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打不骂,是一种教育智慧

第一节 把培养男孩当成我们一生的事业

因为男孩一般比较调皮,不太听话,所以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他,试图把他“打”听话,希望能“打”出一个优秀的男孩。然而,这种打骂的教育方式不但不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让他变得恐惧、自卑或叛逆。事实上,不打不骂,照样能培养出优秀的男孩。因此,我们要掌握“不打不骂”的教育智慧。

随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我们从甜蜜的二人世界走进了幸福的三口之家,从此,我们沉浸在了荣升为父母的喜悦之中。但同时,许多疑问出现了:我们是否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沉重了许多呢?我们是否有能力教育好下一代呢?我们是否能成为让孩子引以为荣的父母呢?

男孩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主要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因素。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它既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于男孩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起着最根本、最持久的作用,甚至可以决定他一生的成长轨迹。

蔡笑晚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有六个孩子,五男一女。当人人都忙着做生意、赚大钱而疏于教育孩子的时候,蔡笑晚却把教育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蔡笑晚的理念是:做父亲,就是一生的事业。

在蔡笑晚看来,所有日常事务中,把孩子培养成才永远都排在第一位。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压,而是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培育,六个孩子都长大成才,其中五个孩子是留美博士,1个孩子是硕士。

看到蔡笑晚的六个子女长大成才,我们是否感到羡慕呢?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与蔡笑晚对他们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也能够把培养男孩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努力,一定也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男孩。他或许不是博士或硕士,但却会是一个有德行、有思想、有内涵的人。

然而,很多父母却对家庭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把培养男孩当成自己的责任,而是把培养男孩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期盼着老师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还有一些父母一门心思“赚钱养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而把培养男孩的责任全部交给了自己的父母或保姆。

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一则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他的责任,而父母的爱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无法代替的;二则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非常细微地关注到每个孩子身上;三则大多数老人或保姆在培养男孩方面,只满足于让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行,很少关注他是否有健康的心理,是否有良好的品德,是否有正确的行为举止等。

而且,如果父母把男孩托付给爷爷奶奶看管,爷爷奶奶会因为对孙子百般疼爱,什么事都不让他做。每当男孩想帮忙的时候,爷爷奶奶可能都会对他说:“孙子,有我们在呢,你什么都不用做,去玩会儿吧!”久而久之,男孩就再也不动手做事情了,凡事都会依靠长辈去做。

老人疼爱孙子,舍不得让他做任何事情,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把男孩托付给老人照顾所带来的教育缺失。

孩子是我们一生最大的事业,我们应该给予最大的重视,投入最多的精力,千万不能因眼前某些看似重大的利益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事实上,某些眼前看似“西瓜”的东西,和孩子的整个人生比起来,只是“芝麻”而已。孩子的教育时机不可逆转,错过了他的成长期,我们再想教育,恐怕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要尽早教育男孩,不要把培养男孩的责任全部推给他人。如果工作真的太忙,可以请老人或保姆帮忙带孩子,但是绝不能对他的教育不管不问。一方面,无论平时工作有多忙,我们都要多抽时间和男孩在一起,多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多与他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和老人或保姆进行沟通,诚恳地讲出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争取和他们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统一认识。

总之,我们在享受男孩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幸福之余,也要承担起培养男孩的责任,用心经营这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

第二节 夫妻只要一条心,教育男孩不费劲

《易经》中有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两个人同心协力,他们的力量足以弄断坚硬的金属。这可以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

夫妻双方共同担负着教育男孩的责任,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双方只要一条心,教育男孩就不是一件费劲事。而且,夫妻的教育观念和意见一致,还可以让男孩形成清晰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为男孩的教育问题而争执,甚至是互不相让。

一天晚上,儿子和爸爸下五子棋,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答道:“还没呢,等我玩一会儿再写。”

妈妈怒道:“不行,赶紧先把作业写完了。”

这时,儿子用央求的眼光看着爸爸,爸爸开口了:“好了,学习也要劳逸结合嘛,先让他玩一会儿,就当休息了。”

妈妈回道:“你这样教育孩子可不行,他作业没写完,就不能玩。当然,可以暂时休息休息,但下棋算是休息吗?”

