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教程
-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 19864字
- 2020-08-27 11:06:24
第3章 古体风貌 意志歌韵
要点:
1.了解乐府诗艺术成就及影响
2.了解建安风骨及影响
3.1 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
中国的古典诗歌,虽然在很早就出现了洋洋大观的诗歌总集《诗经》和伟大的诗人屈原,然而它一直发展到了东汉的建安时代才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真正地成熟起来。如果说建安之前的诗歌是山田间天然的野花,那么到了建安时代,它则被移栽到了花园之中,并得到了许多文人才俊用大量心血的培育,于是它妍艳呈彩了。
3.1.1 汉代乐府民歌
你知道吗?(小知识)
到了汉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家出现了“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它的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文人创作歌诗,以供朝廷之用;二是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加以整理后,在朝廷典体和宴会时演唱。后世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于是,“乐府”一词便由音乐机关变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两汉乐府中的民歌现在仅存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共有353句,178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记】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xì),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wǒ duò jì),耳中明月珠。缃绮(xiāng qǐ)为下裙,紫绮为上襦(r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lǚ 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zhuó 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chí chú)。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nìng)可共载不(fǒ u)?”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jì),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lí jū);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晳,鬑(lián)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
太阳高挂在东南方,照到了我秦氏的楼房。秦家有位姣好的姑娘,本名叫罗敷。罗敷喜欢养蚕和采桑,采桑来到了城南。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绳络,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上挂着明月珠。(穿着)杏黄的绫罗下裙,紫色的绫罗短袄。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时,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少年看到了罗敷时,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使耕田的忘了犁地,锄地的忘了锄草。回家都抱怨妻子丑陋,只因为多看了罗敷一眼。
太守从南方过来,五匹马都停下了脚步。太守派个小吏前往,询问是谁家的女子?“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请问罗敷今年多大?”“二十还不到,十五却有余。”太守请问罗敷:“能和我同坐一车走吗?”罗敷上前回答:“太守怎么这么傻!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
“东方出现了一千多车骑,我的夫婿就在最前头。用什么来辨识我的丈夫?那骑着白马有黑马跟随的;马尾上系着青丝绳,马头上罩着黄金络;(他)腰中佩着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岁做了府中的小吏,二十岁在朝为大夫,三十岁官拜侍中郎,四十岁做了一城的太守。他皮肤洁白,脸上略长一些胡须。在公所中迈着方步,在府衙里慢慢踱步。在座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优秀出众。”
【赏】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和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至极。诗人采用喜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罗敷的美是内外统一的,是全方位的。她勤劳——“善蚕桑”;她貌美,美得令人震撼;更可贵的是,她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质与智慧。主人公秦罗敷,既是一个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诗歌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在表达上充分调动了民歌中常用的铺叙手法:烘托、对比、渲染,写得文辞飞扬,酣畅淋漓。其语言也清新活泼,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一种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悟】罗敷是古代美女的代名词,在当今时代,美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还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呢?
【时光隧道】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均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 “闭月”,是貂蝉的代称。
貂蝉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蝉很为主人忧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后花园烧香跪地,为主人祈祷:“月亮啊月亮,你虽清白如洗,可哪知我们老爷心中的烦恼!苍天啊苍天,你虽那样深邃,却难容我们老爷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爷的婢女,愿为国为民,万死不辞。”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顿时,他感情激动,赶忙走上前去将貂蝉扶起。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我忧在何处,你知道吗?”“知道,大人。”“那你愿同我一起讨国贼,杀董卓吗?”“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一定肝脑涂地。”王允听罢,两手一合,当即给貂蝉一拜。从此,王允便和貂蝉以父女相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貂蝉许给吕布,后又送给董卓。吕、董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这就是王允巧使连环计,一女二聘杀国贼。
那么貂蝉怎么叫“闭月”呢?
