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吏政五考察(3)

請復入覲考察疏順治十年

給事中魏象樞

臣惟人君御世之權。莫大于賞善罰惡。 國家察吏之典。不外乎黜幽陟明。故虞廷考三載之績。周官垂六計之法。典甚重也。我 朝兩次展覲。方在定鼎之初。進退固嚴。規制未備。雖抒萬國拜舞之心。猶缺  御前考察之事。今值  皇上躬親大政。首舉計典。明一代之令甲。所以立萬之章程。大非從前草創可比者。臣爰考舊章。竊思三年  朝覲。義取述職。其名為大計者。乃天子自計  天下官員之賢否。令部院科道諸臣分理而共佐者也。即如  御前有奏。大班有劾。怠職者有免冠之責。還任者有飭戒之敕。廉能超眾。則面加獎賞。地方利弊。則各許陳奏。在會典班班可按。前此皆未行之。今若嚴慎之心有加。清澄之效益著。苟令入覲諸臣。不聆  天言之赫奕。尤非所以勸懲天下也。臣謂鱗集 闕下者。布按二司。實為百官綱領。兩司稱職。則道府州縣可知也。恭請  皇上面召各省兩司等官。問水旱頻仍。有無救濟招徠。所報地荒丁逃者。誰為致之。問錢糧混冒。官侵吏肥。每至數百餘萬者。誰為掌之。問劣員絀課蠹 國。久列優評者。誰為縱之。問款項混開。徵解淆亂。賦役全書。屢飭不定者。誰為司之。問地方有藐法行私。縱賊窩盜。罪害及於職官百姓者。誰為制之。問法律不明。任情出入人罪者。誰為議之。問  欽案沈閣。久不完結者。誰為諉之。問奸蠹盜折官糧。成千成萬。弊由夤謀濫差者。誰為主之。凡三年中 國賦之盈縮。民命之生死。官評吏議之是非公私。關係大綱者。逐一面奏。稱職者作何獎賞。不稱職者作何處分。庶足為表率百僚之戒。倘有支吾欺飾。容科道官以白簡隨之。糾駁。以服其心。俾郡邑小吏。咫尺  天威。怵然于  雷霆雨露之下。仰見 盛世之計典昭明。海內之人心鼓勵。即千萬世永為遵奉矣。

嚴飭官箴疏順治三年

給事中林起龍

臣惟天下治亂。視百姓之安危。百姓之安危。係守令之賢否。我  皇上取天下於明室衰亂之後。勵精圖治。銳意安民。四海咸仰太平之化。但守令不盡其職。積弊未除。實政未舉。有負  皇上望治之誠。臣以新進儒生。不識忌避。敢為  皇上痛陳之。夫為 朝廷教養百姓者。守令也。今之守令。有能招徠流亡者乎。有能開墾荒蕪者乎。有能巡行阡陌者乎。有能教民樹藝者乎。有能稽覈戶口者乎。有能均平賦稅者乎。有能輕省徭役者乎。有能驅除盜賊者乎。有能抑制豪強者乎。有能禁戢衙蠹者乎。有能賑恤災患者乎。有能救濟孤寡者乎。有能修濬城池者乎。有能平治橋梁者乎。有能興舉學校者乎。凡此十五者。皆守令之責。臣非刻論天下。知其未有能舉行者也。即其善者。不過急賦斂。聽獄訟。謹簿書而已。至于貪酷暴虐。朘膏血以肥己。昏庸罷軟。縱虎狼而噬人。守令如此。百姓安所得生乎。臣請  敕下該部。申明守令職事。嚴行撫按。急加督課。務令實心任事。勿尚虛文。仍于臣所言十五事。分別多寡用為殿最。如全行者為上。一半者為次。少者為下。上者許巡按御史不時特薦。次者復  命保舉。下者論劾。如此庶人知職事實政舉行。積弊自除矣。若夫貪酷暴虐。必拏問重處。此輩以市井無行。濫盜名器。一入仕籍。即垂涎民髓。及囊橐充滿。自揣不過罷官而已。歸買良田美宅。揚揚得計。是罷職反投其願也。請自今如遇贓官。不論多寡。必如數追出助餉。依律問罪。贓至五七百兩者。必籍沒資產。使彼有身家子孫之慮。庶貪殘斂跡守法矣。若昏庸罷。必題參斥革。此輩以老憊聾瞶。謬膺重寄。任憑書吏縱橫。滿堂皆官。較貪吏雖未得財。而誤 國殃民。為害更大。今法止降調簡僻。夫何地非皇上之疆土。何民非  皇上之赤子。且簡僻之地。窮鄉下邑。悉無告窮民。以此輩治之。是益重其窮矣。況天下之大。何患無才。必欲姑息如此也。臣請自後如遇老邁龍鍾。即行斥革。不必降調。庶人知鼓勵。不致因循廢弛矣。

