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千古第一完人绝非虚传(2)

从北京到四川的这趟行程,整个费用不足五百两,而剩下的费用也不用上缴,可见,这两笔不小的收入,足够让这个穷翰林“一夜暴富”。

这趟公差回京后,曾国藩至少挣了三千两银子,这笔钱也彻底提高了他的生活水平。当然,以曾国藩的人脉水平,这种巨肥的公差,在他飞黄腾达前,他也就捞到了一回。更多的时候,曾国藩都是无事可做的。

无事可做,曾国藩就没有收入,在很长的时间里,曾国藩都过着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日子。不能管家里要钱,又捞不着肥差,此时的曾国藩为了继续在京城生活下去,只能选择第三种办法“挣钱”。

第三种办法:向钱庄贷款。

你没有看错,堂堂国家储备干部,未来风光无限的翰林院庶吉士,为了自己的生存,也要管银行贷款。

对于曾国藩这种人,钱庄到底借不借呢?

当然借!

咱们前面说过,虽然曾国藩现在穷困潦倒,落毛凤凰不如鸡,但也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说。大家都在江湖混,什么事情没有见过。今天贬入冷宫,明日就可能位极人臣,何况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可比什么都可贵。

只要你信誉够“硬”,我就“贷”给你一生幸福!

时刻不忘修炼“内功”

虽然每天过着食不果腹、争权夺利的日子,但是曾国藩知道,在谋求官职的同时,一定要潜心深造,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否则,一个满肚无墨的家伙,即使可以一时得势,也禁不住时间的考验。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这绝对是一句至理名言。

想当年,在长沙岳麓书院的时候,曾国藩就天天读书。如今进入了翰林院,守着这么一个国家图书馆,曾国藩还不玩命读书。

对于读书这个问题,曾国藩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

念老年读书,如旱苗叶已枯槁而汲井灌溉,虽勤无益。古人所以戒时过而后学也,然果能灌溉不休,则禾稼虽枯而菜蔬或不无小补耳。——《曾国藩家书》

老了以后再读书,就如同灌溉已经枯萎的旱苗一样,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要读书,一定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否则等自己老了,就什么都没了。

从生到死,曾国藩就一直扎在知识的海洋中,他贪婪地品读各种名家著作,疯狂地吸收里面的各种知识,从残酷无比的法家学说,到仁爱治国的儒家学说,最后到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等,曾国藩都如痴如醉地学习、泛读、死背着。

因为天天往图书馆跑,久而久之,曾国藩就结交了两个改变他一生的好朋友。

第一个人,叫作唐鉴。

一般来说,如果你不知道唐鉴这个人,一点不觉得奇怪,但如果你的专业是国学,那就赶紧回家补课吧。

唐鉴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位”理学大师,他的蜚声更是响彻天下。

作为当时的一代大儒,道光帝都曾亲自接见他,而当时的曾国藩,就是道光帝的陪同人员。在这次见面中,曾国藩目睹了唐鉴的博学多才、谈吐不凡,他认定此人绝不寻常,在以后的时间里,曾国藩拿着自己可怜的银两,专门去拜访这位大师,希望与此人搞好关系。

由于两人都是湖南人,是名副其实的老乡,而且曾国藩记忆力超群,面对唐鉴的问题,曾国藩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回答。因此在会面后,他们两人言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随后便顺理承章地建立了师生关系。

在未来的岁月中,唐鉴的指导令曾国藩受益匪浅。唐鉴建议曾国藩重新读书,从《朱子全集》入手,先专一经,力行修身,再循序渐进,以读史书为主,批判吸收其他著作,最后与自己的心交流,慢慢达到圣贤的地步。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唐鉴的这番话,让曾国藩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激动地写道:“听之,昭然若发蒙也”,这根本不是昭然若发蒙了,而是之前几十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在唐鉴的指导下,曾国藩立下了“修身十二款”的规条,并且始终坚持。这十二条规章制度,为曾国藩以后成为“一代完人”,创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一、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二、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六、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皆需一一记出。

七、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八、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九、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不骄不馁,继续深造

虽然有唐鉴的指导,也有“修身十二款”的不断鞭策,但是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年曾国藩那种“砸缸杀鱼”的倔强之气,岂能说没就没?