这时,爸爸的嗓门提高了八度:“怎么不算休息了。”

结果,爸爸和妈妈吵了起来,儿子则傻傻地站在一边,等待着最后的一致“宣判”。

当夫妻双方各自都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互不相让时,男孩听到的就是“立体声”,他觉得哪种声音顺耳,就会借此机会“钻空子”。久而久之,他就会面对爸爸是一个样子,而面对妈妈又是另一个样子,这样很容易形成他“两面派”的性格。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需要的不只是“严父慈母”或者是“严母慈父”,更重要的是夫妻双方要一条心,在教育男孩的问题上保持“统一战线”,集“严厉”、“慈爱”于一身。唯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男孩变得容易。

◆不要当着男孩的面互相拆台

在教育男孩的问题上,夫妻双方难免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时,孩子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听我的还是听你妈的”、“你爸说了不算,你得听我的”、“甭听你妈的,她懂什么啊”……这样做,势必会降低爸爸或妈妈在男孩心中的威信。而且,容易养成男孩“随风倒”的性格,一会儿跟妈妈一伙儿,一会儿又跟爸爸一伙儿,因为他要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因此,当一方在教育男孩的时候,另一方就不要横加干涉,不要对教育的方式指手画脚,而应默默地站在一边,表示支持,即使有异议,也不要当面拆台,更不要数落对方的不是,而应在私底下进行沟通。

◆事先达成共识,遇事灵活掌握

由于生活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夫妻双方在对待很多问题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双方不能在教育男孩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可事先达成共识,然后在遇到具体事情时再灵活掌握。

举例来说,对于“男孩摔倒了到底要不要扶起来”这个问题,原则上讲,我们不应该立刻扶起他,而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但是,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男孩是从床上摔下来的,已经受伤了,我们就要赶紧把他扶起来,及时送往医院。

在事先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想法有很大分歧,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父母,也可以共同读一些家教类的书籍,从而掌握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这样,我们就能用统一的方式教育男孩了。

◆事后及时沟通,尽快达成共识

当就某一件事,夫妻双方观点有分歧时,一定要在之后进行沟通。夫妻双方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一味埋怨对方,不要说一些诸如“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啊”之类的话语,否则会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这样,纵使我们提出的建议再有道理,对方也听不进去,自然也不会接受。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沟通,首先把孩子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各自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交流达成共识。

第三节 反思自己是否为合格的父母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合格与否,是教子能否成功的关键。”的确如此,我们只有明白做合格父母所具备的条件,并争取做合格父母,才有可能教育好男孩。

男孩初到这个世界上时,正如《三字经》开篇讲到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为什么后来会变得自私自利、懒惰、任性呢?《三字经》给了我们答案:“苟不教,性乃迁。”正是由于父母没有给予男孩良好的教育,才使他善良的本性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变坏了,我们对此却浑然不知。

平时,每当我们看到男孩身上存在问题的时候,都会指责他,甚至打骂他。但有没有反问过自己:“他为什么会这样?根源在哪里?”

很多时候,根源就在于我们无声的“教导”中。我们“教”得不知不觉,男孩自然也“学”得不知不觉。当我们“教”错的时候,男孩自然也就“学”错了。

美国亲子关系大师哈尔·爱德华·朗克尔曾经说:“你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确实,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尽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男孩时,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

因此,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把眼光放在他身上,而要时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进而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将男孩的表现当成自己的镜子

唐太宗说过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得出自己的衣帽是否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事实上,在生活中,也有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在反照着我们,这面镜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当任何行为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就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当男孩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就该好好反思自己是否做的不够好。

比如,当男孩表现得过分任性、依赖、唯我独尊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是否对他过分溺爱、迁就;当男孩表现得唯唯诺诺或叛逆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是否对他过分严厉或是否采用了打骂的方式教育他;当男孩不守信用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失信于他人的情况,等等。

总之,我们要将男孩的表现当成一面镜子,从而反思自己。当男孩的言行举止有所偏差时,我们先不要急于批评、责骂他,而是要先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我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和他相似”、“对他的教育是否有疏漏之处”……如果男孩的言行举止与我们有关系,就必须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改变男孩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一个人要想改变他人,首先要改变自己。同样,我们要想纠正男孩身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言行,并以自己正确的言行去影响男孩。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男孩。

有个男孩脾气非常暴躁,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有一次,他又因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了,爸爸责骂道:“你看你这个驴脾气!”

