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女神出世(2)
- 给人类的恩赐(自然瞭望书坊:4)
- 李宏主编
- 4962字
- 2016-02-25 14:16:13
出于对临水夫人的信仰和缅怀,民间还形成了风俗三忌。一是姑娘18岁不订婚不出嫁,24岁不生育。因为陈靖姑就是在18岁出嫁、24岁脱胎身亡的,为了避讳,民间婚嫁生育大事都会避开女子的这两个年龄,也是为了求一个吉利。二是祭祀时不能用鸭,只用鸡。相传蛇妖和长坑鬼曾幻化为鸡来加害陈靖姑,而鸭则来营救她,所以不能恩怨不分。三是轿不点灯,香灰常扫。据说陈靖姑坐化为神后,蛇妖阴魂不散,曾苦苦哀求仙师开恩,放它离去。陈靖姑说,除非临水宫中铁轿开花,天地炉香灰龛满。于是,为了永世镇住蛇妖,人们既不在轿上点灯,也不让香灰炉满。
在当地民间传说中,陈靖姑坐化成为神仙以后,法力无边,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但凡妇女儿童有什么灾难都会去向她求助。就这样,陈靖姑成了天下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而且,一切人都是从婴幼儿长大成人的,所以这位庇佑人的降生和成长的女神,理所当然地便被民众视为共同的母亲了。
在福建许多地方,妇女从知道自己怀孕起,便在房中供奉陈夫人神位,或挂陈夫人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礼敬,以祈胎安产顺;分娩前,要去临水宫请一尊香炉回来,意为临水夫人亲临;一旦临盆,做婆母的就不断地在神位前诵念,祈求夫人保母子平安。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据《浦城新志》记载:“妇女临产在房中设奶娘神位,祈保顺产,三日后灵位撤,解放前夕消失。”从民俗考察,所有道教神祈只能在宅厅设龛供祀,一般不设在卧室之内。而卧房里却唯独可以设置陈靖姑的神像或神位,以示母亲之神的崇高地位,俗称为“房里奶”;每逢年节祭祀,也在房内举行。这一奇特的民俗,显示了妇婴保护神独享供奉,这是其他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民间,陈靖姑被百姓们敬称为“大奶”、“奶娘”、“娘妈”、“夫人妈”,这些敬称都跟母亲有关。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伟大而且万能的,只有在母亲的护佑下,才会不受任何侵害,那么,这种对母神的崇拜,是否就是陈靖姑信仰的内蕴呢?
民间风俗婴儿顺产后,要把香炉送回临水宫,称为“回銮”,要备办丰盛的贡品酬谢神灵庇护之恩。孩子生病要到临水宫祈祷夫人显灵救治;孩子满16岁前都需要夫人的保护。在临水宫,经常可以看到身着法衣的道长为孩子主持“过关”仪式。《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作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直至16岁为止。”个中含义,同样是祈求妇幼保护神陈靖姑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陈靖姑信仰及其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不是空洞的仪式,而是在民众心中具有实际意义的集体行为,并进一步体现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无论是祖庙的“请香”、“接火”,还是家庭中的祈祷、辟邪,都与人们的生命礼俗关系密切;大到公众性、社区性的抵御天灾、排大难,小到护产收惊,都与社会群体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间,陈靖姑信仰在民间的影响由形成地方性的民俗民风,到逐渐形成一种为世人所关注的文化现象,这在全世界堪称独一无二。
释道交融,福泽两岸
陈靖姑这位伟大女神的出现,给历史上生活在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福建地区的贫苦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慰藉和生存的希望,成为千百年中民众生活的精神支柱。论声名,陈靖姑不及海神妈祖名扬海外,但她的俗缘却与福建百姓尤其是妇女的心弦紧紧相连。
古代由于医学不发达,卫生条件恶劣,再加上缺医少药,妇女难产、婴儿夭折时有发生。尤其是妇女分娩,如同“过鬼门关”,平安顺产是广大妇女最大的心愿,同时生产一事也关乎母子性命和家族香火的延续。所以,保佑生产、佑护妇幼的神明产生势在必然。神由人造,临水夫人在民众千百年的呼唤中终于出世,成了人们期盼已久的救星。当历史变成传说,凡人演变成神,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陈靖姑是一位道教女神,但在古田临水宫却建有一座观音阁,供奉着佛教的观世音菩萨,数百年来一贯如此,世世代代的信徒从来不曾觉得有什么不妥。其实,当我们在这里一点一滴地追溯临水夫人的生平、事迹,不难从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觉:她救苦救难,有求必应;扶弱济贫,佑护妇幼;除妖斩怪,慈悲为怀……这与世人敬奉的观世音菩萨何其相似!也正因如此,很多福建民间佛教徒认为陈靖姑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敬奉陈靖姑如同供奉观世音。于是,在海峡两岸绵延千载的陈靖姑信仰文化出现了独特的释道交融现象。佛、道两教信仰相互渗透,乃至水乳交融,成为陈靖姑信仰的又一文化特色。
