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企业物流的内涵

1.3.1 企业物流体系的构成

企业物流指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具体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企业物流是一个承受外界环境干扰作用的具有输入—转移—输出功能的自适应体系。

1.输入系统

企业物流输入系统是指企业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即供应物流。它是企业物流过程的起始阶段,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是为创造价值提供条件的过程。对工厂而言,企业物流是对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备品备件等物资的采购、供应活动所产生的物流;对流通领域而言,企业物流指交易活动中从买方角度出发的交易行为中所发生的物流。现代企业生产具有规模大、品种多和技术复杂等特点,再加上专业化、协作化、共同化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因此,是否适时、适量、齐备和成套地完成供应活动是保证企业顺利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建立稳定的供应网点和采用高效的供应方式,力争库存为零。供应物流具体包括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输送等。

(1)采购。采购是根据工厂、企业生产计划所要求的供应计划制订采购计划并进行原材料外购的作业。它是供应物流与社会物流的衔接点,在此过程中既有商流过程,又有物流过程。商流过程主要指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物资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过程主要指进行运输和储存,实现物资实体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的转移。它在完成将采购的物资输送到企业内的物流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市场资源、供应厂家和市场供求等信息的采集和反馈任务。

(2)供应。供应是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的衔接点。它是根据材料供应计划、物资消耗定额、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作业的组织活动。供应方式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传统的领料制,即用料单位根据生产计划到供应部门(或供应仓库)领取生产资料;二是供应部门根据生产作业信息和作业安排,按生产中材料需要的物料数量、时间、次序和生产进度进行配送供应的方式。

(3)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物流的核心部分。库存管理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依据企业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库存的控制情况,制订物资采购计划,对库存数量和结构进行控制,并指导供应物流的合理运行,保证生产的计划性、平稳性以消除或避免销售波动的影响,保证适当库存量的同时节约库存成本;另一方面库存管理又是供应物流的转折点,它要完成生产资料的接货、验收、保管和保养等具体功能。

2.转换系统

企业物流系统的转换是指企业生产物流,也称厂区物流或车间物流等,它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生产物流是企业物流的核心部分,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制造产品的工厂企业所特有的,与生产流程同步。生产物流包括:各专业工厂或车间的半成品或成品流转的微观物流;各专业厂或车间之间以及它们与总厂之间的半成品、成品的流转。工厂物流的外沿部分,指厂外运输衔接部分,它包括原材料、部件、半成品的流转和存放;产成品的包装、存放、发送和回收。生产物流系统的边界条件起于原材料、配件、设备的投入,经过制造过程转换为成品,止于从成品库再运到中转部门或直接配送给用户或出口。生产物流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关,且不时地从外界环境中吸进“营养”,并向社会输送产品和劳务的开放系统。

(1)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生产过程有不同的生产物流构成,生产物流的构成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生产的类型。不同的生产类型,它的产品品种、结构的复杂程度、工艺要求以及原材料的准备特点都影响着生产物流的构成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②生产规模。生产规模是指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量,通常以年产量来表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过程的构成越齐备,生产物流量越大;反之,生产规模越小,生产构成越简单,生产物流量也越小。

③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社会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越高,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就越趋简单化,物流流程缩短。

(2)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生产物流是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生产物流中断,生产过程也将随之停止。只有合理组织生产物流过程,才有可能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如果物流活动组织水平低,达不到生产要求,即使生产条件、设备条件再好,也不可能顺利完成生产过程,难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①物流过程的连续性。企业生产是一道一道工序相连接往下进行的。因此,要求物料顺畅、最快、最省地走完各个工序,直至产品形成。每一道工序的不正常停滞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物流阻塞,从而影响整个生产的进行。

②物流过程的平行性。一个企业通常生产多种产品,每种产品又需要多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在组织生产时,将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分配到各个车间的各个工序上进行生产。因此,要求各个生产支流平行流动,如果一个支流发生问题,整个物流都会受到影响。

③物流过程的节奏性。物流过程的节奏性是指产品在生产的各个阶段,从投料到最后完成入库,都能保证按计划有节奏、均衡地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数量大致相同,均衡地完成生产任务。

④物流过程的比例性。组成产品的物流量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

⑤物流过程的适应性。当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或品种结构发生变化时,生产物流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也就是说生产物流过程应具备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由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适应能力。

