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系统工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系统工程所分析的对象系统中,有的是物对物的关系(如机床加工毛坯、计算机控制生产装置),有的是人对物的关系(例如分配资源、调度设备),有的是人对人的关系(如在组织机构中的授权、合作活动)。一般来说,第一种多半是由工程、技术学科去研究,而系统工程所处理的是后两种关系。因此系统工程不能不涉及人的因素。这类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这里不可能加以系统讨论。但为了使系统工程工作进行得更有成效,想提出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以期引起系统分析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考虑。

当我们进行系统工作时,应如何处理人对物和人对人的关系?本书作者的意见:人们要处理的是下面四个关系。

(1)人与自然物(本书第1章中讨论系统分类时所说的天然系统)的关系。

(2)人与人工物(人工自然系统)的关系。

(3)人与其他人(社会系统)的关系。

(4)人与自身的关系。

3.9.1 人与天然系统的关系

如果循着历史的发展来看,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仅限于通过狩猎和采摘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生活物资。由于缺乏工具,人们的获取能力有限,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对自然条件也没有太大的改变能力,人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对自然生态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和威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诞生,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变到主动适应,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发起了对地球的挑战,建造了人工自然系统,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改造自然的过程。进入近现代时期,在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技术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是空前的。这样也就招致了自然界不断对人类的报复,产生了多种灾害。

经过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遵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有些人片面地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仍然肆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因此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约束。更重要的是从提高认识上使人们自觉地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9.2 人与人工自然系统的关系

人工自然系统是人在天然系统环境下建立的,它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人类物质文明(包括科学与技术)。它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天然资源,它的运行必然影响到自然环境例如排放物产生的污染)等。许多人与天然系统的关系都是通过人工系统产生的。它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天然系统,也对人类社会系统产生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人们常常在建立人工系统取得胜利的同时,产生了对科学技术作用的片面认识,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系统的生成总是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实际上,科学技术与人工系统都是双刃剑,例如核能可以发电,也可以用于核武器,不能脱离自然条件和社会影响来发展人工系统。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使用自然资源时注意节约,要最有效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采用各种技术、发展各种产业时,要注意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效果。

3.9.3 系统工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再看人与人的关系,这里涉及的面太广,我们仅限于讨论在一项系统工程任务中的各方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决策者或任务委托人(委托进行系统工程者)为一方,系统工程人员为一方,当然也可能由决策者或任务委托人自己进行系统工程工作,“一身而两任”,但从身份上和所处地位来说应该还是有两个方面。此外,有执行系统工程任务的人,还有这项工程的利益攸关者(受益者或受害者),这样一来就涉及四个方面的人了。例如某市想兴办一项水利工程(市领导是决策者),委托某咨询机关(系统工程工作者)进行规划,将来可能由某工程公司(执行者)施工,工程所在地区的农民有的会得到灌溉用水,有时则要迁移(利益攸关者)。当进行系统分析时不能不涉及这几类人,这些人又都属于不同的组织或群体,各有自己的利益关系,所以在系统分析一开始明确问题和确立目标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包括个人、组织)的各种因素打交道。前面讲到的软系统方法中的根定义,就考虑了这些方面。

我们知道,人的动机和目的是和人的需要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每个成员的目标是有差别的,而对目标的认识也是有差别的,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来源和传递越广,认识差别就越大。统一认识涉及共同准则,同时也涉及人的价值观问题。每一个人又属于一定的群体,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怎样处理国家或社会目标、企业或团体目标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涉及许多方面,需要慎重研究对待。

在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时,最好的情况是各方都有所收益,做到双赢或者多赢,或者一方有所收益而其他各方未受损害,也就是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如果不可避免地使有的方面受到损失,则收益补偿损失之后还有剩余,使得总的算起来还是有收益的,也就是达到经济学中的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但是这里必须进行补偿,现在出现的问题常常是补偿不足,引起受损方的不满。

人是生产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怎样调整处在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促进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在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由于是和硬系统打交道,所以比较着重技术方面。后来发现技术方面虽然很精美完善,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在后来的软系统中尤为显著。经过研究才发现问题出在组织、体制等方面。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在技术上是举世皆知的辉煌成就,但后来却演变到鲁迅所讽刺的“火药做爆竹,指南针看风水”的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又使科学技术为建设服务,这全是由制度决定的。而想改进或重建组织或体制,又遇到了人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技术与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观、动力、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总而言之,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