历史上,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信仰渐渐从福州、古田一带延伸向全国甚至海外,现在全球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都有临水夫人的信仰。在中国台湾,对临水夫人的信仰更为广泛。据一位专门研究临水夫人的台湾专家介绍,现在台湾有临水宫139座,几乎每县、市都有祀所,供有临水夫人神像的宫庙更是不计其数。现在,每年有三十多个台湾团组近千名台胞前来朝拜。
陈靖姑信仰飘洋过台与福州地区百姓移民台湾是分不开的。明末清初,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百姓追随郑成功远渡过海,在台湾落户生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废除迁界令,解除海禁,成千上万的界外居民陆续返回故地,而地少人多的福州又有大批百姓入台谋生,垦荒种植。清初统治者对入台的垦民实行严格的控制措施,一般不允许垦民携带家眷,让垦民采取“候鸟式”的生活方式。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一度放宽移民限制,允许移民携眷入台。乾隆年间,入台的限制进一步放宽,确定淡水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作为两岸对渡口岸之一。这样,福州地区百姓举家入台更加便利。随着福州人入台定居数量增多,更由于缺医少药的严酷现实,为祈求女神护佑妇孺,所以临水宫在台湾各地相继建起。
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被认为是台湾开基临水宫。据乾隆年间重修的《福建台湾府志》载录,台湾府有临水宫,但未注明何时建造。而嘉庆时《续修台湾府志》则记载:临水夫人庙在宁南坊,今移在东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里人梁厚鸠众建。此后,临水夫人作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台湾岛逐渐传播开来,渐渐也为当地百姓所普遍信奉。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陈靖姑信仰得到进一步弘扬,许多临水宫重建或修葺一新,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台南市临水夫人奶庙、台北市临水顺天堂等宫庙香火鼎盛;尤以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台北碧潭观光临水宫最为壮观,现为台湾五大观光庙宇之一,各地慕名前来朝圣、进香者终日络绎不绝。
每年正月十五日陈靖姑诞辰,各处临水宫都会举行隆重庆典,信徒蜂拥而至,焚香祈求。更有成千上万台胞不辞辛劳,怀抱陈靖姑像跨海来到福州陈靖姑娘家祖庙或古田夫家祖庙进香。福州乡亲和台胞共同献资修复了临水陈太后塔亭祖庙和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这两处千年古迹的修复,对弘扬陈靖姑文化,加强两岸民俗交流,增强民族亲和力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由于交通便利,来福州塔亭祖庙和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朝圣的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悠久而深厚的榕(福州简称)台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演绎。
2004年10月13号,台湾顺天圣母协会进香团的一百多位成员专程来到古田临水宫,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他们在宫庙正殿的临水夫人陈靖姑的金身神像前虔诚地焚香拜谒,祈求神明庇护海峡两岸的妇女儿童健康平安。一位进香团成员感慨地说,今天回到古田临水宫祖庙进香,我们所有的信徒都以一种虔诚的心感念顺天圣母娘娘。我们信徒要从促进宗教以及文化交流着手,以至于经济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历史伴随着神话逾越千年,今天陈靖姑信仰、古田临水宫已经成为联结海峡两岸民心的纽带。
闽东:女神故乡
山海相连的闽东地区,在古代曾是蛮荒之地,山海之间几乎没有过渡,就是在交通已经相当便利的今天,从古田到宁德,三个小时的车程也要拐上一千四百多个弯道。可以想象,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古代,人们无法征服浩瀚的海洋,也无法在陆地上拥有广袤肥沃的良田,他们只能靠天吃饭,而在天灾人祸中死去的大多是男性。因此,妇女儿童对于族群的延续和壮大显得至关重要,这是否为女神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呢?