不管怎样,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一口吃不成胖子,也可以每天做到克己复省,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日渐充实自己的内心。在这种慢慢的积累中,曾国藩一定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前进,最后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除了唐鉴以外,曾国藩另外一位好朋友,也让他受益匪浅,这个人叫作倭仁。

倭仁,晚清著名大臣,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道光九年进士,后成庶吉士,授编修。

倭仁博学多才,学问了得,他在朝廷当官期间,历任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后来官居副都统、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除此之外,倭仁还是一位帝师,他教的学生是同治帝。

除此之外,倭仁还是唐鉴的门下弟子。这么算起来,倭仁和曾国藩应该是同门师兄弟。虽然他们都在一个师父门下学习深造,但是倭仁的知识水平,要比曾国藩高得多。

一代大师唐鉴曾经说过:“倭仁之才,足以称得上圣贤。”众所周知,唐鉴恃才自傲,傲慢无礼惯了,就连孔子都看不上眼,他居然如此评价倭仁。可见,倭仁之才,确实是实至名归。

既然倭仁这么牛,我们不禁要问,倭仁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说实话,啥也没有!

倭仁之所以成功,没有什么奇特的办法,就是靠着超人的毅力,还有在修身上的高标准、严要求,仅此而已。

虽然曾国藩在唐鉴的指导下,克己修身的修炼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倭仁的课程,他是无法全部接受的。

比如,唐鉴和倭仁都提倡“主静”,就是每天都要静坐,调理自己的气息,反省自己的得失,重新“格式化”,最后“完美开机”。

虽然这两位大师都建议“静坐冥想”,但是唐鉴的时间是半个小时,而倭仁规定的时间是半天。

这就要了命了!谁有闲工夫静坐半天,这还怎么干活?不仅如此,静坐冥想还是一件巨费脑力、体力的运动,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静坐者直接就睡着了。

在静坐时候睡着了,如果是唐鉴老师,他会给曾国藩披上一件衣服,防止他着凉;但是,如果是眼里不容沙子的倭仁老师,他会直接踹曾国藩一脚。

这种严格要求的修行,让曾国藩苦不堪言,太动了无法冥想,太静了就容易睡着,好在曾国藩非常聪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每次不小心睡着后,曾国藩就把自己梦到的事情和自己的心中体会全部写下来。比如羡慕别人升官发财、位列人臣、娶妾生子等,全部写在自己的笔记上。事后,曾国藩面对自己不纯洁的心灵,边翻笔记边骂自己,还找来倭仁老师一起骂。

从那以后,在这个翰林院中,就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他们师徒两人的“对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跑出来两个神经病呢。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不说曾国藩的做法是否偏激,但从结果来看,不管怎样,他确实做到了孔子的境界,这为他未来成为一代大师,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不过,这种自虐似的修行,即使是曾国藩这样的“完人”,他也坚持不了。

修行了一段时间后,曾国藩算是想明白了,与其被这种修行折磨得精神恍惚、疲惫不堪,还不如去好好看书。不管是泄愤也罢,真心学习也罢,从那以后,曾国藩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导致他在理学方面的研究蒸蒸日上。到了最后,如果单凭学识,曾国藩已经成为了翰林院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通过与唐鉴、倭仁两位老师的学习深造,曾国藩减少了很多倔强之气,增加了很多温和之气,既让自己鲜明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升华,也吸收了很多为官之法的理学之风。这些变化,无疑改变了曾国藩的很多缺点,让他变得非常的充实饱满,使得他完全可以应付日后波澜壮阔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