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 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
- 8744字
- 2015-12-15 11:29:08
改革开放前,在“以粮为纲”的政策指导下,宁夏农村产业主要是农业,工业和商业很少。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则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份额始终稳定在80%以上,形成了“农村经济=农业=种植业=粮食”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宁夏各地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丰富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问题,全区农业产业结构逐渐由“以粮为纲”转到多种经营。
(一)从“以粮为纲”到调整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78~1984年)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认真抓好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抓好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实行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11月,自治区党委和革委会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改变宁夏南部山区干旱低产贫困落后面貌的报告》中提出,宁夏南部山区应改变单纯抓粮食和照搬治水改土为中心的方针,实行“大力种树种草,兴木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方针,提出了用10年时间基本改变宁南山区农业面貌的任务。1981年3月,中央转发了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要求农业同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副业,粮食生产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保持合理的生产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11月,全区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调整农业结构,把引黄灌区逐步建成以商品粮为主,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发展的经济区域,南部山区则要大力植树种草,逐步建成以林、畜产品和商品油料为主,农、林、牧结合的经济区域。1983年10月,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大力种草种树的决定》,强调要在农业指导思想上来一个大转变:从单纯在现有耕地上着眼,转到山水田草林综合治理上来,从“以粮为纲”转到大力种草种树、兴木促农、因地制宜,农林牧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来。11月,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建设会议作出大力种草种树的12条政策规定,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指挥部在会上同山区8县政府签订了任务合同。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关于种草种树若干政策的规定》,提出全党全民大力种草种树的12项政策,其中包括:对村庄附近宜于种草种树的荒山,可划给群众作为自留山,没有划分的要尽快划分;把距离村庄较远的宜草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地尽快承包下去,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
1984年2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作了题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创我区农村商品生产的新局面》的讲话,提出各级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来个大转变,实现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变。会议讨论制定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的若干规定》,规定了继续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大力发展和扶持专业户,广辟商品流通渠道,收购农副产品实行购销合同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大力发展小集镇等14条具体政策。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的若干规定》。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指示精神,全区各地开始初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黄灌区各市县以稳产高产为中心,在70个乡进行了商品粮基地建设;南部山区从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灾害频繁、生态破坏严重、群众生活贫困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粮为纲”的方针,开始大力种草植树、兴牧促农,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油料、甜菜等生产,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农业内部比例失调的状况有所改善。至198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5.29亿元增长到8.86亿元,林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0.24亿元增长到0.8亿元,牧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0.87亿元增长到2.29亿元,渔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0.01亿元增长到0.06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82.53∶3.74∶13.57∶0.16,变化为1985的73.77∶6.66∶19.07∶0.50;在农业总产值中,由于粮食总产量增长15.9%,但油料、甜菜、烟叶、水果、枸杞等经济作物总产量则分别增长48.3%、474.9%、900%、71.9%和88.1%,经济作物产值所占比重大为提高。一些优质农产品崭露头角,金冠(黄元帅)苹果在1985年12月的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评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乡镇企业发展到67397个,从业人员达18.56万人,企业总产值和总收入分别为6.03亿元和6.0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和企业纯利润分别为0.26亿元和0.8亿元,并形成了2.76亿元的固定资产。但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仍然严重存在:在农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偏小,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基本上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偏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社队企业虽然起步,并同农村各种服务行业一起发展较快,但基础很差,水平较低,产值过小,还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91年)
从1984年起,农村改革进入第二阶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时期,中央连续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对调整产业结构作出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作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的若干规定》《关于大力发展和保护专业户的若干规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5年一号文件的十项政策规定》等文件,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的同时,按“工、农、贸”的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扩种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二是调整农、林、牧、副、渔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发展林、牧、渔等业;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成绩。到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7.51亿元,林业总产值1.32亿元,牧业总产值5.4亿元,渔业总产值0.46亿元,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牧业、渔业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73.77∶6.66∶19.07∶0.5,发展为1990年的70.92∶5.35∶21.87∶1.86,牧业、渔业所占比重的提高最为显著。
(三)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992~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1994年1月,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等政策。1996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小康建设总体规划(1996~2000)》,提出,以小康目标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现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村经济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指导方针,贯彻落实“一手抓山,一手抓川,以川济山,共同发展”,全面实施“沿河开发战略”和“双百”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走农村经济产业化、村镇建设城市化的路子。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1999年1月,自治区党委八届二次全会通过了《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创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用10~15年的时间,将引黄灌区建成1000万亩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宽裕型小康,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和西北地区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实现经济核心区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宁南山区稳定解决温饱。
经过努力,宁夏“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很快,结构不断优化,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养殖基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高效农业产业带,区域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阶段(1999年至今)
进入新阶段,面对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中央连续发出《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就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01年5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意见》,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适应区内外的市场需求和变化,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和畜牧业转变,由初级农业品的生产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变,由以农业为主的单一型农村经济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农村经济结构转变。重点抓好十大产业,即枸杞及中药材产业、优质牛羊肉及皮毛加工业、葡萄酿酒业、马铃薯及其加工业、淡水渔业、牛奶及乳制品加工业、优质专用粮食加工业、蔬菜产业、优良动植物产业。围绕上述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即建立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扶持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2年9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11月九届三次全委会就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决策进行了部署,提出要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畜牧水产比重、农产品加工比重,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着力培育优势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强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乳品、清真牛羊肉、枸杞、葡萄、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3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会在山区和川区“二分法”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资源特点提出了灌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三大区域的“三分法”,确立了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在引黄灌区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扶持牛奶、枸杞、清真牛羊肉、葡萄酒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南部山区加大退耕还林(草)力度,实施10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在中部干旱带实施围栏封育,搞好干旱半干旱草原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协调发展。
