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肉羊养殖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世界肉羊产业现状和前景

肉羊饲养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肉羊生产体系及配套技术日趋完善。其基本特征是结合本国实际,提高良种化程度,建立肉羊生产模式,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推广羔羊早期断奶、颗粒饲料育肥及胴体分级等技术,实现了肉羊的规模化饲养。随着肉羊饲养业的不断发展和肉羊科学技术的不断积累,世界肉羊生产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趋势。

1.建立健全杂交繁育体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肉羊饲养业的成就之一就是培育出了专门化的肉羊新品种,如美国的波利帕依羊、摩尔兰羊,英国的科尔布雷得德羊、达姆莱羊,澳大利亚的道美羊、格劳玛克羊等。其共同特点是母羊性成熟早,全年发情,产羔率高;羔羊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饲料报酬好。但由于其数量较少(如新西兰的半细毛羊占98%,澳大利亚的细毛羊占75%等),不能适应所有的生态类型,故世界肉羊饲养业的发展将逐步走向广泛利用经济杂交,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杂种优势生产羊肉。实践证明,各个国家依据自己的资源配置特点,选用分布广泛和适应性好的本地品种做母本,建立经济杂交模式,能取得较好的肉羊生产效益。例如,英国选用的母本品种是固有的山地种,建立了低地、平原和山地肉羊生产体系;澳大利亚利用美利奴母羊做母本,由边区莱斯特羊和无角陶赛特羊分别作为第一、第二父本,建立了二元和三元杂交体系;新西兰建立了以罗姆尼羊等半细毛羊品种为母本的杂交繁育体系,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肥羔生产趋向专业化和集约化

利用羔羊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肥羔肉生产正逐步取代大羊肉生产。例如,美国羔羊肉产量占全部羊肉产量的70%,新西兰占80%,法国占75%,英国占94%。肥羔肉生产专营企业每年可批量生产和集中上市,表现出较高的产品率和劳动生产率。

3.天然草场改良,人工草场不断扩大

为了提高草地载畜量,降低肉羊生产成本,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并采用围栏分区轮牧技术,已成为肉羊饲养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例如,澳大利亚的人工草场占66.5%,英国占64.5%,且多设有人工围栏,这使养羊业摆脱了“靠天养羊”的局面。

4.积极推广应用肉羊生产新技术

由于繁殖控制技术、早期断奶和人工代乳料生产、饲养管理新工艺,以及农副产品和青粗饲料工厂化加工等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合理安排产羔季节、实行同期化密集产羔、充分利用牧草生长季节或农区丰富的饲草饲料育肥羔羊等技术的应用,使全年批量生产规格相同的肥羔成为现实。

第二节 我国肉羊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肉羊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羊业生产快速腾飞,已跨入世界生产大国行列。

一、我国肉羊业生产概况

中国养羊业生产大致分为农区和牧区两大区域,牧区主要有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农区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羊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肉羊生产发展迅猛。目前我国羊的饲养量、出栏量、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使我国羊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和完善。

根据行业统计,2004年全国绵、山羊存栏36639.1万只,羊肉产量399.3万吨,比1985年绵、山羊存栏15588.42万只,羊肉产量59.35万吨,分别增加21050.68万只、339.95万吨;比2000年绵、山羊存栏29031.9万只,羊肉产量274万吨,分别增加7607.2万只、125.3万吨;2005年全国绵、山羊存栏37265.9万只、羊肉产量435.5万吨;2006年全国绵、山羊存栏36896.6万只、羊肉产量469.7万吨。从1985年到2006年的21年间,全国绵、山羊存栏增加21308.18万只、羊肉产量增加410.35万吨,增长1.36倍和6.91倍(表1-1)。

表1-1 2001—2006年全国绵、山羊存栏量和羊肉产量变化(《中国统计年鉴》)

图1-1 2001—2006年全国绵、山羊存栏量变化

图1-2 2001—2006年全国羊肉产量变化

从图1-1可以看出我国羊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图1-2中可以看出我国羊肉产量尽管逐年增加,但还是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二、我国肉羊产品国际贸易状况(中国农业部)

1.羊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我国2004年羊产品出口量为2.24万吨,同比1.25万吨增长93.7%;羊肉出口额为4180.85万美元,同比2061.94万美元增长1.03倍,占羊产品出口总额的89.22%;羊肉进口额为4259.10万美元,同比3859.73万美元增长10.35%;贸易逆差为78.25万美元。2006年,我国羊产品出口额为7051.96万美元,同比增加18.08%。其中,羊肉占羊产品出口总额的94.66%。羊产品进口额为5040.58万美元,同比减少10.69%。贸易顺差为2011.38万美元,是上年的6.45倍。2007年1~11月,我国羊产品出口额为4649.59万美元,同比减少26.25%;进口额为6929.48万美元,同比增长47.24%。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2279.89万美元(图1-3)。

图1-3 2003—2007年各年1~11月份我国羊产品贸易额(万美元)(中国农业部)

2008年1月份,我国羊产品出口额为572.82万美元,同比增加3.64%;进口额为1029.87万美元,同比增加1.24倍(中国海关)。羊肉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合计占羊肉进口总额的99.63%。

