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下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 王蒲
- 1127字
- 2020-06-24 19:34:51
第四节 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及主要对策
一、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财政投入稳定增长,保障范围逐步拓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残疾人状况正处于快速变动的阶段。正是从2006年开始,中国残疾人工作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5年来,中央财政投入达57.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5倍。2007年,党的十七大多次强调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阳光之家”时深情地说:“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总书记的这句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深切关爱。
“十一五”时期,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新步伐,残疾人体育事业已进入综合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首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日益丰厚,国家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加,这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其次,2008年我国批准《残疾人权利公约》,向世界作出保障残疾人人权、改善残疾人状况的庄严承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颁发并实施,以及近年来政府保障残疾人生活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理念日益明确,促进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融入社会正在成为共识。
这些情况表明,残疾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适应形势变化,应更新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理念,树立以平等为基石、以共享为原则、以参与和融合为途径、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残疾人享有平等权利,以共享发展成果替代以往残补式的救济安养,以开发残疾人的体育人力资源替代以往的单纯医疗补救,以全面促进残疾人与整个社会的融合替代以往因环境障碍等原因导致的事实上的隔离,以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模式替代家庭负责与社会残补的医疗模式,最终通过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来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康复和全面发展。
应当看到,制约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虽已发生变化但尚未消除,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有所加强但还未夯实,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旨在改善并保障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制度、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残疾人健身和体育竞技的保障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广泛参与运动健身、体育康复、运动竞技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包括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要时期。
二、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下体育全面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在我国和谐社会和体育强国的建设中,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和重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特点。只有全社会提高对残疾人体育的认识,创造适宜残疾人参与体育的社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对体育的态度。也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努力和支持,才能使残疾人真正走向社会,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残疾人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关爱、支持残疾人,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社会工程。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正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体育是残疾人保障生命质量和参与社会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由于残疾人生理上的缺陷,更是需要通过体育来增强他们的体质、改善身体的机能。残疾人的自我评价比较消极,通常比健全人自卑,较少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参与体育运动,随着生理状态的改善,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所具有的娱乐性、竞争性和协作性给残疾人带来运动乐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容忍力,可以提高他们面对失败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促使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体育既是他们参与社会的工具也是参与社会的途径。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这样可以使残疾人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来,不断学习知识与技能,增强自理能力,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大众体育,就是要推进体育的普及化与生活化,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在社会体育方面,体育在残疾人中的普及,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点。这一特殊群体对体育的参与,展现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竞技体育领域里,残疾人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性比赛和国际性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上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扩大了我国在世界的影响、激发了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而且也给残疾人群体注入了精神动力,为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精神基础。在新时期与新阶段,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遵循以下的指导思想:
(一)要遵循“全民性”要求
发展残疾人体育和推行全民健身注重的都是“全民性”。要顾及社会各个群体的协调发展,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正是“全民性”的具体体现。
(二)要注重“以人为本”
对残疾人来说,身体的残疾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别于常人。自卑感和自我封闭性,往往减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自尊的异化现象较正常人严重。这一特点要求在残疾人体育的实施过程中,满足他们对自尊、自强、自信的追求和拥有平等地参与实践、享受义务的权利,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更多地体现友善、互助和信任。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要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推进残健同行。
(三)要遵循多元性、多层次的特点
由于残疾人的残疾类别不同,他们所参加的体育活动也因人而异,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为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了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这就要求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人群,开发多种适合不同类群残疾人的体育项目,并使体育运动的内容具有娱乐性、新颖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残疾人群的需求。这是残疾人体育满足广大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体育需求的体现。
(四)要强调“公益性”
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低下的社会劳动能力,大多数的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购买力低,体育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健全人。开发和开放各类公益性场馆与设施,是推进残疾人体育的重要举措。残疾人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范畴,是政府对国民健康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事业。
(五)要注重引导
残疾人走向社会、融入体育,这一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摈弃世人对自己的偏见,除去自己内心的阴影,勇敢地走出去,这也是一种发展。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得以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和失败,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周围的残疾人树立自强不息、积极生活的榜样,是一种本能上的自我超越的展示。在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独特的魅力,以“平等·参与·共享”为主题,引导残疾人更新体育观念,把体育作为他们发展自身素质、提高自理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工具和途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应当以和谐社会发展观下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为目标,以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提高残疾人体育参与为重点,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与体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全面推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2008年北京残奥会是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的一个难得契机,也是对外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窗口。抓住机遇,针对我们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快建设,是中国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呼唤和谐体育。和谐体育的意义在于残疾人体育应与健全人体育同行。残疾人体育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竞技体育的一路凯歌,也不仅仅是群众体育或是学校体育的异军突起,而是要追求三者间的稳定和谐、全面发展,并融入主流社会,融入中国体育的大环境。为此,我们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上,提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一)提高社会认识,营造残疾人体育运动的良好环境
全社会都应消除对残疾人的社会偏见,提高对残疾人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的社会认识;提高体育对残疾人保健、康复的特殊作用的认识;转变重残疾人竞技体育、轻残疾人群众体育的观念;充分利用新闻、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关注残疾人的真实生活以及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先进事迹的报道,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广泛开展残疾人自强活动,倡导广大残疾人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努力营造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理解、尊重和帮助的社会环境。鉴于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各级政府都应关注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为残疾人体育事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根据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残疾人开展健身体育的经费以“多渠道集资”为主。根据我国国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筹集资金:(1)国家财政增加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地方财政设立残疾人体育专项经费。(2)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收入按比例分配,专项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3)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募集资金。(4)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开发残疾人体育产业。(5)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己创业集资。