2006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加快银川、吴忠奶牛产业带、灌区清真牛羊肉产业带、沿河生态高效淡水鱼产业带、盐灵同海滩羊产业带和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枸杞、马铃薯、硒砂瓜、葡萄、长红枣、中药材和优质水稻、小麦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了布局。在引黄灌区,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农业先导示范区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构建农区畜牧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体系。在南部山区,按照生态建设的总要求,重新构建山区农业生产体系,走集约型农业、致富型畜牧业、生态型林草业的路子。推进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把畜牧水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打清真牌、走特色路、建设全国绿色清真肉制品重要生产基地。
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以中宁为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形成了以吴青银平原为主的奶牛产业带,以盐同灵滩羊生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区为主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形成了以西吉为核心,辐射带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马铃薯产业带;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红寺堡为主的酿酒葡萄产业带;以灵武为主的中部干旱区长红枣产业带;以银川、吴忠、中卫为主的设施农业、花卉、特色果品产业带;以中卫环香山地区和红寺堡西部干旱荒漠带为主的压砂西瓜产业带。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宁夏各地以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区域结构日趋合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自治区党委在长期把宁夏农村分为川区和山区“二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引黄灌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的“三分法”,并且确立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为基础,基本形成了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带,即:以中宁为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形成了以吴青银平原为主的奶牛产业,和以盐同灵滩羊生产区、引黄灌区肉羊肉牛杂交改良区、六盘山阴湿草地肉牛区为主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形成了以西吉为核心,辐射带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马铃薯产业带;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红寺堡为主的酿酒葡萄产业带;以灵武为主的中部干旱区长红枣产业带;以银川、吴忠、中卫为主的设施农业、花卉、特色果品产业带;以中卫环香山地区和红寺堡西部干旱荒漠带为主的压砂西瓜产业带。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产量达到5.9万吨;奶牛存栏达到38万头,产量达到89.4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160万头,羊只饲养量达到11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3.6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折粮)达到42.3万吨;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产量达到9.7万吨;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112万亩,产量达到132万吨;红枣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产量达到3.9万吨。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来自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协调,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从长期“以粮为纲”单纯发展种植业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08年,宁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7.2亿元。其中:种植业(含枸杞、葡萄、苹果等经果种植)总产值131.1亿元,林业总产值7.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73.1亿元,渔业总产值6.0亿元,分别占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的57.7%、3.3%、32.2%和2.6%。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协调发展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宁夏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水稻112万亩,玉米面积扩大到326万亩,马铃薯发展到350万亩,小杂粮14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0.24万亩(包括设施蔬菜),油料种植面积扩大到120.75万亩。宁夏粮食总产量达到329.24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319.28万吨,油料产量达到13.56万吨。宁夏家禽、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200万只、300万头、160万头和1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3.1亿元。水产养殖规模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6亿元。宁夏设施农业累计建设面积达到64.1万亩。由最初的单一蔬菜种植发展到目前的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多品种经济作物种植的格局,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发展到目前的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的局面,初步形成了银川市优质设施果菜、花卉生产优势区,中卫市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吴忠市设施蔬菜、食用菌优势区和以彭阳、隆德、原州区为核心的南部山区夏季设施蔬菜、食用菌优势区。从事设施农业种植的农户收入比没有从事设施农业种植的当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0%,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但是,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内部各业之间比例不尽合理,在农林牧渔各业结构之间,种植业所占比重偏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偏低。种植业内部比例也不尽合理,粮食作物比例偏高,经济作物和优势特色作物比例偏低。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特色经济不突出,竞争优势不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立足区情,因地制宜
立足区情,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基本经验。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不断深化对区情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方针,立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大区域产业布局,以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和水产业,形成了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齐头并进的合理产业结构体系,使农业总产值总量有一个大的突破,使农业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要深刻领会上级精神,更要找准本地特点,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在引黄灌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区域建设步伐,率先把引黄灌区建成示范周边、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在宁夏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中部干旱带,围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切实做好“抓好水源、发展特色、修复生态、人口转移”四件大事,扬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高效节水农业、养牛和特色林果业,雨养旱作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压砂西甜瓜和红枣产业。退耕封育生态移民迁出区,坚持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实现生态自然修复,使中部干旱带成为西北乃至全国同类型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的先导和样板示范区。在南部山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方针,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三大产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南部山区建成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高效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
市场需求是引导农村产业调整结构的强大动力。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程度决定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宁夏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是一个由粗放式发展方式不断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这是宁夏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从总体来看,宁夏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要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要把粗放式经营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把农业发展转变到做精细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上来,以精立足,以强取胜,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品质,拓展高端市场;二要处理好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大力培育清真、绿色品牌,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展与生态建设有关的产业,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制定农业产业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重要经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区域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确定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结构调整的规划;就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支农力度,建立农产品生产与需求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就要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杠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