众所周知,福建多女神,而在闽东更为突出,从陆地上的临水娘娘陈靖姑,到海上的妈祖娘娘林默娘,都是当地百姓虔诚信仰的女神。
宁德市霞浦县是妈祖娘娘的出生地,这里的松山天后宫建于宋代,民间称“阿婆宫”。阿婆宫供奉的海神妈祖,又称天后、天上圣母,相传她经常在海上显灵,救渔民于危难,因而受到当地渔民的膜拜,松山天后宫近千年来香火不断。
在松山天后宫保存有《妈祖生平图》,图中叙述了林默娘从出生到成为海神娘娘妈祖的经过。据传《妈祖生平图》绘于明代,讲述了林默娘的父亲从湄州乘船来到此地,“林愿全家住松山”,“王氏得珠怀六甲”,“王氏生下龙女儿”等诸多故事。
被尊称为妈祖的林默娘(960-987年),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县湄州岛人,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父亲林愿,官至都巡检,慈祥乐善,被乡里称为善人。母亲王氏,生育了一男六女,林默排行最末。她出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降生弥月从不啼哭,所以称默娘。默娘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16岁时即能通晓变化,妙用玄机,驱邪治病,济世活人;并能呼风唤雨,常于大海狂澜中救护难船。又曾应县令之请,登坛祈雨,获降甘霖。因林默娘屡显神异,普济世人,百姓普遍视她为神。
宋雍熙四年(987年),28岁的默娘仍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这年夏初,默娘父兄同出航海,遇大风浪颠覆海船。她赴海救兄生还,但父亲遇难。默娘在海上遍寻父尸,三日负尸而归。时人感其孝道,称为孝女。同年九月九日,默娘端坐山头坐化。里人感其恩德,将其肉身立庙祭祀,至今莆田湄州祖庙尚存其肉身神像,完好无损。林默娘羽化后常显威灵,香火不绝。又屡于海上显圣救难,被各地行船之人奉为圣神,尊称为妈祖。历代皇帝对这位“海上女神”多有封赠,南宋高宗敕封“灵惠昭应夫人”,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明成祖晋封“弘仁普济天后”,清康熙帝加封“天上圣母”,乾隆时旨敕列入祀典。今天世界各地皆有天后宫祠庙,为世人所虔诚崇拜。古代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因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保障船员的安全成为航海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先祭拜海神妈祖,并且请来令旗挂在船桅杆上,祈求妈祖娘娘保佑平安,这种风俗在闽东沿海地区一直延续到今天。当地渔民们说,出海的人都信妈祖婆,请来令旗挂在船上保平安、收获好。风浪来了,一喊阿婆,这风浪就消了,在海上就平安了。好心的妈祖婆不仅保平安,还保生产丰收。
从这里的码头乘船出海航行一小时左右,就登上了一个名叫斗帽(原名斗姥)的小岛,岛上供奉着另外一位女神——斗姥娘娘。据当地人说,斗姥娘娘是北斗群星之母,传说是海上捕捞航行的保护神,她在茫茫大海中为渔民指明航向。因为这座小岛地处宁德市著名港口三都澳的中心,自古以来,进出三都澳的船只川流不息,小岛恰似北斗群星之母,为进出港口的船只引航,因而得名斗姥岛,并且在岛上供奉斗姥娘娘。
在闽东出现的为数众多的女神,到底透露着什么样的观念,我们无法给出定论,但这些女神都与人的生命价值息息相关,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贡献。比如在宁德市霍童县,有一位一千多年前为帮助父亲黄鞠凿渠开田而终身未嫁的丹鸾,也成为当地人供奉的女神,春秋祭祀,累世不绝。
是否由于古代的闽东偏远闭塞,所以遗留了一些母系社会的痕迹,为女神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为至今在闽东的一些地区,妇女的地位还是高于男性,比如在结婚时,新郎要跪拜,而新娘是不用跪的。
再追溯到福建地区最早的女神,就是传说中的太姥娘娘了,在宁德市的福鼎境内有太姥山,远古时期有一女子曾在此修真,后得道成仙,人称“太姥娘娘”。据说她是“闽中人类的始祖”,世代护佑着当地百姓。
位于东海之滨的太姥山,古属福建的福宁府福鼎县,是一座祈福名山。闽越一带自古就有“上山拜太姥,下海求妈祖”的说法,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香客们云集太姥山,拜谒太姥娘娘,祈求一生安康幸福。太姥山中有太姥娘娘石塔,建于唐代,据说其中藏有太姥娘娘的舍利,塔后的碑文至今依稀可辨:“尧封太姥”,为唐玄宗赐题。
从太姥娘娘到临水娘娘,闽东的山山水水造就了众多的女神,她们美丽、善良,千百年来成为村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村族中永远讲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