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标准化走向产业化
闪联标准联盟以标准为纽带形成了“中国大企业联合创新”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对于闪联而言,这或许仅仅是开始,产业化正走在艰巨而漫长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才能带动闪联产品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于闪联未来的发展,产业化是最大的挑战,产业化不仅是标准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标准推进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闪联未来发展最大的目标。
如何让标准“落地”,这给闪联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化,闪联联盟内部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成立闪联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和工程实验室,以及更多的市场推广、协议栈开源等工作。
目前,闪联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智能电视、计算机、白色家电、移动设备等多类设备上,联想、长城、TCL、海信、康佳、创维、美的等厂商都在产品里预装了闪联协议,在国内广泛应用。
然而,闪联虽然在2003年就提出了互联互通的想法,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局限,互联互通的控制方式比较复杂,闪联应用的优势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2005年12月,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仪式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为不同终端融合提供了发展契机。
在积极推进多屏融合的今天,我国终端厂商纷纷致力于开发支持多屏互动技术的终端产品,以实现内容、网络和终端的真正融合,提升用户体验。可以说,多屏融合已成为厂商提高竞争力、形成差异化、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这让闪联标准也得到了用武之地。
2011年5月,基于闪联标准的“享屏”多屏互动技术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在国内智能电视领域,这标志着闪联产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闪联“享屏”能够将手机、平板电脑变成智能电视的遥控器,实现跨屏操控,支持不同智能设备间跨网络内容共享。目前,闪联“享屏”多屏互动客户端已经在联想、海信、TCL、康佳、创维、同洲、九洲、京东方、清华同方等厂商的产品上预装,累计预装量已超过100万台。闪联标准为各厂商智能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内嵌闪联“享屏”技术的智能电视逐步普及。
2012年,闪联在智能互联、智能用电、享屏社交电视、智慧教育、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等领域都加大了研发力度,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互联互通新体验。尤其是智能用电,对于全行业都在提升能效水平的家电业来说,是绝好的市场卖点。
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小甲告诉记者,康宝电器的主营产品热水器、消毒柜、抽油烟机等都是能耗大户,智能用电可以大大提高家庭用电效率,这超越了家电产品本身能效技术提高用电效率。
孙育宁告诉记者,2012年是闪联产业化推进的关键一年,众多闪联产品正式投放市场。闪联标准的快速产业化表明中国自主标准的制定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闪联联盟展示的产品
如今,闪联标准联盟以标准为纽带形成了“中国大企业联合创新”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起来。对于闪联而言,这或许仅仅是开始,产业化正走在艰巨而漫长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才能带动闪联产品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闪联文本
大事记
2003年7月,由原信息产业部批准,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5家企业发起、7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简称“闪联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
2004年10月,在第六届深圳高交会上,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和长虹分别发布了闪联笔记本、投影机、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闪联产品。
2005年6月,SJ/T11310-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第1部分:基础协议》(简称“闪联标准”)1.0版正式颁布成为推荐性电子行业标准,闪联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3C协同产业技术标准”。
2005年12月,“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为国内第一个致力于推动和落实标准产业化进程的企业实体。
2006年3月,闪联与日本、韩国标准组织ECHONET和HNF联合成立亚洲第一个跨地区的家庭网络标准组织“亚洲家庭网络标准委员会(AHNC)”。
2006年10月,闪联获得第一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2007年7月,“闪联内容保护技术引领正版数字音乐健康发展”的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2008年1月,闪联技术标准与“嫦娥”飞天、南极科考等事件一同被列为2007年我国八大重大科技创新事件。
2009年7月,闪联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深圳正式揭牌。
2010年2月,闪联两项国际标准正式文本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官方网站向全球发布。
2011年5月,闪联享屏技术在多个厂商的智能电视中实现预装,闪联产业化进程进入全新阶段。
2012年2月,闪联4项国际标准由ISO发布,闪联全部7项标准成为3C协同领域首部系列国际标准。
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将信息通信技术与节能减排融合,泛在绿色社区控制网络标准成为节能减排和物联网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全球标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