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语言训练的方法(1)
- 语言艺术全书(第三册)
- 牛广海主编
- 4867字
- 2016-08-10 09:49:57
训练语言的方法
口才并非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后天的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所有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雄辩家、演讲家,无一不是靠着刻苦训练才获得成功的。
练口才不光需要刻苦,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能够让你事半功倍,加快你的口才形成。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口才训练法。
1.速读法
方法:找一篇演讲辞或是一篇文辞很优美的散文。开始朗读的时候一般速度较慢,再逐渐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读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文章的过程之中不能有停顿,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尽量做到发声完整。
2.背诵法
方法:第一步,先选择一篇自己比较喜欢的演讲辞、诗歌或散文;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做分析和理解,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选择的演讲辞、诗歌、散文等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例如划出重音、设计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表达作品的内容;第四步,在上面各项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背诵。背诵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分步推进。首先,要做“背”的训练。也就是先把文章给背下来。在这个阶段并不要求非得声情并茂,只要可以达到熟练地记忆就行了。在背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地把握作品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熟背文章的基础之上大声朗诵。把背熟的演讲辞、诗歌、散文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自己发声是否正确,还要带着一定的感情。再次,要用准确的语言、语调,饱满的情感进行背诵。
要求: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背诵文章,准确地领会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3.复述法
方法:选择一段长短适中、具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是演讲辞里面叙述性较强的一段,请朗诵较好的同学先来做朗读,最好能够通过录音机把它录下来,之后再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进行,直到能够把这个作品完全复述出来。复述时,将第一次复述的内容给录下来,随后与原文对比,看自己能复述多少,反复进行,看究竟多少遍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考验背诵,更在于锻炼自己语言的连贯性。若是能够面对众人复述那就更好,还能够锻炼你的胆量,练习克服紧张心理。
要求:开始的时候,只要可以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行了,在记不住原话时,允许用自己的话将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不单单是复述情节了,还应当要求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以及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的时候,应当能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语言以及基本的描写语言,这样渐渐提高要求。
4.描述法
方法:把一幅画或是一个景物作为描述对象。第一步,先对所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例如,我们将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湖边”,那我们就应该观察一下这个湖周围都有一些什么,有树,有凉亭,有假山,还有游人,进一步树是什么样的,山是什么样的,凉亭在湖光山色及树影衬托之下又是什么样的,萧瑟秋天中的游人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一切都有待你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并用你的心来体验。有了这些观察和体验,你的描述就有了基础。第二步是描述。描述时一定抓住景物的特征,有顺序地逐个描述。
要求: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语言应当清楚、明白,尽量做到生动活泼、有文采。
5.讲故事法