原来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 “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说得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知道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这件事传到唐明皇耳朵里,他便喜出望外,当即宣杨玉环来见驾,杨玉环浓妆艳抹,梳洗打扮后进见,唐明皇一见,果然美貌无比,便将杨玉环留在身旁侍候。由于杨玉环善于献媚取宠,深得唐明皇欢心,不久就升为贵妃。杨贵妃得势后,与其兄杨国忠串通一气,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明皇携着杨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唐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之下,唐明皇赐贵妃一死,于是杨贵妃自缢于梨园的梨花树下。后来,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长恨歌》,记叙的就是这段历史。
•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手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训练;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便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便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逐渐耗费殆尽。此时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吴国大败。达到勾践能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 “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命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扇动翅膀,跌落到地下。从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美称。
喜欢《陌上桑》的你应该还喜欢这些诗吧?那就诵读一下吧!
【读】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1]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译】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的月亮一样光明。
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今日犹如最后的聚会,明日便将分手沟头。
我缓缓地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满以为嫁了一个情意专心的称心郎,可以相爱到老永远幸福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男子应当以情意为重,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
【读】
怨歌行
新裂[3]齐纨素[4],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5]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6]夺炎热,
弃捐[7]箧笥[8]中,恩情中道绝。
【译】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1]蹀躞(xièdiè):行貌,小步走路的样子。[2]簁(shā i):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3]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4]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5]团团:团圆。[6]飙(biā o):急风。[7]捐:抛弃。[8]箧笥(qièsì):藏物的竹器(多指箱和笼),用于收藏文书或衣物。
注释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
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
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厮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读】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1]。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2]华[3]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
园中的葵菜郁郁青青,那上面滚动的晶莹的露珠啊,就要被早晨的太阳晒干。
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万物都生机勃勃。
常常担心秋天到来,那时花儿、叶儿都将衰败。
千百条河流啊,一路向东,奔向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不努力,到老了只能白白地悲伤叹息了。
【深海探月】
《枯鱼过河泣》赏析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4],相教慎出入。
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想象极其浪漫的寓言诗。“枯鱼”就是干鱼。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原诗共四句二十字。前两句描写即将失去生命力的枯鱼流下痛苦的泪水,悲怜自己的不幸与悔不可及的心情。赋枯鱼以人的情感,借鱼代其发声,其痛苦、悔恨,任其四溢。但诗中并没有说明枯鱼何以又会过河?又何以哭泣?何以悔恨?后两句进一步写枯鱼自知气脉将尽,只好写信以告同类。仅“相教慎出入”五字,便将枯鱼何以过河,何以泣,何以悔,在信的内容中自然透露出来,构想非常巧妙,内容亦极丰富。前两句写不幸者的悔悟,那只是诗的表形。倘若不幸者能用亲身的痛苦遭遇告诫后来者,使人们对环境世态有理智的认识与处置,并以此为诫而“慎出入”,这才是诗的内质。
前两句写不幸者的悔悟,那只是诗的表形。倘若不幸者能用亲身的痛苦遭遇告诫后来者,使人们对环境世态有理智的认识与处置,并以此为诫而“慎出入”,这才是诗的内质。
此诗通篇全用比喻,想象新奇,结构精巧,表情达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篇幅虽小,则主旨深刻清晰,足撼人心。
注释
[1]晞:干,干燥。[2]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3]华:同“花”。[4]鲂鱮(fáng xù):鲂:鳊鱼的古称。鱮:鲢鱼的古称。
《有所思》赏析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1]君?双珠玳瑁簪[2],用玉绍缭之[3]。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4],秋风肃肃[5]晨风[6]飔[7],东方须臾高知之[8]。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热烈的情诗。全诗采用女子自述的口吻,写出了一段感情的波折,塑造了一个热情奔放、忠于爱情的年轻女子形象。
“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兄嫂也可能知道了此事。唉!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她经过一番精心思考,终于选择了“双珠玳瑁簪”。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言简意丰,情调富于缠绵悱恻。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那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此女子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是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此处也指女子忆及昔日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更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地顽固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自然使她不免顾虑和动摇,使她依依难舍呢!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注释
