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速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业余训练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战略重点。它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群众体育骨干的双重任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结合部分,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石。离开了业余训练,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业余训练工作要严格遵循“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贯彻“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指导思想,集中有限的人、财、物,根据优势战略的需要,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一、广西业余训练状况

(一)广西业余训练的基本情况

广西开展业余训练的地(市)和县级业余体校约91所,其中区、地(市)、县级业余体校分别为1所、15所、75所。全区重点训练布局网点122个(包括10个单项运动学校),网点遍及全区所有地市级业余体校及部分县级业余体校。每年区财政拔款约120万元(不足部分由区体育局补足),每个重点项目的经费投入平均约8000元。

1. 队伍规模

(1)15所地市级业余体校在校生人数达4813人;(2)75所县级业余体校在校生人数达5374人;(3)区体校在校生人数达383人;(4)区体工队在训人数约680人。区体校、区体工队运动员规模与业余体校运动员规模的比例分别达1∶29和1∶15左右。从比例中可以看到,专业队与业余训练梯队的比例达到要求,两头大中间小,二线队伍衔接不够。

2. 办学形式

75所县级业余体校中实行“三集中”(学习、训练、食宿三集中)的体校23所,在校运动员人数3903人;“二集中”的体校21所,在校运动员人数3811人;“一集中”的体校31所,在校运动员人数2473人。从统计情况看,我区“一集中”的体校占大多数,但训练的运动员人数主要集中在“二集中”和“三集中”的业余体校。“三集中”和“二集中”是我区业余体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和形式。

3. 项目布局

从1998年的周期布局情况看,在全区122个重点布局上共设置举重、游泳、田径、体操、摔跤、柔道、羽毛球等20个大项,奥运会项目占总设项的85%。县级业余体校一般设置1~2项,市级业余体校项目设置最多的达到15个项目。在我区“灵、小、短、水”优势战略重点项目中,有13个地市开设了举重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17个;14个地市开设了游泳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11个;15个地市开设了田径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17个;4个地市开设了体操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4个;9个地市开设了摔跤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7个;7个地市开设了柔道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6个;8个地市开设了羽毛球项目的训练,全区重点布局网点7个。从以上项目的设置数量和布局情况看,我区竞技体育的“灵、小、短、水”发展战略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但一些条件要求较高、经费投入较大的项目布局太分散,县级业余体校受到其自身条件、经费、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还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区体校项目设置共13项,其中奥运会项目占总设项的85%。

4. 经费投入

区财政每年投入业余体校经费约120元,地市业余体校也有相应的投入,但大部分的县级业余体校训练经费严重不足,投入场地硬件的建设和维修的经费极少。

5. 教练员队伍

目前,我区在职业余体校教练员689人,教练员与运动的比例为1∶16;教练员学历为大学157人、大专326人、中专206人,分别占教练员总数的23%、47%和30%;教练员职称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02人、初级职称378人,分别占教练员总数的1%、43%和56%。基层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人数少,学历低、职称低的现象虽比以前有所改变,但总体来说仍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要求。

6.训练及配套设施

在调查的业余体校中,拥有训练场馆、训练器材的体校有35所,占46%;拥有较齐全选材测仪器的体校有6所,占8%;场地状况较好的体校有22所,占29%;有400米田径场31个、300米田径场13个、25米田径场18个的体校,分别占体校总数的41%、17%、24%;有25米跑廊5个、50米跑廊2个、100米跑廊1个的体校,分别占体校总数的7%、2%、1%。训练及配套设施总体来讲比较简陋。

7. 输送人才

全区业余体校在“九五”期间,共输送体育人才2325人,其中向区体工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48人、向区体校输送500人、向大专院校输送677人、向其他单位输送899人。调查统计反映,三级训练的队伍结构上,三线队伍每年保持在训人数约1万人左右,二线队伍总数约383人,而一线队伍约680人。按照10∶2∶1的要求,三线队伍在输送人才量上基本能保证一、二线队伍输送需要,而二线队伍在输送人才数量上与一线队伍需求有差距,比例偏低,衔接不够。

