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导论
- 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索: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建构
- 布特
- 14874字
- 2022-08-09 14:36:44
第一节 选题缘起
“批判”,其实并不是对原有的全部否定,更不是全盘抛弃,而是对现有的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批判”的基础首先在于对现存的进行合理的理解。
现代体育以其张扬的个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构成当今社会一道鲜明而多彩的风景线。然而,为什么提出和谐体育,是和谐社会的翻版说法吗?和谐体育何以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实际上是对和谐体育的怀疑论作出的解答。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当年面对休谟的怀疑论写下了划时代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一一回答了知识、道德、审美如何可能的问题。和谐体育,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体育发展理想状态,但只是从这几年才开始把它作为理论形态进行研究,受到人们的怀疑和质疑是难免的。我们认真反思了现代体育发展问题,以批判思维审视了现代体育的弊病,深度追问了体育对人有何意义?人为什么需要体育?体育向何去等问题。从文化哲学维度,系统地探讨了体育的本原问题,概要地阐述了和谐体育理论框架与建构问题。从而,力求探索体育和谐发展的新理论形态。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球性的和平盛会,经历了百年的奥运会,到第28届奥运会创纪录达到200多个国家、300多个项目,特别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参赛国达到204个,无论参赛运动员、比赛项目,还是创造的比赛成绩都创造了奥运会的新历史。从整个世界来看,现代奥运会自恢复一百多年来,越来越完善地展示其魅力,向往和平美好的理想,越来越根植于人心。它不仅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但是,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却深深地烙印着现代性的标记,显现出了浓厚的、极端的科技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色彩,使体育越来越远离了其本原,使体育的命运受到极大的挑战。
一、体育人文性迷失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片面、盲目乐观的推崇,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祸根。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统治人、束缚人的新“上帝”,正如胡塞尔所说“现代性的历史轨迹是从人类的解放走向了自我奴役。”[[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34]体育也毫无意外地受到了影响。体育,它原本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活动。而在科技理性的诱导下,现代体育对身体的奥秘和机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现代体育开发着身体的机能和潜质,挑战着身体的极限,实现着对身体的全面控制。由此,身体逐渐变成了一种技术控制和利用的工具,体育也就成为一项研究如何控制身体、利用身体的技术。
这样,人们更多地关心着身体动作的高难度、复杂性、惊险性和刺激性,全然忘却了身体的自觉性,忘却了人身体内在欲望、能量和激情的自由流动性和自由释放性。技术主宰下的体育,是现代人对身体的谋划、钳制、塑造和摧毁,人们在“直接地控制它、干预它、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各种任务”。[张之沧.后现代身体论[J].江海学刊,2006(2):28、25]就这样,实证主义的体育观导向了体育的工具性霸权凸现而意义性丧失。工具性体育必然导致体育运动与意义的断裂、动作与心灵的割舍、身体与灵魂的分道扬镳。与此同时,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高难度的表演和快节奏的比赛带来了对他们身体的严重摧残和极度破坏。更有甚者,现代体育技术的“研究者”们将兴奋剂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运用于人体,以期提高比赛成绩、提升比赛名次。于是,在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技术较量中,带来了运动员身体生状极度破坏。“一项以增强体质、维护健康为己任、具有较高生活品位和休闲娱乐特征的高雅身体艺术走向了它的反面,体育成为有计划地摧残人类健康的科学和技术”。[康庆武.体育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07(7)]因此,在现代体育比赛中,迷失了体育人文性,丧失了体育本意。体育蜕变成了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只关注数字,不关注意义的冰冷怪物。现代实证主义体育在脱去数字的外衣后剩下的只是一堆可怕的骷髅。
二、体育功利性膨胀
现代体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工业社会给人类创造了文明和财富。西方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追求物质利益逐渐成为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精神文化却呈现出相对没落。[[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在这样社会背景之下的体育运动也出现了明显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竞争性、职业性、商业性助长了体育的功利化。竞技性是提升身体运动的难度系数、增加运动的惊险性、刺激性和观赏性,使一项面向大众、人人享有的世俗化娱乐活动沦为少数体育精英的技术化操作,从而导致体育经费投入、体育资源配置等片面化和狭窄化;职业性,使现代体育改变了体育本身应有的业余性、自由品性和娱乐风格,走向了专业化、职业化。要想在体育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好的名次,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就必须专业化训练,就必须放弃其他的情趣和爱好。以至于某些现代体育的“专业人”除了体育知识一无所知,除了体育技能一无所能。所以才出现了著名冠军运动员退役后只能做“搓背工”的尴尬局面;体育的权力性、商业性逐渐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核心特征。现代体育越来越背离现代奥林匹克远离商业性和政治性,保持纯洁性的宗旨,而浸润在浓浓的政治气息和厚重的商业氛围中。体育成为政治与身份的象征,成为财富的符号。体育与国家、民族的形象紧密相关,奖牌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国家间政治关系影响着体育的交流,甚至政治气候成为一个国家决定是否参与某项国际比赛的重要因子。体育中金钱的力量无所不在,市场逻辑统治着体育的一切。在理性设计下的现代体育却越来越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大众,远离了生活,成为一项“在大众之外、在生活之上”的少数精英获取功名、财富和地位的工具。[康庆武.体育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J].体育文化导刊,2007(7)]这样的体育运动很难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目标。
