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4.1 健康的概念

4.1.1传统健康观(消积健康观)

传统健康观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它直观明了,易于理解。它的缺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过于片面,只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二是导入了循环定义,健康等于无病、无病等于健康,等于没下定义;三是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它否认了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亦此亦彼”的过渡状态,即医学界所称的“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4.1.2共存健康观

这种观点认为健康与疾病是共存于人体中的,生病的人体也包含有健康成份,而健康的人体也包含有疾病的因素。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而绝对的疾病就是死亡。健康与疾病共存的理论模型【1】。

最左端表示最完美的理想健康状态,最右端表示绝对的疾病状态(死亡),事实上,人的健康状态大多是波动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个动态过程。

4.1.3平衡健康观

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人的健康包括许多平衡,如机体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体液平衡、血浆渗透压平衡、血压调节平衡、营养平衡、代谢平衡、动作平衡等,这些平衡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如果某一种平衡被破坏,则产生疾病。

4.1.4三维健康观(积极健康观念)

这一观点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首先提出,在《WHO宪章》中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WHO在1978年9月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又重申了健康的含义,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2】

WHO提出的健康定义,对健康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是积极的健康观念,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改变了定义的指向。消极的健康定义是指向疾病的,而该定义则指向健康本身。

(2)拓宽了健康的内容,使之涉及到人类生活活动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基本领域,把人当作整体的人看待,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

(3)不仅考虑到人的个体,同时也考虑到人的家庭和群体。

WHO提出的“三维健康观”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随着人们对疾病产生原因认识的不断深化,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转变为今天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美国学者沃林斯基根据WHO的健康定义,绘制了“三维健康模型图”【3】。

沃林斯基将健康的三个维度分别分成健康和疾病两个方面,这样整个健康的三维立方体就被划分成8个小的亚立方体,这8个亚立方体每个代表一种健康状况【4】。

在提出三维健康定义的基础上,WHO又进一步提出了衡量健康的10条标志:【5】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工作效率高。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睡眠良好,休息充分。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对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休形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出血、无瘤感,牙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活动轻松协调。

4.2 体质的概念

体质研究目前主要在体质人类学、医学和体育学三个领域中进行,三个领域对体质的定义略有不同。

4.2.1体质人类学对体质的定义

该学科对体质没有给出明确定义【6】【7】。从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上来看,体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念,包括了形态结构特征、机能、代谢特征,并兼及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8】。

4.2.2现代医学对体质的定义

现代医学的不同学科对体质的定义有所不同。

4.2.2.1体质骨病学

体质(constitution)是指人体的质量,或一个人的素质,它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特征。【9】

4.2.2.2妇产科学

体质是机体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和总和,不仅和形态学的特征(体格外形)有关,尤其和生理学的特性(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有关,所以体质是机体在形态、生理及精神上的特性和本质。【10】

4.2.2.3精神病学

体质系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11】

4.2.3中医学对体质的定义

“体质”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有两个。

4.2.3.1上海中医药大学匡调元教授所下的定义

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机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12】

4.2.3.2 《中国中医药报》社王琦教授所下的定义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3】

比较以上两个定义,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匡氏的定义未包含心理方面,而王氏的则包含心理方面;二是匡氏将体质界定为一种“特殊状态”,而王氏则界定为“特质”。显然王氏的体质定义更符合我们体育界对体质的理解。

4.2.4体育界对体质的定义

国内体育界对体质最权威的定义是体质研究分会于1982年所下的定义: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由于文化的差异,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一个与中国“体质”概念相对等的词,英语中描述体质的词主要是:Constitution和Physical Fitness或Fitness。Constitution主要是医学界使用,体育学界则使用Physical Fitness。就如同“体育”的概念一样,我们在英语中也找不到一个与中国“体育”概念相对等的词。日本是世界上进行体质研究最好的国家,在日本“体力”一词相当于我国体育界所讲的“体质”。日本学者福田先生对体力的解释是:指包含精神能力在内的人类所固有的生命力。福田先生还对体力的构成进行了研究【14】。

日本《学校体育用语辞典》中对体力的定义是:指人的正常心理承受能力、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和能保证积极工作的身体行动能力。【15】

日本体育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对体力所下的定义是:体力就是人们为了(有充裕能力来)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须经常保持的工作能力和抵抗力。【16】

分析日本学者对体质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体质包括身(身体要素)、心(精神要素)两个方面;二是,将体质界定为“能力”。

纵观以上不同学科、不同国家对体质的定义,显然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的目的也不同,这很正常。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观点:

(1)在“身心是否合一”问题上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身心不合一”,即体质只包括身体方面,不包括心理方面;另一种则认为“身心合一”,即体质应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本研究支持后一种观点,即“身心合一”。因为人的身、心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科学研究已证实许多身体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越发显得重要。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将身、心两方面割裂开来,孤立地、片面地研究,显然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