没想到,男孩张口就说:“你不也一样吗?”

听到儿子这样说,爸爸一下子愣住了,心想:原来儿子的坏脾气都是跟自己学来的。于是,爸爸决定改变自己的坏脾气。

从此之后,即使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爸爸都会尽量压住自己的火气,让自己先平静一下,然后再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一段时间之后,男孩的脾气也变小了,发脾气的频率也降低了。

当这位爸爸反思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儿子爱发脾气的性格时,他没有强制性地改变儿子,而是先改变自己。结果,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改变。

◆掌握适合教育自己男孩的方法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男孩,只有没有掌握好教育方法的父母。对此,我们可以多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从中参考一些专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不过,对于书籍中提到的教育方法,我们不能一味照搬,也不能盲目效仿。因为,即使是同一种教育方法,用在不同的男孩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因此,我们要在借鉴一些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男孩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男孩的教育方法。这样,我们的教育素养就会得到提升,也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错误施教而产生的不良后果。那么,合格父母的标准离我们就不再遥远了。而一旦我们成为了合格的父母,教育男孩将会变得简单而轻松。

第四节 打骂男孩,只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然而,面对调皮捣蛋的男孩,很多父母却总是忍不住采用打骂的方式,想让他长点记性,从而使他不再淘气,不再调皮捣蛋,不再逞能鲁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2004年,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69%的孩子“偶尔”挨骂,16%的孩子“从未”挨过骂;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57.3%的孩子“偶尔”挨打,39.1%的孩子“从未”挨过打。

由此可见,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我们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没有“打骂”出好结果呢?

同样还是这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30%的孩子因被体罚而导致精神忧郁,9.2%的孩子产生过轻生的念头,18.1%的孩子想过离家出走,8.4%的孩子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还有6%的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另外,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其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受过打骂的孩子,“不诚实”的比例为7.6%,“欺负别人”的比例为8.3%,“偷拿他人物品”的比例为18.5%。

这说明,当孩子遭受到父母的打骂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想逃离父母,甚至还想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父母。

而且,当我们打骂孩子时,只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即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暂时让男孩控制住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孩子若经常遭受打骂,还容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懦弱、冷漠、孤僻、逆反等。

虽然很多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男孩好,但是无论如何,“打骂”都是一种粗暴而无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做拒绝打骂和暴力的父母,要给男孩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要给男孩足够的尊重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提出这样的观念:“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因此,我们要给男孩足够的尊重,给他一个平等宽松的成长环境。

有的父母也许会有疑惑,如果我们把“拳脚”都收起来,不再打骂男孩,他会不会越来越不听管教呢?当然不会。事实上,当男孩犯错之后,我们以一种尊重的态度让他对自己犯的错负责,反而更容易培养他独立、健康、积极的人格。

因此,面对男孩,我们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权势,从内心里真正尊重他。一方面,我们要尊重男孩,比如,多与他交流,允许他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的兴趣、爱好,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一些容易伤害男孩自尊心的做法,比如,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不嘲笑、讽刺、挖苦他,不说诸如“真没出息”、“笨死了”、“你什么也做不好”之类的话语。这样,男孩就会更加懂得尊重自己。而一个懂得尊重自己的男孩,会更容易从内心接受我们正确的教导。

◆用爱和智慧代替打骂

如今,教育男孩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好不要打骂,因为打骂根本就不是教育方法。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些智慧的方法来循循善诱地教导男孩。

面对男孩犯错,可能很多父母都会质问男孩,如果男孩不承认,还会以打骂的方式逼迫他说出实情。其实,我们可以先把男孩犯错的事情放在一边,保持沉默,给他反省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让他自己认识并改正错误。

事实证明,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我们对他不打不骂,照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要摒弃“打骂”的教育方式,找到真正适合教育男孩的智慧方法。

第五节 千万不要对男孩唠叨个没完没了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这是一首《妈妈之歌》的歌词。

这首歌的作者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同时她也是一位妈妈。为了照顾三个孩子,她每天都要唠叨个不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将自己每天唠叨的话写成了歌词,在这首3分钟左右的歌里,她唱出了800多个字。

这首歌迅速“走红”网络,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歌词写得非常真实,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从男孩早晨起床到出门上学,从他放学回家到睡觉,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提醒、叮嘱他。那么,男孩喜欢我们的唠叨吗?