3.9.4 个人内心的各种关系

面对含有人的因素的复杂系统,决策者和系统分析人员需要考虑怎样处理个人内心的理性和感情因素、欲望和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前一个问题涉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我们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系统工程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敢说真话,而不能慑于某种压力,或者由于一己私利的诱惑而放弃原则,使决策失误,工作受到损失,甚至招致严重的后果。

后一个问题涉及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人类在自己的发展历史初期,是靠直觉去认识、把握和驾驭世界的。随着世界的发展,观察记载、反复试验,科学的思维逐渐形成,逻辑推理、公理体系的形式化,成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但是对待更复杂的社会现象(特别是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涉及人的行为,就很难找到逻辑的定量的尺度和规律,而不得不仍旧靠直觉。而直觉的形象是永远在流动的,变幻无穷,稍纵即逝,很难形成可重复的、永久的概念,所以只能靠经验,当然有时也要靠灵感。因此,也有人认为这种对问题的处理是一种艺术。

人类在处理问题时不会纯粹使用一种思维方式,在用逻辑思维处理某些精密问题时也会加入直觉成分,而在直觉(形象)思维时也不时用到逻辑推理,但不可否认,对待不同类型问题总有一个以哪一种为主的方式。

人们很早就知道,人的大脑由两个半球构成,左半脑控制逻辑推导、数值计算等理性活动和语言活动,有顺序地处理信息,清晰地表达理解的概念。右半脑则控制三维形体、乐感、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活动,并行地同时处理许多信息,带有一定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过去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师等以左脑思维为主,艺术家、政治家以右脑思维为主,实际上也有一些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交替使用两个半脑。在系统分析中,由于作为科学的系统方法是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来的,克服了只凭经验的某些局限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应用到软系统时,由于利益、价值观的多元化等人的因素难以精确描述,所以遇到了很多困难,因而在最终决策和高层决策时仍需以直觉、经验为主。但是近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发展全脑思维,就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当前重要的任务,是研究直觉(形象)思维的规律,探索改善决策者直觉思维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使用知识工程方法、专家系统工具来模仿决策者怎样利用直觉和经验,希望能做到部分工作的人工智能化,便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这里我们不仅要研究决策者成功的经验,也要研究决策者直觉思维产生偏差的原因,以便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3.9.5 综合考虑

现在,有的系统分析专家提出了所谓多相分析法(“相”就是阶段),把系统分析分成三个阶段:技术分析阶段、组织分析阶段、人的因素分析阶段。我们在进行了技术分析之后,要对组织、体制方面的问题,例如各自的目标,执行时的职责、利益和风险的承担等进行全面分析。因为具体的组织是由人群组成的,所以组织分析与人的因素分析密切相关。在任何一个具体系统的分析中,必须全面考虑上述四个方面的人(或群体)的要求和利益。首先要认真分析一下目标和需求。例如对于决策者或项目委托人来说,兴办一项事业或工程,除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外,是否还有潜在的个人动机,如攀比、随大流、超浪潮,甚至为自己树碑立传。对系统分析人员本身,也要有自知之明,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向问题,不是面向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工具。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如果某企业要开发一个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厂领导开发这个系统是真正为了提高管理的效能,提高生产经营能力,还是仅仅为了装潢门面,显示政绩;对于承办这项开发任务的单位和个人,究竟是真心实意想把系统开发成功,还是仅仅为了推销自己的某些软件、技术;系统涉及的具体业务人员(如财务、计划、统计人员)是赞成还是反对,反对的人是否误以为系统建立后会替代他的工作而造成他的失业,自己成了受害者,而没有看到系统代替了他的重复性烦琐劳动,使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主动研究、考虑问题。对各种想法和态度都应加以调查研究,坚持正确的,制定正确的目标与措施,并通过反复的工作,帮助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没有这种考虑,系统分析是做不好的,即使做完了,整个工程也是实现不了的,或者带来许多的后遗症。

一般来说,国家、社会、地区所应考虑的是综合目标而不是单一目标,是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目标,因为这样才能统筹兼顾。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利益的多元性、目标的多样性,经过反复研究使它们得到协调。系统工程人员的片面性常表现为重视技术因素,忽视与人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重视决策者一方的意图,忽视执行者或受益、受害者的意见,这都需要出于公心,加以克服。

这里还涉及“承受能力”问题,我们必须重视承受能力,把它当做一个约束或者限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是有弹性的,与社会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所谓审时度势,也包括对社会心理因素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