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教程
-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 3666字
- 2020-08-27 11:06:24
第1章 以诗养身 受益终生
要点:
1.赏析古典诗歌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
2.赏析古典诗歌的途径和方法
1.1 用古典诗歌荡涤自己的心灵
完美的人格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一个人倘要拥有一双会欣赏文学的眼睛,唯一的途径只能是嗜读精美作品;一个人若要打造完美的人格,妙不可言的文字则会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我们的神经,使我们的情感世界频频获得真善美的升华。
从《诗经》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学就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无数优秀的诗人及作品,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达到了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就是因为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完美人格。因此,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更真实、更纯洁、更高尚。
1.1.1 古典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真”的力量
诗歌不是无情物,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作品是感物而动、情动辞发的结晶,是“真性情”的表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之一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在这样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好友送别,劝友人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离别在即,两情依依,惆怅萦怀,但一转笔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在寒冷的风雪中送去了一缕暖融融的春意;也是对朋友的劝勉,鼓励他不要自我消沉,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与人生的挑战。
1.1.2 古典诗歌让我们领悟到“善”的魅力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诗人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一种重公益轻私欲,重精神轻物欲的崇高道德境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诗人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光复大宋。但他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只能回到故乡山荫的农村,清贫自守。他的一生是失意的,而他的爱国热情却始终没有丝毫减退、没有丝毫动摇,即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仍然心系国家的命运。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亲情浓浓。他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嘱托应是千头万绪的,可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陆游对国家的热爱是如此的强烈与执着,这样的崇高精神又怎能不让人深深地感动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特别强调公益之善和精神之善的,对于私欲和物利都是鄙视和诛伐的。一个人的荣辱要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转移;个人生活、道德修养、家庭建设等都要为国家强大、民族振兴、天下太平等服务。这就是中国式的“善”——公益之善,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1.1.3 古典诗歌让我们体验到“美”的感动
中国古典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是“美”的诠释。赏析古典诗歌,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它能引领我们走进诗歌艺术胜境,去获得审美体验,领略别样的享受。一个有着良好素养的人,将会自觉地用合乎美的要求来加强自身修养,因此,他的品格会更优秀;气质会更高雅;举止会更得体;与人交往会更和谐;心理会更平顺;人生理想的实现会更顺畅。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用美人喻江南的春天,语言清丽、奇巧,呈现出的江南的春天在美的同时也平添了人性的灵动。虽然也是送别的诗歌,但却看不到一丝的离愁别绪,相反让人感到诗人好像是在送友人去和美人相会。整首词从语言到意境,再到情感都是“美”感十足,让人动容。
1.1.4 古典诗歌助我们丰富、升华人生情感
情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诗人们用诗歌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是诗性的、艺术的,也是智慧的、深层次的,更是真诚的、恒久的,如同醇酿一般让人沉醉。这种感情丰富而深沉、美好而高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1.体验中国古典诗歌中美好的人伦情怀。人,作为个体,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他人和社会而独立存在。人伦,从广义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从狭义来说,是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在古典诗歌的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个人、对家庭、对邻里、对朋友甚至对陌生人所拥有的深切的情感关怀。
中国古典诗歌表现的亲情,正是拨动了人类情感中最深沉、最无私、最博大、最强烈、最永恒的情感之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诗中描写的慈母形象,鲜活可感,对子女的爱意,亲切而厚重,感人肺腑。
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古典诗歌中永恒的题材,经典之作被千古传颂。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七夕》
爱情不只是耳鬓厮磨,诗人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出了对爱情的执着。而这样的情,并非朝暮相处,却带着一种永恒传说的美丽。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体现人性真爱的诗歌比比皆是,有《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热切渴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深挚;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往情深,忠贞不移;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挥之不去的牵挂和眷恋。这爱的情怀悠远绵长,是人们亘古不变的情感。
乡土之情是中华民族家园情结的又一体现,乡情,也可以说是对亲情的升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纲常,常常把个人情感与家国之恋紧密相连,深厚而悠远,品读着诗人的怀乡诗歌,让人觉得温馨而醇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眷恋之情寄托在这一轮明月之上,萦思悠远,情意绵长,千古流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则让我们看到无论岁月怎样无情,也改变不了故乡在诗人身上留下的深深的不可磨灭的烙印。对在外漂泊、离家打拼的人来说,故乡,就是他们的心灵寓所、精神归宿。
2.体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生命感知。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常以诗意的眼光览观万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清新、精美、澄旷、空灵的自然图画,洋溢着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诗人借对生机勃发的春天和滋润万物的春雨的描写,表达了内心对生命萌生的期待和惊喜。
再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歌,无不在自然的宁静悠远中荡涤着人的心灵,引发我们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感悟着生命本真的意义。
3.体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格精神。最典型的当属诗人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他抱有安邦济世的人生理想,具有狂放不羁、飘逸洒脱的性格。他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意气风发、壮志满怀;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的绝对自信和自我肯定;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愤世嫉俗,敢于以布衣之身去藐视权贵,无所忌惮地去嘲讽封建政治的等级秩序、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还能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去追求自由解放、遗世独立。这一座座人格丰碑为后来者树立起学习、效仿的榜样。
4.体验中国古典诗歌中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他的社会意识决定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个体的自我意识造就了其人格精神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理念上强调“天人合一”,在道德上追求“内圣外王”,既要克己养性,以道德人格的主体自觉为趋向目标,又要积极主动地与天地奋斗,把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这种思想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责任意识和超越意识。中国古典诗歌正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思想内涵来体现并提倡人们所尊崇的人生价值追求,以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如屈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的美政理想;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的渴望重振河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壮志在胸、气贯长虹的慷慨豪迈;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的同仇敌忾、志在必得的决绝刚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舍生取义、为国奉献;等等。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强烈责任感和爱国心,正是诗人社会价值追求的美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