2009年10月29日,天津市六十三中学和南开区华宁道小学的一部分学生接受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一项关于“你最讨厌爸爸妈妈哪些地方”的调查中,33.8%的小学生、50%的初中生、82.6%的高中生讨厌父母小题大做、爱唠叨。在另一项关于“你的父母唠叨吗”的调查中,51.5%的小学生、68%的初中生和72.4%的高中生表示父母很唠叨。

由此可见,最让孩子感到厌烦的,就是父母的唠叨。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父母唠叨的厌烦感也会越来越强烈。显然,这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因为,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这时候,如果我们还是像对待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那样去唠叨个没完没了,他自然会感到厌烦,尤其是男孩。

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反复地说同样的话,会让听这些话的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听觉模糊。也就是说,他虽然在听,但是那些话根本没被他记到心里。此外,英国研究显示:父母经常性地唠叨,会导致孩子“失聪”,从而使孩子对父母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0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对男孩唠叨个不停,很可能会使教育失去效果。因此,我们要掌握好教育男孩的“火候”和“分寸”,千万不要对他唠叨个没完没了。

◆与男孩沟通要“点到为止”

有时候,我们要求男孩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会唠叨个不停。虽然这是为了让他赶紧去做,但是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男孩会因为我们的唠叨而心烦意乱,进而降低与我们合作的可能性。

事实上,对于男孩而言,“点到为止”的提醒反而更容易让他接受。比如,男孩经常因为磨蹭而迟到时,我们不要唠叨地对他说:“像你这样磨磨蹭蹭,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啊!你就不怕上学迟到吗……”我们可以用真诚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对他说:“动作只要再快一点儿,就不会迟到了。”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是却可以对他产生一种威慑力,让他听到心里去。

因此,我们在与男孩沟通之前,一定要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到底要说什么,要向他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在沟通时,我们不要啰啰嗦嗦地说很多,不要没完没了地反复强调,而是要简洁明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他。

◆真情流露比唠叨更有效

乐乐九岁了,他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为此,妈妈没少唠叨他。但是,效果却时好时坏。因为,他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唠叨下被迫去收拾,并不是自愿的。

后来,妈妈改变了沟通方式,她没有唠叨乐乐赶紧去整理房间,而是平静地说:“儿子,妈妈是多么希望看到你有一个整洁干净的房间啊!”

乐乐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说:“我这就收拾。”说完,他就主动收拾起了房间。

后来,虽然乐乐还是会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但是每次都会主动收拾干净。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妈妈的唠叨,激发了乐乐的厌烦心理,使他不愿意主动去整理房间;妈妈的真情流露,让乐乐感到被尊重,从而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进而愿意主动去整理房间。

所以,当男孩的行为令我们不满时,我们不要急于唠叨、指责或打骂他,而要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如果男孩可以从中感受到被尊重,他就会主动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对男孩要多指导、少唠叨

一般来说,唠叨往往含有指责、批评的意思,会使男孩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是不知所措;而指导往往带有引导、鼓励的意思,会使男孩的情绪趋于稳定,让他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

因此,当男孩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去唠叨他,而是要多指导他。首先,我们要和男孩一起分析事情的经过,找出错误所在;其次,找出做错的原因;最后,引导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男孩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而且也明白应该如何弥补。

第六节 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控整个教育局面

谈及家庭教育的问题,可能很多父母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教育男孩时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当心情好的时候,会非常注意方式,即使男孩犯错,也会心平气和地教导他。但是,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带着情绪去教育男孩,还动辄打骂。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如果你冲着孩子喊叫,那你就会毁掉自己的一切教育成果,对孩子喊叫是可怕和有失体面的。”确实,如果我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会使教育局面随着我们的情绪起伏而变化不定,从而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我们的情绪会直接“传染”到男孩身上。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满周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察觉到父母的烦恼了,而且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表现出烦躁和沮丧,从而造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有这样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掌控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同样的,我们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教育局面。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从源头上杜绝在家里产生各种“情绪污染”,给男孩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

