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货币金融理论——金融世界的“必修课”(1)
- 聪明投资者的第一本金融学常识书
- 肖玉红
- 4925字
- 2015-08-17 14:38:05
在生活中,我们的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钱,我们每天都在跟钱打交道,它穿梭于所有的交易中,为人们提供便利,可以说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掌握基本的金融学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经济问题,从而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货币——物价的标尺
货币,俗称“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普通又是最神奇的东西,因为它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能。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天天与货币打交道,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在金融学里,货币究竟是什么呢?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今天的世界,离开货币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也许有人会说,货币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呀!是的,货币产生于人类为生活而进行物品交换的需要。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生存群居在一起共同劳动和消费,没有剩余产品。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略有剩余,部落内部各氏族之间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例如,用一头牛来换一把斧头。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到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经历了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交换成为必然,尽管这时商品的交换仍然是物物之间的交换,但是交换的范围和对象扩大了,一种商品经常与许多商品相交换。例如,用一头牛可以换一把斧头、一袋大米、一匹布、十斤棉花等。
这时的牛并不是真正的货币,因为一袋大米或者一匹布也可以换一头牛,二者关系对等。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有商品,在交换之前必须和它相比较,才能确定其价值的大小。这就是货币。
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很多次大变身,其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1.实物货币
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比如牲畜、陶器、刀铲、布帛、兽皮等都充当过实物货币,但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因而最后集中到贝壳这一实物货币上。
人们学会物物交换以后,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例如,甲、乙两家是关系和睦的邻居,他们经常交换彼此所需。有一天,这种快乐忽然被打破。甲发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一只猎物,只能换来乙的一烧瓷的大米。乙一年的耕作能收获满仓的大米,自己却不能够像乙那样轻松地就能获得丰收。所以甲开始觉得心里不平衡起来,于是开始不再和乙交换了,两家人的关系也开始变得不和谐起来。与此同时,其他相互间交互物品的人们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族长发现这一问题后,冥思苦想,也没有能够想到一个好的办法。一天,他去海边散步,一个个美丽的贝壳映入眼帘,村长想:“海边的这种贝壳十分珍贵,村里也只有少数几家生活富裕的人家的女儿才用它们来做装饰。贝壳质地坚固耐用,又是吉祥的象征,便于携带,再加上是一个一个的,有天然的单位,适合于计数作价。用贝壳来做交换物的价值计量单位不挺好的吗?”于是族长匆忙赶回家跟大家商量,经过大家协商,最终确定了使用贝壳为交换物的价值计量单位。
就这样,这里的人们又开始充满了欢声笑语,邻居间和睦相处的场景又回来了。
商朝时,贝壳已经成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初的货币——贝币。贝币充当货币,主要有以下四个优点:
(1)有天然的单位,适合于计数作价。
(2)质地坚固耐用,不易磨损。
(3)可以作为名贵的装饰品。
(4)携带方便。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财富有关的字,大都有“贝”字。如,贵、资、贫、财等。
2.金属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有限的贝壳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就出现了以陶、石、铜等仿制贝型,作为货币。
当人类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之后,发现金属具有色泽光亮、耐磨耐腐蚀、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便于铸造成各种形状并且能长久保存等优点,世界上主要文明国家的货币都逐渐由实物商品过渡到了金属身上。
我国在商朝晚期就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发现青铜的价值很高,质地坚硬,就把青铜做成贝壳的样子来进行交易。随着青铜产量的逐渐提高,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仿造的青铜贝交易起来很方便,于是其使用范围就越来越广。铜铸币的产生、发展及流通是我国早期货币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铸币就是得到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在秦朝以前,铸币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像铲,有的像刀,有的像车轮,还有的像贝壳。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各种形状的货币,将方孔圆形的货币作为统一使用的货币。中国的铜铸币流通了两千多年,所以在中国长期将铜与货币等同起来。在铜之后,人们开始用贵金属铸造货币,货币逐步过渡到银,最后过渡到金,黄金作为货币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3.纸质货币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虽然克服了实物货币自身的一系列弊端,但是其在使用中依然有自身的不便之处。比如,金属货币的数量多少取决于金属的贮量和开采量,不能伴随商品交换的数量而增长;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金属货币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尤其是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两万吨黄金在人们手中、衣服口袋中或者在铸币厂损失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象征符号的纸币应运而生。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朝建立初期,当时的四川还处于地方割据势力统治之下,直到北宋灭掉了那里的地方政权以后,出于种种政治考虑,对四川实施地域歧视政策,当时的王朝统治者发布了一道“禁止铜钱入川,违者杀头!”的诏令,不允许当地人使用铜钱,只允许他们用价值比较低贱的铁钱,铁钱每一贯的重量是25.8斤,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比如,要买一匹布,需要500斤的大铁钱。
公元1005年,成都16家富商,用大铁钱作保证,发行用纸印刷的“交子券”作为交易凭证。交子,就是“交易凭证”的意思。“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重要进步。
交子的出现大大便利了贸易和流通,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子的发行必须以可靠的信用(金属货币)作保障,因为如果交子无法兑换现钱,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它本身只是一个价值符号,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如期票、汇票、支票等。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储蓄和处理的电子存款和信用支付工具。电子货币的出现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而因特网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利用电子货币更快地处理经济事务。