三、体育道德性的背离
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动之下,体育的纯洁性受到极大的挑战,从百年的环法自行车赛到美国棒球,从意甲到NBA,从孙英杰的不纯洁到琼斯风波无不弥漫着背离道德的雾气。运动员犹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服用兴奋剂便成为运动员补偿过量比赛损耗的手段,兴奋剂在体育运动中的出现是对科技发展具有“创造性”的破坏活动。因此,从20世纪中叶掀起的反对使用兴奋剂的斗争越发激烈。利用兴奋剂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违背体育道德的欺骗性行为,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嘲弄;“假球”的出现破坏了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的道德价值观的要求,对竞技体育的欣赏者也是一种欺骗和戏弄。赛场上比赛双方仇视对方和辱骂裁判的现象时有发生,足球流氓和全副武装的警察虎视眈眈,致使奥林匹克精神呼吁的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口号在比赛场上荡然无存;黑哨是裁判执法系统出现的腐败现象。裁判执法系统因金钱和腐败的利诱,使其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以欺骗的手段获取不义之财,背离了良心,破坏了公平原则。如果不及时铲除,竞技体育本身的社会亲和度就会日渐淡化,竞技体育发展前途将会逐渐暗淡。
四、体育教育性的背弃
体育是培养社会价值观的大教育,它以全民性的教育观念为主,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着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任务和使命。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与教育融合起来,在运动中塑造人的品德,在塑造品德中增强体质,并以尊重基本公德原则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现代体育是否能够实现教育价值,这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惑,球场暴力、兴奋剂丑闻、商业利益、国际争端,使体育丧失了教育价值,使得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异化现象。在这样“以物为本”的社会,利益对人们产生了最大的诱惑,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下,使得人们过分追求名利,运动技术的高、惊、尖、险成了运动员的价值取向,而不择手段的利用竞技赛场获取利益或过分追星效应则成为了观众们的价值取向,球场暴力、非法赌球等事件频频发生,使体育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五、体育制度性的缺失
体育制度是体育运动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的缺失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国体育制度目前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国家垄断全部体育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今天的现行的体育制度暴露出来很多自身难于解决的矛盾和困惑。运动员的权利、运动员的就业和保障、运动员的无形资产归属等问题在现行的乌托邦式的“举国体制”中根本无法解决。因此,频繁出现的“马家军事件”、“足球革命”、“田亮风波”、“艾冬梅卖奖牌”等现象不足为奇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艰难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但仍然看不到制度、体制、机制的曙光。因此,群众体育工作就成了体育职能部门标榜政绩的“口号”,也成为社会大众的“节日式”表演项目。这必然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严重萎缩、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重后果。
总之,现代体育运动这些游离本原的现象,异化了体育的完整性、纯洁性,也异化了体育的生活本意,更危及着体育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哲学视野对现代体育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进而消解现代体育的消极影响,实现体育的返璞归真。对现代体育的批判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建构“和谐体育”的过程,和谐体育的建构以“和谐、人本、生活”为指向,目的是实现体育的休闲化、大众化、游戏化和人本化。
第二节 研究意义
我们选择研究课题既考虑了研究的现实价值,又充分考虑了理论的前瞻性。体育的批判性研究不仅拓展了体育研究视野,更推进体育理论的创新。特别是建构和谐体育理论研究对体育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理论意义
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是一个成熟理论应具备的品质,也是体育理论不断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大力推进体育理论反思和批判性研究,对改进和拓展研究方式,树立创新和批判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不断创新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式。目前体育理论发展滞后有多种原因,其中重要原因是运用的研究方式不科学性、不合理。秦开元认为,现在体育理论研究存在着“四不像”的现象,“一是缺少深刻的思辨研究;二是缺少严谨的实证研究;三是缺乏像样的实地研究;四是缺乏科学的实验研究”[秦开元.批判与反思:体育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一句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研究方法落后。其实,研究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意味着我们如何展开研究,更决定着研究所取得的结论正确与否。从现在的研究状况来说,可怕的可能还不是我们没有选用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最可怕的可能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为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我们需要展开体育理论研究方式的讨论,对研究方法进行革新,从而推进体育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其次,克服功利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批判意识的基础是源于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反思的智慧。