(三)大力加强残疾人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残疾人开展健身锻炼需要有适合他们特点的场地、专用的体育设施、器材。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体育健身场馆都没有专门供残疾人运动、健身、娱乐的器械及专职体育指导员,造成残疾人想健身却无场馆、设施和指导等困境。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残疾人运动健身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现有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在为残疾人优惠开放的同时,也要兼顾残疾人体育特点,做一些专用的附件设施,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提高残疾人自我体育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渠道,让广大残疾人了解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只有当残疾人自己意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时,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开展才能具有广泛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强残疾人体育科学研究及培养残疾人体育指导员
先进的科学研究能够加快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残疾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定要求急切需要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指导。残疾人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涉及到医学分级、比赛规则、训练方法、技术与战术的研究、健身活动的组织、残疾人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研发,以及开发符合残疾人运动规律的运动项目等。因此,体育科学研究所以及有条件的高校,应该逐步把残疾人体育的有关课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规划,建立残疾人体育事业专门的科研队伍,以保证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健康发展。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困难比正常人大得多,要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既能有效地康复、提高健康水平,又要防止受伤。这就要求有大批了解和熟悉各类残疾人体育锻炼项目、锻炼方法与手段以及残疾人心理、生理特点的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目前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然而还是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全国的体育院校应当是培养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的重要阵地。
总之,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程度将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国家对残疾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通过体育锻炼使残疾人得以康复和健身,是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一座桥梁,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基于残疾人体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确立新时期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对策时,必须优化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并在借鉴、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具体而言,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在以下诸多方面努力。
(一)按照“平等”与“发展”的核心理念,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包括大力宣传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理念,不断提升并强化公民平等意识,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平等参与和全面融入社会的舆论环境,深化有关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等。这些是实现制度创新、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建立双层结构的框架,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一方面,按照“一般加特别”的模式尽快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即按照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思路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目标模式。一般性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基于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原则,充分考虑并满足残疾人的一般性社会保障需求。面向残疾人的专项制度安排,应当实行补偿残疾人群体因残疾而导致的额外费用支出、满足其福利需要的建设原则,如建立面向残疾人尤其是重度残疾人的福利津贴制度等。
另一方面,重视消除当前有关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不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与残疾人全面发展的规定,避免面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加快建设能够适应残疾人群体特点、实现残疾人群体内部公平目标,并可以满足残疾人群体特别需求的残疾人福利制度。
(三)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原则,加快建设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
残疾人较之健全人更加需要社会服务。而家庭结构小型化与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向残疾人提供社会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在这方面,政府无疑肩负着主导责任,包括推动相关立法、制定科学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服务标准等。要全面满足残疾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必须依赖社会力量参与,包括大力发展各类为残疾人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用政府公共资源调动民间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残疾人体育事业等。要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同时,要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重大残疾人国际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
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全国性、区域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器材器械,建设一批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积极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促进康复健身效果的评估和科学研究。
(五)按照提升效能的要求,促进残疾预防、康复、护理的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
毋庸讳言,对残疾预防(如对先天残疾的提前干预、职业伤害的事先防范等)的忽视,康复体制、政策与资源的分割,长期护理制度的缺乏,都是影响和制约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努力使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改观,是减少残疾、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应加大对残疾预防的投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或行业的康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及社会化的长期护理服务机制。
(六)加强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办好残运会、特奥会、聋人运动会等赛事
首先要努力搞好国内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改革和完善体育竞赛制度,提高残疾人参与率和竞技体育水平。还要组团参加残奥会、特奥会、听障奥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争取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发挥榜样作用。
(七)按照残而有用、残能有为的思路,高度重视残疾体育人才的开发
将残疾体育人才的开发作为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残疾人虽然身体存在障碍,但许多残疾人大有作为的事迹表明,残疾体育人才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需要改变忽视残疾体育人才开发的现状。应将残疾体育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强国战略,制定适合残疾体育人才开发的政策,形成适合各类残疾体育人才开发的特殊教育与培训机制,使残疾人在机会平等、过程公平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人才竞争,实现人生价值。
(八)建立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全方位融合的目标
残疾人竞技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相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在不少国家,残疾运动员与健全人分享体育资源,共用训练场,甚至和职业运动员一起训练。澳大利亚的残疾人田径运动由澳大利亚田协接管,这样残疾人选手将与健全人选手享有同样的训练体制,也将得到本国最优秀的田径教练员的指导。美国的残疾人体育发展方向也是争取与健全人体育融合在一起。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19个残奥会项目使用健全人奥运会的体育设施,表明了残疾人竞技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的融合己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融合是我们致力的目标。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现在以至将来相当长时期,这将是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方略。包括场地、器材资源的共享,新兴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发,全民健身路径中残疾人适用的器械研制,残疾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等。从现在起,就要制订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逐步改善残疾人体育健身的环境,把和谐社会的构建落到实处,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支持残疾人和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九)公共体育设施要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便利
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免费为残疾人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积极组织、帮助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托养服务机构等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要结合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等,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要重视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引导农村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
(十)改革残疾人体育竞赛、训练制度
应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体育竞赛制度,修订并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要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培育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充分发挥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妥善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十一)重视残疾人学校体育教育
残疾人学校体育教育是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关怀他人和关怀社会的重要举措。重视残疾学生的人权和体育权,在课程安排、项目设置、教学手段、考评标准上,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证残疾人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具有正确的导向。
(十二)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法制保障体系
只有不断完善残疾人法制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残疾人享有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平等机会与环境。要积极扶持与残疾人体育事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加强与残疾人体育事业相关的科技研发,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国际合作,以促进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