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苏联解剖学专家

缪进昌

今年是北京体育大学成立60周年。回顾建校初期,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向苏联学习热潮”,建校时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校帮助建校工作,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也请来了苏联列宁格勒人体解剖学副教授尼·米·贝柯夫来协助指导教研室工作。当时的情况是教研室一穷二白,缺人缺设备。教师大多数是从医学院或生物专业过来的,对体育并不了解,讲课很少能结合体育,学生意见较多。贝柯夫根据实际情况先着手培养一批既有教学能力又能搞科研的研究生。由贝柯夫主讲,他讲解苏联体育学院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具有浓厚的医学色彩,比较细致,并有一定深度和体育特色,重点突出运动噐官,并结合力学,分析体育运动动作的内容。贝柯夫的讲课任务很重,工作量非常大,每天讲课都在四学时以上,每次课前要写讲义,让翻译老师译成中文,校对后打印,然后发到听课学生手中,以便听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果。除了讲课外,贝柯夫还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课程结朿后,组织学生在本校一年级学生班中进行教学实习,锻炼实际教学能力,要求实习生每次讲课都要写出详细教案,在实习结束后汇总成一本适合本科学生的教材。他还介绍小班上课的形式,将课桌排成凹字形,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可在凹字形中间的空间来回走动来指导学生辨认标本。也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做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这样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使气氛活跃起来,突破沉闷的单向教学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工作外,贝柯夫还认为大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有创新探索新问题的能力(即科学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观点得以经常更新。为此,贝柯夫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要选题做论文。贝柯夫是医学院毕业,也进修过体育,他对中医中的针灸有浓厚的兴趣,他让医学院来的研究生选择针灸主要穴位点部位做形态结构的研究,对体育专业来的研究生搞运动技术动作分析,对生物学专业生则可以选基础形态学研究。研究生选定研究题后,制订详细研究汁划,定期向他汇报研究情况,他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与此同时,贝柯夫还带领研究生班到上海进行了中国人骨骼肌生理横断面的研究。

1957年缪进昌与贝柯夫在教学楼(现北办公楼)

贝柯夫与教研室老师合影

前排:邓道善(中)、付常玲(前右)

后排左起:于永忠、冼汉昭、缪进昌、贝柯夫、陈民艺、黄慧娟

身的结构功能,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为此要真正了解自己,光听课,看书和图谱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标本陈列室和供他们复习课堂知识的复习室。同时人体标本陈列室还可以对外开放,起到科普宣传作用,宣传体育也是一门科学。建立人体标本陈列室时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是陈列室放在哪里,在设计实验楼时沒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其次是陈列标本从哪里来?然后地点确定后陈列柜如何设计和放置,最后是经费问题。在校方支持和兄弟院校帮助下,这些问题逐个解决,特别要感谢上海张汇兰教授,施德兴技师和上海体院的领导所给与的无私的支持。

贝柯夫还建议教研室应该组建一个精干的教学科研辅助组,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于是学校人事部门调来了一位高级组织学切片技师和两名医务人员,组成了这个团队,他们在协助专家培养研究生和教研室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人体解剖学对体育院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学生必须十分了解自

赵斌副院长(中排右5)、贝柯夫(中排右4)、缪进昌(中排右6)与解剖研究生班学生班合影

贝柯夫专家工作十分勤奋。刻苦勤劳,朴素节俭,态度严肃,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在教研室的工作量相当大,写讲义,讲课,指导论文,一边讲课,-边指导论文。在培养教师队伍建没的同时,还要操心实验室和陈列室的设计和实施。当时我们是一穷二白,缺人缺设备,只能边实践边建设。贝柯夫的学者风度(勤奋,刻苦,认真,节俭)一直影响着我和教研室老师们,我们时刻记住他!

(作者1954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原运动解剖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