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种好处,下面我们就要说说它的风险了。收益高是不假,但是理财产品的风险您领教过吗?我们通过一个个实例来看看。

案例1:偏股型理财产品

2010年末至2011年4月份,我国A股市场迎来一个小高峰,不少前期被套的股民得以解套,很多参与对时机的股民收益颇丰,银行也顺应行情,适时推出了不少偏股型理财产品,可是到了5月份,风云突变,股市急转直下,哀鸿遍野,股指从3100点直下到2700点以下,偏股型的理财产品损失惨重。

王先生运气就是这么不好,没赶上年初的小牛市,本来想通过银行来弥补一下遗憾,他在4月下旬购买的一款61天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5.5%,但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脱离市场,亏损是不可避免的,王先生实际到期亏损高达4.2%。

分析建议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理财计划的风险并不是仅仅写在纸上的,面对市场的巨大风险,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投资者,全都不能幸免。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我们需要把握好市场的节奏,避免踏错步点。像这种偏向股市的投资理财产品,我们不建议客户在市场高涨、全民入市的行情下参与,市场越高涨,投资者就越不理智,而且理财产品一般都会有不算短的期限,这期间购买者是不能随意撤资的。如果想捞一把就走,我们建议您选择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例如27天、31天等短期理财计划,这些产品的灵活性更高,应对市场突变的能力更强,所以偏股型理财建议客户选择较短期的产品。

案例2:大宗交易挂钩型理财产品

同样也是在2011年“黑五月”期间,国际大宗期货类商品暴跌,原油、贵金属等价格从不断创新高破纪录的惊叹声中应声落地,5月5日“拉登之死”给全世界的大宗期货交易蒙上了阴影,当日拉登死讯传来,原油价格应声暴跌9%,白银价格连续4天超过5%以上暴跌,可想而知与其挂钩的理财产品必死无疑。

李女士在2月份投资10万元购买了一期61天的大宗期货类理财产品,收益达到了5%。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李女士不仅没有收手,反而又买了20万的一期50多天的大宗期货类理财产品,到5月下旬,该理财产品亏损高达7%,李女士欲哭无泪。

分析建议

该案例我们暂且不追究理财产品的种种不是,我感觉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咎于李女士的贪心不足,面对大宗期货不断创新高的行情,风险与收益已经不成正比,我们没有必要再参与其中。该银行理财产品也发行得不是时候,作为专业投资团队,这种背景下进行如此大的风险投资无疑是不负责任的。作为投资者,我们也要控制好自己的贪欲,像这些周期性波动较大的期货类产品,要把握好其挂钩商品的价格波动走势,一旦创新高就应该减仓。如果要投资这类理财产品的话,我们建议选择短期和中期产品,在大宗交易的低迷期购买最为合适,因为一般大宗商品的周期都在3~6个月之间。

案例3:衍生类理财产品

在理财产品中有一种是与金融衍生品挂钩的,至于什么是衍生品您暂且先别琢磨,后面我们会专门介绍。这类产品具有极高风险,同时收益也是巨大的,但是请您看清楚了,这是银行理财,赔了算您的,挣了银行跟您一起分享。可是有些人就是相信银行的理财团队,认为都是专家怎么也比自己操作的好,专家赔钱也不是新鲜事。

深圳王女士是某家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银行资产过亿元。有一次,王女士去该私人银行咨询理财计划,理财经理为其推荐了某款专属产品。这是一款挂钩衍生品的理财计划,王女士本身对于金融产品一窍不通,糊里糊涂地就签署了理财协议,购买了9000万元的该产品。一年过去后,银行通知王女士去银行还款,王女士纳闷:她没有在银行贷款啊!最后才明白该理财计划不仅是非保本型而且属于保证金交易类产品,9000万赔光后还欠银行8000万。

分析建议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理财产品的巨大风险了。其实,这类产品我们在市面上是见不到的,因为风险巨大,不符合我国的理财产品规范。目前一些衍生类理财计划仅仅面向特定高端人群,我们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是要告诉大家,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理财协议,比照前面的理财说明书解读部分进行对照,千万不可盲目理财。

通过前面章节的介绍,希望大家都能够对银行理财产品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投好资、理好财。下一节我们将说一说如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