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要想生活得更好,就应该想办法更好地驾驭它,让它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金融常识(小贴士)
货币起源于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形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制度——什么才是真正的钱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钱,基本上是纸币,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硬币。从金融学角度来看,其实这些纸币和硬币并不是真正的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们并不是足值货币(足值货币即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以其自身的价值与一切商品交换,如早期的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明它值多少“钱”的符号。
那在金融学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钱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在货币制度产生之前,货币的发行权分散,各种货币的适用区域狭小,货币流通混乱。为了控制这种混乱局面,各个国家通过颁发法令和条例,对货币流通做了规定,从而形成了统一且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准备金制度三项。
(1)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
确定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是建立货币制度的第一步。具体选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
在货币金属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比如,中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6钱4分8厘(合23.977克)。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
通常,我们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称为通货,分为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标准铸币。例如,在我国,主币就是人民币单位“元”。
在金属本位制度下,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允许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
辅币:是一个国家为辅助本位货币而发行的币值小的货币,用来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例如,在我国,辅币就是人民币“元”以下的“角”和“分”。
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以节省流通费用,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即辅币不是足值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辅币只能由国家来铸造,辅币一般是有限清偿货币,即每次交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限额,收方有权拒绝接受。
银行券和纸币:是在贵金属储量以及相应的金银货币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扩大的需要下而出现的。银行券和纸币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信用货币和货币符号。
早期的纸币可以到银行兑换金属货币,1929~1933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后,各国的银行券都不再兑现,从而演变为不兑现的纸币。因此纸币的流通不再依靠银行的信用,而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
(3)准备金制度。
金本位制下,充当准备金的主要是黄金,保存于央行或国库,作用主要有三个:作为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用于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用作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信用货币制度下,充当准备金的主要有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其中准备金的作用是间接用作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货币的演变,货币制度也在不停地演变,经历了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分别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位制度。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在货币史上,银本位是出现最早的货币制度。
19世纪后期,不同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白银质地容易出现磨损。
(2)白银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
(3)世界白银产量猛增,使白银市面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呈长期下跌趋势。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作材料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银币都是足值的;都具有无限法偿货币;都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金的价值含量大于银的价值含量,因此,金适合大额交易,银一般用于小额交易。
在西方,金、银等贵金属一开始就是货币中的“大腕”,它们最初按照重量计价,但有时还要按交易额的大小把金属条块进行分割,非常不方便,所以后来人们出现了有意识的铸造行为,标准的金属铸币由此产生。
中国从周朝一直到明朝中期之前主要的货币是铜钱,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美洲大陆白银的开采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为了购买中国的商品,白银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从而使得中国在明朝中后期逐渐确立起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主要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表现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货币制度,最早于1816年英国率先推行。其特征有:
(1)自由铸造、自由溶化。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输入。
17世纪之前,西方主流国家基本上采用的是金银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随着金币、银币的市场价格变动,又必然会引起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这样,就导致市场上的各种交换一片混乱,大大阻碍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确定了英镑纸币只盯住黄金,每一张英镑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而白银则成了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普通商品,这标志着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金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