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如燕衔泥 积善成德(3)

  • 成德之道
  • 管斌
  • 4796字
  • 2015-12-28 11:34:32

刘成德在部队唱响了他人生最响亮的“青春之歌”。1961年11月,他在海上奋不顾身,救了14个战友,荣立沈阳军区二等功,成为英雄。他在炮七师19团、20团、21团作巡回报告,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黑板报上写着“向刘成德学习、向刘成德致敬!”一走进会议室,战友们全体起立,用雷鸣般的掌声欢迎他。甘井子区的学生也邀请刘成德去作报告。

刘成德做人像海一样深厚,

刘成德做人像山一样实在。

“您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雷锋——

对那山那海,

敬佩,感动,

心中涌动泉水一泓。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刘成德一生都在牢记着、践行着雷锋的话。1964年春天,刘成德转业到位于辽宁锦州的国营754矿。他白天下矿井,搞地质勘探;下班后,帮助生病的同事买药、打饭、洗衣服;临到休班,本该好好休息一下,可谁有急难事,他总主动替工友的班。

当地有户人家,男主人叫王志,儿子残疾,老两口身体不好,缺人照顾。刘成德有空就去照顾,就像进了自己的家,能干的活都干。刘成德在船上时,见炊事员忙不过来,就经常帮着做饭,锻炼出了烹饪手艺,现在又派上用场,帮王志老人炒菜。他往锅里倒上油,热到冒烟,把切好的长条豆腐倒进锅里,白白的豆腐,煎得泛黄,再添进红辣椒,炒出山东风味的辣椒豆腐。老两口最爱吃他做的饭菜,又辣又香,很开胃,脸上冒汗,眼里闪出幸福之光。

由于刘成德伺候得好,两位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起来,常出来遛弯,逢人就夸成德好。

郅顺义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在隆化战斗中任突击组长,掩护董存瑞舍身炸掉碉堡,后率突击组炸毁敌人最后一道铁丝网和围墙,歼敌140余人,立两次大功。1949年8月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雷锋在日记中写过战斗英雄郅顺义,很佩服,决心向他学习。刘成德对郅顺义同样崇拜。1964年,工厂派遣刘成德与工友王爱民、刘信耀去湖南学习,路过首都时,他们遇到了在北京开会的郅顺义。

见到老英雄,刘成德很是激动,郅顺义见到刘成德也非常高兴。刘成德说:“您是战斗英雄,我心目中的榜样,我要永远向您学习!”

郅顺义说:“您也是一位英雄,我在报纸上看到过您的事迹,您救了14名战友,雷锋都称您是他永远学习的好榜样,我要向您学习。”4人到一家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在锦州工作9年后,刘成德调回济南长清农机修造厂。同车间的一个王姓工友,妻子残疾,父母年老多病,孩子又多,家庭十分困难,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刘成德知道后,义不容辞,尽力相助。

平时他自己多喝点汤汤水水,那汤里飘着一两片菜叶,伴着倒映的蓝天白云。挤出点饭票他就给工友打饭。每次发工资,他都拿出一些钱救济这位工友。虽然他自己家里的日子也苦得捉襟见肘,但他对别人的困难仍是牵肠挂肚。他还从家里给这名工友带点粮食,拿些旧衣服,总之是想方设法,帮他渡过难关。

当时农机厂的厂长孟庆家说:“好人刘成德,是我们厂的一宝啊!”

在采访中,刘成德的工友张仇花向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奋不顾身,上学时学这个词,光是知道意思,没有体验。刘成德救了我一命,使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奋不顾身。”说起刘成德舍身相救的往事,张仇花仍是心有余悸。

有一天,生产队送来一个装汽油的大桶,让焊接车间修理。那时,张仇花年轻,缺乏经验,她在大油桶上直接用焊条焊接缺口,干得满腔热情。

不料,随着温度升高,汽油被点燃。刘成德发现了险情,知道汽油桶马上就要爆炸,但他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一个箭步跨过去,猛力推开张仇花。紧随着就是一声巨响,汽油桶爆炸了。张仇花化险为夷,脸都吓得煞白。大家也吓坏了:“太危险了,成德差点丧命啊!”

