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体育情播撒耕耘路

——访北京市特级教师郭玉学

个人简历

郭玉学,1944年生,1960年进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前身)学习,于1963年毕业。曾任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协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第四届体育总会委员。获得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称号,获金质奖章,全国群体先进工作者,先后两年被评为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先后在水碓子小学、光华路一小、团结湖一小、呼家楼二小、呼家楼中心小学任教。

郭玉学是北京市小学体育特级教师,她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媒体宣传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成功的,得到的荣誉不计其数。现在的她已经67岁了,却依然活跃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带来一节节充满活力的体育课,让孩子们享受着上体育课的乐趣。67岁的年龄还奋战在教育的第一线,你也许会感到她是那么的不平凡。但你错了,她是平凡的、普通的,用郭老师自己的话说:“无论获得多少荣誉,我只是一个老师,一个痴心于体育教育的老师。”我们的采访是在郭老师家里进行的,我准备了几张学校的照片,让她看看现在的首都体育学院,她一边看着,一边感慨学校的巨大变化。以此为起点,我们在这位优秀体育教师的回忆中观其人生、品其哲学。

体育教师 热爱一辈子的职业

时间回到1963年,那时候18岁的郭玉学毕业了,这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她也有梦想、有激情、有活力。我问她为什么会当体育老师,她说,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当初怎么就进了体校。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她的同学们也都当了小学的体育老师,没什么选择。既然走进了学校,就带着满心的欢喜、一腔热血,开始走向工作岗位。

然而,现实与理想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参加工作后,她马上发现,想要教孩子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以前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仿佛都不够用了,这使她的教学工作无从下手,非常不适应。她说:“18岁啊,我只是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比那些孩子也大不了多少,身上的学生气还很重呢。他们根本就不怕我,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我真是没办法,还经常被他们气哭呢。”面对这些难题,郭老师没有灰心。白天她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学的经验,晚上自己学习教学的理论。她还尽最大努力,找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跟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一切。就这样,郭老师渐渐成为同学们最信任的老师、朋友。

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那你就要有一桶水的储备。可是当老师久了,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不够了,好像被掏空了。1980年,她得知有一个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专业的大专班进修的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在进修班里,她的年纪最大,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姐了。当时,有好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去进修,其实她也犹豫过,自己已经39岁,早就告别了风华正茂的年龄,过几年也就该退休了,干嘛还要学呢?维持现状就挺好了。可是她不甘心,她说:“细细想来,我进修不是为了文凭,教了快20年了,真地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了,不能满足学生,得去充充电了,这是我教学实践的需要啊。”于是,她放下了内心的犹豫,不去理会外界对她的质疑,开始每天和田径队一起训练,踢足球、打篮球,每天练习单杠、双杠的动作,一次次地掉下来,一次次地磨破手。当回忆起这段苦修时光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那个时候,每天晚上,我都会拉两个孩子一起去跑800米。孩子有时候还打趣地说,‘走,跟老妈跑800米去。’”不仅在体育实践方面郭老师刻苦修行,而且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后,她还要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继续学习,直至深夜。就这样,一学就是3年,一个接近不惑之年的女老师在每周完成20节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抽出半天进修,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克服这么多的困难之后,郭老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她付出的汗水终于有了收获。

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起来。那个时期,她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轮滑这项运动,这让她意识到,轮滑是个新鲜的运动,对孩子很有吸引力,要是把轮滑带进课堂,学生是不是很喜欢呢。但是,要教学生,自己得会呀!于是,她又毫不犹豫地报了轮滑学习班。那年她54岁了,这个年纪,居然学轮滑,让人不可思议。但她就是这样,下了决心要学习,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掌握了要领。后来,她就在朝阳区的小学开设了轮滑课程,孩子们非常爱学,当时她所在的学校就成为了北京市朝阳区10所轮滑实验学校之一。为了让孩子学得更有趣,她还把轮滑运动配上了音乐和节奏,先后在朝阳区运动会、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并于当年组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六一”儿童节的演出,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古人说的“学海无涯”她做到了,为了教学,她每天都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其实我的好多作品都是在评完特级教师之后做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道酬勤”,在她的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间操、团体操 永远的经典

说到郭玉学,就不得不说说她的课间操和团体操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发现,孩子们的思想逐渐开始活跃了,课堂上的内容显得有些死板了,为了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郭老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始精心地为孩子们编排课间操。1985年,她自创了第一套适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课间操,学生们非常喜爱。从那以后,她就一发而不可收,编了好多课间操,例如,拍手操、跑跳操、绳操、呼拉圈、韵律操、武术操等20多套。她的学生就自豪地说过:“上郭老师的课特别地开心,她每一个星期换一套操,我们做的操都不带重样的。”这些课间操不仅在北京市,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影响。区教育局在呼家楼二小召开全区的小学课间操现场会,组织了全区的小学体育老师看了一节教学改革试验课。老师们都对课间操的活动内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课间操也成为各个小学竞相学习的对象。

除了优秀的课间操,郭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她编创的团体操。为了捕捉时代的信息,配合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她先后创编了多套校园团体操。在北京亚运会时她编创了《亚洲雄风》《五星邀五环》;为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她就用当时孩子们最喜爱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为主旋律编创了《红星操》,让学生在振奋人心的歌声中,变换队列,模拟电影中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线的任务,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红星歌》的内涵;在迎接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她编创了《七子之歌澳门》;为了配合学校进行炎黄传承教育,她编了《中国功夫》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三宝》;为迎接奥运她创编了《阳光少年迎奥运》;为了配合学校古诗文颂的学习,她创编了《春晓》……她用这些课间操,把体育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老师、学生得到了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艺术享受。学生通过这些团体操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领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做好自己的动作,配合每一个人,才能彰显整个团体的精彩。

