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淡泊名利,拥有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曾氏名言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此心多少快乐!

译文:淡泊两个字是最好的。淡,就是恬淡;泊,就是安泊。恬淡安泊,没有其他的妄念,这样的心该是多么快乐啊。

曾国藩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对于历史上因为过于汲汲于名利而丧身败家的先例十分熟悉,并且时时引以为戒。他认为,为人、做官都不能太贪心,都必须知足。在名利问题上,应该以“恬淡”之心处之,学会“尽性知命”。他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来焦虑非常多,没有一天是坦坦荡荡地度过的,总是由于名利之心太切,世俗之见太重所导致的。现在要想消除这两种弊病,必须从“淡”字上着力。功名富贵一概淡然忘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境自由自在。

要想胸怀广大,就必须从“平淡”两个字上用力。凡是为人处事,都要有平常之心。对于功名要看得淡一些,这样心胸才能日益开阔。一个“淡”字可谓一字千金。淡然无累,淡然无为,深得庄子真意。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在《刻意》中,他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做全其德而神不亏。”这样心情神宁,默然无魂,才能“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曾国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客观的认识。他说:“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他说孟子生活的时代,苏秦、张仪、公孙衍之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动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砺百世者矣”。苏秦是个读书人,据说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不甘心现状,在动荡的社会中跃跃欲试。他把战国时的游说之风,以及士人汲取名利的求实态度发挥到极致。

曾国藩身处名利中,又能时刻戒惧名利,因此能对功名保持一定距离的窥伺。他说,天下的事情每件都要求回报,那一定会有大失所望的时候。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不能全部相信,也有有了原因但没有结果的事情。回忆苏轼的词有:“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他更添了几句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辩已忘言。”

《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段话:“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

从庄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心积虑地追求一件事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去刻意追求,却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阿华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然而这时候,别的同学都已经工作半年,而且工资都比刚进公司的时候有所提升。阿华很着急。

阿华每天总想找机会表现自己,让经理注意到他。工作中一遇到问题,他都不是先自己思考怎样解决,而是去问周围的同事。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很好学。但时间一长,同事们发现,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只是多输入一个字符的问题,他都问别人,然后还会说一些与工作无关的话。这样,工作效率势必会下降。但是阿华自己却认为这是在和同事联络感情,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亲和力。

两个月后,经理找阿华谈话:“公司请你来不是让你聊天的。当然,和同事联络感情是好事,但不要在工作时间!”听了经理的话,阿华很沮丧,他是引起了经理的注意,但却是反面的。看着和自己同时进公司的同事都加薪了,只有自己没有,阿华想或许自己真的没有别人那样的能力,还是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吧。

接下来的日子,阿华像换了一个人,和别人闲谈的时间少了。大家看到他每天埋头干自己的事情,只有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事情才和别人探讨。同事们都喜欢这样实干的阿华。

又这样过了三个月,阿华感觉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很多,甚至许多超出自己工作职能的事情也能单独处理。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工资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人生的规则非常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之徒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也就是留得清白在人间。既无声名,亦无功利,而这正是莫大的声名,莫大的功利了。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