8. 文化教学条件,学校教职工队伍

实行“三集中”和“二集中”的44所体校中,共有教室164间,平均每所体校4间,具有实验室、图书馆的体校26所;纳入教育序列管理、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开设课程、配齐教师、教学计划通过教育部门批准的体校为26所,占体校总数的35%;44所体校中共有教师393人,其中高级教师72人,中级教师166人,初级教师155人,行政管理人员178人,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69人,初步职称43人;学校领导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9人,40岁以下59人,50岁以下65人,60岁以下24人,行管人员与教师的比例为1:2.3,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8,教练员与的比例为1:16。从纳入教育序列管理的体校的比例情况来看,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少的,应尽可能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改善业余体校的文化教学条件,增加教师的数量和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业余体校的发展。

(二)业余体育训练工作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怀下,各级体育局、文体局和业余体校按照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指导思想,注重加强科学选材工作,狠抓业余训练质量。通过努力,各级业余体育训练网点向自治区体育体校、区体工队输送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人才。据统计,1995~2000年间输送到区体工队275人,输送到自治区体育体校582人,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在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评议“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工作中,区体校被评为“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授予合浦田径运动学校为“全国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还授予柳州市二体校射击场为“全国射击重点学校”。

(三)我区业余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我区业余训练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同时,也看到我们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我区业余训练状况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业余训练发展的基础不牢,业余训练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基层业余训练工作面临困境。归纳起来业余训练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三级训练年龄结构衔接不合理

据统计,目前我区中级训练年限在1~1.5年,而合理的训练年限不应少于2~2.5年。由于中级训练时间的相对不足,基础不扎实是导致部分苗子提前夭折和高水平生源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从二、三级训练人数比例来看,中级训练人数明显不足,40%的项目中级层次没有开展训练,造成可供选材的层较窄,运动成绩起点低,训练周期长,不利于出人才、出成绩。

2. 业余训练模式单一

目前,我区业余训练主要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以政府财政兴办的业余体校模式为主,社会和其他资源兴办的业余训练较少。政府财政兴办的业余体校,以体育系统独家兴办为主,而有效进行“体教结合”,体育与教育部门共同办的体育班(校)、单项运动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和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模式较少。

3. 业余体校功能单一

我区各级业余体校,普遍存在招生难,出口不畅的问题。业余体校输送人才是主要任务,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培养运动后备人才,学校出口不畅、办学也难以形成规模,结果体校的发展道路只会越来越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具有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各类实用人才,将是业余体校今后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4. 业余体校训练设施简陋,教学力量薄弱,输送质量不高

我区有53%左右的业余体校训练设施与所设项目的配套率低于60%,现有的训练条件满足不了开展业余训练的需要。相当部分业余体校的教练员知识更新慢、信息闭塞、观念陈旧,输送的运动员起点低,质量不高。

5. 优势重点项目布局投资效益不明显

我区优势重点项目布局虽然有120个,但有限的经费投入没有突出重点,投资效益不高,激励机制不强。

(四)全国业余体校训练的基本情况

从目前我国各地方业余训练的情况看,具有共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业余体校的“三难”,即招生难、分配难、经费难

业余体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运动后备人才,但毕竟能输送上优秀运动队的只占少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筛选淘汰的普遍现象,业余体校的学生不可能全部成为优秀运动员。运动员技能专一,适应不了社会需要,势必造成学校的分配难。由于体校培养目标单一,受招生、分配难等因素的制约,训练经费严重不足,体校的发展空间不大。

2. “体教结合”有待加强

“体教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国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共同颁发了《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规定》《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等法规,其目的就是从宏观上将各类体校纳入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合力办好体校的力量。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体教结合”好的体校,发展前景就好。从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意义上看,“体教结合”工作,是竞技体育获得其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人才资源的保障,同时也是获得系统所需的高素质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体教结合”工作既是竞技体育的“开源”工作,也为竞技体育内部的“增效”提供了有利条件。

3. 不同程度存在违反青少年成才规律的现象

目前业余训练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眼前的成绩和短期利益,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训练质量低下,不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基本技术、基本体能、基本素质训练等等。

