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加入僧团

“上师,父亲让我去孟加拉那格浦尔铁路局做行政工作。我没同意。我一直想成为僧团中的和尚。”

“好的,我明天就让你正式加入僧团。”上师平静地继续说着,“难得你一直有这个想法。拿希里·马哈赛说过:‘如果夏天你不邀请上帝成为你的客人,在你生命中的冬天他也不会来。'”

第二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是1914年7月,在我大学毕业几个星期后的一个星期四。在上师塞伦波尔修道院的阳台上,上师把一块白色的丝绸浸染成传统僧袍的赭色,晾干了之后,古茹把它作为出家的僧袍披在了我身上。

他说:“你以后将要去西方,而西方人喜欢丝绸。”印度的尊者崇尚清贫,很少有穿著丝绸僧袍的尊者。但很多瑜伽行者穿丝绸的衣服,因为丝绸对身体能量的流动有益。”

上师说:“我不注重形式,我为你举行不拘泥于形式的皈依仪式吧。”

毕比底萨(Bibidisa)或复杂的僧团皈依仪式包括火祭仪式,并举行象征性的葬礼。之后对新生的尊者咏唱如:“灵魂就是梵天”在字义上,可理解为“这个灵魂就是圣灵。”至高无上的圣灵,是永存的,完全绝对的,非此(neti),非彼(neti),不是这,不是那,不过在吠陀哲学中经常是指萨特—屈特—阿南达(Sat-Chit-Ananda),意即存在—智能—极乐。或“你就是那个”或“我是他”。而圣尤地斯瓦尔喜欢简单,所以省掉了所有的繁文褥节,仅仅让我自己选一个法名。

我思索了片刻,说:“‘尤迦南达’这个名字的意义是‘经由天国融合(瑜伽)的极乐(阿南达)。'”

“好,你俗家的名字穆昆达·拉尔·高绪从此不用了,自今日起你就叫作尤迦南达,属于僧团中的吉利宗。”

我终于变成尊者尤迦南达!我兴奋地唱了几节出自赞美圣主商羯罗的梵文诵词:


“心灵,不是智力,不是自我,情感;

不是地,不是金属,我是天空。

我是他,我是他,神圣的灵性,我是他!

无生,无死,我没有身份;

父亲,母亲,我都没有。

我是他,我是他,神圣的灵性,我是他!

超越幻想的飞翔,我是无形的,

充满所有生命的手足;

我不怕束缚,我是自由的,永远自由的,

我是他,我是他,神圣的灵性,我是他!”


所有尊者都隶属于古代商羯罗有时称为商羯罗阿查亚(Shankar Acharya)。阿查亚(Acharya)意为“宗教上的导师”。商羯罗所处的时代经常是学者争议的中心。有些记载指出这位无与伦比的一元论者存在于纪元前510-478年;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公元八世纪晚期的人。读者若对商羯罗对于梵天经(Brahma Sutras)著名的阐述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保罗·杜森(Paul Deussen)博士精心翻译的英文吠陀哲学系列(System of the Vedanta)(芝加哥学园出版社(Chicago:Open Court Publisning Company,1912))中找到。商羯罗作品的短篇摘录可以在《圣商羯罗阿查亚精选集》(Selected Works of Sri Shankaracharya)中找到(马德拉斯纳特森出版社(Natesan& Co., Madras)。所创建而延续至今的僧团。这是一个正式的制度,代表着圣人一脉相传地成为积极的领导者,所以没有人可以自称为尊者,他只能从另一位尊者那里正式地受封,然后发誓谨守清贫、禁欲和服从灵性导师。

尊者除了用阿南达作为法名的字尾外,也使用头衔来代表他正式所属的僧团的宗派。这10个宗派包括:吉利(山),即圣尤地斯瓦尔和我所属的一派,其它的还有萨迦尔(海)、帕拉提(土地)、阿兰亚(森林)、布利和(信道)、提尔塔(圣地)和萨拉斯瓦提(自然的智能)等等。

因此尊者的法名带有双重意义,既代表了以天国的品质或状态——爱、智能、奉献、服务、瑜伽——所到达的终极喜乐(阿南达),也表示与海洋、山岭、天空等自然的属性。

圣尤地斯瓦尔是一个尊者,同时也是个瑜伽行者。一个和尚是凭借他与古代制度的关系而被称为尊者,但不一定就是一位瑜伽行者,而任何人只要修行与上帝接触的科学方法就是一个瑜伽行者。已婚或未婚,在家或出家的人都能成为一个瑜伽行者。尊者只是遵循枯燥的理论或舍弃一切,而瑜伽行者则以明确的方式逐步地训练身体和心灵,使灵魂得以解脱。瑜伽行者修习由早期的先知们制订出来经过完全测试的练习。印度在每一个世代,都有人凭借着瑜伽达到真正彻底的解脱。

