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查阅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运动训练学等7个学科,乒乓球、羽毛球等术科,及有关发球、旋转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100余篇,为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和分析研究作了必要的准备。

2.调查研究法

为了对本课题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取得必要的材料和旁证,本文调查了科研所、北京体院有关专家学者和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运动员20余人,了解他们对发球以及旋转等问题的看法,供论文分析时参考。

3.实验研究法

(1)实验目的

了解国家乒乓球男女队、国家青年男女队发球旋转强度以及不同胶皮、不同发球方式等对发球旋转强度的影响。

(2)实验设计

①采用运动员现场发球,现场测定的方法,获得国家男女队、国家青年男女队发球转速的原始数据。

②根据发球的分类原则,本实验共测试16项发球技术的转速(表2)。(为分析方便,把带有侧旋的发球定为侧旋类,把下旋和不转发球定为转与不转类。)

测试技术种类(表2)

(3)仪器设备

①PD-1乒乓球发射机(下简称发球机)。

②PD-1型乒乓球动态测转仪(下简称测转仪)。

③乒乓球:采用广州乒乓球厂特制的带有色标的乒乓球(下简称黑白球)。测试时,为了信号显示清楚,在球台上盖一块比台面稍大的黑布。

(4)实验时间和对象

正式实验于1989年9月20日至1990年1月20在国家乒乓球集训队进行。本实验共35人,分别为:国家乒乓球男队30人、国家乒乓球女队19人、国家青年男队20人、国家青年女队16人(表3)。

测试对象基本情况及人次统计表(表3)

(5)实验方法和要求

考虑到比赛中队员发球不同旋转、不同落点的配合运用,要求每个运动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发球,至少选择表2所列项目一类中的四项发球技术作为本人的测试内容。每项技术重复50次(过网有效),取其平均数。每人总共至少发200个球,长球100个,短球100个。根据乒乓球教科书对落点的规定[22],本实验要求运动员在测试时,长球发至距端线30厘米以内的区域,短球发至距球网40厘米以内区域。为保证所测转速的准确性,充分利用测转仪在视区内的最佳辨认效果,无论长球或短球都发至以球台中线为标准,左右方向各距中线15厘米的球台中间区域内(图一)。

实验前,主试向队员讲解测试的方法和要求,让队员按要求试发10个球(不计转速),符合标准后,开始正试测验。测验时,要求队员连续发同一种旋转性质、同一落点的球50次,测转仪同时记录并显示运动员每一次发球的转速。每一项技术测完后,打印机即刻打印出此项发球转速的全部测试结果。在整个发球过程中,主试经常向运动员反馈测试的转速,以使运动员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

图一 测试方法示意图

测验项目顺序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先测长球,后测短球,先测侧上或下旋球,后测侧下或不转球(图二)。测验项目之间有一定间歇。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由本人独立完成。

图二 实验测验顺序安排

(6)评定指标

①一个人发球旋转强度和一个队的整体情况:主要以队员发50个球的平均转速(X)和一个队全部队员的平均转速(x)表示;

②一个队发球转速的提高潜力:本实验用此队发球的平均最高转速与平均转速的差值来表示。即:平均最高转速m-平均转速X

③发球旋转技术的稳定性: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求出各组之间标准差的差异大小,表示技术的稳定程度。

(7)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不相关小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23,24]和方差分析[25]法对全部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选定差异显著性水准α =.05,由PPC512/640计算机[26]和CASIO COLLEGE fx-100计算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