4. 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学校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运动员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多数运动员业余训练时间无保证,训练质量大幅下降。体育部门独立开办的“三集中”运动学校,多数教学质量难与普通学校相比,严重影响家长和学生加入运动学校的积极性。

二、广西业余训练“十五”规划情况

(一)“十五”期间我区业余训练的指导思想

针对我区业余训练的现状,“十五”期间业余训练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竞技体育出尖子的要求,继续贯彻执行广西“灵、小、短、水”的发展战略,以“夯实基础、壮大中级、强化高级、突出重点、着眼奥运”的思路,努力改善业余体校训练条件和提高训练质量,为实现我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十五”期间我区业余训练的目标和任务

1. “十五”期间我区业余训练的目标

“重点建好十个基地,巩固现有百所体校,抓好千名后备人才,培养万名希望苗子”。

2. “十五”期间我区业余训练的任务

(1)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业余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逐步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经验的业余训练管理干部和业余教练员队伍。

(3)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项目优化、布局可行的训练网络,各项目基本形成人才梯队和合理的结构,后备体育人才储备充足。

(4)逐步建立起若干训练条件良好、设施完善、运转高效、管理先进、人才辈出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3. 完成“十五”期间我区业余训练目标任务所采取的措施

(1)调整业余训练的项目布局。按照“突出重点,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我区优秀运动队项目设置的调整,对现有业余体校和区运动技术学校的项目布局进行调整,使业余训练的成才效益与优秀运动队相适应。对调整后的业余训练布局网点,在检查评估的基础上,改革拨款制度,实行经费动态管理。训练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效益好的单位倾斜,使经费的投入与效益挂钩,充分发挥好有限的业余训练经费的作用。实现业余训练由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

(2)理顺关系,搞好衔接。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区优秀运动队的训练体系已形成多年,也是我区体育人才的主渠道和人才链。但是,目前这条人才链出现了关系不够顺和衔接不够紧的问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上要紧密配合、互相协作,才能保证工程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各层次、各环节训练单位的协调与衔接。目前,尤其理顺区体校与区优秀运动队、区体校与业余体校的队与队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搞好协调,促进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注意搞好各级训练队伍的梯队年龄衔接。业余训练的队伍的年龄必须与区运动学校衔接,区运动学校项目设置、运动员的训练年龄应与优秀运动队相应项目衔接。

(3)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结合我区竞技体育“灵、小、短、水”的战略发展,充分利用广西各地的体育资源,努力改善和提高重点项目的训练条件。力争在3~4年的时间内,选择若干条件好的地市,按照项群的布局建立我区重点项目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从而加强三级训练网中级这个层次。基地的建设计划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适当资金投入,受惠地方出一点办法解决。

(4)加强“体教结合”,实施开放式的办校模式。各级体校可采取“上挂下延、横向嫁接”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师资、场地和环境资源,有效解决体校学生读书和训练的矛盾,提高体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体校学生学历教育层次,扩宽专业口径,培养“体地两用”的复合人才,以消除体校学生出路不畅的问题,增加体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以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生源的持续不断。

(5)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业余训练。改变业余训练由各级政府独家兴办的格局,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业余训练。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的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中心等,应在参赛资格、运动员注册、运动员等级审批、运动员输送等方面,给予与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兴办的业余训练单位同等条件。

(6)加强对业余运动员的注册管理。按运动员权限和有关规定对我区运动员进行分项目、分年龄段的注册工作,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杜绝运动员的非正常流失,要建立健全的运动员资料档案,处理好运动员的资格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管理的规章制度。

(7)尽快组织对备战2008年奥运会“适龄”后备人才的发现、选拔和输送工作。对所发现的人才要建立好档案库,区体校和区优秀运动队要及时地组织选拔和集训。

三、为抓好业余训练工作,必须正确处理若干关系问题

(一)正确处理独家办与社会办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体育部门办体育与社会办体育的关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社会力量新办体育俱乐部、业余体校、训练基地等,充分利用政府杠杆来调动社会培养体育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努力为各级社会办的体育人才培训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并把各级社会办的体育人才培训单位纳入统一管理、指导的范畴;三是积极主动加强联系和沟通,邀请他们参与体育部门举办的有关活动。尽快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格局和形式。