个体批判意识的发展源自对社会弊端的深刻洞察和雄厚的理论功底,群体批判意识的建立则多依赖于多元、平等、畅通的学术沟通,需要一个讨论和争鸣的思想阵地。[黄聚云.增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一个没有反思力、批判力的体育科学研究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体育科学研究是不会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的,更不会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最后,弘扬体育理论研究的人文精神。现代体育,在实证主义者的视野中,体育只有事实而没有价值,只有经验而没有意义,只有数据而没有精神。在实证主义思想的强势误导下,体育充满了数据和统计,全然忘记了体育追求健康、精神自由和快乐的本质特性。“一位体育理论家对体育的定义就充分说明了现代体育运动的量化特征。就连看似只能定性分析评定的体操、跳水等观赏性项目,也由裁判组打分裁定。”[刘淑英,于涛:后现代视野中的当代体育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39]从体育理论研究的使命与深度的角度看,强调对于体育现象和事件的意外后果的分析尤其重要,因为只有揭示人们不能认识或认识错误的一些问题才能改变和促进自我理解,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认识,分析这些需要被满足的正当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并告诉他们各种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后果,从而使体育理论研究能够真正为大多数人服务,提高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催发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数字的分析上,而是要在数字分析的基础上更注重挖掘人文内涵,找出数字背后的内在机理,从而弘扬体育理论研究的人文精神。
二、实践意义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现代体育是一种最活跃的、最时尚的文化形态。建构和谐体育应该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随着和谐体育研究工作的深化,进一步发挥其在建设和谐文化,乃至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活跃学术批判氛围。批判性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体育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批判的氛围。黄聚云认为其突出表现在:“三少、四无、五误区。三少,即学术批评少深广,少学术,少知识创新;四无,即一无批评政策,二无批评队伍,三无批评阵地,四无批评体系;五误区,即迟到的批评、复述性的批评、自言自语的批评、无理论的批评、无主调的批评”[黄聚云.增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我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些表现就是学术批判的氛围淡漠,就是缺乏研究者的批判动力的具体体现。学术批评氛围的淡漠意味着学术思想的贫乏和单调,想要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界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就必须增强批判意识,鼓励学术批评和争鸣。学术批判是对学者、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开展的评价与批判,是学术创新的催化剂,也是学术思想的扬弃和创新过程。我们通过开展批判性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学者之间的对话和争鸣,引起思想碰撞,点燃智慧火花,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原创能力。
其次,促进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目前,我国仍然实行行政主导型的科研体制,政府垄断一切科研资源,使科学研究工作原本由一种高度自主的社会活动转变成高度依附的部门活动,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合理的政绩观的干扰,再加上近年来不断强化的科研评比制度,从而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具有浓厚的利益博弈性的活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也受这种制度的掣肘,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课题申报、科研评奖和学术排名等较为虚浮的工作上,重视科研数量和等级,轻视科研质量和效益,助长了科研“浮夸风”。体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应当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但科研更有其内在运行规律,不应忽视科研规律而盲目追求其生产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体育价值的挖掘和开放,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基本手段。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挖掘体育的价值,特别是以理论的创新为体育的发展提供目标激励、革新动力和判断依据。我们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创造力,对体育消极面持有高度的警惕心理和危机意识,使理论的反思力和批判力成为体育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最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对体育理论研究的使命有全面的认识,它不只是为了提高政府或国家的体育成绩而存在的,也不只是为了一些部门提高业绩而出谋划策的,更不是为了仅仅追求什么经济效益,它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是为了让整个社会中的人都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学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学科,是基于人,通过人,达到完善人的目的的学问。和谐体育理论的研究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论诉求提出的新视野。本书研究从文化哲学的维度中思考和审视现代体育,对现代体育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建构和谐体育理论基本构架与体系。以文化哲学的三个层面详细地阐述和谐体育逻辑体系,系统地论述和谐体育的本质内涵、和谐体育的价值理念、和谐体育的制度文化,促进人在和谐体育中实现和谐发展目标。从而,促进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伟大实践的顺利发展。
第三节 文献述评
文献综述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查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并进行认真地评析,为本书研究做理论铺垫。
