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篇(1)

一、没空读书?再忙也可以一年读上百本书

从前慢,我读大学时,没电视没网络,大家业余时间都只好看书,先是金庸、古龙、琼瑶、席慕蓉,然后三毛、沈从文、张爱玲、王小波、村上春树,一个个、一本本,都到碗里来。

如今快,人们忙上班,忙加班,忙带娃,忙聚会,忙旅行,忙到一年看不了十本书。好不容易翻本书,又常常觉得现在的书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生活、工作没啥帮助,看书的时间和买书的金钱都打了水漂,不如工作或聚会来得实在。

但读过书的人,特别是读过好书的人,内心深处总觉得看书是件快乐而且重要的事。总之,读书成了一件纠结的事,我看很多人弥补这纠结的方式就是赶着网店大促销买一堆书,然后就那么堆在家里。

我想告诉大家,其实你该工作就工作,该玩耍就玩耍,每年照样可以读上百本书。

事实胜于雄辩。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厉害的前苏联大叔柳比歇夫。柳比歇夫是生物学家,一生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探讨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以及谈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跳蚤的分类。仅仅是到1955年他就收集到35箱跳蚤标本,共13000只,他对其中5000只公跳蚤做了切片,这个工作量和成果已经足以让普通人惊叹了。

他一年还有大量的通信,比如在1969年,他收到419封信,回复了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他回复的信件中大部分都是认真的长信,而且内容题材无比广泛、文笔引经据典——这是因为他大量地读书。

他能够读但丁的原著,背诵但丁的原文。他能够凭记忆援引李维、塞涅卡、柏拉图的话。他也熟悉雨果、席勒和歌德,俄罗斯文学更不在话下。他还看很多历史和哲学书,例如康德的三卷《纯粹理性批判》。他对读过的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

再举秋叶大叔(其实就是作者我啦)的例子。我是一个工作模式接近柳比歇夫的人。晒晒我2014年11月底一周的行程和一些重要的工作吧。在这一周,我几乎是把上海-武汉的Z25/27火车当的士打。

11月23日:深圳内训,晚上见某上市公司朋友。

11月24日:深圳内训,晚上飞回武汉。

11月25日:武汉六节课,晚上乘卧铺去上海。

11月26日:上海内训,晚上去上海外国语大学做讲座,乘卧铺回武汉。

11月27日:武汉六节课,晚上乘卧铺去上海。

11月28日:上海内训,晚上和朋友聚餐,乘卧铺回武汉。

11月29日:和武汉朋友约会,去学校讲两节课。

11月30日: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做讲座,晚上带学生团队参观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并列席例会。

除此之外,我还:

写了两篇“秋叶PPT”的微信原创文章;

看了电影《地心引力》;接待弟弟全家一次;

每天在微信“秋夜青语”答疑至少2个小时,多的话需要4个小时,我回复了25封QQ邮件,12封Gmail邮件,微博回复94条私信;落实了朋友演出的50张赠票派送工作;落实了去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邮电学院、上海海洋大学、长沙理工学院、华科文华学院的讲座行程和往返订票;落实了年底学生创业团队报销所需的票据和团队一周活动安排;落实了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参观访谈预约;落实了团省委新媒体调研表统计工作;落实了微博粉丝通运营的策略和合作人选;落实了微信“秋夜青语”的小助手,并指导他们开始工作;落实了网易云课堂的周五内部付费会员在线讲座人选;为网易云课堂付费课程策划“双十二”推广方案;写了对网易云课堂付费课程功能的改进意见;我还通过QQ和微信,和至少30人有一次就各种问题较为完整的对话,至于其他的聊天,就不统计了;我发布了20多条原创微博,转发了100多条微博,用小号一一点评了40多个学生在微博上提交的PPT作业;我还无耻地偷空玩了好多次打飞机游戏,但由于疲劳,状态不好,最高分只有400多万。

那么,这一周我读书了吗?当然,我在火车上阅读了三本书——我喜欢读书,现在一年至少会看100本书,很多书读完我觉得有收获,会写各种读书心得,今天你们看到的这本书,就是我这两年读书心得的合集。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看了两个中外大叔的例子,想必大家可以放弃没有时间这个理由,重拾读书的信心了,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忙里偷闲读到书的方法问题。

二、怎样读书?这10个误区你也困惑吗

问1:你说自己一年读100多本书,怎样做到的?

我最近几年每年的阅读量在120~180本之间,属于读书比较勤的人,另外我偏好读纸质书,电子书一般是因为没有纸质版本才去读,我喜欢手握着书的感觉。

很多人怀疑我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忙的时间下看这么多书,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怎么样算读完一本书?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一本书么?