(二)正确处理区、市、县管理层次的关系

按照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金字塔式的训练管理模式,区、市、县之间是分级管理、层层衔接。严格地说,这种横向的分层管理并不符合运动训练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尤其与当今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其表现为项目发展的宏观调控不力、微观搞不活,各层次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接轨,造成布局、年龄分组的不衔接或断层等诸多问题。为解决管理层次矛盾,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运动项目的纵向管理,实行项目中心管理制,与国家体育总局的项目中心对接,使项目的管理做到专业化、系统化、集约化,做到项目的人才培养实行一条龙,项目的竞赛、训练、布局、选材、科研、培训等业务工作一体化,在业务上加强各层次的联系与结合。

(三)正确处理一般与重点的关系

在业余训练中,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体校管理和项目设置上。在体校的管理上,严格按照《广西业余体校管理办法》执行。在业余训练项目的设置上,我们提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形成特色、打造精品”的方针,围绕我区“灵、小、短、水”优势战略,重点突出田径、游泳、举重、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蹦床、摔跤、柔道、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套路、射击、射箭等14个项目。在处理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上,依托政府财政办奥运会和全运会重点项目,坚持突出重点,走精兵之路;依托社会办热点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全民之路”。

(四)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青少年业余训练是一项打基础和着眼于未来的工作。因此,抓好后备人才的输送质量是业余训练的重点。要提高后备人才的输送质量,必须加强科学训练、科学选材工作,淡化年度比赛成绩。各项目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青少年儿童又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生长发育都有其客观规律和敏感期。只有遵循各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贯彻实施“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各专项教学训练大纲所提出的任务、内容,要求检查和指导业余训练工作。多年来,对青少年业余训练原则是:“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现在,我们仍然强调贯彻这一训练原则,青少年业余训练,就是要着眼于未来,为今后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打好身体素质、心理、技术、战术、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五)正确处理竞赛与训练的关系

在业余训练阶段注重的是打好基础,尤其是打好基本技术、基本体能、基本战术和基本道德品质的基础,突出输送的质量。因此,在业余训练阶段要淡化竞赛成绩,强调竞赛是为了锻炼人才的意识。同时,为了更好的锻炼后备人才,还需要对进行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尽可能扩大参赛面,增加比赛机会。理顺竞赛和训练的关系,发挥竞赛对业余训练的杠杆作用。一是积极鼓励基层地市县的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组队参赛,放宽自费参赛单位和名额;二是参赛项目设置合理,年龄结构衔接;三是把项目教学训练大纲的主要内容作为各项比赛内容,占一定成绩比例。

(六)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有偿训练的关系

作为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各级财政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投入。但由于经费有限,目前对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实行有偿训练,这种做法有它的积极意义。可以弥补办学办训经费的不足,以达到以项目养项目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必须主次分明,坚持业余训练的第一宗旨是培养人才。各级业余体校都要把培养人才摆在第一位,确定重点项目,专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在训练经费、教练队伍、场地器材等方面予以重点保证,热门项目实行有偿训练。开展有偿训练获取的收入,主要用于补充重点项目经费不足,把有偿训练的落脚点同样定位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上。

(七)正确处理运动员进和出的关系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运动员的进和出只有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才能使业余训练持续发展,后备人才源源不断。为解决运动员招生难和出路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积极推进“体教结合”,主动与教育部门搞好配合,与学校取得联系,努力改变长期以来“体教结合”无法规、无制度、不稳定的局面,争取将各级体校纳入教育部门的管理序列,实行以体育部门为主,体育、教育两家共同管理的体制。二是保障人才输送渠道畅通。要制定各级运动员选材标准,规范选材要求,加强选才的监管力度。三是培养复合型的体育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业余体校培养出的运动员能输送到区优秀运动队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运动员要面向社会。为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鼓励体校在搞好业余训练的同时,广开门路,采取自办、联办等方法,开设一些特长班,走职业中学、中专的路子,增强体校生存能力。四是开展人才交流、提高办校效益。在保证优秀运动队人才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按照正常渠道和手续进行合理、有序、有偿人才流动。

