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此下大文第五显因广大相。以前照理无二。显其甚深。方堪成佛广大之因。以随一一因皆称法界性。故文殊般若即摄相归体。普贤法界即秘密重重。增长趣求下即依教趣求。然有增长二字。意显前诸知识但求菩萨之因行今直求佛果。故云增长趣求一切智慧。此一句总标所求者一切智慧。及佛果也。次广大悲下二十五句。乃总观圆因。皆是趣佛之因并是普贤解脱境界。故结云观察等。以上所求之因皆普贤圆因故。故不同前诸知识位位各别故也。下即闻普贤名字行愿等。由善财普观法界。故得即闻普贤之名。此即闻二字贯下行愿等诸句。此中闻者。非从一人多人闻之。即称法界而闻。其行愿诸地等十二句。即普贤位中圆融所摄诸地也。由闻前人法。故渴仰欲见。下明欲覩其人先须修观者。以普贤法界圆妙果境非散心可见。故须修观。故即于此金刚藏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前一切宝莲华座上。此下正明修观。先指所观处也。然金刚藏者即等觉后心。依佛果觉。名金刚心。亦即如来藏心。故云金刚藏。此金刚藏心即佛果地。故云菩提场。此即如来所证。故云毗卢遮那如来师子座。华藏庄严世界依之建立。故云莲华藏座。此即普贤所证之法界。故于此而观普贤。故疏云约表即于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体中。起一切因陀罗网普贤境界。为心观也。此一句乃显能观之观。下文云起虗空界广大心等。至如来十力究竟心。有十一句。皆称普贤境界而起观心。故后得见。由善财作如是普观心故。一者以自善根力。二者如来加被力。三者普贤同善根力。故先得十种瑞相。次何等为十所谓见一切佛刹清净。至周遍法界是为十。为正覩希奇。于中前十句见瑞相。次又见十种光明下十种光明。光中所见一一尘中有微尘数等光明网等。乃见世界之尘中微细境界。此显业用。然皆是普贤依报之刹。善财由作如上普观。但见普贤依报刹土希奇之境。未见正报之身。故见此十种光明。起必见普贤之心。于时重起观增修。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起大精进。即以普眼观普贤体。以遍法界为身。乃至入如来境。住普贤地。有五行经。明重起观智。此乃总摄诸观。故后乃得见也。故次时善财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坐。叹云最为殊特世无与等。智慧境界无量无边。难测难思。等三世佛。此一见普贤。即知智慧难思。此乃一念顿证。故疏科此下明见闻证入。然此大经一部。判此一品为依人证入。善财至此。乃真实证入。因圆果满究竟于此。然此一科自下有一百六十四行经。至皆悉同等止。通明证入境界。然此大段分为二科。先通显得益因圆。至末后当是之时下四行经。明果满齐佛。于得益中。初见身得益。即下文见普贤身一一毛孔下有三十六行余经。明见普贤身一一毛孔出生种种无尽身云广遍法界。实则重重无尽。文中略列二十重。此皆从前善财渴仰欲见十心之所出生。乃至于一切佛刹现成正觉成一切智。是知各由自心所见分齐。尔时善财见普贤菩萨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徧喜。然此上但见毛孔所出。未见所含。下文重见所含云。重观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三千大千世界中世界众生。六道四生。上至诸佛众会道场。十法界依正等事。悉皆明见。且不止一个三千世界。如见此世界。则十方所有无尽世界。一一皆见十方三世。各各差别不相杂乱。此显帝网无尽。十玄门中微细相容。纯杂无碍之境。尽在一毛孔中。如是一切毛孔一一皆然。故下文云如于此毗卢遮那如来所示现乃至十方世界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身一一毛孔皆如是现。有九行半经。结通周遍。疏云。末结尘中普贤。是知前则身中包含法界。广无边故。显其普义。今则全此含法界身。潜入尘中调柔无碍。明其贤义。内外周遍故名普贤。此上但见普贤胜身。下文明得深益云。善财见普贤如是不思议大神通力。即得十种智波罗蜜等十波罗蜜。有十一行经。明得深益之事。既得智度。已彰地满。况十表无尽。上从见普贤身已来至此。通明见身益。下明摩顶益云。善财既见是已。普贤菩萨即申右手摩触其顶。既摩顶已。善财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乃至一切智净光明。有八行经。明得益之事。次如于此娑婆世界下至亦皆同等。即前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摩善财顶。是知不但普贤遍一一尘。即善财亦同遍此。即显善财亲证。故云三昧。次下尔时普贤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我此神力不。如此问者。显因深广。故因深则果厚。意显善财但见普贤所证境界果德之妙。而不知深因所致。将示其因。故特问之也。故下普贤告言。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求一切智等。至大菩提心。有十七行经。别明求菩提心。于中结云。未曾一念不顺佛教等。以显离过成德。次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下至此无有尽三行余经。通明悲智之行。次明求法之行云。我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不是舍转轮王而求得者。又云。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等。往昔求法因缘。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有六行经。别明求法之行。以一文一句尚无不舍。况全部耶。意谓我求法之行难且久故。所以因深。故得果广大也。故下结因成果云。我以如是助道法力等十种力。乃结因深。以因有得果之功。故皆云力。次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法身。及得无上色身。靡不欣乐。此结所成之果。上自普贤问善财已来至此。有三十四行经。通显因深广。次下汝且观我如是色身下明观用无涯。然显用无涯。而指观色身者。意在要见色身果体。大用无涯。即当知修广大因之所感也。故次云。我此色身无边劫海之所成就。此即显因深也。言无量劫难见难闻者。即令生难遭想。慕果生因。故下明难闻难见者。以暂见即得不退之利益故。次或有众生下明得善根成熟之益。次我以如是等佛刹微尘数方便门令诸众生于三菩提得不退等。乃至必得生我清净身中有十四行余经。明难见闻得益之事。故次总结云。汝应观我此清净身。然普贤必欲善财观我身者。以毗卢遮那法身非身。即普贤法界以为身故。若入普贤身。即穷毗卢法身之境界。故令善财观身。使证入也。若非普贤身以显。又于何处见入果海也。故善财之所证入者。但入普贤身耳。此意疏未明显。而经义甚明。故次下文云。尔时善财观普贤身相好肢节。一一毛孔。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佛出兴。及种种庄严。及演种种法等事。各各不同。此则一毛孔中含三世间。又见普贤于毛孔所现一一世界海。出无数佛化身。教化众生。此见普贤出生大用。善财又见自身于普贤身内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此见自身等普化。此上八行半经则总显入不思议法界矣。下文校量显胜。通显善财到此因圆。有十九行半经。分为四段。初云亲近佛刹尘数知识所得善根智慧。比普贤一毛孔功德百千万亿亦不能及一。此校量善根超胜。次从发心下明入普贤毛孔刹海中。校前未见已前所入即一念所入已超前不可说倍。次于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即过不可说佛刹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际。不可穷尽。况其中种种差别庄严。亦无边际。乃至一一刹海。佛海。菩萨众会海。众生海。及调伏众生海。菩萨所住甚深自在。所入诸地。诸道如是等海无有边际。然此中所举者。刹海佛海菩萨海三种。其实已总包初会十海之问。意愿最初不知者。乃毗卢果海中十种海。故特举而问之。然前九会之文。已答十海之因缘。且但言说未显证入。今善财因圆。于普贤一毛孔中。悉已超过前所不知。其深证法界可知。次云善财于普贤毛孔刹中。或于一刹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彼此无有出没。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众生令得菩提。此见善财所证者广大之如此。斯则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善财因圆不踰普贤一毛孔。所谓一生顿圆旷劫之果也。华严经四分。末为依人证入。是则初会所举之果。劝大心众生依之修证。今末后第四依人证入则善财所证之法。即是初会所举之果海无边。今但经文略结。其实已尽于十九行半经内。以文不能尽陈。故后结于十四等中。故次经云。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此上十四种等。则无所不等矣。

