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什么是五行学说?

关于五行的观念最初见于《尚书·洪范》,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是日常生活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战国时邹衍建构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滋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地发生与发展。

五行相生相克图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五行学说后被道教吸取作为其教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内丹炼养家就把五行说引入其炼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