[1]问遗(wèi):赠与。[2]玳瑁(dài mào)簪: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3]绍缭:缠绕。[4]妃呼豨(bēi 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5]肃肃:风声。[6]晨风:鸟名,就是鹯,和鹞子是一类,飞起来很快。[7]飔(sī):疾速。[8]高(hào):同“皓”,白。
也有人说《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诗歌的结构,以“双珠玳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
《悲歌》赏析
悲歌可以当[1]泣,远望可以当归[2]。思念故乡,郁郁累累[3]。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4]不能言,肠中车轮转[5]。
这首古辞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描述的主题是游子思乡而不得归的悲哀。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他为何这样悲哀?“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真的“远望可以当归”吗?诗人既然远离故乡,欲归不能,欲罢不甘,索性“以望当归”,聊以安慰那漂泊、孤寂的心。用心的读者,读到此两句,往往皆会被诗歌的独特情感所感动。在汉民族几千年的漂泊之魂里,那种以歌当泣、以望当归的异乡人的共同情愫,曾慰藉了多少流浪他乡的羁旅之客啊!正是因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见到了故乡吗?没有。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故乡何在?亲人何在?诗人思乡的愁怨还未解开,新的愁怨却已接踵而至。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归家,就算归家又能怎样?家中早已草木凋零、无人在世了!这个世界除了孤单的一个“我”之外,还有谁是“我”的亲人?诗人的家中为什么无人,他并没有在诗中详细地告诉我们,但从诗人的笔触中我们能感觉到诗人归家后那种更深的凄凉之境。站立于滔滔河边,连归家的外物都无法借助,因为“无船”。归家无途,没有人能真正帮助诗人;而即使到了“家”中,亦没有人能真正陪伴诗人。诗人一生、一路、此地、此境的孤独难耐,实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难怪诗人首句会唱出“悲歌可以当泣”这一千古绝唱。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的思乡之情,他的痛苦遭遇,很想向人诉说,但有许多难言之隐,不敢乱说,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注释
[1]当:可以;这里是“聊以”的意思。当(dāng):代替。[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两句的意思是,“惟其欲泣,所以悲歌;惟不能归,所以远望”。[3]郁郁:愁闷貌。累累:失意貌。[4]思:悲也。[5]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两句是说思乡的悲愁憋闷在心里,就像车轮在肚肠中滚来转去。
尤其“郁郁累累”一句,一种怀乡的断肠情绪,深深掩埋其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难言的悲伤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这是极好的比喻,不但“转”字关合得自然,同时能传达痛楚之感给读者。
《上邪》赏析
上邪[1]!我欲与君相知[2],长命[3]无绝衰[4]。
山无陵[5],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6],天地合[7],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位古代女子对爱情执着的宣誓。《诗经》中有一首简单的歌,唱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歌声绵绵不断。在许多年之后的汉朝,也有这样一首简单的歌,出自乐府,温婉流转,可以唱碎人心:“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首句“上邪”是指天为誓!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前一句是表白对爱情的态度,后一句是铿锵有力地表白对爱情的坚贞。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富于反抗的女性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句虽没有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了读者面前。她要与一个男子相爱,而且这爱永不断绝、永不衰减。
爱情,只有与坚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纯洁美好的。女子当然懂得这一点,因此她要进一步表明心迹。不过,她没有从正面直说,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逆向想象,从反面设誓。
她先举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为设誓的前提:“山无陵,江水为竭”,是说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说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天地合”,是说整个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然后吐出了“乃敢与君绝”五个字。由于这五个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为支撑点,因此字字千钧,不同凡响;又由于设誓的前提没有一个会出现,因此“乃敢与君绝”的结果也就无从说起了。
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特殊形式。
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虽已千百年,但这个女子的可爱形象依旧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诗短情长,撼人心魄。“《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从艺术上看,此诗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追求犹如火山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
有如此炽烈的感情便有与之相配的诗歌形式。它的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读此诗,我们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声。
注释
[1]上邪(yé):天啊!上: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2]相知:相爱。[3]命:古与“令”字通,使。[4]衰(cuī):衰减、断绝。[5]陵(líng):山峰、山头。[6]雨(yù)雪:降雪。雨:名词活用作动词。[7]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8]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3.1.2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你知道吗?(小知识)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一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其内容主要抒写游子的失志无成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表现当时中下层士子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记】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1]!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2]?
