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扭转超静定问题

同第 2 章的拉压问题一样,当扭转问题的未知力数目多于独立平衡方程数时,即为超静定问题。其求解可采用力法或位移法,并需要同时考虑:静力平衡关系、变形几何关系和内力-变形关系。其中,根据变形几何关系正确地写出变形协调方程是求解问题的关键。下面通过例题说明其解法。

例题3-10

两端固定的圆截面杆AB,在截面C处受一扭转力偶M e作用,如图例题3-10(a)所示,已知杆的扭转刚度为GIP,试求两杆端的约束反力偶矩。

例题图3-10

分析:有两个未知的约束反力偶矩,而平衡方程只有一个∑Mx=0,故属于一次超静定问题。设想固定端B为多余约束,解除后加上相应的未知多余约束力偶矩MB,得如图例题3-10(b)所示的受扭静定杆(称为基本静定系)。因为原超静定杆两端为固定约束,所以基本静定系在外力偶矩和多余约束力偶矩作用下B端的扭转角应等于零。由此,建立变形协调方程。

解:由外力偶矩Me引起的B端扭转角ϕBM与多余约束力偶矩MB引起的B端扭转角ϕBB的大小相等,得变形协调方程为

由式(3-20)得M eMB引起的扭转角分别为

将式(b)代入式(a)中,得多余约束力偶矩为

由平衡方程不难求得固定端A的约束反力偶矩,大小为Meb/l

讨论:本例题给出了一个利用力法求解超静定问题更一般的步骤:

(1) 去掉多余约束,代之以未知的多余约束力,得到一个基本静定系,注意该系统必须是一个能承受外力的结构,其上作用的力有原来的外力和未知的多余约束力;

(2) 根据原超静定结构的约束情况建立变形协调方程,其数目与解除的多余约束个数相同;

(3) 根据内力-变形关系求得基本静定系上每个力(包括外力和未知多余约束力)作用下的变形,代入变形协调方程,求得多余约束力;

(4) 由静力学平衡方程求得其他约束力。

例题3-11

如例题图3-11(a)所示,直径为d = 25 mm的钢轴上焊有两圆盘凸台,凸台上套有外直径D=75 mm、壁厚δ=1.25 mm的薄壁管,当杆承受外加扭转力偶矩Me=73.6 N·m时,将薄壁管与凸台焊在一起,然后再卸去外加扭转力偶。假定凸台不变形,薄壁管与轴的材料相同,剪切弹性模量G = 40 GPa。试:

图3-11 低碳钢和铸铁试件扭转加载的应力-应变曲线

(1) 分析卸载后轴和薄壁管的横截面上有没有内力,二者如何平衡?

(2) 确定轴和薄壁管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a)

例题图3-11

(b)

例题图3-11(续)

解:

(1) 分析卸载后轴和薄壁管横截面上的内力。

焊接前,轴承受扭矩,轴发生扭转变形。此时,若卸载,则轴的扭转变形将全部恢复,因而轴的横截面上不会有扭矩。但若与薄壁管焊接后再卸载,则轴的扭转变形不能完全恢复,因而轴的横截面上必然存在扭矩(设为T1),而且小于原来的扭矩(因为恢复了部分变形)。

二者焊接后形成一个整体,如果用一个假想截面将整体截开,此时整个横截面由轴和薄壁管的两部分横截面组成。卸载后,由于没有外加扭矩的作用,所以仅在轴的横截面上存在扭矩(T1)无法使整个横截面上的合力矩为零。因此,薄壁管的横截面上必然存在与T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矩(记为T2),二者组成平衡力系,使截开的整个横截面上合力矩为零,如例题图3-11(b)所示。于是,有

T1 = T2

(2) 确定轴和薄壁管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设轴受扭矩Me = 73.6 N·m作用时,长为l的两端面相对扭转角为ϕ0,如例题图3-10(c)所示。于是,由式(3-21)得

如例题图 3-10(d)所示,焊接后卸载,薄壁管承受扭转,设其相距为l的两端面相对扭转角为ϕ2,则轴上没有恢复的相对扭转角为ϕ1=ϕ0ϕ2,即

例题图3-11(续)

式(b)就是变形协调方程,其中

将式(a)和式(c)代入式(b),得

由此解得

其中

于是,卸载后薄壁管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为

IP1IP2值代入式(f),得

卸载后,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为

讨论:该例题实际上就是扭转装配应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