企业物流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必须经过生产过程的转换活动,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成品,运至用户。物料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一定工艺的流程要求,组成企业内部生产物流,始终体现着物流实体的转换过程。

3.输出系统

销售物流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这一过程包括产成品或商品的库存管理、仓储发货运输、订货处理与客户服务等活动。销售物流是企业物流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企业实现价值的过程,是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又一个衔接点,是宏观物流的始点。宏观物流接受它所传递的企业产品、信息以及辐射的经济能量,进行社会经济范围的信息、交易、实物流通活动,把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系统联系起来,形成社会再生产系统。

(1)销售物流的主要环节。为了保证销售物流的顺利完成,实现企业以最少的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企业需要在产成品包装、储存、发送运输、订单及信息处理、装卸搬运等方面做好工作。

①包装。包装是企业生产物流的终点,也是销售物流的起点。产品包装,尤其是运输包装在销售物流过程中起便于保护、便于仓储、便于运输和便于装卸搬运的作用。

②成品储存。客户对企业产成品(商品)的可得性极敏感。缺货不仅使客户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还会提高企业进行销售服务的物流成本。可得性已成为衡量企业销售物流系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

③订单及信息处理。为保持库存最低水平,客户会在考虑批量折扣、订货费用和存货成本的基础上,合理地频繁订货。客户同时会关心交货日期及可靠性,希望供货方能够将订单处理与货物装运的进程及时通知客户。因此,免费电话订货服务、预先打印好订货表、甚至为客户提供远程通信设备等服务便应运而生。

④发送运输。运输方式的确定需要参考产成品的批量、运送距离、地理等条件,其中运送批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费用。

⑤装卸搬运。客户希望物料搬运设备方面的投资最小化。例如客户要求供应商以其使用的尺寸的托盘交货,也有可能要求将特殊货物集中在一起装车,以便直接再装运而不需要重新分类。

(2)销售物流服务要素。销售物流是服务于客户的企业物流。销售物流服务有4个要素,即时间、可靠性、通信和方便性。

①时间。时间要素通常指订货周期时间,即从客户确定对某种产品有需求与被满足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称提前期。时间要素主要受订单传输时间、订单处理、订货准备和订货装运4个变量的影响。

· 订单传输时间:指从客户发出订单到卖方收到订单的时间间隔。订单传输时间与订单传输方式有关。客户可通过供应商的销售代表、直接邮寄、打电话或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向供货方订货。

· 订单处理:指处理客户订单并准备装运的时间。这一功能涉及客户资信调查、销售记录的处理、订单移交到仓库以及装运文件的准备。

· 订货准备:订货准备涉及挑选订货并进行必要的包装,以备装运。从简单的人工系统到高度的自动化系统,不同的物料搬运系统对于订货准备有不同的影响,准备时间亦会有较大差别。

· 订货装运:订货装运时间是从订货装上运输工具直到买方在目的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它与装运规模、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等密切相关。

②可靠性。可靠性是指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按照预订的提前期,安全地将订货送达客户指定的地方。它包括提前期的可靠性、安全交货的可靠性和正确供货的可靠性。

提前期的可靠性对于客户的库存水平和缺货损失有直接影响,卖方提供可靠的提前期能使客户的库存、缺货、订单处理和生产计划的总成本最小化。安全交货是销售物流的最终目的,即产品安全无误,不出现破损与丢失的现象。正确供货的可靠性指客户收到的物品必须与订单相符。否则的话不但会给客户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也会使销售部门失去市场。

③方便性。方便性是指销售物流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客户对产品包装、运输方式、运输线路和交货时间等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确认客户的不同要求,为不同客户设计适宜的服务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物流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由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3部分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所组成。这是从企业物流内部的视角来观察物流活动。若从宏观角度来看,若干个企业物流的产成品的输出,相互交织成社会物流,而社会物流即企业外部物流活动的总称,也正是企业物流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这种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之间不间断地循环,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过程。

1.3.2 企业物流的分类

按物流的范围不同可将物流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功能性物流和综合性物流。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它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典型领域,与宏观物流、社会物流、国际物流有很大的差别。企业按其业务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即生产企业物流和流通企业物流。

1.生产企业物流

生产企业物流是以购进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为始点,经过劳动加工,形成新的产品,然后供应给社会需要部门为止的全过程。在制造业物流中,物品形态随着生产加工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直至最后成为特定形态的产成品。在这过程中需经过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相应产生了生产企业纵向上的三段物流形式。