愚者爱惜费[3],但为后世嗤[4]。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5]。
【译】
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总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整天不快乐的人,只想着为子孙积攒财富,这就显得格外愚蠢,不肖子孙也只会嗤笑祖先不会享福!像王子乔那样成仙的人,恐怕难以再等到吧!
【赏】
这样一首以放浪之语抒写“及时行乐”的奇思奇情之作,似乎确定可将许多人的人生迷梦“唤醒”。但仔细想来,“常怀千岁忧”的“惜费”者固然愚蠢,但要说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及时满足一己的纵情享乐,恐怕也未必是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这种态度大抵是对于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苦闷生活的无力抗议。对毫无出路的下层人来说,只不过是从许多迷梦(诸如“功业”、“名利”之类)中醒来后,所做的又一个迷梦而已——他们不可能真能过上“被服纨与素”、“何不秉烛游”的享乐生活。所以,与其说这类诗表现了“人性之觉醒”,不如说是以旷达狂放之思,表现了人生毫无出路的痛苦。只要看一看那文人稍有出路的建安时代,这及时行乐的吟叹,很快又为悯伤民生疾苦、及时建功立业的慷慨之音所取代,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悟】岁月是短暂的,它会匆匆从我们的指尖溜走,悄悄地,不留下一丝痕迹,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我们甚至无法抓住岁月的尾巴……
注释
[1]昼短夜苦长二句:“秉”,执也。“秉烛游”,犹言作长夜之游。[2]来兹:因为草生一年一次,所以训“兹”为“年”,这是引申义。“来兹”,就是“来年”。[3]费:费用,指钱财。[4]嗤:轻蔑地笑。[5]仙人王子乔二句:“王子乔”,古代传说中著名的仙人之一。“期”,待也,指成仙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期待。
【时光隧道】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喜欢《生年不满百》的你应该还喜欢这些诗吧?那就诵读一下吧!
【读】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1]。
忧愁不能寐[2],揽衣[3]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4]。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5]还入房,泪下沾裳衣[6]。
【译】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
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1]罗床帏:罗帐。[2]寐:入睡。[3]揽衣:即“披衣”、“穿衣”。揽:取。[4]旋归:回归,归家。旋:转。[5]引领:“抬头远望”的意思。[6]裳衣:一作“衣裳”。
注释
【深海探月】
《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1]行行,与君生别离[2]。相去[3]万余里,各在天一涯[4]。
道路阻[5]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6]依北风,越鸟[7]巢南枝。
相去日已[8]远[9],衣带日已缓[10]。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11]。
思君令人老[12],岁月忽已晚[13]。弃捐[14]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诗人用思妇自述的口吻,委婉地抒发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诗歌开头叠四个“行”字,表现一个离乡背井的游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无休止的飘荡。为什么要分别不知道,可以想象到走了又走,愈走愈远。叠词可以使节奏舒缓、绵长,在空间距离的延展中,又穿越了时间长河,随着空间的延伸,时间也是弥久。在无情的时空中,思念随着延伸的路向着无垠延伸,思念随着弥久的时间向未来弥漫。
“与君生别离”,点明离别之旨。没有得到,可能也就没有失去的对照,黯然销魂者,是因为原来魂为之销。所以说离别是它的主题,或者更准确地说,离别的情思变化正是它的主题。人间悲痛有两端:生离与死别。在本句中,“生”字又含有了字面背后的另一重伤感,这也许不仅是生离,甚至就是一种死别。一语而双至痛,其痛亦已甚哉!