一、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由于条件有限,目前搜集到的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比较少。在对现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后,有如下几点:
伯特兰·杜林(法)认为体育精神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通过体育对人进行教育的。因此,我们不能对运动员象机器一样进行训练。“体育的逻辑是:体育精神是体育的基础,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基础。”[[法]伯特兰·杜林.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及教育[J].学民译.奥林匹克评论,1993(3)]因此,我们认为“运动员不能像造汽车一样造出来,虽然两者都有能量和功能。运动员也不能像电脑一样制造出来,尽管两者都承担人类一定的处理信息功能。分析工作可能使我们严格按照字句训练,而不是领会精神”。[[法]伯特兰·杜林.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及教育[J].学民译.奥林匹克评论,1993(3)]
影山健(日)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为依据,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异化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批判。他认为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三个本质特征是“外在性”、“疏远性”、“贫困性”。影山健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竞技运动的异化现象:第一,竞技运动本身的异化。影山健认为,竞技运动是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本来应当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但是“竞技运动的体制化却剥夺了人参与竞技运动的愉快和喜悦,使竞技运动变成了一种与人疏远的东西。”第二,竞技运动过程的异化。也就是“技术过程和组织过程”的异化。技术过程中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只注重运动技术、技能。这种倾向的不断膨胀就会产生运动技术的绝对化,从而造成失去运动爱好者、淘汰运动技术落后者、盲目地强化运动技术训练等一系列异化现象。组织过程中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竞技运动中的商业化和政治化剥夺了人们更广泛参与竞技运动的机会;第三,竞技运动成绩的异化。影山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运动成绩大都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它往往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手段。[[日]影山健.竞技运动与异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09-110]
杰·科克利在其名著《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对运动与种族、兴奋剂、性别、暴力、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度审视,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十分赞同一些人士对体育商业化的批判。比如书中写到:“我不认为,奥运会的本质与我们经常用来描绘它的壮丽词汇有很大的关系。它基本是商业企业,每隔四年就竭力去挣尽可能多的钱(美国ABC新闻总裁鲁恩·阿利奇的话)”[[美]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管兵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K·吐依与A·J·维尔(澳)在悉尼奥运会准备工作进入倒计时,撰写并出版一本书《真实的奥运会》,引起广泛反响。详细论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及演变、奥林匹克精神,特别是深刻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政治与民族、经济与财政、文化与传播、申办与举办、腐败、兴奋剂等问题挑战,为澳大利亚普及和传播真实的奥林匹克文化做了积极的努力。[[澳]K·吐依,A·J·维尔.真实的奥运会[M].朱振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由于搜集到的国外文献资料较少,目前本书相关研究进展还缺乏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国外专家对现代体育的批判性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体育与政治化、商业化、种族、女性、人权、兴奋剂等方面问题上,而缺乏文化哲学层面的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体育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对体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也在不同层面或深度上进行了批判研究,十分关注体育发展命运问题。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一些专家也开始研究体育和谐发展问题。根据搜集到的国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体育异化的批判研究
有关国内学者对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研究的很多,其中卢元镇、周爱光等较为系统、较为深刻。卢元镇认为“东德体育的教训告诉我们,兴奋剂的问题关系到国家体育的生死存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对它掉以轻心”[卢元镇等.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54-56],其观点充分认识到兴奋剂、体育异化的危害性。卢元镇认为竞技体育有三种异化:一是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主要是指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失调;二是竞技体育过程的异化,主要是指在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过程中,一些非理性、非科学、非人性、甚至非法手段的采用导致竞技体育过程的变质;三是竞技体育结果的异化,竞技体育主要成果——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体育基本丧失了文化教育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