方法:(1)分析故事里面的人物。一般说来,故事都有特定的情节,主题大多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加以表现,因此,在讲故事之前应该先研究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故事语言的特点。故事的语言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口语性和个性化强。(3)反复练讲。对材料做出以上分析和加工以后,就可以着手练讲了。通过反复地练讲来熟悉内容,最终可以使自己的感情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融合,进而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出人物性格。
要求:(1)发音应当准确、清楚。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四声都要分清;最好使用普通话来讲。(2)不能照本宣科。讲故事绝对不允许手里拿着本故事书照着念,那么做就成了念故事了。
说话时神态举止很重要
有个心理学家指出:无声语言显示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很多,并且深刻。他还对这个情况列出一个公式:
信息传递=7%语言+38%语音+55%表情
尽管人们是用语言交谈,用语言进行信息传播,可是语言并非说话的全部。不管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信息准确地传播与接受,都要借助于双方的姿态、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
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光会用嘴说,还擅长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其实,肢体语言本来就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只需通过表情、眼神、手势或姿态等,就可以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对方。
其实,一个人讲和听的过程,就是交替使用他的眼腈和耳朵的过程。
据美国语言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感觉印象之中,有77%是来自眼睛,14%是来自耳朵,9%则来自其他感官。
所以,当我们和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与表情,是不是已经被对方所接受。
有些人一开口说话就滔滔不绝,可别人却都不爱听、听不懂,或是根本就不想听。
探究原因,问题非常可能就出在他的神态举止上面。
神情倨傲,可能伤害听者的自尊心;态度冷漠,则让听众失去了听的兴趣;举止过于随便,无法让听众对你足够重视;表情过于卑屈,会令听者产生疑惑;动作不够镇静,会动摇听众对你的信任;表情过于严肃,会让听众觉得压抑和拘谨……由此可见,擅长说话的人,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
说话要有避讳
清朝康熙皇帝,青年的时候励精图治,做了不少大事,等到了晚年,岁数大了,头发花白,牙齿也已经松动脱落。这本来就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可是他人老心不服老,听见有人说他“老”就不高兴,因此左右臣子都深知他的心理,十分忌讳说“老”之类的字眼,从不在皇上面前触他的霉头。康熙皇帝为显示自己还很年轻有活力,经常带着皇后、妃子们去猎苑里猎取野兽或到湖上钓鱼。
一天,他领着一群皇妃们到湖上垂钓,没过一会儿,渔竿动了,康熙皇帝赶紧举起钓竿,看见钩上钓了一只老鳖,心中非常喜欢。谁知刚一拽出水面,就听“扑通”一声,鳖竟然脱钩掉到水里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大呼可惜。在康熙身旁左侧陪同的皇后见状急忙安慰说:“看起来这只鳖是老得没门牙了,因此衔不住钩子。”
这个时候,在一边观看的一位年轻妃子看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还笑个不停,根本直不起腰来。康熙不由龙颜大怒,他觉得皇后说的确实是言者无心,那妃子却是笑者有意,含沙射影,嘲笑他没了牙齿,老而无用。回宫以后,康熙马上下了一道谕旨,把那位妃子打入了冷宫,终身不许复出。到了这时候,那位年轻的妃子感到非常后悔,她叹息说道:“由于我不注意一笑,竟然害了自己守寡一生,这都是我不检点而带来的恶果啊。”
为什么皇后说话的时候明显说到了“老”字康熙皇帝却没有怪罪,而那个妃子只是笑了笑,康熙皇帝就怪罪于她呢?首先因为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服老,忌讳他人说老,这个心理其实反映出老年人一种普遍的心态,因为自己上了年纪,体力与精力上都不如年轻时,可是又不愿承认这一现实,也希望别人能够在客观上否认这一现实,因此一旦有人提起这个话题心里就不能承受了。再由于皇后、妃子跟康熙皇帝在感情上的距离不同。皇后所说的话,用心推敲一下,也有显义和隐义两重含义,显义就是字面的含义,由于康熙皇帝和皇后的感情比较近,就产生出了积极联想,因此他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了,明白皇后是出于一片好心在安慰他。妃子虽没说什么,仅仅笑了笑,然而她是在皇后的话的基础上笑,加之她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较远,因此使康熙皇帝从消极的方面联想,隐义就是:老鳖老掉了牙衔不住钩了,和你康熙帝同样老而无用,就连上了钩的鳖也给它逃跑了。这一下深深地刺伤了康熙皇帝的自尊心。