人隔两地,相距遥遥,生死不知,天涯两端。此处“一涯”很有些意思,虽天涯两地,但藏有二人默默相望凝思之状,有含泪双眸的“远望可以当归”之情。
亲人不可归,自己不能行,如此状态,“会面”怎有时? 思妇低吟、啜泣,陷入沉沉的凝想之中。“阻”字很重要,如果长路而顺,大可快马加鞭,轻舟已过,但“阻”且长,回来之路不简单。
“胡马”、“越鸟”尚如此,亲人怎会不思念家人呢,总该有些讯息呀?是安慰,是埋怨,更是因念之切而生的怨,是含于怨中的无尽的思念。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呢?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别很久了,为伊人也消得憔悴,“衣带日已缓”,无法可想,又不可断绝。空间慢慢地变化成时间,这里两个“日”字,两个“已”字,思念不可断绝,只能等待承受。
注释
[1]重(chóng):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2]生别离:即生离死别意。[3]相去:相距,相离。[4]涯:方。[5]阻:艰险。[6]胡马:北方产的马。[7]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8]同“以”。[9]远:久。[10]缓:宽松。此句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11]顾反:反同“返”还返,回家。[12]老: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憔悴,有似衰老而已。[13]晚: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14]弃捐:抛弃。
等待的结果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浮云很温厚很温婉,又还有点希望,或许有一天云开日来。衣带缓但可变紧,然老而可少,晚而可早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留给思妇的、伴随思妇的仍将是绵绵无尽的又一天、又一年。
思念绵绵令人老,还是“努力加餐饭”吧,原本就是茶饭不香,不思饮食,思念之罪也;而今是自我宽慰,徒想何益?是无奈之语,又是多情之语,思念之罪也;多吃些饭,以挨岁月,活着才有希望,总是有些希望在支撑,又是思念之罪也。
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生离死别是动荡年代里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诗人要挖掘的就是隐含在这种普遍的离别之情背后的人生大悲哀。
这首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出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陵上柏》赏析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1]。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2]。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3]。
洛中何郁郁[4],冠带[5]自相索[6]。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7]。
两宫[8]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9]娱心意,戚戚[10]何所迫?
这是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的记录。
开头四句,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和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具有实感,也充满了激情。主人公独立于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与脚底的地,当然更是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匆匆忙忙。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借酒消忧,由来已久;“驾马出游,以泄我忧”,也是老办法。看来,这位主人公是二者兼用的。他携“斗酒”,赶“驽马”,到了繁华的南都和京城去玩耍。但主人公的注意力并没有仅停留在景象上,他看到京都的达官显贵之间的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极宴娱心意”,表现了“冠带”们花天酒地、追求享乐的情状。那些“长衢”、“夹巷”、“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宴娱心意”的场所。
注释
[1]“青青二句”:山上的树柏四季常青,山间的溪流穿过攒聚的众石长流不息。陵:大的土山。[2]远行客:比喻人生的短暂。离家远行的人会更思家,无论到了哪里都不能久留。且有暗示有厌世之意。[3]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4]郁郁:形容洛中繁华热闹的气象。[5]冠带:官爵的标志,用以区别平民,此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6]索:求。[7]“长衢二句”:大街的两旁罗列着小巷,许多王侯的第宅在巷中,而第宅的大门则面临大街,以见气概之盛,引人注目。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8]两宫:指洛阳城内的南北两宫。[9]极宴:极致的宴会。[10]戚戚:忧思的样子。
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作何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感想的抒发。然而对这两句的理解人们却歧解纷纭:一种说结尾两句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一种说结尾两句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原来那些权贵豪门也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第三种说结尾两句是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而诗中主人公却戚戚忧迫,两种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门权贵。主人公本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主人公的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消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生在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全诗内涵已深,结尾又用反问作结,更使诗歌余味无穷。