周爱光认为伴随着现代奥运会的政治化、职业化和商品化,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与奥林匹克宗旨即“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维护人类尊严与和平”相违背的异化现象。他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竞技体育异化,即政治干预的异化、社会舆论的异化、兴奋剂的异化、金钱的异化、暴力的异化、权利的异化,指出了异化现象对于现代竞技运动健康发展的危害。[周爱光.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J].体育学刊,2000(5):19-23]特别是,周爱光在充分借鉴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书,[周爱光.竞技体育异化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为竞技体育异化问题研究做了开创性贡献。
赵勇认为“把体育导入误区的首先是人们对科技崇拜”,同时,商业化也把体育带入了愈演愈烈的“第二误区”。[赵勇.黯淡的圣火——体育文化的批判[J].体育文史,2000(5):12-14]
董传升认为“科技奥运的结果使人缺失了主体地位,公平竞争精神受到破坏,健康被损害以及兴奋剂等现象发生了。这样,技术化使奥林匹克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因此,其被异化了,也就是说,科技奥运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其实就是技术异化”。[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7]
竞技体育异化问题是现代体育的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各国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论点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现代体育异化是很复杂的现象,对其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政治化、商业化、制度、道德等因素的分析,而还应从人类的文化性、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矛盾统一体等更宽阔的视野中进行研究,这样才能为现代体育走出异化的误区提供更宽阔的出境。
2.体育价值的批判研究
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李力研.野蛮的文明——哲学的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07]因此,体育就发挥着阻止人类体质技能退化的作用。“体育本来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让人在体育中找到真正的快乐的过程,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人的肢体和身心和谐发展作用非常大”。这是体育的伟大意义,体育离开这些就步入歧途。“我们用生物力学使动作更加合理,我们用补品使心肝肺的功能更强,但全然忘记了做这个动作是浑然一体的美,以及这些动作本身的意义,这是非常可怕的”。[李力研等.我们怎样理解体育[J].转载2005年上海大学体育学年报[J].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30-31]
袁旦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们以自觉意识支配下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对象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因此,体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具有使人类获得娱乐享受、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足自人们审美享受等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功能。同时,“现代体育还具有经济上、政治上一系列”外在功能。体育的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如何平衡已经成为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它反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种主体在体育发展中的关系”,“但是,国家、社会主体一旦越出体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本质功能的限度,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迟早对体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袁旦.中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研究[J].转载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51]
胡小明认为体育是人类进行自身美化的教育过程。体育的新导向,将更加充分地体现人类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科学认识的进步、价值判断的提高以及审美理想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新世纪的体育发挥“玩具”功能,呼唤体育的身体“娱乐”性回归,体育的发展将成为小康社会的进步要素和标志之一。所以,“面向未来,全世界都希望过美好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全球化共同的愿望。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是体育文化属性具有历史意义的回归”。[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3)]因此,新时期体育理应实现“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功能性彻底转变,弘扬人文精神,服务和谐社会,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载体之一[胡小明.从工具到玩具——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J].体育文化导刊,2002(4):15-18]。但是,我们的体育的发展功利化现象十分突出,始终摇摆“为国争光”还是“为民健康”之中。除了“重中之重”的奥运会,还有“民心所系”的大众体育吗?这是一个涉及到价值趋向的政治问题。全民健身计划已经颁发有10年之久了,但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的体制,运行机制也尚在摸索之中。体育管理部门之所以把群众体育看成是软任务,是因为没有硬指标来衡量优劣,不能像金牌那样来表明政绩。[胡小明.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创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1-5]
