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拔罐疗法

拔罐是以各种罐状器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他途径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肉上,产生温热或吸力刺激,并造成局部组织淤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家庭保健有火罐和气罐两种。

罐具的种类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气罐数种,有些罐口较大的药瓶、罐头瓶也可作代用品。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证有哪些呢?拔罐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腰、腿痛,面瘫,肌肤麻痹;肺部疾病,如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

适合于家庭保健的拔罐方法主要有火罐法、气罐法。在拔罐前应先准备好各种罐具、酒精、棉球、火柴、小纸片等。有时为了增强火罐的吸附力和保护皮肤,可事先在拔罐部位或罐口涂抹少许油膏。

(一)火罐法

1.闪火法

拔火罐要求火力强、动作快、部位准、吸附稳。方法是:用镊子挟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闪一下即迅速退出,将火罐迅速罩在选定部位。

2.投火法

如果是侧面横拔,在燃烧物不会落在皮肤上的情况下,将酒精棉球点燃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万一家里没有酒精和棉球,也可以因陋就简,将擦燃的火柴杆或点燃的小纸片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

3.坐罐法

拔罐后,留置不动者称为“坐罐”。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痛症可适当延长,待局部皮肤充血或淤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

4.推罐法

如果病痛的范围比较大(如腰背、大腿),而家里又只有1个罐具,则可以采用“推罐”(“走罐”)法。方法是:先在选定部位和火罐口涂一层润滑剂(如各种按摩油膏等),将罐拔住,然后手握住罐体,用力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慢慢推动,至皮肤充血为止。

5.取罐法

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强力硬拉或左右旋转。

取罐后局部发红或出现紫红色,属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水泡,系火力烫伤所致,小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不必处理;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时,应刺破水泡,放出液体,然后用创可贴或纱布敷盖,防止因衣服摩擦引起疼痛或导致感染。

(二)气罐法

罐具一般由有机玻璃制成,配一把抽气枪。此法的优点是不用火,清洁卫生,而且还更安全,对于非风寒湿邪引起的病症,而又需要拔罐者特别适宜。不足之处是缺乏火罐的温热刺激作用,对于寒性病症缺少火罐的温热治疗作用。

使用的时候,把气罐顶端的小塞子提起来,气罐罩在病变部位或穴位上,将抽气枪插在气罐顶端,连续不断地抽气,这时患者会感觉到罐具吸拔得越来越紧。当吸力适中的时候就停止抽气,留罐10~15分钟。取罐时只需将气罐顶端的小塞子再提起来就可以了。

·王教授提醒·

拔罐法有什么禁忌和注意事项呢?

首先,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口径大小相宜的罐具。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没有骨骼凸凹的部位,以防掉罐。

其次,病人要保持正确而舒适的体位,罐具拔上之后,病人就不能乱动了,以免导致拔罐部位疼痛或掉罐。

第三,罐具拔上之后,应注意防护。如果拔罐部位发紧、发热,这是正常现象;倘若过紧并有疼痛或烧灼感,应将罐具取下,检查是否有烫伤,然后重新拔。

第四,高热、抽风者不宜拔罐;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拔罐;浅表血管所在部位,以及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时,不宜拔罐。

第五,心前区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以免发生意外;过于瘦弱、过饥、过饱、情绪激动者和月经期妇女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