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谈谈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本文主要是对体育高等教育的认识和体会。主要谈谈以下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体育高等教育必须遵循体育和教育两个规律,但更应侧重于遵循教育规律;第二个观点是体育高等教育应主动面向体育的主战场,对体育事业要有大的作为;第三个观点是体育高等教育应成为教学、训练、科研的基地,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一、体育高等教育必然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一)近年教育改革的回顾

中国人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古人所倡导的“古者建国,教学为先”,“学校成为天下国家之命脉,不可一日废也”,到今日所提出的“科教兴国”,都反映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2月~1985年5月。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1)继续拨乱反正,端正思想路线,彻底推翻“两个估计”,清除“左”的思想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这两个估计归纳起来就是教师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走资派代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2)恢复正常的教育事业,主要恢复了高校和研究生制度。(3)普及教育工作再次引起重视,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4)农村改革开始起步,如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

第二阶段:1985年5月~1992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颁发《中华中民共和国教育法》。(3)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主,对基础教育实行了由浅入深的全面整体改革,如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小学毕业生直升中学等。(4)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城市教育、企业教育综合改革。(5)高等教育的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学位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6)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优化。(7)成人教育和扫盲教育得到全面促进。(8)建立了我国教育督导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10月至今。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是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的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是为使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对教育领导工作的领导。从教育改革的层面看,教育改革由过去的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简称《纲要》)。《纲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进行了整体性的设计,重点突出了深化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是指导我国新时期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工作的纲要性文件。

纵观二十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成效与经验,一个高校的办学整体水平和效益如何,必然再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如南京大学提出的“两类人才和三种去向”的培养规格,即少而精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大批量的科技应用人才,向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一部分高质量的研究生,向实际工作部门输送一批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向专科学校和中专学校输送高质量的师资。

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及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高等学校必须承担为国家、为政治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任务,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如清华大学确立科研工作“一个主体,两个侧翼”的总体布局,学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以国家和部委的攻关任务、跟踪世界高新技术任务和横向协作的科研开发的主体;两翼是指对比较薄弱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

第三,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加速学科改造。如南开大学在学科建设中,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改造、高速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

第四,突破旧的师资管理模式,探索了在新形势下进行队伍建设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们高等学校对教师管理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实行的是从留校毕业生选任助教、培养其成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一条龙”管理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使高校教师队伍面临着学术带头人老化、青年教师流失、队伍出现断层等严峻的问题。各校积极探索改革模式,如浙江大学把竞争和约束机制引入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采用定员定编,严格把岗位和任务直接挂钩,考核到所,定编到人,鼓励流动;对青年教师实行定期合同制等。

近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发展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已被打破,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既是高等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顺应这个发展的大趋势,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形式,进行了不同形式和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国务院9个部改为局的91所普通高校实行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体制。

与地方和企业联合办学,高等学校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质量而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个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成为高校联合办学的突出一例。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术交流诸方面密切合作,将对我国高等院校整体水平和人才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第二,高校科技产业的兴起,树立了高校在社会上的新形象,高校服务功能的升华,使其日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等高校高科技企业蓬勃兴起。

第三,《高等教育法》的颁布、贯彻和落实,高校内部各项改革的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从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传来了学校实行精简机构,提高办学效益的改革举措;从上海传来了复旦、同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等学校实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举措。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发展、制约学校招生的后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西南财经大学等校利用银行货款,同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解决学生住宿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思路。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许多学校都在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济大学建筑系实行资深教授挂牌的研究室新机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改革MBA招生办法,吸引相关企业加盟担当面试主考官,综合考察,淘汰高分低能者,以保证实用型管理人员的质量;中国科大将竞争机制引入导师队伍建设,博士生导师“资格评审”改革为上岗聘任制,使博士生导师不再是教授中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重要的工作岗位。

第四,民办高校的兴起,为高等院校的多层次发展,吸纳更多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从更高的层面上提高民族素质开拓了宽阔的道路。民办高校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完全按照一种市场的机制创办和运作,其创新的意识、运作的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为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发展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办好体育高等教育的思考

通过上述这些回顾,给我们体育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必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下功夫,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成为体育事业的科研中心和基地,必须铸造品牌学科,必须铸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二、体育高等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上面我们回顾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了回顾,现在再来了解一下体育高等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目前,全国共有体育院校16所,普通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75个,普通专科学校体育系(科)234个。在16所体育院校中,国家体育局直属院校6所,地方省市体育院校9所,解放军体育学院1所。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武汉体院、西安体院、成都体院、沈阳体院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建校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教师、科研、训练、管理水平较高。目前,6所院校占地面积227.66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教师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00万元,图书藏量148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1950人,函授夜大在读生5493人,教职工总数4593人,专任教师2066人,现设有9个体育本科专业,3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授予点。40多年来,共培养55000名本科毕业生,13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40多年来,我国体育高等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发展体育科技,推动体育事业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但现行的办学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国家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以体育教育为主要专业,以体育师资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而面对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体育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高等体育发展速度慢、规模效益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高等体育将自己束缚在争夺体育师资人才这一狭小的领域中,学校发展速度较慢,如国家体育总局的六所体育院校15年中(1980~1995年)办学规模由1980年的1180人(平均在校生)发展为1748人,年递增率1.8%。教师与学生比,1995年为1∶4.9,低于全国高等教育的水平(1∶5.73),而世界高等教育的平均率为1∶14。