2.活羊出口减少

2006年,除种羊外,我国活羊出口额为375.73万美元,同比增加22.95%;出口量为8.70万只,同比增加5.75%。我国种羊进口额为23.30万美元,同比减少88.05%;进口量为157只,同比减少91.34%。2007年1~11月,我国活羊(种羊除外)出口额为43.27万美元,同比减少87.95%;出口量为1.46万只,减少82.09%。2008年1月份,除种羊外,我国活羊出口额为8.46万美元,同比减少40.63%;出口量为2640只,同比减少42.68%。

三、我国羊肉消费情况

1990—2007年我国羊肉消费总量及人均羊肉消费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

1.羊肉的特点

羊肉含蛋白质高,脂肪少,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具有鲜嫩多汁,味道美,容易消化,羊肉每百克脂肪中的胆固醇含量仅 29mg,而牛肉 75mg、猪肉 74.5~126mg、鸡肉 65mg、兔肉 65mg,是适合老人、病人的营养补品。对羊肉营养价值认识的深化,喜欢食羊肉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肉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羊以草食为主,很少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药物残留和激素残留量极低,是基本符合现代消费观念的天然保健食品,其消费量不断增加。

2.羊肉人均占有量

人均羊肉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羊肉消费情况和消费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人均占有量越低,消费量也就越低;同时人均占有量越低,消费量增长的空间也就越大。从表1-2和图1-4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羊肉占有量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在1980年人均羊肉占有量仅有0.4kg,到2001年达2.31kg,2003年达到2.7kg,2006年达到2.93kg,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4.78倍、5.75倍和6.33倍(《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羊肉人均占有量尽管增长幅度较大,但和国际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比较还很低。

表1-2 2001—2006年羊肉人均占有量变化(单位:kg)

图1-4 2001—2006年羊肉人均占有量变化

四、我国肉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肉羊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看到目前我国肉羊产业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肉羊业大多是小规模粗放散养,且羊群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的状态,羊群中劣质公羊占有很大的比例,致使羊群的质量和生产性能严重下降,母羊中生殖疾病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影响着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其次盲目引种,混乱杂交,造成羊群的质量严重下降。目前国内肉羊存在炒种现象,致使许多投资者引种有一定的盲目性,只看到其优点而忽视其后代的改良效果和质量。

此外观念陈旧、市场观念不强。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应该改变饲养者传统的养殖习惯,树立起市场观念,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生产,向市场需求方向发展。市场需要什么羊就生产什么羊,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羊,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肉羊才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肉羊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节 贵州省肉羊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贵州省肉羊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的肉羊业又创历史最好水平,进入“十一五”,肉羊业又发生新的变化,不再只依赖数量的增长,而是在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思路下实现全省养羊业质的飞跃。我省羊业市场相对稳定,价格稳步提高,收益相对可观,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偏低(图1-5)。2006年末羊存栏464.1万只,山羊444.6万只,占95.8%,绵羊19.5万只,其出栏肉羊为280.26万只,比2002年出栏肉羊增加了130.26万只,增幅86.8%;比2003年肉羊出栏多79.61万只,增幅39.7%(《中国统计年鉴》)。从图1-6我们可以看出,我省羊总存栏数很低,排在全国的后面。

图1-5 2006年贵州家畜生出栏数

我省饲养羊品种共有 10 个,其中地方品种绵羊有:威宁绵羊和贵州半细毛羊,引进品种主要有:新疆细毛羊、考力代羊和南江黄羊等,山羊品种有:贵州黑山羊、贵州白山羊、黔北麻羊、黔东南小香羊,引进的主要有波尔山羊等。

二、贵州肉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比较效益最低

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从事畜牧业生产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减少。加之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羊的料肉比约为8:1,猪的料肉比约4:1,牛的料肉比约为7:1,羊的比较效益最低,导致肉羊效益增长空间受到压缩。

图1-6 2006年全国各地养存栏数

2.发展规模养殖面临较大困难

全省几乎所有草地畜牧产业县普遍存在各种资源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短缺,大多改良站点挂靠在兽医站,没有自己的场所及试验设施;而且羊的人工授精设备价低利薄,经销单位极少。二是技术人员短缺,尤其基层乡镇配种站,由于配种工作辛苦、报酬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三是技术短缺,虽然每年都有不同部门举办这方面的培训班,但时间短、锻炼少,参与人员多为不直接从事配种工作的人,而真正从事该项工作的却很少有机会去学习提高,使得原本简单的技术神秘化了。四是资金短缺,人工授精设备属低值易耗品,需要不断更新,但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却很少。五是种羊短缺,多数配种点无能力购买种羊,养羊户出钱购买的种羊质量又难以保证。六是运输设备短缺,我省的肉羊生产多为分散饲养,不便于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

此外,当前我省草地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还面临贷款难,用地难,粪污处理难等问题。