(1)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的物流。这是企业为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供应而进行的物流活动。它包括组织物料生产者送达本企业的企业外部物流和本企业仓库将物资送达生产线的企业内部物流。企业的流动资金大部分被购入的物资材料及半成品等所占用。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的物流的严格管理及合理化对企业的成本有重要影响。其表现形式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采购、供应阶段物流

(2)生产阶段的物流。生产阶段的物流是指企业按生产流程的要求,组织和安排物资在各生产环节之间进行的内部物流(如图1.2所示)。生产阶段的物流主要包括物流的速度,即物资停顿的时间尽可能地短,周转尽量加快;物流质量,即物资耗资少,搬运效率高;物流的运量,即物资的运距短,无效劳动少等方面的内容。生产物流均衡稳定可以保证在制品的顺畅流转,缩短生产周期。在制品库存的压缩,设备负荷均衡化都与生产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有关。

图1.2 生产阶段物流示意图

(3)销售阶段的物流。销售阶段的物流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物流。对于双方互需产品的工厂企业,一方的销售物流便是另一方的外部供应物流。通过销售物流,企业得以收回资金并进行再生产活动。销售物流的效果关系到企业的存在价值是否被社会承认,可通过销售物流的合理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返品的回收物流。所谓返品的回收物流是指由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或用户因各种原因的拒收,而使产品返回原工厂或发生结点而形成的物流。

(5)废旧物物流。废旧物物流主要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旧物品,经过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和运输等环节,直到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的全部过程。

严格地说废旧物物流可分为废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两个部分。废品回收物流是指对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旧物品经过回收、加工等可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如包装容器的纸箱、塑料、酒瓶等。而废弃物物流则是指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的无用的废弃物,如开采矿山时产生的土石、工业废水、无机物垃圾等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对这类物资若不妥善处理,会占用生产用地以致妨碍生产,或造成环境污染。它虽无经济效益,但对于减少资金消耗,提高效率,更好地保障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流通企业物流

流通企业物流是指以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实物流通的企业的物流。它是为了克服产品生产点和消费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产生的一种物品运动方式,主要通过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运作手段,以最低的成本,把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在特定的时间提交给特定的客户。

(1)批发企业的物流。批发企业的物流是指以批发据点为核心,由批发经营活动所派生的物流活动。这一物流活动对于批发的投入是组织大量物流活动的运行,产出是组织总量相同物流对象的运出。在批发据点中的转换是包装形态及包装批量的转换。

(2)零售企业的物流。零售企业物流是以零售商店据点为核心,以实现零售销售为主体的物流活动。零售企业的类型有:一般多品种零售企业、连锁型零售企业、直销企业等。一般零售企业销售物流,大件商品多采用送货和售后服务,大部分小件商品则是用户自己完成。连锁型零售企业物流的特点是集中进行供货的物流,且大多数企业由本企业的共同配送中心完成。直销企业因经营品种较少,内部物流简单,企业物流重点集中于销售物流。

(3)仓储企业物流。仓储企业是以储存业务为营利手段的企业。仓储企业的物流是以接运、入库、保管保养、发运或运输为流动过程的物流活动,其中储存保管是其主要的物流功能。

(4)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中心是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结点,是集储存、流通加工、分货、拣选和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过程。配送中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加速商品流通和创造规模效益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功能,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流通部门。

(5)“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第三方物流”又称合同制物流,是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拥有商品,而是在委托方物流需求推动下,为其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具体的物流内容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附加的增值服务等。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和实物快速、准确地协调传递,提高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以及配送发运的自动化水平。

1.3.3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

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即采购、包装、流通加工、储存保管、配送、装卸和运输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经济管理、物流质量管理和物流技术管理等。

1.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

(1)采购管理。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订采购计划、说明书;确定适当的采购质量、数量、送货要求(时间、地点)标准;选择供应商;商谈采购条款和条件;制定和签发采购订单。

(2)运输管理。运输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运输方式及服务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车辆调度与组织等。

(3)储存管理。储存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储存策略;储存统计、库存控制、养护等。

(4)装卸搬运管理。装卸搬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设备规划与配置和作业组织等。

(5)包装管理。包装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包装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包装系列化、标准化、自动化等。

