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打开局面,良性互动很重要(1)

抓住第一个五分钟

与陌生人第一次相遇,需要多长时间才知道彼此能否成为朋友呢?美国伦纳得·朱尼博士认为:“交际的点,就在于他们相互接触的第一个五分钟。”

朱尼博士提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五分钟主要是对话。在对话中,你要对所接触的对象谈的任何事都感兴趣。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讲什么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他说的话都要耐心倾听。假如你这样做了,你会觉得整个世界充满无比的情趣,你将交到无数的朋友。”

跟陌生人说话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拘谨。建议你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跟老朋友对话没有这种困扰?很简单,因为你们非常熟悉。彼此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而对陌生人却一无所知,尤其是进入充满陌生人的环境,有些人甚至出现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如果想将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那你首先要在心里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比如去一个陌生人家拜访。要是有条件,应该提前对要拜访的客人作些了解,探知对方一些情况,了解他的职业、兴趣、性格之类。等走进陌生人住所后,你也可以好好观察一番,看看墙上挂的是什么?国画、摄影作品、乐器……这都能推断主人的兴趣所在。有时,室内某件物品也能牵引起一段故事。假如你把它当做一个线索,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主人的某个侧面。当你掌握一些线索后,就不难找到话题了。

假如你不是要见一个陌生人,而是参加一个充满陌生人的聚会,那更需要细心观察了。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自己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目标,就主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尤其对那些同你一样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肯定会受到欢迎。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有些人你不喜欢,但必须学会与他们谈话。当然,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假如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并不是件好事。别人会觉得你很骄傲,甚至有些人会将这种冷落当做侮辱,从而产生隔阂。跟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聊关于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设法逐渐缩小这种距离,拉近彼此关系。

当决定和某个陌生人对话时,你可以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觉得唐突。不妨先聊聊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来说,你先说了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告诉你自己的有关情况。

接下来,你可以问一些跟他本人相关而又不属于隐私的问题。对方中年人,你可以问他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业务概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要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跟陌生人对话,要比对老朋友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甚少,更应该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可以纵深发展。

有人觉得见面谈谈天气是无聊的事。其实,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如一个人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好,不然田里的稻苗就旱死了。”而另一个则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糟,我们的旅行计划都泡汤了。”从这两句话中,你不是也可以分析出两人的兴趣、性格吗?退一步说,单是敷衍性的话,对熟人来说意义不大,但对跟陌生人的交往还是有作用的。

要是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就需要先跟他谈些无关紧要的事,让他放松心情,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跟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尤其要注意话题的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最好尽量避免。因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格外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马上转换话题。

初次见面,经常会遇到请教姓名的事,“请问您尊姓大名?”你要牢牢记住对方的姓名,对方说出姓名之后,你应马上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他。如果碰到一个已经忘记了的人,你可以表达歉意,如“对不起,不知怎么称呼您”;也可以说半句,如“您是——”“我们好像——”,请对方主动补充回答。

顺利地跟陌生人攀谈,是给人一个好印象、良性互动的开始。学会跟陌生人攀谈,谁都可能成为你的知己好友。

你会提问吗

交谈中,获取信息的最基本手段就是提问。我们选择的提问语言、引入问题的方法等,都能戏剧性地左右他人回答问题的质量。恰当地提问可以引导对方的谈话,帮自己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互相的沟通,最忌讳的是一方始终沉默不语。那么,怎样能让对方乐于交流呢?最好的方法是提问。仅仅是自己不断地说话,是无法了解对方关心什么的,所以,让对方说话特别重要,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

也正是借助提问,使我们对别人的需要、动机,以及正在担心的事情,可以进行相当深入的了解,有了这样的答案,对方的心灵大门也就对我们打开了。

在《风云对话》中,凤凰名嘴阮次山曾访谈新西兰新上任的年轻帅气的总理约翰·基,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听说您的手臂摔伤了,现在好些了吗?”

总理笑了一下,答道:“已经没事了,我当时是在一个庆祝中国牛年新年的活动中,不小心滑了一下,用手撑地,就折了。他们给我打了石膏,后来这个石膏拍卖所获得的款项都已经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您确定已经没事了呵。”“哈哈,没事。”约翰还随意做了个动作。

这种高端访谈原本应该是很严肃,具有政治性的,但是,阮次山却以这样的一个关心身体健康的问题作为开始,既为对方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对方放松,以便愉快进行随后的访问,又让对方有机会展现出他对中国的友好和他对慈善事业的关心。

伏尔泰说:“判断一个人凭的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他的回答。”的确如此,问题提得好,是说话高手的一项标志。会提问的人才不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确谈话目标。这类提问,对人们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也有利。

在善于提出一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用心地倾听对方的答复。在用心倾听之余,还要不时地插入一些问题,以便获得更多信息,使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人际交往中,总有面对众多的陌生人的时候,也免不了会有窘迫的心理,假如你有足够的信心和超人的勇气,能主动、热情地跟他人说话、聊天,通过恰当的提问让对方有话可说,乐意跟自己交流,那成功肯定是属于你的。

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慢慢了解对方感兴趣的内容,并以此为重点,使话题继续进行。这样,对方便会一股脑儿地对你说出满肚子的话,这是高效谈话的秘密所在。

举例来说,如果你要跟一名医生对话,而你对医学完全是门外汉,这时,你就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摆脱尴尬,“近来HINI日趋严重,似乎已经有流入我国境内的确诊病例了,不知道现在的疫情怎么样了?”