心。体育应该走出工具价值取向的历史怪圈,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的根本价值目的。“更健康、更人文、更欢乐、更人性”的人文主义体育内涵才是新世纪中国体育的价值观取向。[周爱光.从人文主义视野审视体育价值观的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19]体育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关爱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自由的文明精神,体育文化的全部内涵就是对这一精神的体现。这就决定了:首先,体育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产物,它实质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其次,体育文化是其创造者精神世界的客观反映,这就说明体育文化总是反映着一个时代“精英”人物的精神世界,虽然这些“精英”思想可能有时候会影响到体育文化的局部利益,但从整个发展方向来看,体育文化仍然是朝着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方向发展;最后,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具有新的内涵。[周爱光.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技,2004(4):12]在现代竞技体育出现危机的今天,提出以“以人为本”体育发展理念,无疑为体育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价值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禁区,但随着思想意识的解放,体育理论界开始研究体育价值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解放过程,更是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体育价值的研究进一步系统深化及怎样构建新的体育价值理论体系仍需要艰苦努力。
3.制度的批判研究
我国实行着国家管理的体育制度,体育界把这种制度称为“举国体制”。当然对“举国体制”的提法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异议。
秦椿林等认为我国实行的体育体制本质上就是项目管理体制。他们从项目具有目标、期限、预算、组织的专门性、任务的一次性等特点审视了“举国体制”,认为“举国体制”有显著项目性。“目前中国的竞技体育追求的目标是为国争光,这一目标体现为不断地在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名次,更多的金牌。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走下去,政府就需要永无止境地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争的加剧,这是一个没有期限的、没有资源约束也没有数量概念的任务。这样的体制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重大项目的目标、期限和预算”。[秦椿林等.再论“举国体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439]
于善旭在其“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一文中分析了“举国体制”的背景和作用,指出“举国体制”曾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体制的概括,在今天仍然使用这类提法,应充分考虑其与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相吻合的程度,充分估计其对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他明确指出“体育体制改革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性变革,而不是在原有框架内的改良”,是体育生产力的解放。目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确立“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和方式上,背离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举国体制”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不能保证和推动我国体育的发展,因此不宜再用“举国体制”的概念来称谓我国当前的体育工作。[于善旭.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43-45]
“举国体制”的历史贡献毋庸置疑,但“举国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制度研究不仅着眼于“解释制度”,而且着眼于“改革制度”。历史选择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也要选择历史和时代,否则就会被历史和时代淘汰。
4.和谐体育研究
胡庆山等认为,和谐体育简言之是协调与共享的体育。与和谐社会一样,和谐体育亦是体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和谐体育则是指体育系统与社会各系统之间以及体育系统自身各组成部分和各要素之间所处的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是和谐社会体育的必然存在形式。[胡庆山等.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这定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和谐体育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系统,构建和谐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吉斌等认为,所谓和谐体育是为了实现多数人趋乐避苦之终极目的,体育内部各种机制应处于的配合适当之发展状态。[吉斌等.从体育的终极目的看和谐体育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4)]我们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其是以体育终极目的界定和谐体育的。
叶东惠把体育的终极目的确立为趋乐避苦,认为和谐体育是社会体育风尚的回归、国民体育素质的完善和大国体育精神的确立,在“和谐体育”的总体融合构建过程中,公民对体育事业、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和谐追求”,既是我们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既是通过这一个全民的“和谐追求”来构建我们的“和谐体育”,又通过“和谐体育”的实现来促进全民对体育的“和谐追求”[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布特认为和谐体育是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对象和谐改造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和谐体育活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体育的主体与客体、目的和效果都统一于人自身。人既是和谐体育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人是和谐体育最高价值,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是体育的终极目标。和谐体育必须有利于克服体育的异化和人性的畸形发展,必须使人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他认为和谐体育是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和谐体育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二是和谐体育是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条件和机制的;三是和谐体育是以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和落脚点的。总之,和谐体育必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出发点,否则和谐体育就失去物质基础和能量条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和机制,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无法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体育;无论从人与自然和谐出发的体育,还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体育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是和谐体育的终极目标。[布特.和谐体育:体育本质的回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95-100]