(八)正确处理运动员素质教育与训练的关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江总书记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各类各级学校都必须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办校的根本宗旨”。这各类各级学校当然也包括业余体校。体校不仅要培养夺取金牌的后备力量,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校应当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放在第一位,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文化学习教育。

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长期困扰业余训练的老大问题,只搞体育训练,不注重文化学习,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目前,部分体校偏重运动成绩,轻视文化学习,没有把文化学习放到应有的高度,不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也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搞好全面的素质教育,甚至使体校成为某些差生寻找出路的地方。对此,家长们极为不满,许多好苗子就是怕影响文化学习,将来找不到出路而放弃了参加业余训练的机会。这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不是一种损失。

(九)正确处理传统训练与科学训练的关系

业余训练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科学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科学训练的理解和认识。业余的训练科学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严格执行《业余训练教学大纲》;二是加强科学选材,应用好《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三是自觉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采取不同的、合理的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

(十)正确处理教练员培养和使用的关系

教练员是开展业余训练工作的主体,教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业余训练人才质量的好坏。在业余训练工作中,有一位好的教练员,那里的业余训练就会搞得红红火火,就会培养输送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一位好教练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奉献精神,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思想工作水平。对这样的教练员要加以关心和爱护。目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知识更新、技术发展很快。一位好教练员,如果他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信息闭塞、技术陈旧,很快就会落伍。因此,为保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教练员实行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改变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做法。二是制定和完善教练员奖励政策。对不出人才的教练员进行调整,甚至解聘下岗;对不务正业、违纪违规的教练员进行处罚。三是建立教练业务培训制度。四是定期分项目、分专题举办教练员业务培训考核。

四、谈谈几点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首先是提高对业余训练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业余训练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一名高水平运动员成长一般要经过“三年成型,六年成材,九年成器”的周期,这就决定了业余训练必须着眼未来,要有长远目标和全局观念。二是层层衔接,层层筛选,多数分流。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出路问题,在积极向高层次运动队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三是受训的少年儿童承担着读书和训练双重任务。四是业余训练的重点是“打好基础”。

加强领导,这里强调是各级体育局要加强业余训练工作的领导。前面已经说过,业余训练是事关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我们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后备人才,在国际国内取得好成绩的任务,理所当然应该列入我们体育局的重要工作日程。基层体育局要一手抓业余训练,一手抓群众体育,要定期研究分析业余训练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确立业余训练管理的目标,建立业余训练责任制。主要领导要经常检查过问;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定期研究业余训练工作。希望各地市的领导同志对此项工作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二)增强紧迫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在新世纪的头8年,广西竞技体育面临着第10届全运会和第28、29届奥运会三大赛事。随着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培养竞技体育尖子人才将是我国体育界准备北京奥运会的重大任务。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6年多的时间,目前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正在组织备战北京奥运会的队伍。从运动员成才周期来看,部分成才周期短的项目的“适龄”运动员还在各级业余体校。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应当尽快组织选拔活动,把可塑之材集中到各级体校和各级运动队。

(三)增强创新性,开拓新思路

面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业余训练要适应这些发展和变化,必须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主要是体制、机制、办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这些新思路主要有,一是加强“体教结合”,实施开放式的办校模式。各级体校可采取“上挂下延、横向嫁接”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人才、场地和环境资源,有效解决体校学生读书和训练矛盾,提高体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体校学生学历教育层次,扩宽专业口径,培养“体地两用”复合人才,以解决体校学生出路不畅的问题,增强体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办业余训练,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业余训练。对社会各方面兴办的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中心等,应在参赛资格、运动员注册、运动员等级审批、运动员输送等方面,给予与各级政府兴办的业余训练单位同等条件。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兴办单项或综合青少年俱乐部。四是继续实施和执行部分项目的有偿训练,以项目养项目。五是引入现代管理原理,提高办学办训的质量。

(四)增强服务意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区业余训练的基础较薄弱,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和教育的发展形势,各级业余体校普遍存在着招生难、读书难、就业难等问题。各级体育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要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协调各种关系,争取有关政策,解决业余训练中主要存在的学生读书难、升学难,训练时间无保证,场地器材差等问题。

(在2002年广西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