《今日良宴会》赏析
今日良宴会[1],欢乐难具陈[2]。
弹筝[3]奋逸响[4],新声[5]妙入神。
令德[6]唱[7]高言[8],识曲[9]听其真[10]。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11]。
人生寄一世,奄忽[12]若飙尘[13]。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14]。
无为守贫贱[15],坎坷长苦辛。
诗歌深刻揭示了汉末社会士人对理想追求的幻灭与沉沦,表达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相矛盾中的困惑,展现了他们身处没落社会心灵遭受的痛苦与觉醒。
诗歌前六句描写的是宴会的情形。先写“宴会”是“良宴会”,“欢乐”是“难具陈”;再写“弹筝”的音乐演奏,而奏出的乐曲是“逸响”和“新声”。这是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意气风发,他们的弹筝“奋逸响”;他们的新声“妙入神”;他们在曲子里所表现的是“令德”和“高言”的美好理想;他们说真正理解我们的人能懂得我们的追求。
注释
[1]良宴会:热闹的宴会。[2]具陈:全部说出。[3]筝:乐器。[4]奋逸响:不同凡俗的音响。[5]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6]令:美好的意思。有令德的人,是指知音者。[7]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8]高言:高妙之论。[9]识曲:知音者。[10]真:谓曲中真意。指知音者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且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11]齐心二句:上句是说下面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下句是说这种感慨大家都没有把它说出来。[12]奄忽:急遽也。[13]飙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14]第高足,先据要路津: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路:路口。津,渡口。据要路津,是占住重要的位置。[15]无为守贫贱: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也是用音乐来作比喻的。“令德唱高言”是说,我们把我们美好的德行和理想都通过歌曲唱出来。“令德”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
可是,他们中有人达成愿望了吗?假如真的有一个人能够“识曲听其真”,能够听懂这些年轻人在弹奏和歌唱时心中所存的志意,那么他所听到的是什么呢?
前六句是意气风发的。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起,就转入了人生无常的悲哀。本欲忘却烦忧,听曲生情,烦忧更胜。及时行乐并未疗愈其心灵的沉痛,相反,倒是更激起其一腔感愤。后六句转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慨,发表对人生的看法。
“人生于世间就如同一个过客在旅店里住一晚一样,一夜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到明天你就该离开了。又像尘土,一会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快马加鞭,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
既然人生这么短暂,是否还需要如此认真对待呢?他的那些“令德”、“高言”之类,难道就不可以改变吗?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是“策高足”“踞要津”?或者坚持自己听从内心继续“苦辛”“坎坷”?他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上产生了困惑和犹豫。人非圣贤,每个人在人生选择的紧要关头都难免产生困惑和犹豫。当然,有的人就走上了富贵显达的那一条路,为了享受人生的快乐而牺牲了原来的理想,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而如果坚持走你原来所选择的那一条路呢?说不定你会遇到更多忧患和不幸。诗歌表现了一种在人生歧路上的徘徊,给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失意的情况下,面对短暂的人生,还要不要坚持你的理想?这个问题实在是古往今来一切人都很难回避的。作者又没有直截了当地把这个问题说出来,这首诗表达得很婉曲、很深远。它涉及了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客从远方来》赏析
客从远方来,遗[1]我一端[2]绮[3]。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4]。
文彩[5]双鸳鸯,裁为合欢被[6]。
著以长相思[7],缘[8]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9],谁能别离此?
此诗以奇妙的思绪,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开篇一改《古诗十九首》常从写景入手的惯例,而采用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叙事方法。
突然来访的远方客人送来半匹素缎,并郑重其事地告诉她,这是她远在万里之外的夫君特意托他捎回来的。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又惊又喜!尽管只是算不得怎样珍贵的半匹素缎,但它是来自“万里”之外的夫君处,当然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她的多少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又怎能不睹物而惊、旋即喜色浮漾?