獎勸清吏疏順治十六年

御史田六善

臣惟清濁者人品之分途。勸懲者 朝廷之大法。是懲猶繼乎勸而為言者也。今日貪風日甚。處極重難返之勢。不得不嚴懲以儆。然懲之雖嚴。其弊日巧密。廉恥漸至於不可問。惟懲與勸行。則今日雖不能必人之自為勸。而行之既久。人將見清吏之可為黽勉自持。亦可不懲而自勸。於以上登至治不難也。今州縣未嘗無勸矣。緝拏逃人則有勸。輸銀輸粟。以及開荒完糧則有勸。夫民之安危。原係乎吏之清與不清。而所以勸清吏之法。未嘗議及也。督撫亦未嘗無勸矣。州縣能拏逃人則彼有勸。州縣能開荒以及完糧等事則彼有勸。夫吏之清與不清。原視乎督撫之公與不公。而所以勸督撫之法未嘗議及也。且緝逃開荒等勸。是賞能也。輸銀輸粟等勸。是賞富也。何如得一清吏之為有益乎。且州縣有功。督撫皆積累以為己功。為其能督率也。何如能使吏無不清之為有益乎。夫督撫之不得薦舉。不過謂其有虛文。無實用。然參易而薦難。此後督撫將每歲參數人以塞責。至于吏之清不清。則亦漠然視之而已矣。伏祈  敕下督撫。不得效平常薦舉習套。止查地方歷年所得清吏。果有幾人。一一開報。祈  皇上記名左右。以憑優擢。祈  敕下該部。或一年。或二年。類查各督撫地方。有清吏五人者。如何褒嘉。有清吏十人者。如何優異。無清吏一人者。如何處分。庶人人自奮。治道可興。然行此有五便。議此有三難。不可不講也。何謂五便。清吏勸。則飲茹之人。謂人雖榮華。己雖冷落。而公道尚存。聲名尚美。則持守之志益堅。一便也。清吏勸。則不在清吏之數者。謂己即有緝逃輸賑等功。操守尚未見信。白簡可畏矣。誰敢不力自濯磨。二便也。清吏勸。則  皇上憂吏治之日壞。求其人而不得者。今後可以知某省尚有清吏幾人。以驗吏治之修廢。三便也。清吏勸。使天下曉然知 國家之勸有能者如彼。勸有德者如此。風俗可以丕變。四便也。至勸清吏兼勸督撫。則督撫向日謂清吏之無益於己。摧殘訶斥。令廉介之士隳心者。今見清吏之萬不可無。則必卵而翼之。親而愛之矣。五便也。何謂三難。議者必謂一勸清吏。則其餘之不清可知也。無以處乎不在清吏之數者。一難也。夫今天下果皆清吏乎。與其不勸而涇渭不分。何若勸之而使有清名者知勉。無清名者知戒乎。議者必謂一勸清吏。恐督撫依舊受賄徇私。二難也。夫不有巡方之互察乎。巡方之在地方。雖不如督撫之久。然以察督撫所薦之虛實則甚易。不公不明。為法已嚴。督撫亦何肯以一己之功名。為他人之地步乎。議者必謂一勸清吏。恐錢糧等事。未必能無罣礙。三難也。夫周官六計弊吏。總貫之以廉。平常加級紀錄。皆可抵算罰降。豈一塵不染之吏。為  皇上愛養斯民。獨不可加級紀錄。并受  殊恩乎。苟行者力致其五便。議者不惑其三難。將見廉恥可興。名節可振。循良之風。不讓前古矣。臣工幸甚。天下幸甚。