◆尽量别把工作情绪带回家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一回到家中,就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会使家庭气氛格外紧张、沉闷,也会给男孩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且,当我们情绪不好时,往往会对男孩过于苛刻、过于挑剔,动不动就训斥、打骂他,势必会使他的身心受到伤害。

因此,无论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事情,在回家之前,都要好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把坏情绪留在门外,以一份好心情去面对孩子。

◆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

一位爸爸脾气比较暴躁,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总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父子之间常常出现“战火”。后来,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实在不利于儿子的成长,便决定改变自己。

考虑再三之后,这位爸爸决定采用以下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想要发火时,就先闭上眼睛,冥想几分钟。

当想要开口批评、指责儿子时,就先吃点东西,让嘴巴有别的事情可做。

当想要狠狠地教训儿子时,先暂时避开他,下楼绕着小区走一圈,让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

这位爸爸的方法值得借鉴。我们可能很难立刻丢掉坏情绪,这就需要利用一些具体方法学会控制坏情绪,降低爆发坏情绪的次数。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环境转移法,暂时离开让自己的情绪出现波动的环境和人;采用语言节制法,用默念“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控制了情绪,才能掌控教育局面”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回忆一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找个亲近的朋友聊聊天,等等。

总之,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及时控制自己的坏情绪,不要把坏情绪发泄到男孩身上。

◆勇于向男孩承认自己的坏情绪

这几天,敏感的儿子嗅出家里有一种异常的气氛,便问妈妈:“妈妈,家里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

妈妈坦诚地说:“没错,家里的确遇到了一点小状况。”接着,妈妈就跟儿子大概说了一下事情的难处。最后,妈妈说:“不过,你不用太担心,我和你爸爸会把事情处理好的。”

尽管我们不希望让男孩受到我们情绪的影响,但是他却可以从我们的表情、言谈举止中看出我们的心情。这时候,我们不妨像这位妈妈一样,对男孩坦诚相告。这样一来,男孩就会觉得我们很重视他,即使他帮不上忙,他的心里也会觉得很踏实。而且,男孩也会从我们身上学习到如何面对情绪和困难。

第七节 给男孩做最好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成长中的男孩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家庭是男孩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场所,而我们是他的启蒙老师和终身老师,所以我们是他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

我们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男孩。如果我们能做出表率,男孩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行动起来;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好,却要求男孩做到,即使不断唠叨,他也不会服从。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志伟九岁了,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或惩罚。有一次,他考得非常不好,一下子激怒了父母,父母不仅大声吼叫责骂他,还对他拳打脚踢。

第二天,当志伟来到学校之后,老师发现他的额头受伤了,便找他了解情况。他把心里的委屈都倾诉给了老师:“我真是不想在这个家待下去了。爸爸妈妈每天都唠叨要好好学习,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但是他们经常在家打麻将,我根本就无法安心学习。”

后来,老师找到志伟的父母,与他们进行了沟通。最终,父母深刻认识到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从此以后,父母再也没在家打麻将,每当志伟学习的时候,他们都会安静地做些自己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和志伟一起看书。慢慢地,志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一开始,志伟的父母只要求他好好学习,而他们不但没有做出好的表率,反而经常在家打麻将,严重影响了志伟的学习,结果导致他的成绩一塌糊涂。后来,他们了解到原因之后,开始改变自己,努力为志伟树立好榜样,结果志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好转。

我们的言传身教,对男孩的心理发展、品性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给男孩做最好的榜样,使教育达到“无为而治”、“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境界。

◆一定要以身作则

每当我们教育男孩要好好学习、懂得感恩、诚实守信的时候,有没有反问过自己:我们在教育男孩好好学习,我们自己有没有好好学习或工作呢?我们在教育男孩懂得感恩,我们自己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我们在教育男孩诚实守信,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诚信守诺呢?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男孩做到,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

我们经常提到“教育”这两个字,那我们是否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呢?《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我们只有以身作则,用善的思想、语言、行为去影响男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可见,教育男孩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关键是我们要以身作则,给男孩做一个好榜样。这样,男孩自然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

◆务必要注重“以身示教”的力量

很多父母总是对男孩说“应该这样”、“不能那样”,以此来规范他的言行。但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到的效果往往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身示教”,那么男孩自然就会效仿。