注释
[1]遗:指客替故人带来赠品。[2]端:犹“匹”。一端即半匹。[3]绮:绫罗一类的丝织品。织成彩色花纹的叫锦,织成素色花纹的叫绮。[4]故人:此指久别的“丈夫”。尔:如此,指思旧之情。这两句是说尽管相隔万里,丈夫的心仍然一如既往。[5]文彩:绮上面所织的花纹。[6]合欢被:被上绣有合欢的图案。合欢被取“同欢”的意思。[7]著: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著以长相思”。[8]缘:饰边,镶边。这句是说被的四边缀以丝缕,使连而不解。[9]以胶投漆中:用胶漆混合在一起比喻两情的坚牢和无法分割。
若将此四句与《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对照着读,我们会感受到,似乎其中还含有更深一层蕴意:后者是诉说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的凄苦,一纸书信而竟怀袖三年,可知这“万里”相隔不仅日久天长,而且绝少有音讯往还。这对家中百思想千系念的妻子来说,是非常痛苦难挨的事。在近乎绝望等待中,女主人公心头时时袭上被遗弃的猜忌疑惧。而今天竟意外地得到夫君捎来的素缎,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夫君也如她这般,也在思念着她啊,那“千思万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惧便烟消云散了,那压抑许久的凄苦和哀伤似乎也随着“声泪交织”地“故人心尚尔”烟消云散了。
女主人公又意外地发现,素缎上面竟然还织有鸳鸯双栖的花纹。夫君是在用此来向她表示真心的,倾诉着愿与妻子百年相守的热烈情意。女主人公睹绮思夫,不禁触发起联翩的浮想:倘若将它裁作被面,则可以做条温暖的“合欢被”,再“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非常地惬人心意。“著”有“充实”之意,“缘”指被之边饰。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结,这是制被的常识。但在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这些平凡的床上用品,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丝绵”使她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结难解。这两句谐音双关之语,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传达得既巧妙又动人!
制成了“合欢被”,夫君回来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妇之乐了。那永不分离的情景,致使兴奋的女主人公不禁又脱口咏出了“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奇句。“丝绵”再长,终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有松散之日。这世上唯有“胶”之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永不分隔吧!这就是诗的结句。真可谓奇思、奇情、奇语,把诗情推向了如花似锦的境界。
初读起来,《客从远方来》所表现的,就是上述的喜悦和一片痴情,全诗的色彩很明朗。但从另一角度去解读:当女主人公欢喜地念叨着“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时候,她恰恰还正陷于与夫君相隔“万里”的“别离”之中。所以女主人公描述的一切,其实都不过是幻想或虚境罢了。甚至说几时有远客之“来”,又何尝有彩“绮”之赠?倘若她真能与夫君“合欢”,她又何必要在被中著以长相之思、缘以不解之结?所以于不合欢时作“合欢”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无中生有罢了。如此看来,此诗所描述的意外喜悦,实蕴含着夫妇别离的不尽凄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随着苦苦相思的无声咽泣!正笔反用,诗歌又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义。
诗歌采用的突兀而起、直叙其事的方式,恐怕正是为了造成一种绝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强烈地展示女主人公那交织着凄苦、哀伤、惊喜、慰藉的“感切”之情吧!——这就是开篇的妙处。
这首诗既不写独守空闺的孤苦,也不写对故人的痴念,而是巧妙地截取了“客来遗绮”这一生活片断来描写思妇的心理活动。全诗以“端绮”为生发点,以“故人心尚尔”为情感的策源,以思妇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物写情,以事写入,一气流走,首尾贯穿,结构严谨,毫无松懈。
《明月皎夜光》赏析
明月皎夜光,促织[1]鸣东壁。玉衡[2]指孟冬[3],众星何历历[4]。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5]。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6]。
昔我同门友[7],高举振六翮[8]。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9]。
南箕北有斗[10],牵牛不负轭[11]。良无盘石[12]固,虚名复何益?
这是一首失意文人慨叹世态炎凉的诗歌。
一位失意的士子,默默无语地在月下徘徊,独对着清寂的秋夜。
月色皎洁,蟋蟀低吟,白露沾草,玄鸟远逝,寒蝉凄切,众星历历,凉意沁骨,身披漫天的月光,花木依旧扶疏,这一份凉意是无意的提醒——又是秋季了!
