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之浮沉及与人迎寸口气大小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者为逆;病之在腑,浮而大者易已。人迎盛者伤于寒,气口大伤于食。
沉细悬绝者为阴,盛躁喘数者为阳。
邪气来,紧而疾;谷气来,徐而和。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脉虽独调,与中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脉相减者死。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张景岳曰∶脉之见象,阴阳而已。本经谓三阳搏而勿浮,三阴搏而勿沉,是则虽有一阳、二阳、三阳之分,而总在勿浮之例∶虽有一阴、二阴、三阴之分,而总在勿沉之例。可见胃气之本,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滑而不涩,此太和之人也。一自邪气胜而正气衰,胃气竭而脏气见,遂有太过不及之病形与脉象俱见,于是有浮、沉、大、小、缓、急、滑、涩八者之脉见。夫八者之脉,皆病脉也,然各有所主,有于中者必形于外,要其微甚悬绝之相去,即可得之气血多少,死生之诊。故其诊法虽有不同,而大要则有所定,所谓知要者一言而终也。
推按法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系以手推病法,亦诊例也。
柯韵伯曰∶按脉内侧推而外,欲候筋骨、气血、肌肉等病,脉反内着,知病已在内,故牢不可移,是胸腹有积聚为患,故脉如是也。推脉外侧而内求之,以候胸腹诸病,指欲内而脉反外鼓,是病已外发,气从外向,形身有热,为可证矣。
寸脉为阳而主降,反脉为阴而主升,天地气交,火既济之理也。按寸推而上之,究其胸喉以上之病,其脉气上而不下,是阳虚而不降,则阴中无阳,腰足清也。按尺推而下之,究其小腹腰股膝胫中病,其脉下而不上,是阴虚而气不上升,阳中无阴,头项痛可知也。
不内不外,是脉气有余;不上不下,皆因脉气不足。然阴阳外降以为和,及其偏胜,则阳下陷入阴中而发热,阴气上入阳中而脑髓恶寒,更可以上下之法神而明之矣。
按之至骨,所以候肾。举指不实,便是少气,肾附腰脊,故痛,精髓不足,故身有痹也。
脉主病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粗大者,浮洪之类,阳实阴虚,故为内热。上实者寸盛,下虚者尺弱,皆阳强之脉,故为阳厥巅顶之疾。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阳气受也。
来之徐,知上之虚,皆阳不足也。阳虚必恶风。
有脉俱沉细者,少阴厥也。
沉细肾脉,兼数则热,阴中有火,此少阴之厥也。然愈虚则愈数。沉细之数,厥则何疑?又不可以火断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沉细为阴,数散为阳,阴脉数散,阴不固也。故或入之阴,或出之阳,而为来往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 仆。
浮者阴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阴气脱,故为 仆。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数动阳脉也,一代阳邪伤其血气也,故为泄脓血。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壅,喘而两胁满,肝壅,两胁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壅,胁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满,邪气壅滞而为胀满也。三经皆能为满,若其脉实,当为浮肿。肺居膈上,其系横出腋下,故肺壅则喘而两胁满。肝之脉环阴器布胁肋,故壅则两胁满不得小便。肝主惊,卧则愈壅,故多惊也。肾脉循内踝,上 出 ,络膀胱而上行,故壅则胁下至少腹满也。或肿或消,是谓大小跛。易偏枯,不能营运所致。
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
心脉满大,火有余也;火盛则血涸。故痫螈筋挛。肝藏血,小为血不足,急为邪有余,故为是病。
夫痫螈筋挛病一也,而心肝二经皆有之,一以内热,一以风寒,寒热不同,血衰一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
骛,驰骤也。惊骇肝病,肝脉急乱,因惊而然。此特一时气逆耳,通则无喑也。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三脉细小而急,阴邪聚于阴分也,故当随经而为瘕。
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水病有阴阳,肾肝在下,肝主风,肾主水。俱沉者阴中阴病也,石水凝结少腹,沉坚在下。俱浮者阴中阳病也,风水游行四体,泛浮于上。并虚者,一为根本,一为发生,根本空虚,有表无里,当死。
并小真阴虚,小而兼弦木邪胜,气虚胆怯,故为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疝者,寒气结聚所为。急者,挟肝邪。沉者,在阴分。沉急而大,阴邪盛也。肝肾之脉络小腹,结于阴器,寒邪居之,故疝,按疝病乃寒邪挟肝邪之证,或结小腹,或结睾丸,或结于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绞痛,脉必急搏者,多以寒邪结聚阴分,而挟风木之气也。经曰肝风疝,脾风疝,皆兼一风字,其必挟肝邪可知。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心脉搏滑急,寒挟肝邪乘心。肺沉搏,寒挟肝邪乘肺。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三阳,太阳也。三阴,太阴也。阳为瘕聚,阴为疝气。凡脉急,皆邪盛也。寒邪气聚,皆可名疝,故五脏皆有之。
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痫为厥;木邪乘胃,故发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己。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肾肝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肠 ,下痢也,凡心、肝、脾,肾皆主阴分,或寒湿,或热,各有所伤,乃自大肠下血,均谓肠 。
血温身热者,邪火有余,真阴衰败,故死。心主血,肝藏血,故二脏 于下血,同病为顺而可治。若肝脾同病,为土败木贼,其难治也明矣。小沉而涩为肠 者,以阴不足而伤血也。然脉沉细不当热,今身热,是为逆。七日,六阴败尽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
沉鼓涩,阳不足也。外鼓大,阴受伤也。小坚而急,心火郁而内热也,胃为水谷之海,胃气既伤,心部又病,此上下痞满,膈偏枯矣。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搏,脉坚强,阴虚最忌。若血衄脉搏身热,真阴败脱也。然失血之证多阴虚,阴虚之脉多浮大,故悬钩浮乃其常脉,无足虑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己。
