而徙其鄉也。百室之聚。必有市有肆。有民居之廛。其為賈者必就市。而工者必就肆。其常也。吾因其宜而安集之。使其不至哤雜而已。何難焉。曰民既習其業矣。利不足。又使其他習。如之何。曰非徙已習之業也。禁其方欲習者而已。夫習焉而不獲其利。苟願有徙者。吾有以安之。而又有以教之。則彼亦樂得其所矣。今夫一家之中。有操作者。有廝役者。有芻圉者。其為之者。皆其人之所自欲也。而分處其所為者。則主伯之事也。今一邑之民。為士者。為農若工賈者。問吏以其數。則茫然而不知也。嗚呼。僕隸無經事。而主伯且得有其家者哉。

守令篇

洪亮吉

守令。親民之官也。一守賢則千里受其福。一令賢則百里受其福。然則為守令者。豈別有異術乎。亦惟視守令之居心而已。往吾未成童。侍大父及父。時見里中有為守令者。戚友慰勉之。必代為之慮曰。此缺繁。此缺簡。此缺號不易治。未聞及其他也。及羽冠之後。未入仕之前。二三十年之中。風俗趨向頓改。見里中有為守令者。戚友慰勉之。亦必代為慮曰。此缺出息若干。此缺應酬若干。此缺一歲之可入己者若干。而所謂民生吏治者。不復挂之齒頰矣。于是為守令後。其心思知慮。親戚朋友。妻子兄弟。奴僕媼保。于得缺之時。又各揣其肥瘠。及相率抵任矣。守令之心思。不在民也。必先問一歲之陃規若何。屬員之饋遺若何。錢糧稅務之贏餘若何。而所謂妻子兄弟。親戚朋友。奴僕媼保者。又各挾谿鑿難滿之欲。助之以謀利。于是不幸一歲而守令數易。而部內之屬員。轄下之富商大賈。以迄小民。已重困矣。其間即有稍知自愛。及實能為民計者。十不能一二也。此一二人者。又常被七八人者笑。以為迂。以為拙。以為不善自為謀。而大吏之視一二人者。亦覺其不合時宜。不中程度。不幸而有公過。則去之亦惟慮不速。是一二人之勢不至歸于七八人之所為不止。且有為今日之守令而并欲誚三十年以前守令之無術者。然吾又嘗驗之三十年以前守令之拙者。滿任而歸。或罷任而反。其贏餘雖不多。然恒足以溫飽數世。今則不然。連十舸。盈百車。所得未嘗不十倍于前也。而不十年。不五年。及其身已不能支矣。無待其子孫也。則豈前之拙者誠拙。而今之巧者誠巧乎。亦心微有不同者乎。

書李翱薦所知於張徐州

張望

李翱薦所知於張徐州。其一孟郊。翱之言稱堯能知舜。於是舉禹稷咎繇。二十有二人。以成唐虞之治。以為居上位流德澤於百姓者。在于擇賢。得其人措諸上。使天下皆化之焉而已矣。其說是也。然而雖有堯舜之聖。擇賢而用之。而郊固不適於是選。其言則是。其人則非。堯舜湯武之朝。無論大官末職。皆以賢者處之。未有賢者居尊。而庸者居卑也。未有賢者不獲居尊。而亦不肯居卑也。未有居卑而不守官也。柳下惠不辭小官。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貞元十一年。郊為溧陽尉。坐水石間。長吟廢事。則豈足以堪朝廷而膺禹稷咎繇之所任乎。以翱之不已殷殷流連嗟嘆。若唯恐徐州之或失也。何也。豈徒以其詩人哉。郊嘗投徐州詩矣。嘿嘿弗聞。曾無以動其心。良以空言不責實效。而翱且曰。使郊為他人所得。而大有立於世者。不誠誇與。

與沈位山書

嚴虞惇

都門握別。忽已六載。知吾弟杜門養道。立德立言。真足追配古人。具徵德器深厚。學問堅定。視僕之碌碌風塵。不啻鯤鵬之與蠛蠓矣。當此時勢。日就衰薄。居官無一事可為。不過要錢耳。論古人之道。自當深潛隩伏。超然事外。但吾弟年尚少。力正強。非隱居之日。又出宰百里。作民之牧。或有一二利益百姓之事。亦士君子讀書用世素願。但須拚此一官。不畏不疑。亦不必作過情之事。但從百姓起見。吾盡吾心。其他利鈍。聽之於天。得如朱邑之桐鄉。亦足永永不朽矣。僕自少有此志。欲作一親民之官。好作條教。少立名。此志不遂。蹉跎至今。願吾弟勉之。只此一官尚可為。餘則向背俱觸。僕又見今日所稱好官。纔到任。便減陋規。革常例。標榜清節。矯飾聲譽。而其實私門竇。暮金日進。人皆謂之清官。欺世盜名。尤為可恨。僕所見真正清官。湯潛庵先生一人而已。清不絕物。和而不隨。此人若在聖門。不亞四科之列。願吾弟以此為法。而今之所謂刻薄苛覈一流。切勿效之也。

送沈椒園序

趙青藜

青萊積歉之區。萊又新有災。  天子簡自諸臣。屬之侍御沈君椒園。其有以也。雖然難言之。東省為南北通衢。獨此三府。僻處東偏。濱於大海。又多崇山峻嶺。壤地磽瘠。歲即告豐。猶難仰給。其或協自他屬。馱載維艱。以故民無係戀。輕去其鄉。一遇水旱。流移滿道。其積漸使然。匪伊朝夕也。近者亦嘗遵海轉關東粟以拯救之。而地方官吏。拘於成格。撥運請費。動輒需時。粒米雖多。緩不及濟。此真所謂救荒無奇策者。何如有備無患之為得耶。憶在東省時。椒園與余商水利事。未嘗不蒿目當事者之憚於改作也。度所自任。固將何如以上慰  聖主之憂勤。士君子居一官。即盡一官之職。一民。即圖一民之利。此三府者。固椒園所得以左提右挈者也。吾聞海口地昂。當夏雨時。潮汐必與俱涌。諸屬邑既受境內行潦。大清河復挾濟東二郡諸水注之。若盡力宣洩。開平海口。又將有倒灌之虞。此歷來監司守令。忍於坐視吾民之淹沒。而吾民之淹沒者。亦幾習以為天行地勢。而莫可誰何。顧博興樂安等邑。民有營其地作水田。若吳越種稻者。斯豈不悉於水而畜以收其利哉。又豈不畜之即洩。而為四鄰隱除其害哉。相陰陽。度流泉。決壅閼。謀歸宿。青固齊地也。臨淄即墨。戶口之眾。今未必有加。何昔之食焉而卒不聞其寡乏也。就令陵谷變易。事難泥古。而利害之數。較然可。水田之營。民已自為之。因而導也。以此風彼。有放而準耳。夫人之為其事而不能必其成者。大抵有好名之心則上忌。有專利之意則下怨。故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立。精神到處。金石亦透。惟椒園其慎思而審處焉可矣。若夫興教化。敦禮讓。於既富後措之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