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物联网民用应用现状与前景

2008年11月,我国最早从事“物联网”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无锡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一个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定位于在物联网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应用等领域进行攻关创新。目前双方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制订“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定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截至2010年2月,江苏省已在物联网产业领域累计安排省级资助经费1.8 亿元,带动项目总投入15.6 亿元。在省级资助经费的带动下,江苏成功实施了21项物联网相关成果转化项目。这些项目覆盖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器、芯片、网络、智能嵌入等技术的相关产业。截至2010年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165项,形成目标产品127个,制定标准8项,实现销售收入33.78亿元。江苏移动无锡分公司助力打造的“智能公交”平台可“感知”车辆位置、运行状况,并实现智能调度。它使车辆调度员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车辆行驶到什么位置,车内是否出现过度拥挤,哪条线路需要增派车辆。同时车辆行驶的信息也将实时显示在候车厅上,让等候的乘客不再焦急,甚至可通过手机查看车辆位置信息,减少候车时间,将公交车变成带司机的私家车,真正体现了市民优先。

由中关村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具有优势的4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于2009年11月1日在北京成立。北京朝阳区开始兴建全国首个物联网产业园,预计未来3年内建成。

据上海嘉定区有关领导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中科院上海分院与嘉定区已经建立的战略合作机制,推进上海物联网中心的建设,将建成中科院物联网研究重点试验室、中国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微能源研究中心,确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户嘉定,并完成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目前一期工程已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完成了初步的方案设计,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达10亿元。

2010年3月,上海嘉定区建立了上海物联网中心,宣称将以此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且具有国际影响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同年5 月,上海的浦东新区也被确定为上海的物联网产业基地,计划通过建立应用示范园区和产业园区,鼓励物联网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在用地、用房、研发补助、立项审批等方面有相应的优惠措施。不久前,上海市还公布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计划在2012年内,在上海培育一定规模的物联网产业,引领核心技术研发,并深度参与产业标准制定。

工信部科技司有关领导2010年4月1日在“首届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我国将采取以下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结合物联网的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同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制定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3)推动典型物联网的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及其统一,保障发展。2010年6月8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北京正式成立。联合工作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全国智标委等19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联合工作组将围绕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需求,协调一致、整合资源,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国家标准,推进我国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010年11月22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重庆市社会公共视频信息管理系统总承包框架协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将作为项目总承包商,助力重庆打造统一、高效的可视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庆市社会公共视频信息管理系统规模预计将达到50亿元,是重庆市已经实施的最大信息化项目,也是目前我国在建的最大的视频管理系统和物联网工程。系统建成后,将为重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的需求,预计5年内带动社会投入将达到150亿元。到2015年,重庆将打造成为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力争物联网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获得扶持发展。《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决定》中列出了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正式发布的ISO/PAS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规范,是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首个由我国提出和推动制定,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的可公开提供的规范。

2012年9月3日,黑龙江大学和恩智浦半导体(NXP)正式启动位于哈尔滨的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以进一步强化两者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研发能力。研发中心将全面基于恩智浦的智能识别技术产品,包括基于SmartMX架构的CPU卡芯片、非接触式读卡器芯片以及RFID芯片,开发系列创新型物联网终端及系统解决方案。此研发中心的落成,在实现恩智浦产品本土化应用的同时,利用学校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了物联网的创新应用。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为物联网行业培养大量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仅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我国物联网建设的大潮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社会的每个角落。相信在可预计的将来,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将会百花齐放,取得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