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相关知识链接
一、管理的含义与职能
(一)管理的含义
1.组织
所谓组织,是指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为完成组织的使命及目标,组织需开展两项工作:
(1)业务(作业活动)
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实现组织目标的。
(2)管理
组织为了确保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还需要开展管理活动,因此,不管是作业活动还是管理活动,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
管理活动是保证组织通过作业活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管理活动对组织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而组织中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的多种定义
关于“管理”的概念。有人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认为管理是一种艺术;有人把“管理”视为一种职业,也有人把管理视为实践活动。管理可以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实践活动,难以统一为一个精确的标准解释。
(1)斯蒂芬·罗宾斯和库尔塔对管理的定义:“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工作的过程。”他把管理视为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与效益的平衡。
(2)帕梅拉·刘易斯、斯蒂芬·古德曼和帕特丽夏·范特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定义立足于组织资源,同样强调管理是过程。
(3)普伦基特和阿特纳对管理的定义:“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比、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实现目标的活动。”此定义更具体,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国内的学者也对管理的定义有所阐述。
(1)徐国华对管理的定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杨文士、张雁对管理的定义:“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只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其他资源的作用。
(3)周三多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本书对管理的定义:在特定环境下,管理者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关于管理的具体阐述如下:
①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②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③ 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④ 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⑤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⑥ 管理活动的开展与组织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着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内尔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本书采用20世纪80年代斯蒂芬·罗宾斯的说法: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职能。
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这些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组织职能: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决定。
领导职能: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之间的冲突。
控制职能:比较和纠正。
1.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它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讨论。第一,从名词的角度(静态地)理解,计划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第二,从动词的角度(动态地)理解,计划是拟订实现组织的行动方案的过程,后者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做出安排的活动,它包括对组织所拥有的和可能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进行的设计和谋划,找到一条合适的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
(2)计划的特征
首先,计划应具有明确性。其次,计划必须具有全面性。再次,计划必须具有协调性。第四,计划必须具有弹性。最后,计划必须具有功利性。
(3)计划的种类
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将计划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等类型。
2.组织职能
(1)组织的含义
组织的含义一是指为了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并建立的具有明确职责、权限和互相关系的管理系统。二是指对管理系统拥有的资源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进行有序安排的活动过程。
(2)组织的职能
组织的职能是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的组织运作所发挥出来的功能,或者说组织的职能是通过组织工作体现出来的。组织工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对组织自身进行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业务活动的分类、管理人员职位的设置、管理职权的分配,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以规范和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3.领导职能
(1)领导的概念
领导的概念静态地讲是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个人或集体,指管理者的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用于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或者说,领导是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简称。领导者是组织中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员,他们可以是组织中拥有合法职位的、对各类管理活动具有决定权的主管人员,也可能是一些没有确定职位的权威人士。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运用权力或权威对组织成员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以使组织成员自觉地与领导者一道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
(2)领导的内容
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励。
(3)领导者
领导者是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主管人员,他们负有管理者和领导者双重角色。对于作为组织主管人员的领导者来说,权力和权威是实施领导的有效工具,领导者需要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权威进行控制和指挥,发挥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
(4)领导活动
概括地讲,大致存在着以下三种类型的领导活动方式:
① 集权型的领导活动方式。
② 民主型的领导活动方式。
③ 放任型的领导活动方式。
4.控制职能
(1)控制的概念
在管理活动中,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控制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控制职能意味着主动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的(或潜在的)偏差,并加以纠正(或预防)。
它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控制主要体现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是一种不断地对照计划来检查现有的作业状况的活动。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管理活动的控制过程也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进展、实际结果进行统辖,找出偏差并加以纠正的过程。控制根源于管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控制是贯穿于其他各项管理职能之中的,是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的。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功能也可以分为常规控制和非常规控制。
(2)控制过程
控制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末。在组织目标的实施中,不断地在计划与实施结果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找出这种差距的原因和制定新的改进措施,就是这个控制过程。也就是说,控制过程是由三个步骤或三个交叉重叠的要素构成的,即确立标准、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以及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职能是一个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某些职能的完成情况会受其他职能完成情况的影响。
二、管理者与管理环境
(一)管理者
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分类
(1)基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2)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3)高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2.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
① 代表人: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② 领导者:激励和动员下属,负有人员配备、培训和交往的职责。
③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恩惠和信息。
(2)信息角色
①监督者: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监督者是组织内外的神经中枢。
② 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这些信息有些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中有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
③发言人: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作为组织所在产业方面的专家。
(3)决策角色
①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某些方案的策划。
② 干扰对付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
③ 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事实上是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
④ 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3.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这三种技能按照职位的高低,侧重有所不同,越是低层的管理者,其技术技能要求的越多,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其概念技能要求的越多。
(二)管理环境
1.管理与环境
(1)管理环境的含义
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管理环境的分类
① 按存在于社会组织的内外范围划分,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② 组织的外部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
③ 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管理与所处的环境(主要指外部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三种关系:
A.对应关系。以一家企业为例,社会上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经济、技术和社会三大环境,那么,企业内部就与之相对应,存在着经营、作业和人际关系三大管理领域。
B.交换关系。组织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例如,一家生产企业,从市场上搜集情报信息,并购进原材料;再将加工完的产品到市场上销售,并通过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广泛传递有关产品的信息,而组织、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的管理行为,也必然同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
C.影响关系。首先,组织的管理受外部环境的决定与制约;但同时,组织的管理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决定、影响和制约关系。
2.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1)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与管理的关系是最为直接的,对管理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经济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经济物质资源。
② 国家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③ 社会的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
④ 市场供求与竞争。
⑤ 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2)技术环境的影响
社会组织的技术环境,主要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状况,以及相应的技术条件、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的动向与潜力等。技术水平、技术条件、技术过程的变化,必然引发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与方法的更新。
(3)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国际、国内及本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政策法规等。政治形势的状况及变动趋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国家的政策,关系到资源状况、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与市场需要、企业内部制度与政策以及人员心理等,这些对组织的管理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社会与心理环境
社会与心理环境主要指组织所在地的人口、教育、生活习俗、风气、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区成员的各种心理状况等。由于社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而且,人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及其管理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
3.环境管理
(1)了解与认识环境
管理者要能动地适应环境,首先要了解、认识环境,这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管理者要把对环境的了解与掌握纳入重要管理事项。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掌握关于环境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把握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规律。对各种环境变量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保持对环境的动态监视与整体把握。
(2)分析与评估环境
在掌握组织环境大量信息,对组织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估。要划分与确定环境因素的类型,确定环境对组织与管理影响的领域、性质及程度的大小。例如,根据一些因素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将环境区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还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程度,将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分为稳定环境和动态环境两类。在对环境科学评估、正确分类的基础上,要研究与选择对待不同环境的办法,主动地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