商羯罗于公元8世纪出现,被视为湿婆的化身。

瑜伽适用于各种气候下及不同时代的人。古代先知帕坦伽利定义“瑜伽”为“控制心智本质的波动。”“思想波动的静止”(Chitta vritti nirodha)—《瑜伽经》第一章第2节。帕坦伽利生存年代不详,不过一些学者认为他存在于纪元前2世纪。这位先知在所有主题上写下的专著是如此地具有洞察力,岁月无法在其作品上留下痕迹。不过,让后世的历史学家惊愕的是,古代的圣人们并未将他们的时代及人格特质加诸在自己的作品中。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存,在伟大无限的生命中只具有短暂的重要性;而真理是永恒的,不可能被标记,也不能私下拥有。他简短精湛的阐述,使《瑜伽经》(YogaSutras)构成了印度哲学6个体系6个正统的教派(saddarsana)是数论派、瑜伽派、吠陀派、弥曼沙派(Mimamsa)、尼夜派(Nyaya)、胜论派(Vaisesika)。读者若有学术上的兴趣,会对苏伦卓纳斯·达斯古波搭教授(Surendranath Das Gupta)在《印度哲学史》(History of lndian Philosphy)(剑桥大学图书公司,1922年,中对这些古代系统精细广泛的英文概述乐在其中。中的一个。与西方的哲学相比,印度的6个系统不仅包括了理论,还含有实用性的教导。除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以外,这6个系统制定了6套明确的戒律,它们的目的是消除痛苦而达至极乐之境。

这6个体系的共同思想是,人类如果不知道最终的真理就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奥义书》确认了在这6个系统里的《瑜伽经》,包含直接体验真理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瑜伽实际的技巧,人们能够把无用的思绪全部抛诸脑后,从而认清宇宙本质。

帕坦伽利所概述的瑜伽系统就是所谓的八步功法。第一个步骤是(1)内在控制(yama)及(2)外在控制(niyama),需要遵守10种正面及反面的戒律——避免伤害其他的生命。不说谎,不偷盗,不邪淫和不收礼物,净化身体和意念,知足,自制,学习和奉献上帝。

其次的步骤是(3)体位(asana),脊椎要挺直,身体稳固地以舒适的姿势打坐;(4)调息能量控制(控制生命能量和生命能量流动)及(5)收敛感觉(pratyahara)。

最后的步骤是瑜伽本体的形式:(6)集中(dharana)(专心),集中注意力在一个念头上;(7)禅定(打坐)和(8)三摩地(超意识的体验)。这是瑜伽的八步功法引导人到最终的目标——绝对的惟一存在。

《薄伽梵歌》指出瑜伽的方法是无所不包的。它的方法并不只适合某些类型及气质的人,譬如那些少数倾向出家生活的人。瑜伽并不需要形式上的忠诚,瑜伽的科学可以满足普遍的需要,它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容格博士(C.G.Jung)非常推崇瑜伽,他写道:

“在西方,当一个宗教的法门介绍自己符合科学时,就可以确定它的公众性。瑜伽合于这项预期容格博士参加了1937年的印度的科学会议并接受了加尔各答大学的荣誉学位。。除了相当新奇及一知半解的魅力外,瑜伽会有许多拥护者,是有充分原因的。它提供了可控经验的可能性,满足了科学上对‘事实’的需要。除此之外,也由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令人肃然起敬、久远的传承年代,它包括于生活中每个阶段的教义和方法以及它预示了梦想不到的可能性。

“每种宗教的或哲学上的修习都意味着心理上的训练,也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保健方法。瑜伽多种纯粹身体上的动作容格博士在这里所指的是哈达瑜伽(Hatha Yoga),它是能使身体健康和长寿的一个有关身体姿势和技巧运用的特殊支派。哈达是有用的,可以产生惊人的身体效果,但这个支派的瑜伽几乎不为致力于心灵解放的瑜伽行者所用。也意味着生理上的保健,优于一般的体操和控制呼吸的运动,因为它不仅是机械及科学性的,同时也是哲学性的。在训练身体的各个部分方面,它将它们与整体的精神结合起来,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调息能量控制的练习中,生命能量既是气息,也是宇宙普遍的动力。

“当个体所做的事同时也是宇宙正在发生的事件时,身体所体验到的作用(神经感应)与精神上的情感(宇宙意识)结合起来,由此所发展出来生动的统一性,是用任何科学方式都无法产生的。瑜伽的修习若是没有瑜伽基础的概念不但是难以想像的,同时也是没有用的。它用非常完整的方式将身体与心灵结合起来。

“在东方,这些理念和实践数千年来已发展成为延续性的传统,创立了必要的心灵基础。我肯定地相信瑜伽是最完美且最适当的身心融合方式。这种融合可以产生让直觉超越意识的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