比方说一本小说,主要情节都看到了,一些章节快速翻过,算不算看完?比方说一本专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知道的,只有一点点不知道的,我就只看这点内容,算不算看完?又比如说一本书,我快速翻过,主要观点我都记住了,等到需要时马上就能翻到具体章节细查,算不算读过?再比方说一本诗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算不算读过?反正对于我,这都算读过。我觉得大部分人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阅读层次不同,方法不同,不适合去攀比。有些人读书读得多,但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层面上,读得多收获未必大,还不如那些把一本好书读通透的人,所以古人说读通“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成年人,一个月读两本口碑还不错的书还是有必要的,只要不刻意去攀比数量就好。

我读书多,但一个月能看到两本让我有推荐冲动的书,我就觉得很幸福。

问2: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其实这首先是个如何管理时间的问题,推荐大家看看本书中篇里的文章《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越多》以及分析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的系列文章,你就能明白挤出时间读书并不是问题。

其次,这也是个读书态度的问题。对于不爱读书的人而言,你把这个问题换成“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打游戏、打麻将、谈恋爱、逛淘宝、做头发”,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

如果你早早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读书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需要太刻意去安排,书随时随手就可以读。

最后,这还是个读书环境的问题。我出差的旅途上一定会带书,我床头一定会放书,我家里一定会不断添置书柜,我觉得,如果你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是书,你就会慢慢爱上读书。

为了逼自己养成爱上读书的习惯,不妨咬咬牙试试花费3000元钱买上100本书,让家里、身边到处都是书,这笔投资肯定值。如果你对自己读书没有信心,请为你的孩子花上这笔投资,只是记得不要拔苗助长,先推荐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好书即可。

问3:你是如何选书的?

关于选书,我推荐大家读读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写的《越读者》,非常好的一本书,我在阅读方面受他启发很大。

下面我还是聊聊我选书的体会。我看书很杂,不挑食,好书也看,烂书也看,我看的烂书绝对比好书多十倍以上。加上我书评写得还不错,各家出版社编辑经常寄书给我,希望我能写几句书评,这样的书现在一年总能收到五六十本,人情要还,我就是想看得不杂都不行。

但我也不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我觉得比较好的说法是: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

我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第一类:工具书。

在我的案头,永远有词典一类的书,这是参考书,不管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的,都不可少,但是不一定随时要看。对这样的书,我从来不吝啬购买,但是我会尽量选择一个好的版本,遇到不懂的随手翻查。

第二类:专业书。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懂一门技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这一类方向的专业书你得通读,不管是经典原著,还是最新趋势,你都得长期跟踪学习,不要指望每本买回来的书都是干货,只要能让你在现有基础上收获一些,都是值得阅读的。这样的专业书,你每年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看几本。

比方说我专注PPT领域后,定期都会把这个领域出版的新书全部买回来研究,其实对我而言,大部分书里有几页能给我启发就不错了,但是作为专业积累,我必须要知道这几页的新内容。

第三类:视野书。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能用不同维度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比如一个社会现象出来了,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评判,假如我们能够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和思考,也许我们就能有更深入的领悟。

如果你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你就很难和别人换位思考。要了解其他的思维模式,打开你看世界的视野,主要靠读点其他专业的杂书。

第四类:潮流书。社会在与时俱进,你要保持对时代的感觉,总得读一些新书。所以有些名人写的随笔我也买,当休闲书看看,也学习他们写随笔的文风,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收获还是有的。另外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比方我们读小学时,识字不多,主要是买工具书;读大学时应该多看专业书,快速成为专业人士;刚上班,很多业务不懂不明白,也只能多买多看专业书,以便快速成长;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当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看一点潮流书,和时代保持同步。

我看有的人读书,最大的问题是偏门,杂书看了一堆,自己专业领域的好书新书却读得太少。其实专业领域读通一本专著,再看其他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花的时间也不多。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问4:读书是速读好还是精读好?对于问这种问题的人,我觉得很无奈。像《高等数学》这种专业书,我能速读么?只能一页页慢慢看啊。而没有营养的书,有时候我半个小时就可以翻完,因为里面都是一些废话。内容是我非常熟悉的专业书,我也可以半小时翻完,因为我只看重点。

真有营养的书我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做好笔记,以后需要时再翻。如果没有时间我就选择速读,或者跳着读我最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时间我还需要补功课。

我必须说: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进行主题阅读,我推荐大家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这个人好奇心特别旺盛,好多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读,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大部分书是买回来草草浏览一遍,让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个概念,当然也许有些概念将来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兴趣关注点。像对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类、人文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我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

问5: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能分配给读书的时间就更有限,与其讲开卷有益的大道理,不如承认人都有想一步到位读到好书的心理。

由于现在出书不难,没有足够干货的书的确太多,所以开卷不像古时候那么容易做到本本有益,“开卷有益”更适合信息稀缺的时代,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开卷往往让你湮没在信息的海洋。

所以我不认为开卷有益,但读一本没有营养的书也未必是无益的,这得看你读书的目的和方法。比方说我准备研究一个题材时,我会把能搜集到的这个题材的书都买回来研究,好书我就摘录观点,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慢慢变成自己内化的思维,这当然是开卷有益。但看到不好的书,我会思考和好的书相比,作者差在哪里?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思维缺陷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有了这样的思考,一本不好的书,也许对我写书的启发更大,因为一个好作者的优点往往很难学习到,但一个差作者的缺点反而是很容易发现并能有意识去避免的。

还有些不好的书,虽然整体不行,但是其中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个章节我思考了,顿悟了,甚至学到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还是有收获的。考虑到一本书的价格,能用这样低的成本学到东西真是超值。

问6: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很多人希望我推荐一份经典书单,这是让我很为难的一件事情。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欢的经典你不喜欢很正常。

另外我觉得花一点时间选书是很值得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要学会各种搜索技能,对比各种推荐书单的优劣,识别各种书托,甚至因为书评认识一些书友。更重要的是你要开始为自己的阅读做出独立判断,做出选择。你的选择也许让你满意,也许让你失望,但是你也学到了更重要的经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