(2)在体质的属性问题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质量

②特质(特性、特征)

③状态

④能力

本研究认为把体质界定为质量、特质或能力都是可以的,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下定义的方式不同造成的。但把体质界定为“状态”是不合适的,因为体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不易变化的东西,而“状态”一词的可变性似乎强了一些。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界对体质的定义是相对先进的、全面的。但这一定义在表述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性”与“获得性”两词专业性太强,本研究认为使用“遗传”与“环境”两词显得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2)“表现出来的”一词只适合于表述外在的体质内容,如形态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内在的、非显性的体质内容,如某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内容不太合适。本研究认为用“逐渐形成的”一词来代替较好。

(3)“特征”一词与“质量”一词不统一。对此有人提出:体质到底是“质量”还是“特征”?

本研究认为使用“特质”一词较好。《现代汉语词典》【17】对“特质”的定义是:特有的性质或品质。“品质”与“质量”显然是统一的。在心理学中常使用“特质”一词,如将“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有鉴于此,在体质学中是否可以将“体质”界定为“特质”,把“健康”界定为“状态”呢?本研究认为是完全可以的,这样的界定也有利用区别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将“体质”定义修订如下: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

前面我们在对各国体质测定的方法进行研究时曾经总结到:各国现行的体质测定方法只包括了体质的身体方面,而未包括心理方面。实际上大多数学者在理论论述中都认为体质应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对体质心理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体质心理方面的构成要素还不十分清楚,以及心理测量技术方面的原因,当前的体质测定还仅局限在身体方面。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体质定义,称为广义的体质定义。而狭义的体质定义就是指体质的身体方面。本研究的体质测定也是按照狭义的体质定义进行的。

以上我们讨论了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可以看出,人类对体质与健康这两个古老而富有深刻哲理的概念从未停止过探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了解的深入,认识还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4.3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发现,很少有专门论述体质与健康关系的文章,我国权威的《实用体质学》中也没有关于体质与健康关系的论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于“体质与健康关系”研究的薄弱,应该说是造成当前人们对体质与健康关系认识模糊不清,两词混用,甚至有人提出用“健康”一词代替“体质”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在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进一步加强体质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将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我国知名学者茅鹏先生对体质与健康关系的论述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体质是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对立统一,自然也是健康和体力的矛盾之一。体质“一分为二”,就是健康和体力。体力和健康不能互相替代,各有独立的含义,也不能分别单独代表体质。只有把体力和健康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完整地反映体质水平。【18】

按照茅鹏先生的观点,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等式“体质=健康+体力”。本研究对此观点持有不同看法。茅鹏先生认为“体质是生命运动和身体运动的对立统一”,也就是说身体运动是独立于生命运动之外,与生命运动并行的,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不妥。身体运动应该是生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应独立于生命运动之外,这种将二者割裂开来的观点,必将导致错误的结论。

本研究认为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应该是:

(1)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体质与健康是一种“特质(质量)”与“状态”之间的关系。任何物质都有质量,人体的质量就是体质。而健康则是这种质量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状态。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名牌电视机的质量好,杂牌电视机的质量差,但是当名牌与杂牌电视机都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健康”状态)时,都能接收电视信号,都能看电视节目,我们说这两台电视机都处于“健康”状态,都是“健康”电视;但这两台电视机的质量却有显著的差别,名牌电视无论在使用寿命、稳定性和清晰度等方面都优于杂牌电视,我们说名牌电视“质量”好,对于人体来说就是“体质”好。同样是健康的人,体质可能千差万别。

作为“特质”的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作为“状态”的健康是相对不稳定的,易改变的。

(3)根据平衡健康观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那么,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能力就是“体质”。因此,从体质与健康的关系角度,我们可以给体质下一个“关系定义”:体质是人体维持良好健康状态的能力。这里将体质界定为“能力”,与日本学者对体质的定义相符。“质量”与“能力”实际上并不矛盾,只是采用的定义方法不同。“质量”所采用的是一种本质定义方法,即体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质量;而“能力”所采用的是一种功能定义方法,即体质从它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讲是一种能力。“质量”高即“能力”强,“能力”强即“质量”高,二者是统一的,并无矛盾。

以上我们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下面我们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以大量的数据来进一步考察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注释:

【1】张枢贤.社区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8

【2】孙隆椿.健康之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

【3】(美)沃林斯基.孙牧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5

【4】(美)沃林斯基.孙牧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46

【5】肖水源.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

【6】朱泓.体质人类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7】黄新美.体质人类学基础.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3

【8】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

【9】编写组.实用体质骨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

【10】山东省人民医院.实用妇产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389

【11】沈渔屯.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36

【12】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3

【13】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

【14】日本体力测定(内部资料)

【15】(日本)学校体育用语词典.,1998

【16】日本体育学会.体力的诊断与评价(内部资料)

【17】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35

【18】孙飙.实用成年人体质测定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