这个不仅跟时令或新闻有关,而且切近对方的工作,对方肯定有不少可以说的。接下来,你们可以谈的内容很多,如环境卫生、免疫、中成药……只要对方不感到厌烦,你可以一直引他谈下去。当对方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后,你自然会得到你想要的。

要是遇到的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我们就可以问他:“近来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房价走向如何?”

要是遇到家电业的人,我们就可以请教他:“跟日本电器、欧美电器相比,国产电器的性价比如何?”

要是遇到的是一位教师,我们则可以问他:“学校的情况怎么样?”在日常对话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凡是对方不知道或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尽量避免去问。我们的提问是要引起双方谈话的兴趣,而不是让对方没趣。让对方滔滔不绝、十分尽兴地说个够,我们也能增长某方面的见识,或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才是提问的目的。

比喻,让对话更为融洽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主要途径,沟通顺利与否跟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中,比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系统工程师就是电脑医生

在对话中使用比喻,可以让语言更形象生动,也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尤其在表达难懂的内容的时候,非常有必要使用比喻。

比如,要介绍系统工程师这一职业,用专业用语来解释的话,应该是“在网络中,设计、构筑并运用各种系统平台和服务器软件的工程师”。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去说,恐怕除了专业人士之外,其他人很难理解。要是使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用“是一种类似于电脑医生的职业”的话来介绍系统工程师,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并能轻易理解这一职业的性质。

乔姆斯·马克罗斯基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关于比喻的实验。

实验者将某个演讲的音频资料分别向528名测试者播放。同一演讲内容(有关美国的巴西支援计划),以两种不同形式展现:一种是使用了比喻的演讲,另一种是没有使用比喻的纯叙述性演讲。看完资料后,让测试者说出自己的认同程度。

结果表明,使用比喻的演讲内容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平时多进行比喻训练

如果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听者就算不能马上理解,也可以感受得到。接下来,这种感受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打算让他理解的内容。

仔细观察那些当红的节目主持人和研讨会主办人,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善于使用比喻的说话高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比喻随口而出呢?这固然跟一个人的思维灵活程度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练习,如果每日进行类似“就好比……一样”“总之是……”“简直就像……似的”的换句练习,就可以逐渐提高我们打比方的能力。

要是感觉这样练习有难度的话,也可以用“比如说……”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跟普通的解释相比,这样说要更容易让听话者理解。

关心对方所关心的

在跟别人沟通的过程中,要适当压抑自己的话题,模糊自己的对话目的,而去聊一些对方所关心的事情,以便让对方很舒服、不排斥,进而在感觉良好的状况下认同自己,并接受自己的要求。

从说话的角度来说,会交朋友才能有人脉,有生意可做。如果想让对方跟我们做朋友,那就要关心对方关心的,这样才不会说错话,才不会在一开始就被对方排斥。

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在一次访谈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洋货铺老板是专门做西服的,有一天,我到他的铺子去卖领带,他很大声地骂我、呵斥我,我就退出来了。但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骂我,是我做错了,还是他有钱,气焰比较嚣张?

第二天下午,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什么也没带,又去了那个洋货铺。香港有喝下午茶的习惯,我叫了咖啡,双手捧着咖啡请他喝,然后说,因为我昨天的举动,向他道歉,并且请他指教。他告诉我:“你也做生意,我也做生意,我有客人在这里,你来了以后,影响了我对客人的招待。”因为我影响了他做生意,所以他骂我。

我们交换了意见以后,就成了好朋友。以后他会主动跟我说:“你把领带给我拿来些,我要卖领带。”因为交朋友,我学会了一点点做生意,朋友会替我卖领带。

曾宪梓先生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只有关心对方所关心的,对方才会关心我们的事情。下面,咱们再看一位业务员的故事。

有一次,赵锋为了一笔订单去拜访一个客户。客户好不容易有时间同意见面了,但双方都很客套,话题很难深入开展。

这时,赵锋发现了客户桌子上有一张照片。在来之前,他看过客户的资料,知道对方有一个儿子。照片是他儿子的大学毕业照。

于是,赵锋顺口提了一句:“这张照片拍得太精神了!”没想到客户突然有了兴趣,他很认真地对赵锋说,他的儿子小学开始成绩一直是前三名,考上名牌大学也是凭自己的能力,从来没动用过他的任何资源和关系。

客户说着,赵锋也附和,并真心表示了赞美:“作为这种家庭的孩子,能一切靠自己的努力,真的很难得,这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谈话的氛围被打开了,客户不自觉地开始谈起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孩子又是怎样争气,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故事。

当时,赵锋心里很着急,非常想把话题绕回到此行的目的上,让客户帮他达成愿望。但是,他知道客户是中年得子,非常重视儿子,也就体谅了这份心情,没有插话。

两小时过去了,客户的眼神中充满了光彩。最后话题一转,对赵锋说:“小赵,你来的意思我都明白,不是大问题,我打个电话安排一下,跟你这个年轻人很投缘。”

其实,客户所谓的“投缘”非常有意思,因为基本上都是他在说话,赵锋不过在点头,但他却有了这样的印象。

人与人之间对话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在你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同时,也要允许对方将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无法展开更多生活和品位上的交流,此时,关心对方所关心的,就会投缘。

有一位销售专家曾说过:“销售是一种压抑自己的意愿去满足他人欲望的工作。毕竟销售人员不是卖自己喜欢卖的产品,而是卖客户喜欢买的产品,销售人员是在为客户服务,并从中收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