一位爸爸为了让儿子养成早起学习的习惯,自己每天早晨都早早起来,在客厅或阳台大声朗读英语。开始的几天,儿子一点儿反应也没有,爸爸并不着急,仍然每天早早起床学习。第六天的时候,爸爸刚刚洗漱完毕,儿子就起床了。此后的每天早晨,父子俩都会早早起床看书、学习。

可见,教育的真谛无他,只有“以身示教”而已。“以身示教”虽然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但却是最有力度、最有效的教育,正所谓“无声胜有声”。所以,凡是我们要求男孩做到的事情,我们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时刻以正确的言行影响男孩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用嘴巴说教男孩的时候,才是在教育他。其实不然,教育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我们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对待周围的人,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待人接物,等等,都对男孩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正确的言行去影响男孩。每当我们在说一句话、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儿子的耳朵在听我们说话,儿子的眼睛在看我们做事,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他做个好榜样,以此来影响他。

第八节 给男孩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今,很多父母认为,给男孩创造最好的物质生活,让男孩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帮男孩清除成长路上的种种障碍就是爱男孩。然而,这些父母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注男孩的精神生活,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为了探知孩子对父母和家庭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一位美国学者走访了20多个国家,对10000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当调查结果刊登出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因为,孩子对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东西似乎并不大在意,他们更关注的是家庭精神生活。

这位学者总结了各国儿童对父母的最重要的10条要求:

1.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

3.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孩子失信或撒谎,说话要算数;

4.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不可互相责备;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亲密无间;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

8.家里应该尊老爱幼,决定重要的事应该征求全家人的意见;

9.要重视文体活动,星期天要到户外玩半天;

10.父母有缺点孩子也可以批评,应该欢迎孩子提出意见。

可见,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看重的并非是经济条件、物质生活,而是家庭精神生活,也就是家庭氛围。从这10条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最喜欢的家庭氛围是和谐、温馨、民主、轻松的。

如果我们给男孩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他就会从中感受到温暖、幸福,自然就会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这样,当男孩长大之后,他就更容易给自己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

家庭是否和谐,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夫妻之间能否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如果夫妻之间争吵不断,甚至动手动脚,家庭就不会安宁。而在家庭纠纷不断中长大的男孩,又怎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呢?

所以,夫妻双方要和睦相处,共同给男孩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比如,我们在生活中要多使用礼貌用语,如对不起、谢谢、请、劳驾了、没关系、再见;如果某一方身体不舒服,对方要用心照料;如果彼此之间有矛盾,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要懂得宽容、体谅对方,绝不能当着男孩的面大吵大闹,等等。当我们这样做之后,男孩自然就会感受到温馨、和谐。

同时,我们也要和男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善于站在男孩的位置上去了解他的需要,用心与他交流,从而走进他的内心深处,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另一方面,我们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男孩,而要用平等沟通、心平气和的方式,让他真正从内心接受我们对他的教育。

此外,对于家庭的其他成员,如双方父母、小姑子、小叔子、小姨子等,我们也要和睦相处,不要计较太多。其实,富有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要多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绝不在男孩面前说家人的坏话。当一家人都可以和睦相处时,男孩又怎能不感到温馨、和谐呢?

◆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男孩的爱

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一定会让男孩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而肢体语言也能直接传递“爱”的信息。

对于年龄小的男孩,我们要经常亲吻、抚摸、拥抱他。当男孩逐渐长大后,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时,我们就要根据他的性格特点,用他喜欢的方式表达“爱”,比如,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给他一个肯定、鼓励的眼神,拍拍他的肩膀,等等。从这些肢体接触中,男孩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经常制造一些温馨的家庭话题

每当我们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聊着天,内心都会充满着暖暖的感动。如果我们经常制造一些全家人都可以参与的话题,照样可以给男孩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比如,我们和男孩一起讨论节假日去哪里玩,讨论最近家里发生的事情,讨论一些体育赛事等男孩感兴趣的轻松话题,都可以让男孩参与其中,找到一定的乐趣。

对此,我们需要做一番“功课”。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时关注一些最新的资讯和当前流行的话题,还要经常了解男孩最近都在关注什么。这样,我们就不用再愁与男孩没有交流的话题和共同语言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聊一聊男孩小时候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令人感到快乐、温馨的成长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男孩都会沉浸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而男孩还可以借此机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