如数,非真数之脉,以猝动肝心之火,故令人暴惊。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当消环自己。
心脉坚搏,肝邪乘心,脏气亏甚,少阴脉从心系上挟咽,故令舌卷不能言。搏坚之脉,皆肝邪盛也,五脏皆畏之。盖五脏以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脏所忌。搏之微,邪亦微;搏之甚,则几于真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浅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其不复发散也。
肺脉搏坚,邪乘肺也。肺系连喉,故为唾血。软散,肺虚不敛,汗出如水且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当病食痹。
胃脉搏坚,木乘土也。色赤,则阳明火盛也。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阳明下行者,从气街下行抵伏兔,故病髀如折也。软散则胃气本虚,食则气逆,滞闷不行,而为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
邪脉乘脾,脾虚无以生血,故本脏之色见,脾弱不能生肺,故为少气。若软散色不泽者,尤见脾虚,脾络内踝前廉。循 骨后,故病足胫肿。若水状,以脾不制水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邪干肾气必衰,色黄赤为火土有余,故病腰如折也。软散则本虚,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化,故病少血。按五脏病脉,一曰搏坚,一曰软散,而其为病多皆不足。盖搏坚之脉,邪胜于正,是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软散者,本原不足,谓正气夺则虚也。有邪致虚,无邪本虚。虚若一而病本不同,所当辨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主少阴而言。肾主子宫,胎孕之所主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然犹当察孕妇之强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强素弱,斯足以尽其义矣。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缓因胃热,滑以阳强,故病热中。缓谓纵缓之状,非迟也。盛则中气滞紧,则邪有余,故为胀也。
阴阳虚,肠 死。
阴阳虚,尺寸俱虚也。胃气不留,魄门不禁而阴阳虚者,脏气竭也。故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以阴,阴气泄矣。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虚,沉取不足;阳搏,浮取有余。阳实阴虚,故曰内崩失血。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阴俱脾肺也。搏即真脏之击搏。二十日,肺脾成数。夜半阴极气尽,故死。二阴俱心肾也。十三日,心肾之成数。夕时阴阳相半,水火分争也。一阴俱心主与肝也。平旦木火旺极,而邪更甚,故死。三阳俱手足两太阳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既搏且鼓,阳邪盛极矣。三阴三阳,四脏俱搏,则上下俱病。故在上则心腹满胀,至于发尽;在下则不得隐曲,阴道不通也。四脏俱病,惟以胃气为主,五谷尽而死矣。
二阳俱,大肠胃也。独阙一阳,必脱简。
病主脉
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
气虚,语言轻微。尺虚,筋脉无力。脉虚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阴也,滑则血未亡,故生。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脉满而实,伤寒之脉,尺寸俱紧也,逆,涩也。滑则阴血不亏。阴虚则涩,不任大寒也。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涩为无血,浮而身热,为邪盛,为孤阳。不必问四时,死。
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而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乳子,婴孩也。病热而脉悬小,阳证得阴脉,为大禁。乳子为纯阳,故手足温者生。脉实大而缓,为有胃气,故生。
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脉浮则死,肠 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则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 便血,赤痢也。身热则血败,而孤阳独存,故死。寒则营气未绝。故生。白沫,白痢。沉则阴气无伤,浮则无阴而虚阳上泛,此死生之判也。脓血,赤白痢也。悬绝,搏而无胃气也。滑为阴血,大为阳气,气血得存,故生。悬涩,异常涩也。肠 之久,大肠之气将绝,故自显其真脉。以脏期之,则丙、丁、午、未,其期也。
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癫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
搏,过于有力也,此为肝实。大为气有余,滑为血有余,故久自己。若脉来小而坚急,则肝之真脏脉也,绝无胃气,故死不治。虚则邪气微,实则邪气盛,故虚可治。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瘅,消中而热,善饮善食也。脉实大,真气未漓。脉悬小坚,则胃气已竭,病久则死。
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躁疾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躁疾得汗静者,生。
诊法脉案
人有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下六条,皆《内经》脉案,教人以诊之法也。诊者无失色脉,而于脉尤当从容比类,循上及下以求索之,而得其病情。若此条胃脘有痈,当候胃脉。今胃脉即沉细,则胃气不升。人迎在上而盛,则热聚于上而不行。此以本经上下推求而得之也。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病主安在?歧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病厥者左右脉既不伦,则以逆四时者推之。在左则当主肾,以冬令肾为主也,况当腰痛,则诚肾厥矣。
此以时令逆从而推得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