腿部受伤的刘成德,拍拍身上的土,淡淡地笑着说:“我没么。不推她一把,仇花就麻烦了。”刘成德就是那样一个人,什么事在他看来都是自己“应该的”,都是平常之举。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忘不了那天!”张仇花一再感慨,至今回忆起来,脸上还露惊悸之色,“想来,真是后怕。”

刘成德退休后回到老家薛庄村。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见人未曾开口先微笑,他的眼神,和善、慈祥,春之花似的,给人以惬意;他的言语,柔软、和雅,春之声似的,给人以温馨。与他在一起,总觉得沐浴在春光里。

同村的万家红老人说:“成德心热。倒霉的时候,心里冰凉,他说上两句,就跟冬天裹上小棉袄,暖和和的!”人过日子,谁没个烦心,他常以爱语安慰大家。

刘成德一家人好说话,邻居百舍干活缺什么家什,都喜欢到他家借。他总是热情地说:“用么拿么,俺家的,就是您家的!”镢啦、锨啦、水桶啦、镰刀啦……就跟用自家的一样,随便借。有时候别人不小心把家什用坏了,他也不在意,很随和地说:“坏了就坏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这就是刘成德——诚心时有,“明月松间照”;笑口常开,“清泉石上流”。

喷雾器,他本来准备背上到地里打农药,街坊来借,他先让人用。这家使,那家用,有一次,一个邻居借去喷药,用坏了,挺不好意思的。他却说:“没什么,耽误您事了吧,早换个新的就好了。”他没让人赔,自己去买了新的,而且买了两个,他说,谁借了用的时候方便。他常对孩子们说:“广结善缘,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刘成德,乐善好施,早得善方便,随处结祥云。街坊有时急等着用钱,找他借,他总帮上一把:“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谁没个难处!人家张开嘴了,得叫人合上。”

作为转业军人,他一直保持着出早操的习惯,一则锻炼身体,自得其乐,二则与兄弟爷们同乐。村里的广场上,他喊着号,“一二一”、“一二三四”……迈着军人的步伐,有跟着迈步的,有哈哈笑的,欢乐溢满了广场。他示范着,讲解怎样甩开胳膊、怎样迈开腿,怎样收腹、挺胸、昂首——这个种起地来就是地道农民的刘成德,出起操来就是地道的军人气派。76岁的老人了,腰板还是挺直的。“立正——”一声口令,正开着玩笑的老人们立时一本正经起来,刘成德讲着立正要领。早晨的阳光,洒到父老乡亲的脸上,光线仿佛变成快活的花,在大家的眉眼间开了。

阳光是可以给别人的,成德不缺阳光——“脉管里注满了阳光”,明快,温馨,循环着力量,传递着信念,持续着热望。纯——没夹杂阴影,真——不挂碍障缘。道成不吝,德全不危。脉管里何以阳光欢畅?天上有个月亮,心中有个太阳!

是阳光就要照耀,刘成德的德光广为闪耀。

一年春天,下午,刘成德的老伴王玉芹在自家的地头上等他,等着,等着——这人上哪去了?刘成德老两口和儿媳妇一块出了家门,要到自家地里种土豆,半路上就不见了刘成德。

他干什么去了?

——给烈属高桂英老太太买的牛奶送去了?

——村里花坛中的花木修剪过了?

——邻家的孩子要本《雷锋日记》给人家了?

——村头那堆垃圾推走了?

……

又干什么去了?刘成德总是善于发现,他发现了“新情况”,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刘成德看到本村的刘宝山正和儿子在为土豆覆膜。这活得俩人在薄膜两边分别按着塑料薄膜,另外一个人在中间铲土覆盖,否则,风一刮就全乱了。刘宝山爷儿俩又要按着薄膜,又要铲土覆盖,跑前跑后,忙活不过来。刘成德见状就赶过去帮忙。

刘宝山爷儿俩按住薄膜,刘成德拿起铁锨铲土回填。刘宝山爷儿俩的腿都蹲麻了,让刘成德歇一会。刘成德笑着说:“没事的,我有劲呢!”

他帮刘宝山家2亩多地覆了膜,再赶到自家地里,快黑天了。老伴心疼他,催着他回家歇息。

刘成德,就像春天的阳光,总是大方地照耀着,给人以热情,给人以温暖。

薛庄村的孟庆泉,他的妻子患有痴呆症,13岁的傻女儿瘸着腿,也是残疾人,还有80多岁的老母。这一家4口,靠他一人支撑,他恨不得把一天变成两天,多干点活,再多干点活,就像山里的树,挺拔起来,让那藤啊萝的,有个依附,翘拉起活的盼头。

2008年春上,那天孟庆泉已经干了很多活,又找了点活,想急着去干了,挣点钱,给老娘买点好吃的。他骑上车子,速度很快,可还想快——家里一直穷,娘拉扯大俺不易,那么大把年纪了,没捞着享福。他更快了,咚的一声巨响,车子撞在桥栏杆上。事后孟庆泉拣了条命,却瘫痪了,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了。他眼直直地看着屋顶,好像觉着墙倒了,梁断了,家里的天塌了。他心中一直绿着、撑着的树,倒了。天无绝人之路,可他觉着自家的路绝了,还能活吗?还活吗?苦恼的孟庆泉绝望了,在他的宇宙里,没了亮光,“老弱病残”,样样俱全,他天昏地暗了。

刘成德来了,他走进孟家,送来1000元。

“您日子也不宽裕,这叫您……”孟庆泉流着泪感叹,“哎,俺这还是家吗?俺这是哪辈子的孽啊?人活的还有味吗?人来这世上干嘛?”