請分別賢能疏

曹一士

伏見我  皇上即位以來。勤求民瘼。加惠元元。敬讀  諭旨。有云百姓安則朕躬安矣。大哉  皇言。聞者皆為感涕。臣愚以為欲百姓之安。務在弗擾之而已。而其要莫先於慎擇督撫。督撫者守令之倡也。督撫不擾守令。守令不擾小民。而天下之民莫不安矣。自大吏以至小吏。皆有賢員。有能員。賢能兼者上也。賢而不足於能者次之。能有餘而賢不足者。又其次也。何謂賢。務持大體。與民休息者。是也。何謂能。趨事赴功。綜核名實者。是也。天下能吏多而賢吏少。則吏治必有不得其平者。不可不亟加甄別也。臣查督撫之保題守令。其辭約有數端。曰。年力富強也。為人明白也。辦事勤慎也。其實跡。則錢糧無欠也。開墾多方也。善捕盜賊也。果如其言。洵所謂能吏也。乃未幾而或以贓污虧空聞。或以草菅民命劾。所謂貪吏酷吏者。無一不出於能吏之中。彼誠有才焉。以濟其惡耳。若夫吏之賢者則不然。惻怛愛人而已。悃愊無華而已。方於事上。不為詭隨而已。吏人同聲謂之不煩而已。此數者。皆督撫所視為無能者也。然而賢者。則必出於其中。度今世不少其人。而督撫薦剡曾未及此。毋亦重視能而輕視賢之故耶。抑亦狃於積習。以能吏即為賢吏耶。且臣恐督撫所謂能者。非真能也。以趨走便利而謂之能。則老成者為遲鈍矣。以應對捷給而謂之能。則木訥者為迂疏矣。以逞才喜事而謂之能。則鎮靜者為怠緩矣。且或以武健嚴酷。不恤人言。而謂之能。則勞於撫字。拙於鍛鍊者。謂之沽名釣譽。才力不及。而掇拾細故。以劾罷之矣。好尚一乖。取舍頓異。及至所取者潰敗決裂。則曰臣不合誤舉於前。統聽部議而已。夫有誤舉必有誤劾。誤舉者可議其罪。誤劾者復何從而加之罰乎。臣聞之子輿氏曰。尊賢使能。又曰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賢與能之宜別也。臣愚以為今之督撫。明作有功之意多。而惇大成裕之道少。損下益上之事多。而損上益下之義少。此誠當世治體所關也。治體一偏。必滋流弊。轉移之機。實在今日。伏見我  皇上於凡丈量開墾。割隸州縣。改調牧令。一切紛更繁擾之舉。皆頒  旨罷革。為督撫者。度無不承流而宣化矣。臣所慮者。彼或執其成心。則且飾非以自護。否或意為迎合。復將姑息以偷安。二者皆不明於賢能之義也。敢請  皇上特頒諭旨一道。剖晰賢能。詳加開導。俾於精明嚴肅之中。布優游寬大之政。能者務勉於賢。而賢者益勵於能。書曰。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勉之於賢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勵之於能也。若賢非真賢。能非真能。則必諭之而不悟。導之而不從。惟  皇上即賜乾斷。以罷斥之。庶督撫靡不洗心滌慮。以仰答  聖明矣。至其所屬守令。  敕於保題薦舉時。各分填賢員能員字樣。然後條疏實事於下。如能員而有敗行。許督撫自行檢舉。若賢員而著劣跡。則督撫從重處分。倘其屬所舉皆能員而無一賢員。則非大吏乏正[己](已)率屬之方。即賢者有壅於上聞之患。督撫之賢否。且視其所舉而瞭如矣。如是則以知人之哲。為安民之惠。則  皇上之仁心仁政。寄之數人。天下百姓。有不並受其福者哉。

請禁躐陞疏順治十五年

給事中姜希轍

臣惟詔功詔德。 朝廷載有爵祿。以賢以勞。臣子惟敦靖獻。良以職掌所在。矢心盡業。不敢曠厥官方。貽譏覆餗。否則降罰褫革。用警冥頑。所以勵振興而勤趨事也。若夫職業既舉。簠簋修飭。行不妨八法之議。材或有一得之長。積俸資。陞遷罔後。未聞掩沒勤勞。而不核乎名實也。乃今之吏治有大不然者。如逃人之拏獲。荒田之開墾。漕糧之報竣。或加級。或不論俸滿。躐等驟陞。莫斯為甚。究其躐等之故。不過曰。逃人易匿難獲也。荒田易拋難開也。漕糧易欠難完也。不得不開功名之路。以示磨鈍之權。否則人心不暢。而未易奏功也。夫此三者。皆臣子職分中所應為之事。以應為之職守。若泄玩不舉。則自有罰以懲其後。今則紀錄不已。又復加級。前已陞遷。後復再陞。甚至級無可加。而陞猶不止。在 國家勸賢之典。不無濫觴。而臣子循分之心。亦覺未安。且此三者。非其人之有異能卓犖。以應不次之陞者也。亦視其地焉。若于畿輔齊豫之間。即逃人不勝緝。荒田不勝墾。漕糧不勝完。而問之他省。或曰。逃人非其故鄉而無隱匿也。或曰。無尺寸之土不墾也。是無所用其力。至漕糧則又恃有天年焉。若歲荒民貧。雖欲竭智索能。又何所用其力哉。所謂貪天功以為己力者。豈可為臣下訓乎。臣以謂是三者。不宜有加級。并不論俸滿之  特典。止宜一歲一考核。因事立程。盡職者紀錄以旌其功。怠廢者嚴罰以創其後。何至令人以一事之修舉。勝三載之考績。薄循分之陞遷。冀非常之倖進乎。且 國家課功之典。不止三者。如徵輸教士祀神勸農練兵訓將興化厚俗。未聞事事有加級。事事有陞遷也。抑臣更有請者。捐俸亦屬臣誼。紀錄用彰勸勉。乃竟有誇多靡。金錢米穀。盈千累百者。是紀錄不足以風示。而反足以獎貪也。是豈 國家鼓勵之初心乎。嗣後懇  皇上敕諭督撫按。務須核實數目。方行具題。毋得徒尚虛文。用誇耳目。是亦警戒之微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