(二)专业设置重复,优势和特色难以形成

我国体育高等教育,大部分专业类同为单一的体育教育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部分体育学院相继增设了体育管理、运动心理、体育新闻、保健康复等专业。但专业由小量有所增加,却同时又出现了所增专业设置重复和规模少、效益低的问题,有的专业不足100人。高等体育教学在沿袭数十年的办学体制及办学主要任务的约束下,都将培养体育师资作为重点,制约了体育院校优势的发挥和直接的体育系统作出更大贡献。

(三)生源质量较低,人才渠道不畅

生源质量是困扰体育院校提高人才质量的老大难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坚持常年运动训练,具有业余或专业运动训练的考生越来越少,而某些临时主攻某一体育项目,以求顺利通过加试的高中毕业生,占应届入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增长。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难度以有突破性进展。

(四)办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简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教育投入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直属体育院校经费年均增长为13.33%。尽管投入增加、物价上涨等因素,人员经费与经常性开支增长速度高于事业经费增长速度,出现了经费投入绝对数增长而实际使用的经费比例却逐年降低的状况。直属体育院校的“人头费”占事业费比例达80%左右,有的学校达90%,致使教学、科研、训练费用严重不足;直属体育院校的场馆等硬件设施大多为20世纪50年代所建,维修、改造任务艰巨,但由于经费不足,欠账逐年增加。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1996年对6所直属体育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直属体育院校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有的学校只能勉强维持,举步维艰。

除了上述所谈到的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及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几个方面之外,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有一个重要的动向就是,调整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构想,主要是将培养服务于群众体育的竞技体育不同类型人才。体育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直接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出能够直接冲击和攀登世界竞技运动高峰的高级竞技人才,将体育院校建成“训练、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基地。

体育高等教育要求参与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两个主战场,尤其要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是体育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如果这一趋势成为现实,而且取代体工大队的培养模式,就是体现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谈谈办好体育高等教育的几点意见。

(一)育人为本。我们中国文化讲究的是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实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这些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自古以来无论是做事还是为官,都十分强调德才兼备,比如“先做人,后做事”,“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皆知廉耻”。去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中央28号文件《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这个文件的精神也同样使用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首先应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具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全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健康的体质和人格,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将来能为体育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人才。

体育高等教育应尽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从培养模式到校园文化建设,从教师、人事工作到学生工作和师生关系,都应体现这一理念。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

(二)以师本位。办好学校,关键是教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所谓名师出高徒。出科研成果,关键是教师。一个学校是否有几个在全国树得起大旗的,关键也是教师。现在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上大学不是主要的。上哪个大学,读哪个专业才是主要的问题。所以,名校越来越吃香。那么,名校如何来,关键要有名师。有名师才有名校。

要更新观念,破除“官本位”,确立“师本位”的观念。全校树立教师是高校声誉和水平的根本的观念。各部门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尽快采用培养、引进人才聘任等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年轻化,有强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队伍。要加大培养学术带头人的力度。

(三)要出成果。高等学校是学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中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主体是统一的。虽然高校有专职科研人员,但是高校工作的主体是由教学人员组成的。教学人员同时又肩负科研任务,教学人员总是一身二任,是教学科研的主体。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都要联系该专业的科研前沿。

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对象是统一的。当然,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在内容上有广狭、深浅之分。教学工作讲的是专业的普遍性知识,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面;科研工作是突出该专业在现实发展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创新,因此可以将之称为点。科研工作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点和面是相对统一的,点和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某一专业具有现代气息的体系。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过程是统一的。教学工作中要联系专业的创新知识,其实,这同时就是科研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以科研工作带动并促进教学工作,做到了既教学又科研。即使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分步进行,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因为它们在专业早联系密切,只是说明在同一的过程中,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可以分阶段地进行,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着重点。

学校不仅是培养人的地方,还是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出成果关键在教师。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论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职称到了,几年不见发表一篇论文,没有承担一项科研任务。这样不行,这种管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采取一种动态的管理办法,不同的职称在一定的时期内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要有一个考核的定量指标。要出科研成果,不仅是一般的我们圈子里的范围,应该主动面向市场经济条件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如大理论课题、重大发展战略。体育高等院校要成立政府体育部门重要的咨询机构,要成为“智囊基地”。

(四)要加强学科的建设。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栋梁,那么学科就是一个学校的骨架。一个学校的牌子就是靠学科撑起来的。要把握新学科层出不穷,新知识不断产生的机遇,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新兴学科的建设。

(据“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2月教职工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