听着孟庆泉的声声哀叹,刘成德想起了《雷锋日记》中的话:“我能帮助别人克服一点困难,是幸福的。”便安慰道:“谁没个难?过去就好了。有俺家吃的,就有您家过的。您别愁,人活,得有个心劲!”

那时刘成德每月退休金也就六七百块,日子也是紧巴巴的。可孟庆泉瘫了后,他就时常送点钱来,有时候100,有时候200,尽力而为。平时,豆腐啦、鸡蛋啦、粉皮啦、油面什么的,他也常买了送去。

二月二,龙抬头。当地有吃炒豆子的风俗。那天刘成德送去了炒豆子,帮着孟庆泉洗了脸,梳了头,一边把他的头扶起来,一边说:“咱也得龙抬头。”

孟庆泉笑了,笑得很开心。病床前,刘成德一头汗,他给孟庆泉擦洗干净,换上衣服,又端着碗,耐心地,一口一口地喂着他吃饭。天暖和了,刘成德推开窗子,阳光洒到了孟庆泉的床上,照得他干枯的眼睛,亮了起来。

孟庆泉感动着,久卧病榻,常在缠缚,恒得帮助,他明白了以前不懂的道理:人不能光活在自己心里,得活在别人心里。他用枯瘦的、连饭碗都端不起的双手,拉着刘成德的手说:“俺要好了,也像您样学雷锋……”

孟庆泉的老母亲今年85岁了,刘成德给老人家买了身衣服,穿上正合身。“成德,您是个菩萨啊!”家中别无长物,老人没别的法子感恩,她深深地弯下苦撑了多少人生苦难、饱经了多少人世沧桑的腰,流着老泪给刘成德磕头,“这个家,要没您,怎过啊……”

孟庆泉的媳妇痴呆,遇到本村人不知道打个招呼,更不明白笑脸相迎。但刘成德走来,她总是笑着,笑着,无声地笑着,婴儿般地笑着,这笑里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丝企图,没有一尘染污,那么干净,那么单纯,那么美丽,仿佛行走在无边荒漠巧遇的一泓清泉,仿佛黑暗无明中少有的一缕光亮,仿佛远方飘来的久违的一曲妙音……

一真一切真,一真则妙。灵岩有至真感化“石头点头”的神话传说,薛庄有至善催化痴呆微笑的真人真事。

这无声的笑,是至诚感通,通化出的报恩的芬芳吗?

5个多寒暑,刘成德常怀大慈心,殷勤照顾孟家。久不行走,长卧病床,孟庆泉的腿干细了,他出事前栽下的小树,他再也没握过的树,两掐多粗了。但刘成德植在他心中的希望树,他常用心灵去触摸。孟庆泉是知恩的,他在苦难中感受了春天般的温暖。

刘成德帮人耐心、细致、持久,他在无数助人的小事中体现的不仅是他的大爱,还有他的浩然正气。他帮助刘其祥、刘其英哥俩,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其祥,58岁,刘其英47岁。兄弟俩都是单身,都不认得钱,卖了东西不知道该得多少钱,脑子都天生的有点不好使。10年前,父亲刘维法去世了,他俩的生活面临问题。这时,刘成德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逢初一、初六归德集,逢初二、初七国庄集,刘成德赶集就叫上刘其祥或者刘其英,说买什么,买多少,刘成德就帮着算账,帮着付钱。

为了帮着他俩理财,同村的刘其星记账,刘成德保管存折。刘其星说:“他哥俩都不识数,不能眼看着不管啊!”刘其星受刘成德影响,也成为村里的热心人,做了不少善事。我说:“您这是做好事。”他说:“不是做好事,都是应该做的平常事。”

刘成德的媳妇王玉芹一直是个热心人。刘维法两口子都在世的时候,王玉芹就帮着他们家拆拆洗洗。刘其祥的妈从年轻就不会干针线活,大人孩子穿的盖的,就都是王玉芹忙活。刘其祥、刘其英哥俩盖了一冬的被子,熏人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王玉芹不嫌弃,拆了,洗了,晒了,一年又一年。衣服开缝了,褂子掉扣了,王玉芹带上针、线、顶针,就去缝,一次又一次。王玉芹的帮助,不计其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