他在问:燕子都飞往哪里了呢?这样怅然地一问,不过是为了掩盖心底的惊悚:原来,自己游宦京华,转眼又经几度寒暑?时光如此的迅疾,自己又有几多流离辗转的客中的凄楚,久滞京华,夜深难眠,能够做些什么呢?诗歌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月光笼盖悲情,其实是在为后文的情感抒发铺上凄清的底色。
当诗人伤痛时,情感不免愤愤起来。诗人为什么久滞客中?为何在如此夜半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希望、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都破灭了!求宦京华,岁月蹉跎中,曾经和他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已经先振翅高飞,扶摇而上青云了。这应当是好事,朝中有人好做官,好友飞黄腾达,自然会从青云中垂下五彩丝绳,拉上士子一起比翼齐飞,翱翔于京师。可是,昔日携手的好友,将自己当作走路时遗留在身后的脚印,根本不屑一顾,更别说援引和提携了!
这一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的卑劣之态,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许多惊讶、悲愤和不平!全诗的主旨到了这时才表现出来,那在月光下徘徊的士子,原来是这样一位为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
带着被抛弃的余愤的诗人借问责徒有虚名的星星,引出“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磐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磐石”友情安在?诗人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结束了全诗。
注释
[1]促织:蟋蟀。[2]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至第七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3]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玉衡指孟冬,这句是说由玉衡所指的方位,知道节令已到孟冬(夏历的七月)。[4]历历:分明貌。[5]易:变换。[6]玄鸟:燕子。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7]同门友:同窗,同学。[8]翮(hé):鸟的羽茎。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这句是以鸟的展翅高飞比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9]弃我如遗迹: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抛弃了我。[10]南箕:星名,形似簸箕。北斗:星名,形似斗(酌酒器)。[11]牵牛:指牵牛星。轭:车辕前横木,牛拉车则负轭。不负轭:指不拉车。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这二句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的有虚名无实用,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12]盘石:同“磐石”,特大石。
这叹息和感慨,包含了诗人那为炎凉世态所欺骗、所愚弄的多少伤痛和悲哀啊!
《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的妙处就是,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蝉鸣之中。这也是诗歌可以“怨”的作用,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情感宣泄的方式和途径,在身心上助益人生。
《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1],阿阁三重阶[2]。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3]。
清商[4]随风发,中曲[5]正徘徊[6]。一弹再三叹,慷慨[7]有余哀。
不惜[8]歌者苦,但伤知音稀[9]。愿为双鸿鹄[10],奋翅起高飞[11]。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当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奏,怎少得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中,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
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四句描述高楼之壮美,中八句写尽弦歌之悲凄,后四句则是感叹知音难求。
西北方向有一座“高楼”矗立,这高楼是那样堂皇:“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层叠有三重。那巍峨的楼影,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此非实境。《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此诗是作者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在万籁俱寂中,听从那高楼上飘来的“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吧?
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诗人是借古抒怀。杞梁的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苦寂寞中了。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以此意境烘托、传达内心之戚,极为妥贴。
注释
[1]交疏结绮窗:疏,镂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2]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3]无乃杞梁妻: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4]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5]中曲:乐曲的中段。[6]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7]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8]惜:痛。[9]知音: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意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10]鸿鹄:鹄,就是“天鹅”。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11]高飞:远飞。这句是说,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一个“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充满了凄凉的氛围。那哀哀弦歌的必是位女子。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中倾泻,“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接着又是铿然地“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这阵阵的叹息声正裹着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在耳际回旋! 而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感。这伤感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啊!共同的命运,相近的情怀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
“欲将心事付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古往今来,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若无知己,该是多么寂寞,何况是那“高处不胜寒”的女子。
诗歌构思之奇巧令人称妙:不仅把自身托化成高楼上的“弦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相互照应,聊相慰藉。诗人透过诗歌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并希望奋翅“高飞”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撼人心。所以清人吴淇评说《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