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利率——金融市场的晴雨表(1)

利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是金融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许读者们对此并不陌生,但很难保证会对银行利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究竟说明什么等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因为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利息是指资金所有者把资金借给国家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息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

第二,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

第三,代替性投资。放款人有选择地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

第四,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在出现这些情况后,仍可获得补偿。

第五,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

现实生活中,贷款人把收取利息收入看作是理所当然。在会计核算中,全球各国的会计制度都规定,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首先要作为财务费用列入成本,只有在扣除这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才能作为经营利润来看待。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利率有许多种分类方法,具体如下:

1.根据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只在原来的本金上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计算利息。复利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除了在原来本金上计算利息外,还要把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重新计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

与单利相比,复利更重视时间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更能反映信贷关系的本质,更好地体现信贷资金占用时间越长利息越多的原则。当然,复利的计算过程也要复杂得多。

2.根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单据上标明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已经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例如,如果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5%,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5%,那么该贷款的名义利率就是5.5%,实际利率是1%。

3.根据确定方式不同,分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对其他机构不具约束力,利率标准也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在我国,目前的利率标准基本上是官定利率。

4.根据利率变化情况不同,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是固定不变的,通常适用于借贷期限不长或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浮动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要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通常适用于借贷期限较长或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这时候的利息计算虽然不确定,而且比较复杂,但由于更切合实际,所以有助于降低双方的利率风险。

5.根据国家政策意向不同,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对某些部门、行业、个人所制定的利率优惠政策。

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通常对那些资信最高、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企业实行优惠利率;而在我国,通常是对某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实行优惠利率,如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就全都实行优惠利率。

6.根据银行业务要求不同,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机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从金融机构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存款人取得存款利息、贷款人付出贷款利息只要在适度范围内就不但应该是合理的,而且应当是合法的。例如,银行发放贷款所取得的利息在扣除接受存款支付的利息后,就构成了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可是也应当承认,如果这种利率水平太高,变成了“高利贷”,这就是法律所禁止的了。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最高水平是利润。利息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活动。

1.影响企业行为的功能

利息作为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已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企业为降低成本、增进效益,就要千方百计减少资金占压量,同时在筹资过程中对各种资金筹集方式进行成本比较。全社会的企业若将利息支出的节约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那么,经济成长的效率也肯定会提高。

2.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功能

在中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比率日益加大的条件下,出现了资产选择行为,金融工具的增多为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提供了客观基础,而利息收入则是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诱因。居民部门重视利息收入并自发地产生资产选择行为,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微观基础的重新构造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高储蓄率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这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而居民在利息收入诱因下做出的种种资产选择行为又为实现各项宏观调控做出了贡献。

3.影响政府行为的功能

由于利息收入与全社会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政府也能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例如,中央银行若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货币就会更多地流向资本市场,当提高利率时,货币就会从资本市场流出。如果政府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可以用高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来发行国债,将民间的货币资金吸收到政府手中,用于各项财政支出。

利率调整——格林斯潘的“魔棒”

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对于华尔街的投资者来说是“黑色的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在三个小时之内暴跌22.6%,六个半小时后股票市值缩水5000多亿美元,38名富豪当天告别了《福布斯》富豪榜,亿万富翁亚瑟·凯恩在绝望中饮弹自尽。这一天,艾伦·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刚满两个月。第二天早上,格林斯潘立刻采取行动,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随后,市场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此后经过数个月的调整,华尔街的投资者们逐步获得了金钱和信心,美国经济水平平稳地渡过了一场经济泡沫破裂的浩劫。此后十八年里,格林斯潘把利率变成了一根神奇的“魔棒”,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地调整利率,美国经济因此数次化险为夷,创造了连续八年低通胀、高增长、高就业的神话。利率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这是因为利率是资金实用的价格,利率的涨跌关系着居民、企业、政府各方的钱袋子,它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近年来,我国银行利率调整步伐十分频繁,这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其实这是利率调整必须尊重的客观经济规律,其主要应当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调整的依据何在。

从利率调整的目的来看,主要是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调节社会资金总供求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调高银行利率有助于吸引闲散资金存入银行,从而推迟社会消费品购买力的实现,减少社会总需求。与此同时,银行利率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贷款成本,抑制商品销售,减少企业盈利。所以,当出现社会资金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时,银行会采取提高利率来进行干预。调低银行利率的作用恰恰相反。

2.优化社会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对需要扶持、优先发展的行业实行优惠利率政策,能够很好地从资金面来支持其发展;相反,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则可以通过适当提高银行利率的方式来提高其投入成本。两者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调节社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

3.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这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率来减少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以达到压缩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目的。

4.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水平,会间接地迫使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努力降低利息负担,从而促进了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企业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一旦整个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还够不上银行利息,或者贷款到期时无法正常归还贷款,就可能会被迫关门。

5.调节居民储蓄

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可以吸引居民把闲余资金存入银行,减少社会货币总量,抑制通货膨胀。通过降低利率水平,可以驱使储蓄从银行转入消费、投资领域。而在这个过程中,利率的调整就会对居民储蓄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调节实物购买、股票投资比重。

6.调节国际收支

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不但会在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产生联动作用,调节国际收支。具体地说,如果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水平,就会吸引国外资本向国内流动,从而导致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反之亦然。

利率调整其实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目的就是要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至少是不能大起大落,否则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把众多复杂的因素考虑其中。

1.社会平均利润率

在金融学上,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银行在调整利率时,必然会关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既不会因为少数企业的利润率偏低就降低利率,也不会因为少数企业的利润率偏高而提高利率。

总的来说,社会平均利润率越高,利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否则就无法正确反映利率的杠杆作用;社会平均利润率越低,利率水平也要相应降低,否则大多数企业会承受不了这样的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最高不可能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但最低也不能低于零。

2.资金供应状况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与普通商品一样,它的价格调整必定会受到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市场经济越成熟,资金供应状况对利率调整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利率调整对资金供应状况的调节作用也就越大。

总的来看,当资金供应不足时,利率水平会上升;当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一方面,资金供应状况会促使银行调整利率;另一方面,利率水平的调整也会改善资金供应状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国家经济政策

利率水平是国家经济政策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国家经济政策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利率政策的方向是相一致的、效应也是一致的。毫无疑问,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速度、方向,都会客观决定资金需求状况、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