当然,康熙皇帝因妃子笑话他就给予如此重罚也暴露出封建帝王的冷酷,可若是一个普通人,别人这么取笑他的缺憾,他也必定会不高兴。人总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都不希望别人一见面就谈及自己不痛快的事。所以,人人都不想让人家触及自己的缺点、憾事、隐私以及让自己觉得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共同的心理状态。所以,在现实交际生活之中,一定要用心尊重别人,交谈的时候千万不能涉及他人忌讳的事情,否则就会让人际关系恶化,造成交际的失误。
有位胖顾客去服装店买衣服,她对一件大花与横向条纹的上衣非常感兴趣,售货员劝她说:“这种大花和横条的服装适合苗条的人穿,你太胖了,再穿这样的衣服,不是难看死了。”售货员出于一番好心,可是她触及了顾客的忌讳,顾客气得二话没说转身就走。
有位自小双臂残疾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练就了用脚指头夹笔写字作画的能力,他的画还被送到海外展出。有位记者在采访他时居然唐突地问:“你靠着脚指头成名的,请问,是脚更有用还是手更有用?”这问题让那个画家非常恼怒,反问记者:“维纳斯雕像是因断臂而出名的,你说那雕像有胳膊美还是没胳膊美呢?”那个记者当场瞠目结舌,采访也就失败了。有句俗话说:“矮子面前莫说矮”,不可以“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然的话,不光伤害了他人,对说话的人本身有时也将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
当然,生活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说话无法注避免会涉及他人忌讳的话题,在这一情况之下,就必须讲究说话的技巧了。要尽量将话说得婉转、含蓄,遣词造句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会直接刺激感官的字眼,这样才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同样是一个比较胖的女顾客到布店买布裁衬衫,在选大花图案还是几何图案上没法拿定主意,女售货员考虑到顾客的特点,帮助她选了几何图案的布,还向她介绍说:“这种带大花的有些扩张感,瘦人穿比较好,你穿就不大合适。而几何图案的花布设计大方,颜色也不错,价格还不贵,你穿的话扯七尺就够了,做件衬衫花钱也不多,还能让人显得年轻,苗条。”胖顾客一听就感到很舒服。
如何表达谦虚
谦虚是种美德,是人类十分高尚的品质之一。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谦虚是在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都从这里发芽生长。”我国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谚语,也有许多伟人哲士赞美谦虚的至理名言。谦虚会受到人们尊崇,正是因为它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事业成功的法宝。然而在日常生活之中,有的人一受领导表扬、同志夸奖,自己心里着实想着谦虚一番,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于是就面红耳赤,支支吾吾,手足无措,或者讲一些“全靠了集体,全靠了人民”的套话。语言贫乏,方式陈旧,千篇一律,让人感到矫揉造作。甚至有时候,因为无法用言语恰当地表达,反而给人一个虚伪的印象。因此,社交场合之中,不同的氛围,不同的时间,表达谦虚的方式有不同,给人留下的观感也就出现不同。那么,该怎样表达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呢?下面就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转移对象法
当你受到了表扬或是夸奖,若是你觉得在众人面前窘迫的话,不妨想法转移大家的注意力,让自己能够巧妙“脱身”,将表扬和夸奖的对象“嫁接”到其他人的身上。
2.自轻成绩法
一切称赞和夸奖,都不会是毫无缘由的。要么因为某件事,要么因为你某方面的成绩。这个时候你可以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描上一笔,却能够起到淡泊之中见神奇的效果。牛顿提出的“牛顿力学”享誉世界,当他的朋友赞他为伟人时,他真诚而谦虚地说:“不要这样说,我不清楚世人如何看我。可是,我觉得自己就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碰巧拾得了几只漂亮的贝壳。然而,对于真正知识的大海,我还没有看到呢。”牛顿将知识比作大海,将自己巨大的成就看作几只“贝壳”,还说得十分轻描淡写,好像他的成就连一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形象地显示出自己的谦虚精神,还十分富有情趣。
3.相对肯定法
面对他人的称赞,若是将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光起不到谦虚的作用,还会给人一种骄傲的感觉。正好像俗话说的,“人如果过分谦虚,反而显得傲慢。”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有的人称赞某位影星演技很高超,她居然不屑一顾地说道:“这算什么?”言下之意,她的真本事还没亮出来呢。再比如有位小说家,受到了几篇评论文章的赞美,就如坠入云雾之中,飘飘然起来。记者称赞他的时候,居然说什么“不过手痒玩玩罢了!”这样的谦虚,不过是个“艺术阿混”,由于他缺少一种对艺术真诚的态度。由此可见,谦虚也应把握好一定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