补义云。疏科此四行经。明位满齐佛。释云因圆果满。义当等觉。以因位既满。更无所修。故但说等。若以此判为等觉。则与前品初判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谓始觉同本。圆觉现前。称周法界。无不包含。如是则此位圆觉现前。即当入妙。今云即当等觉。似有相违。盖此言等者。乃平等之等。非齐等之等。以果海离言。故但云等耳。故后偈赞佛德难思。即叹善财之所等。以善财所证。乃平等法界。故借佛德以赞之。

上明见闻证入竟。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即说颂言。

汝等应除诸惑垢

一心不乱而谛听

我说如来具诸度

一切解脱真实道

出世调御胜丈夫

其心清净如虗空

恒放智日大光明

普使羣生灭痴暗

如来难可得见闻

无量亿劫今乃值

如优昙华时一现

是故应听佛功德

随顺世间诸所作

譬如幻士现众业

但为悦可众生心

未曾分别起想念

尔时诸菩萨闻此说已。一心渴仰。唯愿得闻如来世尊真实功德。咸作是念。普贤菩萨具修诸行。体性清净。所有言说皆悉不虗。一切如来共所称叹。作是念已深生渴仰。尔时普贤菩萨功德智慧具足庄严。犹如莲华。不着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颂言。

佛智广大同虗空

普徧一切众生心

悉了世间诸妄想

不起种种异分别

一念悉知三世法

亦了一切众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师

念念示现无边事

随众生心种种行

往昔诸业誓愿力

令其所见各不同

而佛本来无动念

或有处处见佛坐

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有其心不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