一个个团体操诉说着郭老师用体育育人的故事。1989年9月,郭老师所在的光华路第一小学接受了为亚运会大型团体操排练《童心闪耀》的任务,郭老师是主教练之一。在训练团体操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他们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而且训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真的是时间紧、任务重。那一年她46岁了,为了给学生做示范,她要把所有的动作做准确、做漂亮,于是她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老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了严寒的冰冻,走过了酷暑的煎熬,他们终于在开幕式那天圆满完成了任务。她说,记得那天表演一结束,开幕式儿童操的总编导一遍又一遍地感谢郭老师,感谢孩子们。

郭老师在编创《吉祥三宝》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灵感,她不知道选什么歌曲,头脑里一点思绪都没有,为了找到灵感,她不会错过一场电视上的演出节目。她说:“那个时候只要电视上有舞台的演出,我都会看,从那里学习。”在偶然的机遇下,她听到了《吉祥三宝》,忽然间,她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充满朝气的孩子们正在变换着队形,时而是广阔的草原,时而是成群的牛羊,时而是一个个蒙古包。终于,她找到灵感了,就用《吉祥三宝》吧!那时,她为了买到《吉祥三宝》的CD盘,整天推着轮椅上的老伴,满大街地寻找。终于买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吉祥三宝》成型了,随着音乐的变幻,孩子们时而变成蒙古包,时而形成草原,场面壮观,十分美丽。

回忆起创作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功夫》团体操的过程,郭老师充满感情。每次编排团体操,郭老师都要拿着笔和草稿纸,边画着坐标,边数着拍子,分析着应该怎样去安排队形,怎样把学生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团体,怎样把每个团体会合在一起。翻开她的教案本,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每一页都配着队形、图形。这次的《中国功夫》也不例外,在前期繁琐的编排结束后,转入了训练过程。郭老师经常不被理解,例如,在训练武术操的“武”字时,需要分开练习,没有人知道她和学生练的是什么,面对不解与质疑,她只是带着孩子们慢慢地、默默地练习着。当有一天,她把所有的小团体合起来的时候,音乐一响,学生们随着乐曲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喊着响亮的口号,学校里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和起来的那一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震惊了,学生们不敢相信这么好看的团体操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老师们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对于课间操的意义,郭老师是这样理解的:“课间操是一个学校的窗口,通过课间操,能让其他的人看到这个学校孩子的朝气,也就是这个学校的气息。”郭老师喜欢孩子,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课间操内容。

独特的教学 孩子们的最爱

郭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她常常把游戏和教学融为一体,例如,教一年级的小朋友“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把几个孩子分成一组,每组找一只老鹰、一个鸡妈妈,而不是40多人一起集体做游戏,这样避免了游戏中队伍一甩,后面的孩子掉队或者摔倒的情况。做完游戏后,她会问问学生,老鹰为什么能抓到小鸡呢,小鸡要怎么保护自己,鸡妈妈又要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呢。通过游戏,她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反应、奔跑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一般来说,体育老师教动作时先是说明动作要领,然后做示范。但是,这样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老师在说要领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动作的实质。郭老师上课时,会把动作要领具体化,转化成小孩子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她介绍说:“做立正时,我对孩子说,你们看看,自己的脚尖是不是合在一起了呀,这样是不对的。把两个手握住拳头,放在脚尖之间,脚后跟合在一起,快点看看,就像我这样。然后,同学们都照着我这样做,等到我再说‘立正’,马上,标准的姿势都出来了。接着我说要把肩膀往后掰一掰,你们崇拜警察叔叔,就要像他们一样一动不动,即使有蜜蜂叮咬,脸上肿起了一个大包也不能动。”做侧平举的时候,她说:“孩子们把手举好了,让我看到一条很直很直的胡同,这样,他们就知道了,要和前面的同学站在一条线上,手要做到位。”在语言上,她力求把每一个字都具体化,让孩子们理解。在动作上,她力求做到标准、优美,因为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只有老师做标准了,孩子才能模仿好,才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目光。说完,郭老师还立刻站起来,做了几个动作,立正、横平举、侧平举。说实话,就这几个简单的动作,我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都自愧不如,看她做动作,居然能让你想到一个8、9岁充满朝气的小学生。完全想象不到她已经是一位快要到古稀之年的老人。这时候我明白了郭老师所说的她自己的教学精髓,是一个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精气神儿。确实,看郭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她一喊口号,所有的学生都会在一瞬间把目光都投向她,她就有这种魔力。”一个郭老师的学生这样说道。

郭老师早就退休了,可她还是坚持在呼家楼小学任教,我问她为什么退休之后不好好在家里享享清福呢。她说,她喜欢工作,待在家里反而不舒服,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一见到孩子,一给孩子上完课,就都化解了。郭老师喜欢孩子,每当她看到孩子经过老师的培养茁壮成长的时候,工作上的辛苦就抛到九霄云外了。今年郭老师还有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她还会继续出现在操场上。有人问她成为体育名师的秘诀是什么,她说:“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就是从没想过成为名师,当被评为特级教师、获得荣誉的时候,是有一种幸福、成就和满足感,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只有学生回馈我的爱才是我所期待的。”48年的体育教学生涯,有苦有甜,有喜有悲。她用自己的爱心与热心,浇灌着祖国的幼苗,她用一颗平凡的心书写着一个特级教师的人生。

【采访者: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