(6)流通加工管理。流通加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工场所的选定;加工机械的配置;加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工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7)配送管理。配送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及优化布局;配送机械的合理配置与调度;配送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8)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主要指对反映物流活动内容的信息,物流要求的信息,物流作用的信息和物流特点的信息所进行的搜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等。

(9)客户服务管理。客服务管理主要指对于物流活动相关服务的组织和监督,例如调查和分析顾客对物流活动的反映,决定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水平、服务项目等。

2.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

从物流系统的角度看,物流管理的内容有:

(1)人的管理。人是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人的管理包括:物流从业人员的选拔和录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提高;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规划与措施的制定等。

(2)物的管理。“物”指的是物流活动的客体即物质资料实体。物的管理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它涉及物流活动诸要素,即物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

(3)财的管理。财的管理主要指物流管理中有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它是物流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物流管理的归宿。其主要内容有: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物流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等。

(4)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指对物流设备管理有关的各项内容。主要有:各种物流设备的选型与优化配置;各种设备的合理使用和更新改造;各种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引进等。

(5)方法管理。方法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各种物流技术的研究、推广普及;物流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等。

(6)信息管理。信息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只有做到有效地处理并及时传输物流信息,才能对系统内部的人、财、物、设备和方法5个要素进行有效管理。

3.物流活动中的具体职能管理

物流活动从职能上划分,主要分为物流经济管理、物流质量管理和物流技术管理。

(1)物流经济管理。物流经济管理是指以物的流动过程(含储存)为主体,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对物的流动过程进行系统的统一管理,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即用经济方法来研究、管理物的流动问题。成本费用的管理是物流经济管理的核心。物流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物流计划管理、物流统计管理、物流费用成本管理、物流设施管理。

(2)物流质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包括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工作质量、物流工程质量等的管理。物流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物流质量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中心问题。

(3)物流技术管理。物流技术管理包括物流硬技术和物流软技术的管理。对物流硬技术进行管理,即是对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设备的管理。如物流设施的规划、建设、维修、运用;物流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维修和更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日常工具管理工作等。对物流软技术进行管理,主要是物流各种专业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引进,物流作业流程的制定,技术情报和技术文件的管理,物流技术人员的培训等。物流技术管理是物流管理工作的依托,力求做到“多流、迅速、及时、准确、安全、少损、经济”。

4.企业物流合理化

企业物流管理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保证企业物流合理化的实现。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它具体表现在兼顾成本与服务上,物流成本是物流系统为提高物流服务所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体现,物流服务是物流系统投入后的产出。合理化是投入和产出比的合理化,即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获得可以接受的物流服务,或以可以接受的物流成本达到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

(1)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企业物流贯穿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物流的改善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物流合理化被称为“最重要的竞争领域”。具体而言,企业物流合理化有以下作用:

①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相当比重,企业物流合理化可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运输费用及仓储包装费用,直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②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通过合理制订生产计划使物流均衡化,同时减少库存、减少物流中间环节,有效地缩短生产周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成品提供给用户。

③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通过库存控制使企业的原材料、中间在制品和成品库存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将库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④通过物流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物流系统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在物流科学的系统观念指导下,从整体效益出发,对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2)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①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生产系统和服务的各类设施的空间布置规划与设计是物流合理化的前提。工厂内各车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车间内各台设备的相对位置一经决定,物流路线亦随之被决定。合理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物流的迂回、交叉以及无效的往复运输,并避免物流运输中的混乱、路线过长等现象。

②合理控制库存。降低库存可以减少占压的流动资金,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但库存降低是有条件的,要综合考虑库存管理目标。例如原材料管理要满足减少流动资金、原材料成本下降、保证供应防止缺货等3个目标。

③均衡生产。均衡生产从物流角度看即生产物流流量的均衡。主要措施是科学地制订生产计划和加强对生产的组织管理。在这种生产体制下,物流达到理想状态,从毛坯投入到成品产出全过程,在制品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间断、不超越和有节奏的流动状态,是工序间在制品存储量向零挑战的生产组织方式,为减少生产中浪费现象的重要措施。

④合理配置和使用物流机械。要努力开发各种类型和规格的物流机械设备,提高物流机械自动化水平,提高作业效率。

⑤健全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从基本数据收集着手,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根据企业外部原材料供应市场和产成品销售市场等信息,合理制订生产计划,控制生产物流节奏,压缩库存,降低生产成本,合理调度运输和搬运设施,使厂内物流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