3.传统分散饲养模式制约肉羊业生产的发展

一是抵御自然或人为灾害能力弱;二是不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三是市场信息反馈慢,产品不易适销对路;四是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五是对社会影响小,不被人重视,形不成规模效益;六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虽然我省的肉羊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有的县徒有虚名,部分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更是盲目引进,盲目发展,造成超载、过牧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4.引种上缺乏宏观调控

重引进,轻选育,重复引进,反复退化。一是引入国外优良肉羊品种对地方品种改良存在一定盲目性,引进的种羊质量不能保证,未进行专门的配合力测定,加之不重视选育,优良基因不断流失,群体遗传水平逐年下降,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呈现下降趋势。二是种羊多以炒种、倒种形式出现,极少进行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绝大部分只进行简单杂交,使得品种退化,反复引进,不重视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我省现有的一些优秀地方品种,由于对本地羊的优势缺乏认识,再加上选育重视不够,逐步失去其竞争优势,造成巨大浪费,严重制约肉羊业的健康发展。

5.屠宰加工和流通环节薄弱,肉羊生产和流通环节利益分配背离严重

我省羊肉的屠宰加工和流通相对滞后,缺乏大型羊肉精深加工企业的带动。肉羊屠宰分散,规模较小,粗加工多,精加工少,难以实现产品的增值,降低了潜在效益。目前,我省80%以上的羊肉以胴体的形式销往省外,养殖及屠宰效益都不高。

近几年来,每当牛羊市场发生波动时,牛羊肉价格却保持稳定,受到伤害的都是最基层生产者。畜牧生产投入大,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尤其是肉羊业。而屠宰、流通和销售环节几乎没有风险,且收益很高,这实际上是对基础生产者极大的伤害,也是畜牧业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不稳定因素,是妨碍畜牧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生猪生产所出现的问题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节 如何促进贵州省肉羊业的发展

一、建立肉羊业及整个畜牧业补贴制度,为肉羊业发展奠定长久基础

最近,国务院对生猪生产要求:建立母猪保险与直接补贴相结合的制度,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补贴。畜牧业发展没有大小和重要与否之分,应以此为契机,将肉羊业和整个草地畜牧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补贴和保障制度,消除发展隐患,创造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肉羊业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坚持以政府、企业为投入的主体,广泛动员吸收非农人员的投入,第二建立肉羊业贷款制度,银行部门要根据养羊周期和计划养羊数量确定养羊贷款额度和具体的贷款与收贷办法,增加信贷比例,加大投入。

二、加大对流通体制的改革力度,努力协调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

肉羊业的发展与否,主要受羊产品销售的影响,与羊产品的加工密不可分。羊产品主要分为肉、毛、皮、绒和乳等几个产品。如此看来,只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并合理调控各环节的利润,养羊业的发展就基本具备了起码的条件。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肉、皮、毛、绒、奶综合生产,提高综合效益。肉羊圈养是肉羊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使肉羊业经济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放养向半舍饲转变。在畜禽产品集中产地建立一批覆盖面广、辐射性强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培育一个市场,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目的。建立肉羊生产基地,创办、扶持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度高的肉羊生产基地和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与农民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生产经营机制,实施品牌战略,把肉羊业做大做强。另外在市场结构尚不完善、流通不畅的情况下,积极支持专家和农民建立畜牧业企业集团和各类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依靠专家和农民把农村各种分散无序的力量凝聚为有力的组织,解决产供销诸环节的实际问题。

三、做好地方羊品种保种和开发利用

加强种羊场建设,建立符合我省肉羊业生产实际的良种繁育体系。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省级办好原种场、市级办好扩繁场,县级办好商品场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适度发展规模养羊,建设一批村连村,乡连乡的规模肉羊开发基地,实施小群体大规模的开发战略。同时争取实施羊的良种补贴,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农民饲养良种的积极性。在注重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加强新品种(品系)的培育,从引进为主转向引进和培育并重,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体系。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育种新机制,扶持肉羊良种企业集团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结合常规技术的应用,加快新品种培育。重点加强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划定品种保护区,并统筹规划,对地方品种的优良种群进行保护,在保种的同时加强新品种培育和开发,逐步形成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加大秸秆类粗饲料的开发利用

开发秸秆类饲料的添加剂,种植优质牧草,做好青贮、氨化、微贮等秸秆处理工作,不断拓宽饲料供应渠道,确保羊群有充足饲料供应,降低饲料成本,做到四季均衡生产。

五、采用综合配套技术

加强科技推广,提高饲养者素质。大力推广肉羊圈养新技术,配合饲料技术,严格规范的防疫制度,对常发的传染病如羊痘、口蹄疫、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疫病,要认真贯彻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的方针,按期进行预防接种,坚持定期驱虫和经常消毒,搞好圈舍卫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我省肉羊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羊肉平均占有量为 3.12kg/人,而贵州农村居民羊肉平均占有量只有0.30kg/人(图1-7)(《中国统计年鉴》)。近年我省在丘陵、山区推广的山羊饲养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山羊存栏量、出栏量和出栏率。因此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靠科技创新和龙头带动加快养羊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我省肉羊业整体水平,使羊肉产品能及早走向国际市场。

图1-7 2006全国各地农村居民羊肉平均占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