和谐体育研究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的背景之下的新的理论探索,是刚刚进入体育研究视野的新课题,还有很多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以文化哲学为主线,分析和审视现代体育,为现代体育人性化、人本化发展的理论探求。我们把全书设计为五大部分,共七章。
1.本书的逻辑主线
何谓文化哲学,学术界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从两个维度上把握文化哲学,这就是当“文化”作为逻辑中心词时,它所表示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理论,即“文化的哲学”;当“哲学”作逻辑中心词时,它所表达的是把文化当作哲学系统反思的主体,即“哲学的文化”。[王世达.文化研究的哲文向度与文化哲学[J].哲学动态,1992(7)]“哲学”与“文化”分别构成了人的存在所包含的内在与外在两个相互对应和同构的层面:这种哲学成为人类文化的内核,而文化则是哲学的载体和表象。[邹广文.文化哲学当代视野[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45]所以,任何文化与哲学的结合研究都带有文化哲学的性质。文化哲学就是人们对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9-10]我们在研究中从这种文化哲学的维度出发,思考和审视现代体育,对现代体育运动进行反思和批判,从哲学深度和文化广度追问体育走向何处?人为什么需要体育等这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建构和谐体育理论的构架和模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本书的基本框架
本书从文化哲学的三个层面上详细地阐述和谐体育逻辑体系,系统地论述和谐体育的本质内涵、和谐体育的价值理念、和谐体育的制度文化。还着重地探讨和谐体育与人的发展、和谐体育的意义。而这些都是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提供理论动力。全书由一个导论(第一章)和六个章节构成,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论述对现代体育技术化的批判、现代体育价值异化的批判、现代体育制度缺位的批判。
第三部分(第三章),主要研究和谐体育的理论源流,重点谈论文化、文化哲学、体育文化。认真研究生物人类学家(德)阿尔诺德.格伦关于人的生物性思想、文化人类学家(德)M·兰德曼关于人的文化性思想,提出体育运动是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统一的观点。特别是在这个部分里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两个尺度”思想,即物的尺度、人的尺度,提出体育是人生物本性需求的满足,也是文化创造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过程。
第四部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研究和谐体育的建构问题,系统地阐述建构和谐体育的逻辑起点、内涵维度及和谐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部分(第七章),系统地归纳经研究得到的基本理论结论。
二、研究方法
本书在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体育进行文化哲学视野的批判性分析,提出构建和谐体育理论体系,系统地阐述和谐体育理论内涵和价值。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体育学、文化学、制度经济学、制度哲学的理论,查阅有关书籍、电子期刊网中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对现代体育的本质、价值、制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梳理和分析,对文化哲学理论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和介绍,从而为现代体育批判性研究、和谐体育理论建构做好理论铺垫。
2.逻辑分析法
采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竞技体育面临的困惑,详细解读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充分论述和谐体育理论体系。
3.批判性研究法
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理论,它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理论必须批判压迫性的社会体制,并且提出一种解放人类的替代性选择。何谓批判性研究方法,“从广义上理解,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具体一点说,批判性思维就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谷振诣等.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只要将批判性思考运用于各种人类问题,人们开始重视思考的力量和价值。”[[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思考的力量[M].丁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批判性思维是一门系统性的艺术,是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智力工具。“批判理论是不同于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研究方法,它既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的研究方法,又强调研究结果的目标是创造变革。”[胡军.走向生态中心管理范式?——对绿色管理研究的反思[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4):100-101]体育研究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才能不断深化对体育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性的理解,从而才能确保体育的价值性原则不会因僵化自封而亡。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超越,才能使现代体育的价值立场更为合理,才能为人类更合理地生存和发展提出更优化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